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煙花雨散
-
2 # 蟬靜無聲
諷喻詩,就是針砭時弊、勸誡世人的詩歌。相當於咱們過去的相聲,為啥不是現在的相聲呢?現在的相聲大多都是逗人樂呵一下,就是互相吹捧,因為壞話人都不愛聽,勸誡諷刺的成分少了。但是歷史上咱們國家的好多文人騷客都是借詩詠志、借詩抒懷,借詩消愁,其中借詩諷刺挪揄社會現狀的也是燦如星河。下面的一些詩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管中窺豹,字裡行間能瞭解到作者的辛辣筆鋒和寓意深遠。
江南小令《十不足》終日奔忙只為飢,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卻嫌房屋低。蓋了高樓並大廈,床前缺少美貌妻。嬌妻美妾都娶下,忽慮出門沒馬騎。買得高頭金鞍馬,鞍前馬後少跟隨。招了家人數十個,有錢沒勢被人欺。時來運到做知縣,飽怨官小職位卑。做過尚書升閣老,朝思暮想要登基。一朝面南做天子,東征西討打蠻夷。四海萬國都降服,想和神仙下象棋。洞賓陪他把棋下,吩咐快做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起,閻王發牌鬼來催。若非此人大限到,升到天上還嫌低,玉皇大帝讓他做,定嫌天宮不華麗。這首小令,實際上有點類似於現在的打油詩。文字如行雲流水般娓娓道來,就如同在給我們講一個“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慾望,是人的一種正常需求。因為慾望人就有了奮鬥的目標,滿足物質上的富足,追求事業上的成功都是積極向上的追求。但是貪得無厭的慾望不加節制過度膨脹,就成了不斷吹大的氣球,遲早會“嘭”的一聲四分五裂!這首小令就形象生動地展現了那種慾壑難填,最終不過一命嗚呼的結局。
醉太平·奪泥燕口 (元 無名氏)奪泥燕口,削鐵針頭, 刮金佛面細搜求,無中覓有。 鵪鶉嗉裡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 蚊子腹內刳脂油,虧老先生下手。這首曲牌詞也是寫得非常好,把那些愛佔小便宜,總是喜歡雁過拔毛、四處撈油水的人的嘴臉刻畫地生動傳神。鵪鶉的嗉囊那麼小還想扣一個豌豆出來,鷺鷥的兩條細長腿又幹又瘦居然想要砍下一絲肉來,蚊子的肚子乾癟地就是個皮還不忘刮上一點油脂,哎!這種自私自利的人從古至今都存在,買個菜非得多拿個土豆,買兩斤蘋果非得再讓送兩個梨……但是你想要用他的東西,就成了冬天借扇子,夏天借火爐。
宋代 李唐《題畫》雲裡煙村雨裡灘,看之容易作之難。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燕脂畫牡丹。這首詩放到現在也極有現實意義。到戶外對著煙雨村舍寫生創作,景色看起來很漂亮但是想畫出來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好不容易畫出來的一幅畫,卻由於人們太媚俗而無人賞識,反倒不如買來胭脂畫些牡丹來迎合受眾的喜好口味。感嘆真正的藝術創作不被人理解和欣賞,以此諷刺趨時媚俗的勢利小人。
宋代 王溥《詠牡丹》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柔解吐絲。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牡丹,雍容華貴、國色天香。歷代多少詩仙文豪紛紛歌詠贊頌,“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東京城”。可是這首詩恰恰相反,把豔麗的牡丹說成了一無是處的廢柴。棗花雖然小但是能結成讓人吃的果實,桑葉雖然柔弱也能化成蠶絲,這頭大如斗的牡丹有啥用?其實牡丹除了貌美,本身還有當做藥膳和美容養顏的作用。詩人只是借牡丹來嘲笑那些愛慕虛榮,徒有其表的人。
唐 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楊貴妃愛吃新鮮的荔枝,唐玄宗不惜千里之遠派人奔馬而送。一路上換人換馬地前追後趕,深怕送到嘴裡的荔枝爛了、苦了、壞了。管他累死了多少人跑壞了多少馬,只要貴妃吃的高興哪管百姓死活?這讓人想起了為了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最終國破人亡的下場,這楊貴妃魂斷馬嵬坡不也是奢華終結的最好寫照?
歷代的諷喻詩很多很多,悠悠歷史長河說不盡道不完。詩人的才學如光照日月,我們能讀到這些針砭時弊、勸誡處事的古詩,不僅僅瞭解了歷史更看透了人性。
------------------------
【我是孫較瘦】一個聊文藝談歷史、畫石頭的悶騷男。
-
3 # 隨手談詩
作為一個正直向上的詩人,多少都會寫幾句諷喻詩。
主要就是為了彰顯其志,揭露現實。
最出名的要數下面這首:
《泊秦淮》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這首詩,表面寫“商女”,就是歌女,在國家動盪的時候,還有閒情逸致在唱歌跳舞。
其實國家亡不亡,跟商女有什麼關係?不管李家天下還是趙家天下,她們永遠生活在最底層,是供人取樂的工具而已。
詩中說《後庭花》,這是亡國之音的代表。講的是南朝陳後主沉迷聲色,每天在後宮跟小姐姐唱《玉樹後庭花》玩耍,後來導致了亡國。
所以當杜牧夜泊秦淮的時候,聽到這曲《玉樹後庭花》,不禁感慨,他諷刺的是那些不思進取、沉迷享樂的統治者,表達的是杜牧對國家命運的關懷。
《題臨安邸》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跟前一首《泊秦淮》異曲同工。
一唐一宋兩位詩人,表面上都是寫商女或西湖歌舞,其內涵都是諷刺統治階級,都是表達作者內心對國家前途的擔憂。
《秦中吟·輕肥》白居易
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
借問何為者,人稱是內臣。
朱紱皆大夫,紫綬或將軍。
誇赴軍中宴,走馬去如雲。
樽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
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
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
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白居易的諷喻詩是一絕,也是他詩篇中內容最豐富、篇目較多的一類詩。
我們熟悉的《長恨歌》就是白居易諷喻詩的代表作。
這組《秦中吟》,共10首,詩前有序,曰:
貞元、元和之際,予在長安,聞見之間,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為《秦中吟》。我在長安這些年,見到了太多悲傷的事情,所以我寫成詩,記錄下來。
“輕肥”,就是達官貴人的意思。
出自《論語》: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一個詩題就概括了輕肥的奢侈生活。
這首詩的起首和結尾對比極度強烈,帶給人極大的震撼。
前面說這些達官貴人,其實就是宦官,中晚唐宦官把持朝政嘛,最尊貴的當然是這群閹人。
說他們穿紅配紫,騎著高頭大馬,耀武揚威,目的地是去軍中赴宴。
喝的是美酒佳釀、吃的是山珍海味。
場面愈隆重,愈能反映出這些貴人的驕奢淫逸。
但是白居易似乎覺得還不夠,所以筆鋒一轉,突然就從“氣益振”到了“人吃人”。
地點:江南。
號稱最富庶的江南,魚米之鄉,都已經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這種強烈的對比,讓人怎能不震撼呢?
如果沒有這些貴族的驕奢,他們把一點點心思抽出來放在國家存亡上,又怎會出現人吃人的慘劇。
反映現實生活、反映社會不公、悲憫百姓、批判貴族,白居易堪稱第一。
-
4 # 奈若何
《詩經》中有許多比較有名的諷喻詩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大體反映了周代的政治面貌、社會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詩經》中的諷喻詩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的諷刺統治者的剝削壓迫和不勞而獲。
《國風·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魏風·碩鼠》全詩三章,意思相同。三章都以"碩鼠碩鼠"開頭,直呼奴隸主剝削階級為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老鼠形象醜陋又狡黠,性喜竊食,借來比擬貪婪的剝削者十分恰當,也表現詩人對其憤恨之情。
《國風·鄘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鄘風·相鼠》大約是《詩經》裡罵人最露骨、最直接、最解恨的一首。將醜陋、狡黠、偷竊成性的老鼠與衛國“在位者”作對比,公然判定那些長著人形而寡廉鮮恥的在位者連老鼠也不如,詩人不僅痛斥,而且還要他們早早死去,以免玷汙“人”這個崇高的字眼。
-
5 # 長慕
所謂諷喻,為何而諷,以何為喻?
諷喻,因不能直言,故要隱晦地去諷。而這"諷",更要有一定的依託。以所喻去與現狀產生對比。諷喻,即以故事說理。
中華歷史浩浩蕩蕩幾千年,顯影於歷史長河中的諷喻詩不勝列舉。下面就列舉幾首吧!
《馬嵬(其二)》李商隱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此日六軍不發,逼迫唐明皇處死愛妃。於是他想起某年七夕,他們相互依偎共訴衷腸,自以為牛郎織女都不如他們。物換星移,怎不生出萬般惆悵?
不得不說說詩人李商隱所處的朝代——晚唐。國勢衰頹,難以迴天。而唐明皇不思進取,不僅保不住自己的美人,而且幾乎枯竭了李唐國運。作有有志之土,他寫下這首詩,其中諷喻之意可見一斑。
《賣炭翁》白居易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買炭翁辛苦嗎?答案是肯定的。兩鬢蒼蒼,十指失去原本的顏色。一日如此,年年如是。可他一年辛苦的結果是什麼呢?一車千餘斤的炭,卻輕易被白衫兒用紅綃換去。紅綃纖薄,難抵炭得來辛苦。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這一狀況?是吏治的混亂,是世道的昏暗。
白樂天生活在中唐。親見富兒壓榨貧民,貧者無立錐之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他為現實發聲,作《賣炭翁》批判黑暗現實,為底層弱勢群體發聲。
《山中寡婦》杜荀鶴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髮焦。
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徵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
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徵徭。
此詩極寫山中寡婦的苦難,尖銳抨擊社會現狀。山中寡婦面臨怎樣的苦難?
丈夫死於戰爭,自己孤苦無依獨守蓬茅。田園荒蕪,卻仍要納朝廷必收的稅。生計難以為續,以野菜果腹,燒帶葉的木柴。
儘管已是如此艱難,可苦難仍不放過她。任是深山最深,徵徭依舊不息。統治者不予民眾休養生息,反而加倍橫徵暴斂,竭澤而漁。這首詩中大概和著血淚,才字字戳人心。全詩最後一句,不直寫當局暴行,反而落筆於百姓的窘境。諷刺立顯。
-
6 # 文創一砥
白居易,《賣炭翁》
從古至今,總有一些文人墨客寫諷喻作品,藉此抒發自己對當時時政的不滿和看法。這其中當屬唐代詩人白居易,白居易的偉大,也主要在諷刺詩。他的諷刺詩,數量多,質量好。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亂之際,盛唐開始轉入衰敗,所處的現實境況使白居易有真誠的藝術良心和高度的藝術勇氣。他與那些一味“吟風月,弄花草”的文人墨客大異其趣。他富有人道主義精神,深深同情“弱勢群體”――特別是農民,代表作《賣炭翁》,他強烈憎惡為官不仁者和為富不仁者,在這詩裡,他尖銳地、大無畏地揭露和批判那個不公正的社會,那些驕奢淫逸的官僚、富商、軍官、公子哥兒。鋒芒所向,甚至掃到已死的和健在的皇帝,因為許多盤剝人民、殘害人民的政策,都是得到皇帝的批准或默許的。
回覆列表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奉旨填詞柳三變。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
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教郎比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