回覆列表
  • 1 # 臘梅pyw

    當然有影響啦甚至很大很大,影響了他的一生。作為父母培英孩子讓她健康的成長是父母應盡的責任,不管是什麼樣的家庭,都要和孩子多交流,成為孩子的朋友,瞭解孩子的想法,父母可能因為生活的種種情緒,不要帶給孩子,要讓孩子懂得生活的積極,努力,奮鬥Sunny。這個話題說起來太長啦,就寫到這裡吧,一個人要活到老,學到老!

  • 2 # 丁媽親子時光

    打罵孩子是父母最愚蠢、最無能的行為。打罵孩子是低階、粗暴的一種教育方式,它的殺傷力很大,會給孩子的一生造成不良的影響,打罵會印在孩子的骨子裡,成為他不可磨滅的性格特質。

    臺灣心理學家賴佩霞在她很小的時候,她的父母就離婚了。她和媽媽一起生活,生活的重擔以及感情的不順利,使她的媽媽敏感、多疑、暴怒、怨恨。生活中媽媽一有不順心,賴佩霞就是她的出氣筒,每次非打即罵,她媽媽經常會說“這世上沒有任何人要你,只有我要你,你怎麼可以不聽話?”“我打你罵你,都是因為我愛你”。

    媽媽的打罵教育使賴佩霞很痛苦,她不想成為媽媽這樣的人,但是最終還是在媽媽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中成為了一個自卑、敏感、懦弱、具有攻擊性的人,她以為這就是愛的方式。

    賴佩霞25歲的時候,開始了第一段婚姻,因為深受媽媽的影響,賴佩霞和第一任丈夫的相處之道就是指責、抱怨、謾罵,賴佩霞在婚姻中傷痕累累,最後只好和丈夫分道揚鑣。

    後來賴佩霞系統的學習了心理學過程,她回想自己小時候的經歷,使她明白那些打罵孩子的背後,父母的不開心其實是源於對自己現狀的恐慌、對伴侶的不滿或無法得到家人的重視。

    總之都是自己沒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是自己的人生課題,可是有的父母卻強行轉嫁、遷怒到孩子身上。

    明白這些,賴佩霞開始有意識地去做出改變,並努力擺脫這種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傷害。可是即使這樣,她小時候受過的傷害還是留下了清晰的印痕,不可抹去。

    賴佩霞在採訪中談到:“即使今天我已經擁有先生與孩子的愛,有朋友、學生、老師、讀者們的愛,但母親那句’這世上沒有其他人要你’,還是會時不時地在我腦中暗自打轉,特別是遇到挫折、情緒低落的時候,我依然會在很深很深的潛意識裡,感受到那句話的存在。”

    一個系統學習過心理學、並且取得了不凡成就的心理學家,依然無法徹底的擺脫掉母親打罵的陰影,更不要說一個身體、心智、情感還不成熟的孩子。

    打罵孩子的不良影響:

    1.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當孩子犯了錯誤或者不聽話的時候,很多父母第一反應就是高聲恐嚇、大聲謾罵或者粗魯的打孩子。

    這樣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孩子會安靜下來,不再調皮,這樣很多家長誤以為,打罵教育是有用的。

    其實孩子之所以“聽話”,是因為他迫於父母的權威和壓力,當有一天孩子長大,有個父母抗衡的力量時,孩子就會頂嘴、反抗、叛逆等。

    再者,人的情緒判斷遵循“情緒判斷優先定律”。情緒判斷優先定律是指就情緒優先於理性,影響人們的判斷。

    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其實孩子的內心也會很痛苦,這這種糟糕的心理狀態下,家長的打罵,只會讓孩子記住當時的“恐懼”,而忘了對錯誤的判斷與反省。

    2.惡化親子關係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說到:

    在使用懲罰性的強制力時,我們認為某些人是邪惡的,為了讓他們悔改,必須給他們一點顏色看看。此時,我們希望痛苦能讓他們:(1)意識到自己的過錯;(2)感到懊悔;(3)改變行為。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懲罰往往加強了對方的敵意和牴觸心理,使雙方的關係更加疏遠。

    我姑父年輕的時候,性格剛烈暴躁,表姐做錯事情的時候,只會打罵。

    表姐上1年級的時候,喜歡同桌的鉛筆盒,於是悄悄的拿回家,被姑父知道後,姑父不分青紅皂白的對著表姐破口大罵,罵表姐:“不要臉,偷人賊,小小年紀不學好”,似乎只罵還起不到教育表姐的作用,連打表姐幾個耳光。

    姑父是教育了表姐,表姐從此再也沒有拿過別人的東西,但是表姐對姑父越來越冷淡,甚至還有一些仇恨。

    表姐成年後,一直無法釋懷姑父當年罵她不要臉的話,和姑父始終都不親近,有隔閡,平時也不愛回家。

    大吼大罵,甚至拳打腳踢,這種粗糙的教育方式只會摧殘孩子的心靈,使孩子對父母產生距離和怨恨。

    3.以暴制暴

    體罰會讓孩子形成這樣的認識:當別的方法都不起作用時,就可以用武力來解決問題。

    我以前看過一個新加坡電影《小孩不壞》裡有一對父子我記憶深刻。

    影片中,成才天生喜歡武術卻不被爸爸認可和贊同,成才的爸爸沒有文化,而且不會管教孩子,唯一的教育就是拳頭。與孩子的溝通也只是罵。

    這讓成才和父親越來越遠,成才最後和一幫混混在一起。成才被混混勒索,他和朋友鋌而走險,去打劫一位阿婆,成才被多人圍攻的時候被他爸爸看到了,他爸爸為了阻止其他人打成才而被打下了階梯,頭部受傷送往醫院,最後成才的爸爸去世了。

    成才的爸爸去世前說:“不知道該怎麼去愛身邊的人,因為他自己從小就沒有被愛過。”

    從小被父母打罵的孩子,遇到事情也只會打罵,長大為人父母以後,也只會以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

    打罵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不打不罵照樣能教出優秀的孩子。成功的好媽媽應該是懂得拒絕打罵和暴力的媽媽,應是能給孩子的成長創造快樂天空的媽媽。

    面對犯錯的孩子,家長可以這樣做:

    1.先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

    當孩子犯了錯誤或者做出一些令家長難以接受的行為時,家長要先控制情緒,平衡心態。

    在自己著急、上火、生氣的時候,不要教育孩子,自己先消消氣,等心情平靜了,再教育孩子。當孩子也處於生氣、激動的時候,也不適宜進行教育,應該等孩子平靜下來,平靜下來,再用溫和的態度進行教育。

    這樣才能防止粗暴型教育,才能冷靜、客觀地處理孩子的各種問題。

    2.給孩子指導而不是打罵

    在打罵孩子時,家長會攻擊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導孩子時,家長會陳述問題以及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但不會針對孩子本人發表任何觀點。

    例如,有的家長在孩子不小心摔碎了杯子就大聲斥責、批評孩子,這對孩子往往是沒有益處的,只會招來怨恨和反感。

    這時候媽媽要做的是指導孩子怎樣處理錯誤導致的問題,指導孩子如何清理破碎的玻璃杯,如何把地板拖乾淨。

    在沒有指責和打罵的情況下,孩子會因為自己闖了禍而產生歉意,甚至可能會在心裡思考,並且得出結論:杯子是易碎的,杯子不是用來玩兒的。

    3.多給孩子表揚和肯定

    欣賞和鼓勵可以說是是每一個人的自然需求。一位哲人也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質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賞識。”

    對孩子來說,打罵只會壓抑幼小的心靈,只有肯定表揚他們,才能開發出潛能。

    大發明家愛迪生的故事就能很好的佐證孩子需要肯定和表揚的觀點。

    愛迪生小的時候,只上了3個月就被學校開除了,老師說他太笨了。但是愛迪生的媽媽堅信自己的孩子並不笨,她對愛迪生說:“你肯定比別人聰明,我對此堅信不疑,所以你一定要堅持讀書。”在媽媽的鼓勵和表揚下,愛迪生刻苦攻讀,長大後終於成了發明家。

    如果愛迪生的的媽媽得知愛迪生被學校開除了,對愛迪生進行指責、挖苦、諷刺、謾罵、毆打,說愛迪生是大笨蛋,愛迪生肯定會自卑、消極、從而向不好的方向發展,這樣也就沒有後來的大發明家了。

    華人歷來信奉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親、罵是愛”這都是最大的謊言。打罵不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弄不好還可能會使孩子養成說謊、叛逆、陰奉陽違等這些壞毛病。

    同時也會侮辱孩子的人格,扼殺孩子的個性,還容易使孩子喪失自尊心,自信心,變得懦弱、消極、缺乏安全感等後遺症。

    打罵教育,是一種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在現代家庭中,應該避免出現。

  • 3 # 木子曉曉

    從小打罵孩子,對孩子肯定是有影響的,而且弊大於利。

    有的家長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育兒理念,孩子只要一犯錯,二話不說對孩子非打即罵,以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記住叫教訓,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可實際情況真的能如他們所願嗎?

    我有一個朋友,他爸爸是十足的嚴父,對朋友的教育非打即罵,導致父子關係一直很緊張。

    小時候朋友調皮搗蛋,上課做點小動作什麼的,只要被他爸爸看到,他爸爸會二話不說,衝進教室,揪著他的衣領,把他拎出教室,拖到走廊,當著全班同學和老師的面,對著他拳打腳踢,全然不顧朋友的面子和自尊。

    在這樣的教育之下,朋友非但沒有改正錯誤,反而變得越來越離經叛道,父子二人更是水火不相容。更可悲的是,朋友結婚以後,有很嚴重的暴力傾向,導致婚姻也很不幸。

    從小被父母打罵的孩子,內心是自卑的,陰暗的;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遇到問題也更傾向於暴力解決,因為他的父母就是這樣教他的!

    可憐天下父母心,我相信沒有父母不為自己子女著想的,然而,有的父母始終不明白,孩子也是一個有思想、有人格的人,父母不尊重孩子,孩子反過來也不會尊重父母。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育人本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簡單粗暴的方法教育不出好孩子,為人父母,一定要學會尊重孩子,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從多角度進行分析,而不是隻知打罵。

  • 4 # 御貓老師

    在數十年教導孩子的職業生涯裡,我不斷跟家長溝通,告訴他們雖然要對孩子有適當的管教,但是絕對要避免暴力處罰小孩。

    因為“打罵”這種行為,根本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會傷害到孩子脆弱的心靈,造成陰影,直接影響親子關係,甚至會讓孩子仿效施暴家長的行為,變成暴力傾向的人。

    我想先回答——————

    為什麼不應該打孩子?

    1、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

    孩子很容易會去模仿他仰視的人,第一個模仿的物件通常是父母。

    當你責打,拳腳相加他時,他就會學習你的行為。他會認為大可以欺負小的,強可以欺弱的,孩子越來越長大,暴力傾向也會越來越明顯。一個暴力的習慣通常都是從小在家庭“培養”出來的。

    2、拳頭下長大的孩子,容易出現人格障礙

    受到暴力責罰的孩子很容易困惑,自己到底為什麼被打?為什麼要被如此處罰?有的時候孩子可能明白,是因為“沒有聽爸爸的話”“沒有按時做作業”,但大多數時候孩子其實根本不知道或者不理解為什麼這樣做會被打。直接會導致今後的生活裡,條件反射般躲避父母,逃避應做的事情,更甚會出現人格障礙,逐漸學習家長的暴力行為,今後變本加厲用在同齡人身上。

    3、影響親子關係

    責罰孩子的父母通常會事後懊悔,在內心深處,他們會覺得自己這樣做有點過分。結果他們經常會在施暴後,用一些好處、甜頭去補償自己心理的愧疚,殊不知這種暴力+獎勵的行為更加讓孩子困惑,孩子會陷入迷茫,甚至可能造成孩子的恐懼,直接影響了正常的親子關係。

    4、暴力一定會升級

    當開始打孩子,你會發現,處罰手段會忍不住升級。剛開始可能會打的很小力,從打手掌、打孩子屁股起。但如果孩子持續不聽話,不認錯,你可能就會忍不住加重力道,嚴重的會逐漸變成虐待兒童。

    5、惡性的迴圈

    孩子會認為這樣處罰自己是不公平的,所以都會衍生怒氣,甚至是升級至屈辱的感覺。對這種暴力的家長來說,處罰是對孩子好,是教育的手段,但其實通常是發洩自己怒氣的藉口罷了。這種衝動往往會陷入一種迴圈,陰影會影響孩子一生的行為,造成一家人精神上的痛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吊瓶能根治發動機耗油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