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山茶農偽文藝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曾經有段時間我也想過這樣的問題:古人和我們現代漢語的發音肯定是有區別的,為什麼我們現在讀起古詩來還是押韻呢?為什麼元朝的蒙古族統治、清朝的滿族統治,但是那些年代寫的詩詞,我們現在讀起來也是有押韻的呢?當時我帶著這些疑問去查閱了多方資料,現在就我的理解把我的想法和理解分享一下給大家。如有不對的地方,還請提出來哦。

    1、發音不一樣,導致現在讀起來不押韻,但在古代,讀起來是押韻的。我記得初中還是高中的時候背過一首詩:

    《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zhǎ)。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hǎ)!

    是不是感覺用現代漢語的發音讀起來一點也不押韻,但是在唐朝,那時候的讀音和我們現在是不一樣的,具體的看上面。者和下,竟然是韻腳,都壓 a 的韻母腳,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所以這麼看來這首詩在古代是押韻的哦。

    2、其他很多古詩,現在讀起來也是押韻的。為什麼呢?那就要感謝那些編制韻書的人了。自從隋朝人(早一點的魏晉時期也有一些影響不大的韻書)制定了比較完備的韻書以後,詩人作詩一直延續著使用韻書的傳統。比較出名的韻書有《聲律啟蒙》:“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笠翁對韻》“天對地,雪對風,大陸對長空”等等。

    總而言之,一句話。為什麼現在我們讀古詩還是那麼押韻,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沒有流失,我們的中國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流傳至今的文明古國。歷史上我們雖然多次被外族入侵甚至統治,但是文化一直還保留著。無論是元朝的蒙古族統治,還是清朝的滿族統治,他們還是要學習我們的文化,用我們的韻書去寫詩詞,比如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一世情深,情深一世的納蘭容若。(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

  • 2 # 邁樂文化

    談及詩詞的押韻就要說到漢子的讀音問題。

    因為華夏五千年的歷史擺在這裡,文字在傳承上有變化這是難免的。

    而且從夏朝開始,中國經歷了25個不同的朝代,基本上每一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官話

    例如:

    在西安建都的朝代,官方語言就是陝西話,

    以洛陽建都的朝代官方語言就是河南話,一些首都不再西安洛陽的,例如東晉南宋等,則是採取他們的前朝也就是西晉北宋的官方語言,也就是河南話。

    從元朝開始,中國首都建在北京,官方語言也就是北京話,持續到清朝滅亡後的北洋軍閥時期。

    國民政府建立後,推廣新生活運動,遂採取的標準語言是採取以北京話為基礎改進的語言,這種語言一直在今天的臺灣依然使用。

    這只是其一

    其二,我們現在的讀到的古詩詞都是經過精挑細選,儘量符合現代人的語言習慣。

    拿“紙”字說,今音zhǐ古音應當是jǐ,“時”今音shí,今音“xi”今音i,古音有可能是ei

    再比如:回有的時候讀作“huai”,衰有的時候讀作“cui”

    再加上很多字是通假字,所以古詩和現代詩的韻腳會有區別。如你所見,有很多的韻腳和某些地方的方言很相近,這就和上面說的地方性的“官話”有關。

    至於放到現在為什麼能夠做到押韻,主要是不管怎麼變化,血脈還是沒有變化的。即使是在官方語言方面變化很大,但是讀音上還是有跡可循的。

    而且現在展現在大家面前的都是經過語言學家精選過了的詩歌,那些難度大的,無法遵循現在的韻腳的詩歌也在慢慢淡出大家的視線。

  • 3 # 詩詞書院

    在音韻學上,又將古音分為上古音體系和中古音體系,隋唐時期的漢語語音屬於中古音,因此,傳統格律詩詞依的也是中古音體系。

    今人考證中古音大多透過隋代陸法言等人編的《切韻》以及同一體系的《廣韻》等韻書。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切韻》的審音方式是由陸法言、劉臻、顏之推、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魏彥淵等人集體討論確定,也就是說其定音方式並不是根據當時的雅言或某一地方口音。而是結合當時幾種主流的南北口音,經集體商討而定,可以說《切韻》是擬音體系。

    《切韻》也是初唐時期的官韻,而不論後來的《唐韻》還是宋代的《廣韻》都是以《切韻》為基礎增補。由於《切韻》和《唐韻》均已秩,只能透過一些陸續出土的殘本窺探,因此今人研究中古音,多依保留較完整的《廣韻》。

    事實上,中古音到今日,不論調值還是發音方式都是已經發生了變化,例如,普通話中已沒有閉口音和入聲字。因此對依中古音系(平水韻)創作的詩詞,用普通話朗讀並不一定見得會押韻。

    即使在相對較接近中古音的粵語音系中,其變化也有不小,例如,雖然保留了入聲字,但其調值往往不足。在70年代的香港,曾由何文匯等人發起一次粵語正音運動,試圖用《廣韻》的切音方式,為粵語正音,根據其“正讀”原則,不合韻書的“本音”就超過500個,不合韻書的“口語讀音”也超過200個。

    再之就是為中古音系中,至今已變得不押韻的漢字,在詩詞創作、朗讀範圍內進行重新擬音,例如,杜牧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只有一種讀音,就是“xie”,但在朗讀古詩詞時,則會讀作“xia”,這便可看作是一種擬音方式。

    但這項工作需要很深的語言學功底,繼王力後目前還一時想不到可扛鼎之人。但個人覺得,這種方法既能解決古詩詞的朗讀和傳承問題,也能解決新創作的問題,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方向。

  • 4 # 安東佚夫

    古代詩文是以漢語傳承下來的華夏文化的桂寶。古詩詞音韻,之所以到現在還有她的市場和生命力,這與漢語的發源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一,中國古詩,北方民族雜居,南朝時漢家形成,秦漢時在黃河流域興盛,唐代開始稱漢族,繼而向江淮擴充套件,宋元時已到粵貴、雲南,明清時向西域進軍,如今已是遍佈世界。而漢語的主要基因是北方方言。就今天的普通話也是以東北方言和北京話為基礎形成的。中原語言是古代文人的母語。再看古代詩文的鼎盛時期的文人墨客,主體是中原人士,或直接受中原文化的薰陶,詩詞語言音韻更是脫不了母體的傳承。

    二,古代各類文墨詩詞,大多是中國曆代鼎盛時期流傳下來的經典之作,帶有權威性,經過一代代私塾,館學,或各類學堂、學校的傳輸,權威的東西,包括語音,沒有人隨便,也不願意隨便改動。就如《敕勒川》中的“風吹草低見牛羊”,句中的“見”,老師說讀“xIan”,第三聲,不能讀“JIan”。我到現在也不敢讀見。還有“籠蓋四野”的“野”,老師教“ya”第三聲,我到現在也記得這字在這裡不讀“ye”。經典就是權威,權威的市場,便是獨家經營。音韻也有她特殊的身份。說白了,大家都懂,也就傳下來了。

    三,中華民族的詩詞歌賦古典文學,是獨立與世界的桂寶,包括她的獨特的風格,和博大精深的內涵,華人不管走到哪裡,都是值得珍藏,炫耀的,是華人的標籤,也是值得驕傲本錢。尤其現在,華人揚眉吐氣地遍佈全世界,他們忘不了端端正正的方塊字(哪怕再複雜繁體字),古詩詞。他們願意寫,願意記,願意傳播。

    中華民族的聲音,幾千年來沒有變,因為我們都是中原後裔!只是,我們的語言越來越生動,越來越高亢,越來越豐富,形式也越來越美好……她還將帶著我們的的頌歌,傳遍全世界。

    隨著我們的腳印遍全球,華語,變成世界語,不會只是夢!

  • 5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論古今音韻)

    音韻傳承代代中,大多仍與舊時同。

    幾許些微生變化,不礙總體節奏風。

    ——我們的詩詞音韻,是一代一代的相互傳承,所以古時侯的詩詞音韻,至今讀起來仍然是朗朗上口的,樂感極強,音韻極美,節奏明快。雖然有些音韻有些變化,但是它仍然不會影響詩詞音韻的主體節拍的……。

  • 6 # 51194523342社會生

    這源於中國的文化傳承的好!

    一代代文人騷客,在傳承的前提下,發揚和廣大。

    從古代的《詩經》到屈原的《離騷》,從漢樂府到唐詩、宋詞,明清的小說。元朝的元曲,也是文化的變遷,無不傾注著文人的勞動與汗水。

    讀音也是一樣的。

  • 7 # 梧桐樹邊羽

    這個問題問得好奇怪。幾千年下來的漢字,雖歲月流走,不斷變化字型,語音發生了各種各樣的變異,但是咱們中華文化並沒有滅絕或斷代吧?再怎麼變化,文字的演變,發音的標註都有書可查,更何況還有各種韻書來規範詩詞中韻腳平仄的使用,怎麼可能現在讀就不押韻了呢?

    首先,為什麼會有《詩經》?周王朝統治者派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民間搜尋這些詩歌,彙集成冊,用來教化諸王,諸王再用來教化百姓,為的是什麼?是為了考查民間風物?固然有這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用來溝通,諸王之間互相談判都可以引用《詩經》中的句子,世界越來越小,王與臣,中央與地方,都需要保障交流。所以《詩經》就是最早的官話。

    秦朝統一天下,為什麼要書同文?還是為了政令通達。文字從篆書走向隸書,無非是書寫更方便而已。字形產生了變化,方言語言由於戰爭導致人口的流動產生了變化,但是中央一定有一套官僚之間的溝通方式,可能是西安話?就好像咱們現在的普通話一樣。

    政令方面的需要,特別是唐朝開了科舉,讓寫詩成為升官發財的本事,詩歌大盛,加上音韻學的發展,韻書的出現,每個字都規定了韻部,這讀起來還有什麼難的呢?

    漢字這種方塊字是非常頑固的音意形三結合。很難學,但是很頑強,也保證了中華文化從未發生過斷代。連歷史都一直有史官記載,記載些文字音韻變化又有什麼難的。所以,只要你肯研究,肯去翻以前的韻書,自然能找到那些變化了的讀音,何況雖然有很多發生了變化,但是更多的字在官話的保護下沒有發生變化啊。既然大部分沒變,讀音肯定到如今還押韻啊。就算不押韻了,也能從古籍中找到原來的讀音,比如“斜”讀“xia”。

    記住詩是韻文,如果一首詩讀起來不押韻,那麼肯定是押韻的字的讀音變化了而已,就去查《平水韻》,甚至更早的韻書,肯定能找到正確的讀音。

    就好像咱們並沒有學過繁體字,但是你去看一看,差不多都認得吧。血脈裡的文化,不可能那麼容易割斷的。

    唯一有可能產生這種讀不懂的局面,就是民國時期有人提出把漢字完全拉丁化。如果從小教育就拉丁語化,就好像現在那些在國外生活的小孩,完全不懂中文,就更不要講中國歷史上的字的讀音了。並不是字和音變化的問題,而是他們完全沒有漢字的概念。

  • 8 # 曉行林中

    這個問題還是比較深奧,我們現在使用的語言稱為現代漢語。普通話就是現在的共同語。他是以北京話為基礎語音,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也就是說,普通話屬於共同語的一種。

    漢民族共同語自古就有,先秦時期稱通語,明清稱官話,民國叫國語,新中國後叫普通話。所以說古人作詩寫文可能是有各自方言的影響,但是大部分還是受共同語的影響大。就像古人做官什麼的基本上都要會共同語的。

    其次,押韻這個問題,又可以另起一篇了。由於語音發展的不平衡,各地的語音又會發生不同變化,但是作詩用的韻,用的一般是韻書裡的韻。比如平水韻,廣韻,切韻什麼的。就像武則天那時候的科舉考試,學子們就要用唐韻來押韻。各個時期有不同,不過整體上還是相同的多。

    至於為什麼現在讀起來還是押韻呢?這個問題感覺太大,分幾種情況吧。有的是因為語音的整體規律變化,比如這個韻部可能讀音跟古代都不一樣了,但是這幾個韻的變化一致,所以還押韻。有的則是因為語音沒有發生大的變化。比如粵語裡押的是ong 普通話讀也押韻押的是ang,粵語的ong跟普通話的ang有對應關係因為現代的各個漢語方言有同源關係,有同源關係的語言,一個特點是在語音上有良好的對應關係,但是這種對應關係不是每個字音都一一對應,還會受詞彙擴散,語言接觸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但這裡還是顯示了一些對應關係,粵語裡讀ai的,跟普通話的shi的韻母以及di的韻母有對應關係,用普通話或者其他漢語方言來讀古詩,雖然實際語音跟古代的語音不同,但由於具有這種對應關係還是會在某些情況下押韻,某些情況下不押韻,這主要跟各個方言的演化規律有關。所以很可能詩人寫詩的時候,他讀起來已經不押韻了。因為經過時間變化,同一個韻部的讀音可能分化了。

    附本人的幾篇作品:

    垂釣

    手持魚竿河邊坐,目盯水面紅浮標。

    都市喧譁耳不聞,垂釣樂趣自知曉。

    春花如夢

    春風春雨春色滿園,花開花豔花香襲人。

    如詩如畫如人心意,夢裡夢外夢想成真。

    詠柳

    柳條低垂隨風搖,片片柳葉似彎刀。

    千樹萬花欲爭春,柳絮如雪漫天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又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城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