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805773298364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在今年9月召開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要以文化為基點,從經濟、政治、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全方位、各領域增強中華文化認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力量。

    促進民族文化產業化發展,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馬克思主義認為,每個民族之所以團結在一起,主要是因為物質利益和物質關係。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係取決於每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這個原理是公認的。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發展與民族內部的經濟發展和經濟交流有著必然的聯絡,因此要繼續做好精準扶貧工作,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減小民族、地區間經濟上的差距,實現全面小康。

    要實現各民族優秀文化共有、共享、共發展,促進民族文化產業化發展。民族文化是擁有巨大潛力的文化資源。現代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民族文化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危機,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要善於運用數字化、網路化技術,對民族文化資源進行開發與保護;運用網際網路等現代科技手段,促進文化產品多樣化;運用資訊科技實現有效的文化產品供給,提高文化產業經濟效益。

    要善於運用網路傳媒這一新興傳播方式,擴大中華文化的傳播範圍,提升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科技一直滲透在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的過程中,對經濟實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科技發達,民族自信心必然會提升。要透過政策傾斜、產業資金扶持等措施,促進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抓好精品文化傳播專案,加大生產性投入與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民族文化與網路資訊科技等方面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透過“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產品走出去,不斷增強文化認同,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從根本上鞏固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樹立和突出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喚醒共同的歷史記憶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要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具有象徵中華民族共同體意義的符號有助於人們感知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此,要從歷史角度出發,以史實為依據,以文化為載體,結合社會現實,對突出中華民族共同體象徵符號的特定媒介物,如長城、紀念碑、博物館、民族英雄雕塑等有形物或者紀念日、文藝作品等無形物給予一定法律形式的保護,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記憶和身份標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近代中華民族遭遇數千年未有之變局,被迫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尤其是“盧溝橋事變”之後日軍全面侵華,在中華民族危亡之際,各民族開始認識到“團結則生,不團結則死”,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抵抗日軍侵略。這種利益相關、共同命運喚醒和點燃了“中華民族是一個整體”的意識後,大大加速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近年如《復興之路》大型主題展覽、紀念華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儀式、各類紅色影視劇等,更為直觀地喚起了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共同歷史記憶和情感體驗,強化了各族群眾對於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幫助學生更好成長

    學校是進行系統化、專業化、知識化教育的場所,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化媒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要從小抓起,要注重學生的習慣養成、情感融入,培養學生愛黨愛國和團結友愛的意識,透過優良的教育幫助各族學生更好地成長髮展。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要注重教育形式。要持續推進“網際網路+人才教育”計劃,為民族地區未來發展培養儲備人才。近年來,一些高校開展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比如,中央民族大學以歌曲《愛我中華》為主題編制了生動有趣的民族韻律操,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潤物細無聲地傳播有關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知識,進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在各族師生中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還應注重內容。要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完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包括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也應包括中華民族的利益認同和命運認同。錢穆先生認為,華人的天性,所謂我們的國民性,是和合多過分別的。中國歷史發展脈絡是分則變、合則久,這種觀念伴隨著中國古代國家制度的不斷完善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斷加強,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歷史證明,與其他多民族國家相比,中國的各民族之間有著更多的共同利益和一體性聯絡。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基於中華民族一體性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屬性愈發突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有國才有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要充分運用網際網路、報紙、雜誌等大眾傳播媒介,全社會、全方位、全領域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冰心十首寫景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