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多
首頁
資訊
體育
娛樂
汽車
投資
財經
軍事
科技
數碼
科學
遊戲
歷史
健康
政治
影視
旅遊
育兒
美食
時尚
房產
農業
社會
文化
教育
技術
美文
情感
故事
家居
職場
自然
闢謠
心理
攝影
漫畫
生活
其它
Club
Tips
熱門話題
搜尋
註冊
登入
首頁
>
Club
>
2021-04-23 03:47
請問國際上對供應鏈管理的三個基本觀點是怎麼理解的呢?
2
回覆列表
1 # 使用者317157087245
第一個P:Process-流程 – 供應鏈管理是一個端到端的概念,所謂end to end(E2E),所以有人也叫ISCM為DSCM-Dem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所以,供應鏈的管理一定是從需求的管理開始的。沒有需求管理的供應鏈其實就是個採購或者純粹的物流管理之類的,那不是供應鏈管理,更談不上整合供應鏈管理了。需求的管理主要是對銷售預測的分析、客戶訂單管理與履行、產品生命週期管理以及最後形成的MPS-主生產計劃的管理;然後是MRP-物料需求計劃、採購、生產計劃與控制、倉儲、物流等管理,一路走到底,直到給客戶完成補貨或者配送。從流程角度,ISCM在很多公司面臨的焦點爭論問題就是到底是誰去控制銷售補貨? 傳統管理模式下,這個問題不需要爭論,一定是銷售說的算。銷售要多少,你給多少就完了,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供應鏈管理其實就是個擺設,說好聽點就是個沒腦子的採購與生產的執行。這不是整合供應鏈管理的本意。整合供應鏈管理條件下,這個補貨問題一定是由供應鏈管理部門去解決的。這裡的關鍵問題就是,銷售只是負責打市場、拿單子,剩下的事情就交給供應鏈去做– 你有單子我就保證給你及時出貨;你沒有單子(銷售預測不是單子),你就閉嘴。我要準備多少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我要給你的代理商、客戶怎麼補貨,這些都是供應鏈管理的事情。當然,銷售部門還有個重要的責任就是預測,預測未來的市場或者客戶需求,而且必須定期更新。至於準確與否,這是另外一回事,有毛兒就不算禿,但必須得有。從流程角度,還有一個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就是生產計劃與控制。因為在很多公司生產計劃是歸生產部管的,他們自己給自己下生產計劃,自己考核自己,想做多少就做多少。這也是完全錯誤的。生產計劃是MPS的一個輸出,而MPS是整個需求管理的輸出,同時MPS又是連結整個需求與供應的核心,它與產能、原材料供應、成品、半成品庫存策略都有直接的關係。生產計劃如果被生產部門控制了,那麼整個供應鏈管理實際上就變成了生產部的附屬,通俗點講就是腦袋被屁股壓在了底下。這樣的公司一般會出現的問題就是– 銷售訂單無法滿足,銷售、客戶天天抱怨、投訴(無門);生產部門天天喊著缺料、停線;所謂供應鏈管理部門則是天天追料、天天加班,也是叫苦連天;品質不穩定,因為生產部連續;老闆也是焦頭爛額,無所適從,天天罵人,整個公司就是一鍋爛粥– 其實道理很簡單,沒見過哪個人喜歡把腦袋沒事放到屁股底下去,除非那人有毛病。這裡的流程的整合當然也包括資訊系統的整合,IT是SCM的Enabler(能動者),這個道理顯而易見,不再贅述。第二個P:People,也就是人與組織結構了。這個很容易理解,既然供應鏈管理的流程是整合的,那麼,組織結構也必須是整合的。就像前面提到的銷售補貨問題,這個是由供應鏈管理部門的需求管理或者需求計劃部來完成的;生產計劃與控制則是由供應鏈裡面的計劃部來完成的,沒有什麼可過多討論的。只是關於生產計劃員這塊,很多公司的運營或者製造中心的老總可能會說,你供應鏈的人怎麼能懂生產呢?只有生產部的人才懂得生產工藝之類的,然後才好排產嘛! 這個問題處理起來很簡單,把生產部的人拿到供應鏈部門就可以了。當然,要搞清楚的是,生產計劃管理可不僅僅是個排產的問題,還有產能的計劃、ECO的執行、ERP的維護(如工單關閉、主資料準確性)等等。第三個P:Performance,業績考核問題,也就是KPI。既然流程是整合的,組織是整合的,KPI也必須是整合的。我曾經在2005年的時候就寫過一篇文章,名字就叫“庫存週轉率可以分段考核嗎?”,這篇文章裡面我就指出,庫存週轉率是不可以分段考核的,這也是當時我稽核那個客戶(做汽車的)的流程的時候發現的問題。他們的銷售部門負責成品倉庫的管理,並負責成品的週轉率;採購部負責原材料庫存,並被考核原材料庫存週轉率,而生產部則是負責在制庫存。這樣考核的結果就是,銷售部到了季度、年度低可能會拼命地發貨,壓貨到渠道,他們的KPI很容易完成;採購部則是拼命地往供應鏈那裡壓貨、退貨,他們的KPI也容易做到;而生產部呢,他們也有著啊,就是到了月底或者季度底,為了減少在制,乾脆,不生產了! 各個部門的KPI都達到了,公司的老闆卻哭了。有人可能會問,那怎麼辦啊?總得把各個部門的責任分清吧? 回答是,當然要分清,但具體怎麼分,則是學問了。從整合供應鏈管理角度: - 銷售部要考核的主要KPI是他的年有效銷售額,而不是他的出貨量; - 預測資料的準確性既然誰都搞不定,那就不要去勉強– 要考核,但不是主要考核指標; - 成品庫存的多少不僅僅取決於銷售預測準還是不準,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供應鏈的補貨管理水平問題,簡單的道理就是,我銷售賣不出去,你幹嘛還要生產那麼多成品呢? - 原材料庫存其實與採購沒有多大的關係,前提是隻要採購按照你的計劃做了該做的事情。採購關注的焦點是原材料的及時到貨率跟原材料供應商的交付靈活度而不是原材料庫存。道理同樣很簡單,你計劃下多了,人家是照著你計劃買的,回過頭來你又考核人家說你買多了,這不是扯淡麼? 所以,庫存週轉率不能分段考核,這是整個供應鏈管理的事情,甚至是整個公司的事情,它考核的是你從銷售到供應鏈一條龍的管理水平,而不僅僅是哪個部門的問題,這是整合供應鏈管理的要點。至於有些公司甚至把庫存週轉率的指標放到倉儲管理部門的考核上,那就更是無稽之談了。由以上論述,大家可以看出,所謂整合供應鏈管理,它不僅僅是個概念,而且是需要你在流程上、組織上、KPI考核上實實在在地去那麼做 – 這其實不是由哪個專家、哪個公司,如IBM等說的算的東西,這是由客觀規律所決定的,市場經濟玩的就是需求的多樣性、不確定性,而供應的目的就是為了儘可能地去滿足這種特性,誰滿足的好,誰的相對(滿足)成本更低,誰就更有競爭力,如此而已。至於後來又有很多公司、很多專家提出的所謂動態供應鏈、快速反應的供應鏈等等,其實都是一個道理,叫法不同,但目的一樣。
發表回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茶、紅茶、黑茶、綠茶,哪種茶更適合你?
熱門排行
文心一言內測用戶等待多久?
動物資料卡怎麼做?
海底撈星期天有團購嗎?
支付寶能代還款嗎?
為什麼陽臺上辣椒長不大?
灰燼聖殿怎麼去?
煤氣灶底下的蓋子漏氣怎麼辦?
生化危機七血清怎麼找到?
七夕自己做玫瑰花最簡單方法?
審視端詳注視區別?
第一個P:Process-流程 – 供應鏈管理是一個端到端的概念,所謂end to end(E2E),所以有人也叫ISCM為DSCM-Dem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所以,供應鏈的管理一定是從需求的管理開始的。沒有需求管理的供應鏈其實就是個採購或者純粹的物流管理之類的,那不是供應鏈管理,更談不上整合供應鏈管理了。需求的管理主要是對銷售預測的分析、客戶訂單管理與履行、產品生命週期管理以及最後形成的MPS-主生產計劃的管理;然後是MRP-物料需求計劃、採購、生產計劃與控制、倉儲、物流等管理,一路走到底,直到給客戶完成補貨或者配送。從流程角度,ISCM在很多公司面臨的焦點爭論問題就是到底是誰去控制銷售補貨? 傳統管理模式下,這個問題不需要爭論,一定是銷售說的算。銷售要多少,你給多少就完了,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供應鏈管理其實就是個擺設,說好聽點就是個沒腦子的採購與生產的執行。這不是整合供應鏈管理的本意。整合供應鏈管理條件下,這個補貨問題一定是由供應鏈管理部門去解決的。這裡的關鍵問題就是,銷售只是負責打市場、拿單子,剩下的事情就交給供應鏈去做– 你有單子我就保證給你及時出貨;你沒有單子(銷售預測不是單子),你就閉嘴。我要準備多少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我要給你的代理商、客戶怎麼補貨,這些都是供應鏈管理的事情。當然,銷售部門還有個重要的責任就是預測,預測未來的市場或者客戶需求,而且必須定期更新。至於準確與否,這是另外一回事,有毛兒就不算禿,但必須得有。從流程角度,還有一個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就是生產計劃與控制。因為在很多公司生產計劃是歸生產部管的,他們自己給自己下生產計劃,自己考核自己,想做多少就做多少。這也是完全錯誤的。生產計劃是MPS的一個輸出,而MPS是整個需求管理的輸出,同時MPS又是連結整個需求與供應的核心,它與產能、原材料供應、成品、半成品庫存策略都有直接的關係。生產計劃如果被生產部門控制了,那麼整個供應鏈管理實際上就變成了生產部的附屬,通俗點講就是腦袋被屁股壓在了底下。這樣的公司一般會出現的問題就是– 銷售訂單無法滿足,銷售、客戶天天抱怨、投訴(無門);生產部門天天喊著缺料、停線;所謂供應鏈管理部門則是天天追料、天天加班,也是叫苦連天;品質不穩定,因為生產部連續;老闆也是焦頭爛額,無所適從,天天罵人,整個公司就是一鍋爛粥– 其實道理很簡單,沒見過哪個人喜歡把腦袋沒事放到屁股底下去,除非那人有毛病。這裡的流程的整合當然也包括資訊系統的整合,IT是SCM的Enabler(能動者),這個道理顯而易見,不再贅述。第二個P:People,也就是人與組織結構了。這個很容易理解,既然供應鏈管理的流程是整合的,那麼,組織結構也必須是整合的。就像前面提到的銷售補貨問題,這個是由供應鏈管理部門的需求管理或者需求計劃部來完成的;生產計劃與控制則是由供應鏈裡面的計劃部來完成的,沒有什麼可過多討論的。只是關於生產計劃員這塊,很多公司的運營或者製造中心的老總可能會說,你供應鏈的人怎麼能懂生產呢?只有生產部的人才懂得生產工藝之類的,然後才好排產嘛! 這個問題處理起來很簡單,把生產部的人拿到供應鏈部門就可以了。當然,要搞清楚的是,生產計劃管理可不僅僅是個排產的問題,還有產能的計劃、ECO的執行、ERP的維護(如工單關閉、主資料準確性)等等。第三個P:Performance,業績考核問題,也就是KPI。既然流程是整合的,組織是整合的,KPI也必須是整合的。我曾經在2005年的時候就寫過一篇文章,名字就叫“庫存週轉率可以分段考核嗎?”,這篇文章裡面我就指出,庫存週轉率是不可以分段考核的,這也是當時我稽核那個客戶(做汽車的)的流程的時候發現的問題。他們的銷售部門負責成品倉庫的管理,並負責成品的週轉率;採購部負責原材料庫存,並被考核原材料庫存週轉率,而生產部則是負責在制庫存。這樣考核的結果就是,銷售部到了季度、年度低可能會拼命地發貨,壓貨到渠道,他們的KPI很容易完成;採購部則是拼命地往供應鏈那裡壓貨、退貨,他們的KPI也容易做到;而生產部呢,他們也有著啊,就是到了月底或者季度底,為了減少在制,乾脆,不生產了! 各個部門的KPI都達到了,公司的老闆卻哭了。有人可能會問,那怎麼辦啊?總得把各個部門的責任分清吧? 回答是,當然要分清,但具體怎麼分,則是學問了。從整合供應鏈管理角度: - 銷售部要考核的主要KPI是他的年有效銷售額,而不是他的出貨量; - 預測資料的準確性既然誰都搞不定,那就不要去勉強– 要考核,但不是主要考核指標; - 成品庫存的多少不僅僅取決於銷售預測準還是不準,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供應鏈的補貨管理水平問題,簡單的道理就是,我銷售賣不出去,你幹嘛還要生產那麼多成品呢? - 原材料庫存其實與採購沒有多大的關係,前提是隻要採購按照你的計劃做了該做的事情。採購關注的焦點是原材料的及時到貨率跟原材料供應商的交付靈活度而不是原材料庫存。道理同樣很簡單,你計劃下多了,人家是照著你計劃買的,回過頭來你又考核人家說你買多了,這不是扯淡麼? 所以,庫存週轉率不能分段考核,這是整個供應鏈管理的事情,甚至是整個公司的事情,它考核的是你從銷售到供應鏈一條龍的管理水平,而不僅僅是哪個部門的問題,這是整合供應鏈管理的要點。至於有些公司甚至把庫存週轉率的指標放到倉儲管理部門的考核上,那就更是無稽之談了。由以上論述,大家可以看出,所謂整合供應鏈管理,它不僅僅是個概念,而且是需要你在流程上、組織上、KPI考核上實實在在地去那麼做 – 這其實不是由哪個專家、哪個公司,如IBM等說的算的東西,這是由客觀規律所決定的,市場經濟玩的就是需求的多樣性、不確定性,而供應的目的就是為了儘可能地去滿足這種特性,誰滿足的好,誰的相對(滿足)成本更低,誰就更有競爭力,如此而已。至於後來又有很多公司、很多專家提出的所謂動態供應鏈、快速反應的供應鏈等等,其實都是一個道理,叫法不同,但目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