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有糖的糰子
-
2 # 象眼觀天下
這要看朱標如何對待自己的弟弟們了。
藩王這個制度一再被證明不符合封建體制,是在逆潮流而動。新皇帝登基之後幾乎都要削藩,無非是削藩的手段如何、力度如何了。
建文帝削藩的手段過於急躁和酷烈,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殺,尤其是即位之後的第一年,即建文元年四月,一個月的時間裡連續廢掉代王、齊王、湘王三個王爺,可以說極其激進;同時削藩的理由非常牽強,比如廢掉周王的原因是因為周王次子、十歲的朱有爋的言論,廢掉湘王,是因為有人誣告湘王謀反,湘王無以自明,遂自焚——這四個王爺被廢,讓所有的親王人人自危,燕王、晉王、秦王等強藩都已經極其不滿和害怕,即便如此,他們多數還是不希望造反,當時如果建文帝只是削兵權而非廢王位,要求藩王交出兵權換取保留王位的話,或者這些親王們可能經過一番掙扎後,說不定就同意了——但是建文帝明顯是想連王位一塊給撤了,這就是不準備給這些王爺們活路,也難怪他們都想造反呢。
朱標即位也是要削藩的,不過看他的表現,可能手段不會有建文帝這麼酷烈和急迫,多半是和風細雨似式的解除藩王的兵權。
但無論如何,藩王制度肯定存在隱憂,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明朝漢王、寧王判斷,都說明藩王和朝廷的矛盾是很不好處理的。
-
3 # 小劉解讀
師出無名;徒勞無功;以致身敗名裂。
如果太子朱標活著,上面這句話就是對燕王朱棣最好的解釋。
師出無名:朱元璋在位時,給予太子朱標“超豪華的教師團”,有第一大儒宋濂、開國第一功臣徐達,常遇春、湯和、鄧愈。開國第一謀臣李善長,劉伯溫……重點培育太子的處事,治國之道。寬仁恭和,和太祖朱元璋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恩威並用,深得臣民擁護。輔助治國二十年,在所有大臣心裡,他就是皇帝。
而燕王朱棣雖有野心,帶兵打仗很有能力。但是憑他一己之力還真不敢反抗“正統”。所以朱棣發兵的名義叫“靖難”,跟漢朝的“清君側”一樣。但是,如果朱標還在,以他多年的治國經驗,這種情況根本就不會存在。
徒勞無功:如果朱標不死,各地蕃王兄弟都對朱標有感激之情(這個都有史料記載)自然不會響應朱棣,朱棣憑一己之力又師出無名,貿然發兵,徒勞無功。
身敗名裂:如果朱標不死,能臣良將肯定能留下許多,滅朱棣真是“小菜一碟”。最起碼藍玉不會死,因為藍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是朱標的太子妃常氏的親舅舅。藍玉早早的就對朱標說要提防朱棣,早做準備。朱棣雖然很能打仗,但是跟藍玉這些人比起來還不是一個檔次。
況且,朱棣這位有名的“永樂大帝”,文治武功出眾,肯定能想到這幾點。所以如果朱標不死,他肯定是不會起兵的。
寫在最後,如果朱標不死,朱棣不起兵。那麼細想,北京還真不一定是現在的首都……
-
4 # 手機使用者論道
朱標乃嫡長子,朱元璋做皇帝以後就被立為太子,何況朱標為人忠厚,禮賢下士,朱元璋是寄予厚望的。如朱標繼位大統,就算朱棣在有能耐,在不服天朝,他也不敢輕舉妄動,因為他師出無名,必敗無疑
-
5 # 德厚致遠
和歷朝封建社會一樣,朱明王朝建立以後,朱元璋開始考慮如何世代相傳統治天下的措施,他借鑑元朝的歷史經驗,認定皇位繼承是維持皇朝安全的根本制度,皇家家事乃國事,必須制定嚴密的制度,家族內部才不至引發爭端,這個法則就是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長子繼承製。
朱元璋孑女眾多,有26子,16女。朱標是朱元璋長子,朱元璋稱吳王時,就立朱標為世子,稱帝后也把朱標立為皇太子,當時才13歲,就立為重點培養物件,遍請名師讓朱標接受儒家思想教育,朱標也培養成了一位生性忠厚,溫文儒雅的人物,這個時期,朱元璋也讓朱標學習怎樣當皇帝,進行政事實習,處理國家大事,並詔諭群臣只有事關重大的軍機才可奏聞朱元璋,並且朱元璋告誡太子,自古開基創業的君主,經歷艱難,通達人情,明白世故,辦事自然妥當,守成之君,生長於富貴,錦衣玉食,要能順利辦事必須學習練達,讓你與群臣見面,就是要明斷案件,豐富經驗,主要記住原則:一是仁,能仁才不會妄使暴政,二是明,洞明才不會被奸佞迷惑,三是勒,勤謹才不會怠政,四是斷,勇於決斷才不會錯失良機。凡事明理則通達,朱元璋諄諄教誨,無非是想讓大子成為有道接班人,使大明王朝統治得以維持和鞏固。
有史記載朱標也確實是講仁政,行慈愛,寬大為懷的人,朱元璋殺戮功臣,太子顧及汗馬功勞,朱元璋誅除異已,太子顧慮關係情誼,父子倆多因此而產生分歧,朱標老師宋濂獲罪時,朱標向父皇哭救,惶惶不知所措,幾欲自殺,想免恩師一死。可惜是朱元璋都把兒子封王建藩,可惜的是朱標年僅三十八歲就病死,朱元璋也陷入極度的悲哀與痛苦之中,喪子之痛使他的頭髮鬍鬚全都白了。
如果太子朱標活著,不可能急於平藩,朱棣也不敢造反,原因是朱元璋不必須大殺功臣,強大的實力也迫使朱棣不敢造反,況且朱標討伐朱棣名正言順,朱棣篡位師出無名。
本來,朱允炆採取消藩政策有利於中央集權的統治,但他所倚重的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是一群既不懂軍事,又不會打仗的書生,雖高喊消藩,但沒有相應的軍事部暑來與之相應,更可悲的是朱元璋殺戮功臣之後,勁卒宿將已殆盡,致使滿朝文武競無一人能為朱允炆領兵作戰,朱允炆只好任倖存的老將耿炳文為大將軍,當耿炳文受挫時,卻用了毫無韜略的李景隆去統率大軍,以致幾十萬軍隊被斷送,而朱棣久經沙場,軍事經驗豐富,詭計謀劃多端。朱允炆的失敗在所難免。
-
6 # 尹禾
朱棣造反,很大程度是因為朱允文削藩,是被逼無奈,他也不是覺得朱允文好欺負才造反的。一路帶兵南下,九死一生,先是北京差點失守,之後又差點死在山東了。要不是朱允文優柔寡斷、顧慮重重,朱棣不見得能夠成功“靖難”。
藩王制度在老朱看來,藩王是鞏固江山的法寶,由親宗各掌兵權,共同維護中央統治。然而,這套制度健康執行的基礎是有一個強大的核心,也就是強勢的皇帝。
他老朱是太祖皇帝,又是天下一等一的猛人,藩王自然怕他、擁護他。然而帝位傳承,總有一天會有不肖子孫守不住帝位,被藩王所欺,“八王之亂”的教訓難道還不夠深刻嗎?所以不光是朱允文,朱棣在得到了皇位後,也同樣進行了削藩,下手比朱允文狠多了。從各處記載來看,朱標絕對是賢明的儲君,又怎會不知藩王猛於虎,他如果順利即位,也絕對削藩。
朱標是什麼樣的人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換做朱標削藩,朱棣會不會造反呢?
《明史》評價: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方孝孺:“盛德聞中夏,黎民望彼蒼。”“聖子承皇業,能疏四海衰。”朱標性格十分寬厚,對自己的弟弟時常回護。建國以後,朱元璋開始大面積清理開國功臣,是馬皇后和朱標時常勸阻。
這樣一位友愛的兄長,一位賢明的儲君,如果他日後削藩,一定會得到廣泛支援,同時他絕對不會趕盡殺絕,會為弟弟們尋找合適的出路。如此一來,又有何理由造反呢?
朱棣如果還想反,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毫無理由,純粹的以下犯上。
朱棣造朱標的反,有勝算嗎?我們都知道朱標的死,對老朱打擊很大,性情大變,愈發暴戾。而且缺少了馬皇后和朱標的勸阻,朱元璋更加忌憚那些異姓的功臣,權柄過重,會危及子孫,所以有功之臣幾乎一掃而光,善戰之將更是一個不留。
朱標1392年病逝,1393年藍玉案便爆發了,其黨羽有“一公、十三侯、二伯”,之後幾年間,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定遠侯王弼也被賜死,至此那些能殺能打的武將被誅除殆盡。就是怕他們威脅到了15歲的朱允文的皇帝的位置。
如果朱標不死,至少朱元璋不會擔心這些武將欺負朱標。馮勝、傅友德、王弼不死,朱棣想起兵打到南京?簡直就是飛蛾撲火。
人是被逼出來的人都是逼出來的,如果朱棣有很好的活路,又怎麼會覬覦長兄的皇位?況且造朱允文的反都是九死一生,那造朱標的反簡直就是九死無生啊!
沒理由,沒勝算,沒活路的事情,我想誰都不會去做的。
-
7 # 森林小草
謝謝軍事一點通的邀請!朱標和朱冗炆是父子關係,他們的性格都十分相近,都是仁慈懦弱。朱標是朱元璋欽定的接班人,同樣朱標英年早逝,其子朱允炆也是朱元璋欽定的接班人。而朱棣則是做人主的性格和料,要他做人臣,則難上加難,他寧願魚死網破。如果朱元璋還多活幾年,也許朱棣就是唐朝李世民的第二。有人認為朱棣的上位是朱允炆削藩而逼迫朱棣造反的,殊不知漢景帝削藩後來是靠鐵腕硬鎮壓下去了,朱允炆是仁慈手軟,才使朱棣成功篡位,朱棣起兵清君側初期,朱允炆就流放了當初提出削藩建議的黃子澄,齊秦,後來朱棣南下,朱允炆提出劃而治,朱棣還是不答應,不退兵。這些事情充分表明了朱棣實是想做皇帝的野心,清君側實是他想做皇帝的藉口。朱棣其實是朱元璋的賊臣逆子,只是歷史是勝利者所寫的罷了,朱棣的子孫後來追諡朱棣為成祖,是不是有本不該是皇帝,而意外成為皇帝的意思?而祖只能朱元璋能稱祖,而朱棣稱祖則有節外生枝的意思。總之朱棣是唐朝李世民的轉身,其文治武功要遜於李世民,而政治野心則不比李世民差,朱標即使在世他也是朱棣手下的冤魂。因為朱標的性格按史書上的記載,他根本不是朱棣的對手。以上是史事顯微鏡的觀點,歡迎大家評論和關注。
-
8 # 夏有涼風61
謝邀,這個問題不好說,朱棣造反其實也是被逼的,如果朱允炆不是過早的削藩,朱棣可能也一時不會造反,但朱棣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就有覬覦皇位之心,如果朱標活著,朱標可是在親弟兄們中間是威望最高的,朱標對弟弟們也是感情很好的,雖然朱標文了點,但朱棣是不會造反的,就算朱棣要造反,自然要考慮其他王會來保朱標,所以朱棣沒那麼傻。朱標死後,朱元璋立孫朱允炆為皇儲,自然朱允炆的威望是不及其父親的,朱允炆在朱棣眼裡根本不算什麼,朱棣根本就沒有把這個侄兒放在眼裡。在朱允炆削其他藩王的時候,已經威脅到了朱棣的切身,朱棣為了保全自身,只好裝瘋,,這也就朱允炆嫩了點,竟然相信了朱棣的假痴不癲之計,最終讓朱棣鋌而走險成功奪位。如果是朱標做皇帝而不是朱允炆,朱棣是不會造反的。
-
9 # 歷史春秋網
應該不會。如果朱標活著並繼位,對其他眾皇子而言,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優勢:
首先,有法理上的認同感。根據正史記載朱標乃孝慈高皇后馬皇后所出,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作為嫡長子繼承大位符合自古以來的王位繼承法,在法理上名正言順,無可挑剔。
其次,有能力上的服眾感。由於朱元璋是將朱標作為帝國接班人來培養的,所以不僅請宋濂、李善長、徐達等悉心教導他,同時被立為太子後,直到去世,一直讓朱標幫助其處理朝政,因此朱標有機會將自己治國理政的理念在一定範圍內付諸實踐,從而鍛鍊並大大提高了自己治國理政的能力。
最後,有血緣上的親情感。《明史》這樣評價朱標:“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筆者以為這樣的評價經得起推敲,基本符合史實。朱標從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非常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犯錯誤,朱標出於血緣親情,多次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老爹朱元璋的責罰,眾兄弟對他很是感恩,所以朱標在一班兄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由以上三點來看,如果朱標活著,朱棣即使受了別人的蠱惑(比如姚廣孝),起了謀反的念頭,那也是一時的念頭而已,決不會採取謀反的行動,夾著尾巴安安穩穩地做一個藩王了此一生吧。
-
10 # 左說春秋
謝邀!如果朱標活下來繼位,朱棣不敢反。最多是個受重用的武臣。朱標長期為太子,人又有功有緣,根正苗壯,朱棣巴結都來不及。因為早逝,朱元璋才憂心重重,極力清除功臣中的隱患。若朱標在,不必擔憂如此。朱棣之反,有其骨子裡的不馴有關,也與建文削藩的技術設計不足有關。殷鑑不遠漢景帝用晁錯削藩策,不是教訓?齊黃二人不堪大用,只知削藩。不知分析各王,先弱後強,讓朱棣贏得時間。害苦了建文。藩該削而對策和準備不足造成悲劇。
回覆列表
就四個字,絕無可能。朱標自朱元璋稱帝以後,一直都是太子儲君,由於在幾個皇子中間出道較早,無論功績威望都是可以壓住幾位藩王的。朱棣對於這個大哥也是相當敬服的。更何況若朱標不死,朱元璋也不會在晚年如此屠殺功臣,而朱標登基也未必會削藩,如此既無削藩之憂,朝廷又有能臣悍將,朱棣不可能會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