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大飛熊騎士

    (忽必烈)

    推行漢法本身就是統治的需要,從馬上打天下到馬下治天下的過程。忽必烈也明白這一點,他還沒當皇帝時,已經和竇默,姚樞等漢族知識份子交往密切。當了皇帝后,更是受到身邊漢族士人的影響,推行漢文化來鞏固統治。

    然而,這一切漢文化的推行,是和一個契丹人有重大的關係的,他就是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的父親耶律履,也是漢化的契丹人,通曉儒家學術。他在60歲高齡生下耶律楚材,十分喜愛。所以,耶律楚材是有很好的漢文化家學淵源。

    成吉思汗攻下金國,耶律楚材就到了他的陣營,而且是倍受器重。於是,耶律楚材在“一代天驕”身邊,做了很多事:

    第一,勸誡屠城,救下大量人民;

    第二,保護漢族知識份子;

    第三,改革和奠定蒙元的律法,稅法等等;

    第四,尊孔尚儒,把漢文化潛移默化進入了蒙元的貴族。

    第五,勸阻把“農耕文化”演變為“遊牧文化”。

    這裡,包括日後忽必烈身邊的竇默,元好問等知識份子,都是耶律楚材保護下的。所以,蒙元的漢治,耶律楚材才是奠基人。

  • 2 # 張慶東字恕鳴文化原創

    元朝,是元世祖忽必烈(成吉思汗之孫,拖雷之子)承接“大蒙古國第五代汗位”(成吉思汗,窩闊臺汗,貴由汗,蒙哥汗)後,改國號創立的。忽必烈為什麼要行漢制,興漢法呢?這是有深刻的背景的:

    一是“大蒙古國”是由“中央汗國”和“四大諸子汗國”五大部分組成。“大蒙古國可汗”由窩闊臺一脈(窩闊臺汗、貴由汗),轉至拖雷一脈(蒙哥汗、忽必烈汗)後,在忽必烈與阿不裡哥4年多的汗位之爭過程中,已讓四大諸子汗國發生了重大的變革。“中央汗國”對“諸子汗國”的相應節制,已走出成吉思汗當時的初衷了。各自為陣的局面基本形成。

    二是突出“中央汗國”的地位,為入主中原做更全面的準備。1271年忽必烈奪取“中統”之後,推行“行漢法”主張,取自《經.乾篇》“大哉乾元,萬物資治”,改國號“大蒙古國”為“大元”(其前身是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後而建立的大蒙古國),史稱“元世祖”,尊其祖父鐵木真為“元太祖”。去掉單純的民族個性,體現出多民的大融合與相互尊重。

    三是為證明“正統”奠定基礎。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的立根之基是“證明正統”。從“大蒙古國”到“大元”的歷史程序,是一種民族與王朝證明自我的過程――“宋蒙聯盟”大破女真“大金”,讓宋報了“靖康之恥”。為了避諱“背棄盟誓”,來直接滅宋(南宋)。忽必烈採取了一個“迂迴戰略”,以此來證實入主中原的合理性、合情性、合規性、正統性――廢祖制,按“漢制”行法、做事。

    四是當政者想忠實運用“漢法”――主要是:忽必烈“行漢法”,推行“漢制”,選拔漢人才,任用漢人經營國家財政,管理國庫。忽必烈時期取得明顯效果。但是,也因為將國民分為“四類人”飽受爭議(不利於民族大融合)。同時,因為“推漢、興漢、用漢”等,直接影響蒙古貴族的切身利益,遭到了蒙古貴族的強烈反對,以至於從屬蒙古汗國與他分裂,不認其為“宗主國”。因疆土拓展,連年征戰,賦稅高舉不下,各民族苦不堪言。加上蒙古貴族歧視、掠奪各民族財富,造成多民族也因此起義不斷。在推行“漢制”過程中,蒙古族當政者也付出了極大代價――據史記,忽必烈在位期間各族起義過千次,是歷史之最。 1314年元仁宗提出“漢化科學”,史稱“延祐復科”。元英宗繼位後,倡導“以儒治國”,頒佈《大元通制》等,卻遭到保守勢力的強烈抵抗力和反對。並於1323年在南坡刺殺了元英宗,史稱“南坡之變”。

    這也是自忽必烈入主中原以來數十年難有建樹,讓史界難以評價元朝的關鍵所在!

  • 3 # 西域督護

    忽必烈被蒙哥汗封為漢地軍事總管,他的幕僚集團主要為漢族地主階級,這個階級不僅有錢,還有地有人有文化,使得忽必烈的勢力發展壯大的很快,並且很強大,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蒙古軍事貴族力量加上漢族的文化,這股力量幫助忽必烈贏得了汗位!推行漢法,更能加快融合蒙漢力量!

  • 4 # 煮酒君

    忽必烈所以推行漢法,緣於他早年對漢人文士儒生有著大量接觸,對中原漢地的情況有了一些瞭解。而在他的成長中,也對這種“新奇”的文化和治世理念進行了粗淺的踐行,在行之有效的情況下,對漢文化大為推崇。

    在《忽必烈,蒙古可汗的帝國夢》一書中,對忽必烈推行漢法之舉有高度評價:“忽必烈恢復的行政機構治癒了一個世紀之久的戰爭創傷。”

    忽必烈是鐵木真的孫子,拖雷第四子。其顯赫出身,為他帶來了接觸中原文士的機會。

    早在窩闊臺時期,投靠蒙古的漢族知識分子竇默、姚樞等人,先後為忽必烈所器重。

    忽必烈也因此接觸到漢人所謂“三綱五常、正心誠意”及儒家治國之道。其後,又有僧人劉秉忠進言所謂“治亂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忽必烈在他的建議下開始改革弊政,興學校,事農桑,這在異族統治中原的歷史中雖非絕無僅有,卻也算得上是鳳毛麟角。

    對忽必烈有著深厚影響的另一箇中原士子是西京懷仁人趙璧。

    趙璧因精通漢語及蒙古語,深得忽必烈器重。趙璧不僅為忽必烈講解漢文化,還為其翻譯《大學衍義》之類的中原典籍,又引薦身賦才學的文人士子到忽必烈帳下效力,如金朝狀元王鶚,每每為忽必烈講解《孝經》、《尚書》、《易經》等典籍。

    南宋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忽必烈手中的中原文人集團達到一定程度,先是張文廉被子聰引入王府,後有史天澤幕僚張德輝為其引薦中原名士元好問等二十餘人。

    忽必烈在其南征北戰期間,積極踐行所學所行。

    《元史》載,“歲辛亥,六月,憲宗即位,同母弟惟帝最長且賢,故憲宗盡屬以漠南漢地軍國庶事,遂南駐瓜忽都之地”,忽必烈大肆作用到手的文士,提出“行漢法”的主張,並給自己頭上印了個“儒教大宗師”的帽子以期召來更多的文人士子效力。

    滅南宋以後,忽必烈並沒有大肆屠戮中原文士,並著力於將宋朝的行政機構及官員等保留下來,以期日後歸心為之所用。

    忽必烈在位期間,是元朝最為重視漢臣的時代。

    諸如董文炳、劉秉忠、張弘範等,不僅使這些人來管理國家財政,還大興漢法,積極建立政治制度,設“司農司”、“勸農司”等,編《農桑輯要》頒行全國,對元朝的統治及戰後中原地區的恢復都是有益的。

    《新元史》有評價:蒙古之興,無異於匈奴、突厥。至世祖獨崇儒向學,召姚樞、許衡、竇默等敷陳仁義道德之說,豈非所謂書生之虛論者哉?然踐阼之後,混壹南北,紀綱法度燦然明備,致治之隆,庶幾貞觀。由此言之,時兒今古,治無夷夏,未有舍先王之道,而能保世長民者也。

  • 5 # 桃花石雜談

    忽必烈為何要推行漢法?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忽必烈在蒙古本部實力不足,而他的實力主要是在漢地所積累起來的,對於忽必烈來說,漢地才是他的根據地。而且在蒙古帝國統治家族的法統裡,他本身也不可能有繼承權。所以無論是從依靠漢地的實力,還是維持在漢地的統治來說,忽必烈都必需去推行漢法,沒有別的路可走。忽必烈的發跡史

    其實忽必烈能夠最終登上蒙古大汗的位置,可以說是各種機緣巧合和權力鬥爭的結果,而在其中,其家族在漢地的實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公元1236年,蒙古滅亡金朝。當時在位的蒙古大汗是窩闊臺,但蒙古帝國當時相當數量的軍隊是掌握在窩闊臺的弟弟託雷家族手中,所以儘管託雷已經在四年前神秘死亡,但在金國滅亡之後,窩闊臺還是將金國故地封給了託雷家族。從那時起,金國故地,特別是河北地區,就成為了託雷家族的重要根據地。

    金朝滅亡之後,金朝故地就成了託雷家族的封地

    而作為託雷正妻的次子,忽必烈在河北地區也擁有一萬戶的封地。不過在剛剛獲得封地時,當時只有21歲,沒有任何政治經驗的忽必烈讓當地官員自行其事,結果當地腐敗橫行,橫徵暴斂,致使當地百姓大量逃亡,稅收也急劇減少。出現這種情況之後,忽必烈趕緊親自到封地主政,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當地民生得到改善,人口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

    而在此期間,忽必烈受到了漢文化的深入影響。其中當時華北地區的高僧海雲法師對他產生了重要影響。公元1242年,忽必烈還邀請海雲去蒙古本部和林,親自向其討教,而海雲則為其長子取了漢名真金。可以說在當時,忽必烈漢化的傾向就已經非常明顯了。而後來海雲又將自己的徒弟子聰介紹給忽必烈,使其成為忽必烈的重要政治高參,子聰和尚就是後來為忽必烈登上大位、建立元朝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宰相劉秉忠。

    可以說忽必烈的政治勢力幾乎完全是在漢地積累起來的

    到公元1251年,忽必烈的長兄蒙哥成為蒙古大汗,之後他任命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事務。而治理漢地,在當時不用漢法是不可能的,所以忽必烈又重用了許衡、姚樞和元好問等人,正式提出了行漢法的主張。之後忽必烈又率軍南下滅亡大理,並多次對南宋發起攻擊,期間又收服了大量漢臣漢將,可以說到公元1259年蒙哥去世時,忽必烈幾乎所有的政治實力都是在漢地所積累的了。

    蒙哥死後的形勢

    而忽必烈最終建立元朝,和蒙古其它幾個汗國劃清界限,更為直接的原因則是蒙哥死後整個蒙古帝國的政治形勢。蒙哥死後,雖然一時間大汗還沒有確定,但根據當時的形勢,留守蒙古本部的託雷正妻所生幼子阿里不哥繼承大汗之位已成大勢所趨。

    當時成吉思汗所分封的幾個汗國裡,金帳汗國、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基本都支援阿里不哥繼位,而忽必烈雖然得到了新建立的伊兒汗國的支援,但伊兒汗國卻是由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所建立的,它在名義上是從屬於託雷家族的,因此級別上其實比其它幾個汗國低一些,而且距離遙遠,鞭長莫及。

    忽必烈當上大汗之後,其統治地區主要就是在漢地和蒙古本部了

    而忽必烈的實力主要是在漢地,在蒙古本部並沒有太多人支援他。但忽必烈卻已經下定決心要坐上蒙古大汗的寶座。因此他在得到蒙哥死訊後也立即回師蒙古本部,但在還沒有抵達時,忽必烈就得到訊息說阿里不哥已經在召集蒙古傳統的忽裡勒臺大會,公推自己為大汗,而且已經得到了其它幾個汗國的支援。

    這時忽必烈身邊的漢臣建議他不再回師蒙古本部,而是在靠近漢地的地方自行稱帝。而當時在華北地區的其它蒙古王公也都表態支援忽必烈,因此忽必烈搶先在公元1260年5月在自己的封地開平(今天內蒙古境內)稱“大蒙古國皇帝”。而一個月後,阿里不哥則在和林在其它汗國的支援下稱蒙古大汗。之後忽必烈就和阿里不哥進行了四年內戰,而在此期間,忽必烈還是大量依靠了漢地的實力。比如他在戰爭爆發不久,就利用在漢地的軍隊對蒙古本部進行封鎖,導致和林出現嚴重饑荒,使阿里不哥的實力受到嚴重削弱,最終使忽必烈贏得了這場內戰。

    元朝宮廷畫師所畫忽必烈打獵圖

    但忽必烈雖然獲勝,其它幾個汗國卻拒絕承認其大汗地位,窩闊臺汗海都甚至還在忽必烈獲勝兩年之後在中亞塔拉斯河附近和其它幾個蒙古汗國會盟,指責忽必烈已被漢族同化,沒有資格再成為蒙古帝國的大汗,而海都則成為了其它幾個蒙古汗國的盟主。而在這之後,忽必烈和海都之間的戰爭持續了幾十年之久。

    在此情況下,忽必烈也認識到自己再重新把所有蒙古汗國統一已經不可能,所以他乾脆在漢化的道路上又邁出了一步,在公元1271年釋出《建國號詔》,在劉秉忠的主持下將國號變更為元朝,並把元朝定位成夏商周秦漢隋唐等中原王朝的繼承者,正式完成了元朝的轉型,而這一轉型也使元朝得到了更多漢地知識分子的支援,為其最終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所以總體來說,忽必烈本身的成長過程和蒙古帝國的政治變化,都是促使忽必烈行漢法的根本原因,而行漢法也是忽必烈在中原進行統治的必需舉措,所以忽必烈也是根據形勢的變化順勢而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哺乳期媽媽多久可以瘦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