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倪說歷史

    專制皇權制度下,皇帝始終會想方設法找到一個官位不高、地位重要,又極便於自己控制的機構。在清代,軍機處就是這樣的一個機構。

    軍機處的設定有一個發展過程。肇始於雍正四年(1726年),起始是為了辦理西北用兵的軍需事務。不過當時還是個臨時設立的非正式機構,其成員很少,名稱未定。到了雍正八年(1730年)隨著西北戰爭形勢的進一步發展,才將這一臨時性機構擴建為常設機構,並正式命名為“辦理軍機事務處”,簡稱“軍機處”。軍機處的成員有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軍機大臣人數不定,少時三五人,多則十餘人。

    軍機處的事權逐漸擴大,凡軍國大政無不綜攬。原來在清朝國家機構中,“軍國機要主之議政處”,自設立軍機處後,“皆系軍機大臣,每日召對,承旨遵辦”, 議政王大臣成為虛銜,並“無應辦之事”,所以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十月,清廷便明令停設議政王大臣,諸王貴族左右朝政的可能性,從制度上被徹底剷除了。同時,內閣的權力也被嚴重地削弱了。原來是“章疏票擬主之內閣”,現在只有“尋常吏事仍由內閣票擬,大政皆由樞臣面奉指揮,擬旨繕發。”

    但是,軍機大臣本身並無實權,他們必須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軍機處沒有官署,其成員又都是兼職,沒有專官,具有很大的臨時性,難以形成盤根錯節的政治勢力。就連軍機處的印信,也被收藏在“大內”,用時必須例行嚴格的手續,這便極大的限制了軍機處自身權力的獨立行使。因此,軍機處這一機構,既便於君主的集權,又難以產生與君主相抗衡的政治力量,是皇帝推行專制政治的理想工具。

  • 2 # 達摩說

    清朝為什麼要設立軍機處?

    簡而言之六個字:要專制,要集權。

    其實清朝的專制集權之路從康熙就開始了,在他之前清朝的國家最高行政機構是內閣,由內閣秉承皇帝意旨,然後明發上諭給六部,六部負責具體執行。但這只是明面上的,真正可以左右國家意志的是由滿清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康熙皇帝為了加強自己對國家的控制力,在這兩大權力中樞之外設定了南書房,選一些品級較低但忠誠度很高的大臣入值,以吟詩作對為旗號,實則是充當皇帝的顧問和文字秘書,負責草擬諭旨等事。南書房的出現,在某種意義上架空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的權力。

    雍正繼位後,要繼續加強專制和集權,就必須設定更加精幹有力的秘書團隊,並將這一機構深入到地方的總督巡撫一級,他們都是皇帝的心腹和股肱。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須統籌協調各部門以應對戰爭,並防止洩密,雍正下旨設定了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輔佐其處理軍務。雍正十年(1732年)改名為軍機處,並形成定製,內設軍機大臣、軍機章京等,均由雍正從滿族親貴、大學士、各部尚書及侍郎中指定充任,如十三爺怡親王胤祥、大學士張廷玉、戶部尚書蔣廷錫、大學士鄂爾泰等人,均在雍正年間入值軍機處。但大家需要注意的是,無論皇帝選擇誰進入軍機處,他們所謂“軍機大臣”“軍機章京”之類的頭銜都是兼職,無固定品級,他們的人事關係、升遷輪轉等均在原部門進行,對外的官銜稱呼也基本延續他在原部門的職務。

    軍機處具體是如何運作的呢?首先,軍機大臣雖得到皇帝信賴,位高權重,且能最早接觸到國家機密,但他在軍機處中也就能幹三件事:

    第一,皇上想了解情況時,要提供具體情況以備決策;

    第二,皇上需要諮詢顧問時,要及時給出建設性意見,並立即準備好紙筆,聽取聖諭;

    第三,皇上下命令時,要立即記錄,並形成完整的公文語言。

    OK了,這就是軍機大臣的基本職責,簡單說來就是四個字:跪受筆錄。

    然後呢,這軍機處的決議可不會下發到內閣和六部,它是要給皇帝的心腹們看的。軍機處決議會由軍機大臣加蓋軍機處印信,接著經由兵部捷報處,以加急的形式寄送給某位或某幾位地方督撫級高官,這叫“廷寄”。

    之後呢,這些大員們收到了廷寄,要麼立刻遵照旨意辦差,要麼有疑問,那就透過“奏摺”的形式再次提出意見或表達困惑。當然,地方上如果有機密、緊急或極端重要的事情發生而又不宜驚動他人,督撫亦可主動上奏摺彙報情況並請示聖意。督撫們的奏摺會以最機密和快速的途徑繞過內閣,傳達到軍機處,擺在皇帝的案頭,供皇帝處理。

    (所以在這裡提一句:很多清宮電視劇裡,是個人就能給皇帝寫奏摺,那是胡扯。有權給皇帝寫奏摺的人,估計全國也就二三十個,諸如地方總督、巡撫、河道總督、漕運總督、布政使等。)

    扯完題外話,咱繼續。皇帝看到奏摺後,對待奏摺的態度有三:

    第一,親自硃批並由廷寄送回原處,硃批內容五花八門,或罵得狗血噴頭,令其再探,或提出自己的意見,或一個簡單的“知道了”。

    第二,由軍機大臣秉承聖意書寫意見,然後由廷寄送回原處;

    第三,事情實在難以委決,或有其他原因,奏摺會扣留在軍機處,稱為“留中不發”。

    (強調一句,督撫大員與皇帝的來往奏摺都要謄寫一份備案留底,叫“錄副奏摺”。所以我們今天研究清史,可以在檔案館查“軍機處錄副奏摺”)

    等皇帝、軍機大臣和這些地方心腹大員透過以上機密途徑交流完了,溝通好了,再由皇帝經內閣將諭旨公之於眾,這叫“明發上諭”,或是由地方督撫以公開的“題本”形式向皇帝建議某事,然後皇帝准奏,下交內閣六部執行。

    好了,這就是清朝軍機處的基本運作流程。說白了,軍機處就是個臨時機構,沒啥,但大家要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在歷史上,但凡要在正式的國家機構之外再設定臨時機構的,都是執政者要加強專制和集權的訊號。

    而關乎一個國家切身利益的大事就在皇帝、幾個軍機大臣以及二三十個地方督撫手裡決定完了,內閣六部、地方官和幾億老百姓連商量的餘地都沒有,只有服從的份兒,這才真的讓人細思極恐。

  • 3 # 常棣tandy

    對於清朝為什麼要設立軍機處,我想還是從他的職能演變說起:

    1729 年以前,中央政府最重要的機構是內閣,明朝開國皇帝在 1380 年廢除宰相一職後就建立了內閣。清朝承襲這一機構, 指定了四名大學士和兩名協辦大學士組成內閣,其中一半為滿人,一半為漢人。他們組成了皇帝的一個諮議班子,很接近於舊時的宰相一職,但在這六人中間沒有一位正式的首腦,他們也不能直接向六部衙門和外省督撫發號施令,只有皇帝才能這樣做。

    內閣大學士為皇帝起草諭旨、敕令和詔書,並協助他作高層決策。由於他們控制了奏摺的呈遞渠道,並能在將奏摺呈給皇帝之前對其作出評判,所以便有了影響皇帝決策的權力。 另外,因為他們職近中樞,故備受尊敬,而且被看作是帝國中的最高階官員。

    按規定,只有已獲『進士』功名的人才能被委命為大學士,而大學士的任期也是無限制的,原因純粹是無更高的職位委派給他們。 大學士的平均任期為八年零九個月, 但在 1644-1773 年間,曾有一名大學士任職長達三十年以上,另有 24 人的任期超過十年。 所有的內閣大學士都同時擔任六部或其它重要衙門的官長職務。 內閣在康熙朝時期失去了一些權力,其時康熙帝逐漸信用南書房的侍臣為他草擬論旨和敕令。

    到 1729 年,內閣又遭受了致命的打擊,即軍機處的成立。這個新機構取代了內閣成為皇帝最親近謀臣的角色,而且搶奪了它最初的大部分職能,僅留下一些日常事務讓它處置。此後大學士就演變成封賞給一些元勳文臣的尊貴虛銜;他們不再需要處理正規的政務了。 近年來學者們對軍機處的起源做了深入探討,儘管仍有一些 分歧的意見,但似乎都已認可一條,即它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經過了幾年的逐漸演化。

    早在 1726 年,為準備對西北厄魯特人四部之一的準噶爾部發動征討, 就作出了成立軍機處的決定。 次年,怡親王(胤祥,是雍正帝親信的弟弟)、內閣大學士張廷玉和蔣廷錫被秘密委派負責軍務及其它相關事務。由於所掌事務的機密性,他們的任命過了兩年多才釋出。 這樣,1729 年便往往被看作是軍機處成立的年份,雖然正式的官璽直到1732 年才 啟用。最近,一項新的研究有力地表明 1730 年是軍機處建立的較恰當年份。這些年份都是有嚴謹的研究作依據的,它們的存在表明了這樣一點,即是根據各人觀點的不同,1726 年、1727 年、 1729 年、1730 年或 1732 年中的任何一年,都可算作是軍機處成立的年份。

    這種模糊性引匯出以下的結論:軍機處經過了好幾年非正式的逐步演化,在雍正朝(1723-1735 年)中期、正式的衙門尚未開設之前,事實上的軍機大臣就在行使職權了。

    軍機處之所以創立,部分是由於雍正帝需要一個聯絡緊密的助手小班子幫助他起草敕令,並就軍國要務提供機密性建議;部分則由於它是一種避開權勢顯赫的親王,從而進一步鞏固皇帝權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因此,這個結構的建立,構成了清朝專制制度發展程序中的一個里程碑。

    軍機大臣一般從大學士、六部尚書和侍郎及其它一些二品或二品以上文宮中遴選,然而偶爾也會起用一位四品或五品官做軍 機大臣,以作為皇帝恩寵的標誌。最初,軍機大臣的數目是三個,但 1745 年增加到了十個;不過他們的平均數目是五到六個,由滿人和漢人分任。就官制而言,軍機大臣之間是相互平等的,但實際上總是有一位領班大臣,此人在早些時候通常是一名滿族大學士,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則往往是一名滿族宗室親王。

    軍機大臣在禁宮之內辦公(不同於衙門設在宮外的內閣大學士),因此能隨時應皇帝之召見。他們每天在破曉前,通常在凌晨 3 點到 5 點之間開始辦事,參詳已由皇帝披閱並加硃筆評註的奏摺。隨後,在早晨 7 點到 9 點之間覲見皇帝,1749 年前是單獨覲見,後來則改為集體覲見。在這兩個小時裡,他們與皇上商討國事,並就一些皇上還未批閱的奏摺提出對策建議,以及盡力記下皇上的旨意,然後回去起草諭旨,即所謂的『廷寄』。

    1749 年以後,起草廷寄的繁重工作留給了章京們來做。草旨經章京領班審閱後呈給軍機大臣作進一步稽核,然後這份最後的定稿才呈送給皇帝批覆。 作為皇帝的親信幕僚和謀士,軍機大臣至少每天與皇帝見一次面,就軍務、邊防、度支、稅收和外交等各個方面的問題提出建議;也會推薦政策方略、提出官吏任免的意見,參與重要的案件審理,執行君王的特殊使命,有時還操辦殿試事宜。

    軍機大臣 還要為主子閱讀、呈遞並儲存奏摺和軍務檔案,準備敕令和廷寄, 充當君王處理千頭萬緒的事務時的心腹顧問。不管皇帝去哪裡, 他們都要跟隨,哪怕是去休養、狩獵或巡遊——在這些境況下, 他們通常會在晚膳後給皇上召見。雖然他們權勢顯赫,但卻像內 閣大學士一樣無權向六部或外省直接發號施令,這樣的權力只屬 於皇帝。

    由於他們的位置很敏感,因此禁止與外省督撫保持私下 聯絡。原則上,親王和御前大臣是不得進軍機處的,以免他們權 勢過重。但由於 1853 年恭親王獲委命為軍機大臣,這條原則就被推翻了;嗣後直至清朝滅亡,列位領班大臣均是滿洲親王。

    軍機大臣一般都有兼職,因為他們除了領取原有官職的俸祿外,不再有任何薪俸,所以軍機處的開支一年只有區區 10,500-11,000 兩。

    軍機大臣沒有固定的任職期限:董誥充任軍機大臣凡 39 年 (1779-1797 年、1799-1812 年、1814-1818 年),但也有其它人 只充任幾個月。在清朝 145 個出任軍機大臣的人當中,滿人有 72 人,漢人有 64 人,另有 3 個漢軍旗人,6 個蒙古人。因此,從數 量上來說,職位似乎在滿人和漢人間相當平均地分配,而這也的 確是清廷安撫漢人的一種手腕。

    但數量並不能表示權力的平衡, 權力的分配與軍機大臣同皇帝關係的親疏成正比,而皇帝一般是 信任滿人勝過信任漢人,能證明這一點的是,大量特殊和機密的 使命都委派給了滿族軍機大臣。但不管怎麼說,漢人在軍機處的 數目可以表明他們被給予了相當的參與中央政府管理核心的機 會。

    在軍機大臣之下是 32 個章京——16 個漢人和 16 個滿人。他 們輪流值班,一半值晝班,另一半值夜班,負責日常管理和文牘 事務。由於他們參與重要國務,因此被稱為『小軍機』。確實, 在整個清朝時期,有 34 個章京最終被擢升為軍機大臣。如果特 別受到皇帝寵信,章京有時能發揮比軍機大臣更大的影響,比如 在 1898 年光緒皇帝就任命四個維新分子當軍機處章京,負責『百 日維新』。 在平定準噶爾部叛亂的軍事征討結束以後,軍機處仍然儲存 下來。

    雖然軍機處在 1735 年被乾隆帝撤銷過一次,但在次年重建,以後便永久性地替代了內閣,成為中央政府中最重要的機構。

  • 4 # 強國寶貝

    到了雍正時期,皇帝的集權程度達到了頂峰,總攬一切軍國大事,雍正皇帝為了加強集權,同時也便於處理新疆軍政要務,設立了軍機處。軍機大臣只能跪奏票擬,最終的決策批紅大權全由皇帝一人處理,皇權達到了頂峰

  • 5 # 暮月山

    原因很簡單——行政效率更高,更迅速執行皇帝的旨意。

    從秦國秦武王時起,丞相這個輔助皇帝治理天下的職位就出現在中國歷史上了。從秦到元,丞相的職位一直都存在和發揮著其輔佐皇帝治理的作用,是皇帝決策的把門人。

    但了明朝,朱元璋以胡惟庸謀反案為由將丞相這一職位廢除。

    朱元璋廢除了丞相,雖然加強了皇帝的權利,但也必須承擔丞相的治理職責。也就是說,在沒有丞相的情況下,皇帝必須比在有丞相的情形下更加勤政,即皇帝必須履行皇帝和丞相兩個職位的職責。一般的人沒有能力同時承擔這兩個職責,即便是朱元璋自己。或者只有勤政的秦始皇才可以做到。

    朱元璋為了減輕自己在承擔丞相繁瑣的治理職責,不得不設立秘書處,幫助自己處理一些文書事情。建文帝即位後,秘書處等級太低,於是又將秘書處提升為內閣。朱棣奪取帝位後,在內閣中設立內閣首輔,讓自己不用面對那麼的內閣成員,專心面對內閣首輔即可。

    到了滿清時,滿清繼承了明朝內閣制度。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帝在內閣之外設立南書房,專門幫自己起草詔書的機構。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為了快速處置西北軍務,和削弱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和牽制,竟然在戶部下設立一個軍需房。這個軍需房是在內廷辦公,成員是怡親王允祥、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總督嶽鍾琪。

    這個軍需房非常保密,各省在2年多的時間裡竟然不知道西北用兵的事情。《清史稿·職官志》載:「雍正十年,用兵西北,慮儤值者洩密,始設軍事房,後改軍機處。」

    直到1729年,雍正七年,清朝兩路大軍攻打西北,軍機處才正式被公佈被人所知。

    1730年,軍機處的稱呼才開始併成為定製。

    1735年,乾隆帝即位,曾一度廢除軍機處,以總理處取代。

    1738年,乾隆帝再次設立軍機處。

    1861年,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成立,軍機處權力開始慢慢轉移,但在恭親王奕訢失勢後,軍機處又從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重新奪回權力;

    1911年,責任內閣處理,軍機處被廢除。

    清朝之所以設立軍機處,主要是因為:

    1、軍機處的保密性;

    2、軍機處處理事務的效率;

    3、軍機處人員簡單,皇帝容易控制,容易成為皇帝旨意執行最快的機構;

    4、軍機處有處置重大軍務、政務的職責,而內閣只有處理一般性、非重大政務的職責,更是將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決策權奪走,成為皇帝加強權力的工具。

    不管是丞相、內閣,還是軍機處,都是承擔輔佐皇帝治理天下的責任。不同的是丞相有完整的權力,內閣和軍機處更是的是負責皇帝旨意的文書和執行工作,沒有自己的主觀意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季蘭花空根是如何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