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哥燴史
-
2 # 阿宇的美食日記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變發生,俺答率領騎兵攻破大明北部防線、寇犯京師,看似強壯的大明在俺答騎兵面前暴露出了自己的虛胖。在隨後進行的京師保衛戰中,不僅勤王大軍龜縮京師附近不敢同俺答騎兵交戰,就連號稱精銳的京營選鋒在面對俺答騎兵時也是“流涕不敢前”。最終,當劫掠到了大量金銀和物資的俺答騎兵悠然撤退時,明軍也只是遠遠的跟著,將其“禮送出境”。
庚戌之變後,俺答幾乎年年進犯大明的北部防線,沿線軍民皆不堪其擾。但是由於大明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平定東南沿海的倭亂上,所以對待俺答寇犯只能是聽之任之。
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明軍在戚繼光的率領下,先後在同倭寇的台州之戰、福建之戰、興化之戰、仙遊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倭亂被基本平定。大明終於能騰出手來應對俺答寇犯。
隆慶元年(1567年),俺答再次大舉寇犯,前鋒直抵京師郊外,鑑於戚繼光在平定倭亂中的出色表現,工科給事中吳時來嚮明穆宗上疏,建議調戚繼光至北部防線的薊州鎮。朝議後決定以戚繼光為神機營副將、薊遼總理,一體負責薊州、永平、山海關等地的防務和練兵,後又將戚繼光提升為右都督、薊州鎮總兵。
在戚繼光調至薊州鎮之前的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已經四十歲的李成梁終於在遼東巡按御史李輔的資助下,前往京師接任了家族世襲的鐵嶺衛指揮僉事。這一年,戚繼光是整個大明最耀眼的將星,而李成梁卻只是個剛剛襲職的鐵嶺衛指揮僉事。如果這個時候有人說李成梁能在此後立下遠超戚繼光的戰功,肯定沒有人會相信。但是,僅僅兩年後,李成梁就讓所有人明白,一顆更加耀眼的將星即將升起。
隆慶二年(1568年)初,襲職剛滿一年的李成梁就積功升任險山參將。三月,李成梁又因在永平之戰中赴援有功被升為遼東副總兵。
從鐵嶺衛指揮僉事到遼東副總兵,李成梁的升遷速度堪比坐火箭。此後,李成梁更是一發不可收拾,隆慶三年四月,李成梁大破張擺失取得夾河山城大捷;隆慶四年,遼東總兵王治道在抵抗辛爰入侵的遼東之戰中戰死,李成梁升任遼東代總兵。隆慶五年十二月,李成梁在抵抗北虜寇犯遼東的戰鬥中取得卓山大捷,升任遼東總兵……至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前,綜合《明史·李成梁傳》、《明穆宗實錄》和《明神宗實錄》中的記載,李成梁又先後在清河堡之戰、遼河之戰、寧前之戰等三十餘戰中獲勝,其中“奏大捷者十”,以至於《明史·李成梁傳》都不得不這樣評價李成梁——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
與此同時,反觀戚繼光,從隆慶元年被調至薊鎮後的十六年裡,僅取得了青山口之戰、喜峰口之戰、活捉董長禿這三次大捷,同年年立功、歲歲加官進爵的李成梁根本就沒法比。
戚繼光到底是怎麼了,同在北部防線,為何他卻不能像李成梁那樣立下二百年未有之戰功?是因為平定倭亂的戰法不適用於北部防線,還是因為對薊鎮附近的地形不熟悉?從他取得的三次大捷來看,顯然不是這些原因導致的。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答案就藏在《明史·戚繼光傳》中,裡邊有這樣一句話——(戚繼光)在南方戰功特盛,北則專主守。
從戚繼光平定倭亂的表現來看,他無疑是一位攻守兼備的全能型將領,但為何被調到北部戰線的薊鎮後,卻要“專主守”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來看看張居正《答總兵戚(繼光)南塘授擊土蠻之策》中的一句話:
今日之事,但當以拒守為主,賊不得入,即為上功。薊門無事,則足下(戚繼光)之事已畢,堅壁以待之,毋輕與戰。
透過這句話,我們可以得知,“專主守”的策略是張居正向戚繼光授予的。至於張居正為什麼會這麼做,我們還得從當時大明北部防線所面臨的具體形勢說起。
隆慶四年,藉助俺答之孫把漢那吉突然歸降之事,高拱與張居正成功招撫韃靼部中勢力最強的俺答部,並封俺答為順義王。此後,俺答部與大明之間維持了長久的和平。但是,由於韃靼部分支部落眾多,俺答不能一一約束,所以在俺答接受招撫後,大明北部防線面對的敵人主要由五部分構成:
1、盤踞在延綏鎮與寧夏鎮之間的套虜;
2、俺答部中不願接受大明招撫的黃臺吉、昆都等部,主要威脅大明的大同至薊州鎮沿線;
3、居於薊州鎮附近,時叛時降的福餘、泰寧、朵顏三衛;
4、崛起於遼東一帶的土蠻部(俺答受封為順義王后,大明北部防線面對的最強大的敵人);
5、世居於遼東地區的女真諸部,他們跟朵顏三衛一樣,也是時叛時降、反覆無常。
這些部落之間也不是鐵板一片,他們有時互相攻殺、有時聯合進犯大明、有時又希望藉助大明的力量打擊對手。
針對這些複雜的情況,張居正在經過仔細分析後,決定將其分為兩大類:
1、套虜由於地處偏遠,並且在經過曾銑的幾次打擊後,已經難以對延綏至寧夏一線形成威脅,所以只需命令當地守軍加強防禦就可以了。而大同至山海關一線,雖然有黃臺吉、昆都、朵顏三衛等部時叛時降,但只要俺答部不亂,他們就掀不起大風大浪,所以在這一線,只需在保持足夠軍事威懾力量的前提下做好防禦就行了;
2、土蠻部實力強大,女真諸部驍勇善戰,並且他們都處在山海關外的遼東地區,遠離京師,所以要用軍事手段強力打擊。
看看,張居正到底是張居正,北部防線如此複雜的軍事態勢,就這樣被他做出了簡單的分類。根據這一分類,張居正決定在山海關以西的大同至薊州沿線採取“懷柔為主、軍事打擊為輔、注重防禦”的策略,在山海關以東的遼東地區採取強硬的軍事打擊策略。《皇明經世文編》中,張居正的策略被總結成了十六個字——內修戰守,外探虜情,西懷東制,自有妙用。
這種情況下,才有了前文中張居正《答總兵戚南塘授擊土蠻之策》中的那句話,並且依據張居正授予的策略,戚繼光制定了車營、火銃兵、步兵、騎兵相互配合的戰法:
繼光乃議立車營。車一輛用四人推輓,戰則結方陣,而馬步軍處其中。又制拒馬器,體輕便利,遏寇騎衝突。寇至,火器先發,稍近則步軍持拒馬器排列而前,間以長槍、筤筅。寇奔,則騎軍逐北。
鎮守薊州的十六年間,除了剛到薊州時的青山口之戰和赴援遼東之戰兩次主動出擊外,戚繼光一直都牢牢的把守著薊州至山海關沿線,也正是由於戚繼光“守衛甚固”,所以敵人才不敢進犯薊州至山海關沿線。在這種情況下,戚繼光立下的戰功遠少於李成梁自然是在情理之中了。
對此,還是《明鑑綱目》的作者看的明白,因為他在書中寫下了這樣一句話——繼光在鎮十六年,邊備修飭。薊門守甚固,敵無由入,盡轉而之遼,故李成梁獨擅戰功。
-
3 # 庭州行者
李成梁立下了什麼二百年未有之功勞?是放任努爾哈赤做大嗎?實際上,李成梁根本沒有某些文學作品中描述的那麼神奇,他的成功,不過是因為他得到了皇帝的信任而已。如果賦予戚繼光如同李成梁那般大的權力,戚繼光做的絕對不比李成梁差。
李成梁在隆慶時期,逐漸開始在遼東形成勢力,於萬曆年間徹底將一手掌握遼東地區的軍政大權。公平來講,李成梁的確有一定的軍事才能,因為他早期就是憑藉抗擊遼東地區的蒙古流寇起家,逐漸得到提拔,最終掌握了遼東地區的大權。但李成梁一生中的經典戰例,幾乎都是透過所謂的“巧取”,即,透過挑撥遼東地區各個部落之間的矛盾來使之形成內耗,維持遼東地區的均勢。
遼東地區自古以來便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在明朝,遼東生活著蒙古人漢人,和女真人。而蒙古和女真又分為不同的部落,各個部落之間矛盾不斷,李成梁透過在各個部落之間煽風點火,借力打力,使得各個部落之間長期處於紛爭狀態,而李成梁本人則坐收漁翁之利。需要說明的是,李成梁敢於這麼搞,是因為他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支援,這支軍隊便是所謂的遼東鐵騎。與其他地區的軍隊不同,李成梁的軍隊完全是私人武裝,而不是明朝政府的正規軍,他的戰鬥序列中的每一個士兵都是他私自招募的,而擔任部隊中將官者便是他本人的家丁,比如祖承訓。因此,李成梁本人,實質上是遼東地區的大軍閥。
李成梁不僅統帥著軍隊,他還控制著遼東地區的經濟和貿易,但凡與他有貿易伙伴關係的部落,他一律不會去動。李大人透過胡蘿蔔加大棒的方式,為了自己的利益,在遼東地區精心維持著平衡,說得不好聽,便是在養寇自重。當然,他最終還是玩脫了,他的借刀殺人計劃將努爾哈赤的父親和祖父搭了進去,努爾哈赤也由此開始了自己的復仇之路。
言歸正傳,李成梁的成功實際上得益於三個方面:第一,他家族在遼東地區深厚的根基,讓他有能力組建一支私人武裝;第二,遼東地區複雜的形式,使他不需要自己出太多的力氣就能維持總體的穩定;第三,他得到了萬曆皇帝的極度信任。
基於以上三點,李成梁在遼東干的是風生水起。
戚繼光則不同。戚繼光在北方,實際上是立了不少功勞的,多次擊敗了蒙古的董狐狸和北蠻子的入侵,並且協助李成梁在遼東地區與蒙古軍隊作戰。而且,戚繼光所統帥的部隊是明朝的官方軍隊,其作戰能力與遼東兵相比,差了很多檔次。可以說,但從個人的能力而言,戚繼光是高於李成梁的。
但無奈,戚繼光是張居正的人。張居正倒臺之後,萬曆皇帝立即開始著手肅清張居正的餘黨,戚繼光作為邊關大將兼張居正的心腹,自然得不到皇帝的信任,因此,戚繼光在北方的一段時間,前期是立下了不少戰功的,但後期由於皇帝不信任和連續降職最終撤職的原因,使得他戍守北方的時間很短,所以表現有限。
因此,就在邊關的戰績而言,李成梁是比不上戚繼光的。但從成功學的角度來看,更成功的,顯然是李成梁。
-
4 # 歷史淘沙
以史為鏡可以知得失,李成梁在鎮守遼東時立下了二百多年未有之戰功,而戚繼光鎮守北境之時幾乎是寸功未立,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的那,今天就來說說這兩位明朝中期的名將行事風格,是非功過交由各位看官評斷。
1.戚繼光
戚繼光在明嘉靖年間平定南方倭寇之後,被調往北方駐守長城,防範蒙古對邊境的騷擾。戚繼光到任之後開始整頓軍隊,修復長城,發明各種守城器械。結果在戚繼光任上,蒙古數次意圖攻破長城騷擾明朝邊境,結果每次都是大敗而歸,這還不算完,戚繼光趁蒙古軍後撤之時,主動出擊尾隨蒙古騎兵,全殲多股來犯之敵。在平常無戰事時,派人深入蒙古草原蒐集情報,殲滅多支欲集結侵犯之敵,在戚繼光鎮守北境十餘年裡,蒙古騎兵不敢靠近長城。這樣一來戚繼光就沒有大的戰功,所以在鎮守北方時顯的默默無聞,不如蕩平倭寇時的名聲大。
2.李成梁
李成梁發跡於明萬曆年間,一直鎮守在遼東,最高官至遼東總兵。李成梁和戚繼光的用兵方法截然不同,李成梁提倡‘以夷制夷’,在面對進犯之敵時,只是打痛敵人而不徹底消滅,以此達到威懾的作用。當時遼東明朝的主要敵人是蒙古、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李成梁採取制衡三股勢力的方法,拉攏較弱的兩部,打擊最強的一部。如此下來,李成梁總有大仗要打,所以軍功一路晉升。
這裡用‘扁鵲三兄弟’的故事形容二人比較恰當,戚繼光鎮守長城相當於扁鵲的二哥,在病情剛開始發展時,就治好了病患;而李成梁相當於扁鵲,當病患已經非常嚴重的時候,治療好了病患。所以扁鵲的名聲要比大哥(在病患還未成型時就消除了隱患)和二哥的名聲大,但是扁家三兄弟誰的醫術更高明那?
回覆列表
戚繼光和李成梁都是明朝後期的著名軍事將領,打仗都是一等一的猛人,但是兩人打仗的風格卻是迥然不同,正是這種不同,造成了兩人後來的千差萬別!
戚繼光,打仗喜歡一錘子買賣,狠辣果決,斬草除根,追求的是畢其功於一役,所以使用各種手段,把敵人揍趴下,最好要讓敵人永遠站不起來。
所以,在南方剿倭寇,殺的倭寇基本絕跡,東南沿海從此長時間風平浪靜;在北方,震懾韃靼蒙古,什麼先進武器全招呼上了,揍得北蠻子抱頭鼠竄,直到明末都不敢再犯南境。
而且,戚繼光跟張居正走的太近,張首輔一死,難免被人政治清算,關鍵是作為武將,雖說鎮守一方太平無事,可問題就在於太太平了,以至於朝廷都想不起來還有這號人物存在,自然,加官進爵沒有可能,被人暗算也不足為奇。
而李成梁,絕對的老兵油子,人打仗從不趕盡殺絕,他的原則是打一個,放一個,揍兩個,護一雙,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人沒了,我存在的價值不就小了麼?
因此,這種留敵自重的玩法可謂深諳厚黑學之妙,效果麼,勝仗一個接一個,捷報一封接一封,讓朝廷深深地覺得,遼東非他李成梁搞不定,對他自然是恩寵無雙,最後,不但進位太保,還頤養天年,活到了90高齡!
武痴和人精,孰是孰非,還是後人評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