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繪千秋

    一來,曾國藩深知清廷對於洋人的欺凌,吏治的腐敗、民生的凋敝都軟弱無能,可是對於漢人官吏的防控卻老道的很,辦法有的是。當時湘軍兵力在江南數省雖然佔優勢,可是清廷的王佳官文卻牢牢佔據長江上游,富明阿、馮子材分守揚州、鎮江,曾格林沁又屯兵皖粵之間,這擺明了就是對湘軍早有防備。

    二來,浙江的左宗棠,江西的沈葆楨因為勸進不成,早已和曾國藩離心離德,被清廷拉攏了過去,成了湘軍背後的兩把利劍。

    三來,當時的湘軍雖然號稱30萬,可曾國藩能夠調動的只有10萬左右。其中李鴻章雖是曾國藩一手扶植起來的,可到了關鍵時刻,難保他會像曾國荃、彭玉麟那樣對自己死心塌地,甚至還有可能會站到清廷那邊。

    四來,湘軍當時經過長期的征戰,早已沒了當年的朝氣,軍內腐敗程度比起當年的綠營有過之而無不及。靠這支名聲早已敗壞的軍隊爭天下,天下人誰會跟從?

    五來,曾國藩即使黃袍加身,趙匡胤和趙光義的歷史劇怕也要再度上演。其弟曾國荃倔強狠毒,野心勃勃,更勝趙光義數倍,他能夠帶頭勸進,把黃袍加在曾國藩身上,也會隨時將其奪走。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說不定最後得實惠的是曾國荃,背罵名的才是曾國藩。

  • 2 # 小歷說史

    一般歸結為三點原因:忠君報國思想、條件不成熟和為了統一,一旦曾國藩稱帝,很可能湘軍要成為眾矢之的,再說,也沒有所謂“友邦”的幫助,曾國藩稱帝未必能得到國際承認,他對滿人的朝廷認識得再清楚不過了,而且曾國藩深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浸染,所以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獨特觀點:若要統治者“內賢外王”,就要自如地運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與此同時,隨著曾國藩聲望日盛,清廷已經對其有所防範,湘軍的整體兵力在江南佔有很大的優勢,但是關鍵重鎮都被清廷牢牢把控,除了軍事防範外,清廷還有意拉攏李鴻章、左宗棠等人與曾國藩分庭抗禮,綜上所述,正是因為以上原因,所以曾國藩雖然坐擁30萬大軍,還掌握著江南半壁江山,而他卻不願稱帝!

  • 3 # 拾憶666

    在當時,其實是有人勸說曾國藩造反的,因為清朝的衰弱,大家也都清楚,他的一個朋友給他留了一張紙條給他說,東南無主,公豈有意乎,意思就是打下天京之後,就算不趁勢打過長江去、打到北京去,依我們的實力,佔據東南半壁江山,清廷拿我們也是沒辦法的。還有就是當時天平天國的將領被俘後,也跟曾國藩說過,以他的影響力隨便召集幾十萬軍隊,隨隨便便可以超過當時清朝的軍隊,但是他都無動於衷!

    他本是靠科舉走上仕途的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一般人的話考上科舉之後,都會放鬆放鬆,感覺自己總算是學業有成了,但是曾國藩沒有,他考上科舉之後,還拜人為師,潛心學習儒學,所以他的這種忠君愛國的思想可以說已經深入到骨髓了,所以他根本就不會往造反的路上走!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曾國藩的湘軍,已經沒有當初那麼驍勇善戰了,當時的湘軍大多數農民出身,為了掙點錢所以當的兵,在打過那麼多仗以後,他們有的可能攢了些錢,有的可能還當上了官,所以已經沒有打仗的動力了,很多都想著回到自己的家鄉,過上安穩的日子,曾國藩也曾經說,湘軍暮氣日盛了。還有就是清朝晚期的情況大家也知道,面對敵國的侵略,再加上其他原因,就算是他造反,也很快就會敗,還要落得千古罵名,何必呢?是吧!

  • 4 # 李飛熊

    當攻破天平天國的天京之後,曾國藩起碼是動過這個心思的。只是在權衡了一番利弊之後,曾國藩並沒有採取行動,而是寫下了“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來表明自己的心跡。這也是當初限於當時各種內外情形,如果換一個更早的朝代,曾國藩說不定便要翻雲覆雨。

    曾國藩從小接受的“忠君愛民”的儒家教育

    曾國藩征討太平天國運動,可謂是出師有名,可謂是“討逆”。但是一旦曾國藩造反,那他立馬成為逆賊,天下人人得而誅之。況且曾國藩從小受到的就是“忠君愛民”的儒家教育,“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是一條韁繩,牢牢地把曾國藩拴在了理智的這一方。況且如果他起兵造反,勢必要造成人民流離失所,這也與他所接受的教育截然違背。況且,一個“文正”的諡號,就足以讓大臣為之瘋狂奮鬥一生了。曾國藩去世後,清廷贈予他文正的諡號,酬謝他的勞苦功高。

    湘軍內部並非鐵板一塊

    攻破天京城之後,東南半壁江山,可謂都是曾國藩的“天下”了。兩江總督是曾國藩本人,閩浙總督是左宗棠,江蘇總督是李鴻章,江西巡撫沈葆楨。此時的左宗棠手握30萬人馬,各地總督、巡撫大多出自他門下,看似造反有很大成功的機會,但是此時的湘軍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曾國藩對此也看得很清楚。他能完全調動的,只有自己弟弟曾國荃率領的5萬人馬。左宗棠是湘軍之人、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弟子,但如果曾國藩敢造反,最先反對他的,可能就是這兩人。

    左宗棠素有大志,不甘心屈居人下,在做師爺的時候就露出這樣的苗頭。而且後來慈禧特意提拔只是舉人身份的左宗棠為閩浙總督,不受曾國藩節制,而且獨自建立了楚軍,和曾國藩的湘軍分庭抗禮,暗中就是埋伏在曾國藩身邊的棋子。至於李鴻章,更是熱衷名利,如果曾國藩順風順水,李鴻章必然是最大的助力。但一旦曾國藩失利,第一個捅刀子的肯定也是李鴻章。至於沈葆楨,雖然出自曾國藩的舉薦,但後來圍困天京的時候,斷了供給的糧草。後來太平軍反撲的時候,曾國藩故意留出一個口子,使其流竄到江西為禍。曾國藩和沈葆楨之間的關係,也是面和心不和。

    清廷早就有了防範

    從前面我們也知道了,工於心計的慈禧,早早就安排下許多後手,左宗棠、李鴻章、沈葆楨只是其中的部分安排。在曾國藩攻破天京城之後,大臣官正率領20萬人駐防武昌,扼住了長江中上游。富明阿鎮守鎮江,扼住了長江下游。在湖北、安徽一帶,更是有僧格林沁佈下的重重大軍。只要曾國藩有個風吹草動,這些大軍便會壓上來,給曾國藩狠狠一擊。

    我們也知道,曾國藩和在太平軍鬥爭的過程中,也暴露了他不擅長軍事的弱點。好幾次被太平軍逼得差點自殺,還是手下眼疾手快才阻止了他。在這些年的爭鬥中,湘軍也是非常疲憊,讓他們殺“反賊”可能幹勁十足,但是讓他們造反,許多人可能就要打退堂鼓了。而且曾國藩兩個弟弟先後死於軍中,這不得不讓曾國藩心生傷感,從而興不起造反的念頭。清廷早有防範,自身也有短板,曾國藩自然不會貿然造反。

    清政府已經是個爛攤子

    此時的清政府已經病入膏肓,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列強入侵,已是風雨飄搖。即使曾國藩興兵造反,最後到手的,可能也是一個爛攤子。但是以後在史書上,清政府懦弱無能的罵名,便要由曾國藩及他的家族來承擔了。但是如果造反不成功,那麼便是抄家滅族之大罪,前面的功勞自然也是一筆勾銷。所以權衡利弊之後,造反的成本代價太大,所以曾國藩才會一再拒絕手下的建議。而且再陰險一點,誰知道這些建議他造反的手下,會不會回頭便跑到清廷告密,畢竟人心隔肚皮啊!

    綜上所述,曾國藩不是不想造反,從他部下給他建議,而曾國藩並沒有懲處他們,便可以知道,起碼曾國藩是動過心思的。不然,在那個時代,這些言論可是殺頭的大罪,想都不能想的。但是曾國藩縱觀國內外形勢,以及自己手中力量和清廷力量對比,選擇了做大清的忠臣,一生未敢造反稱帝。

  • 5 # 法國梧桐的灰灰絮絮

    曾國藩被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是剿滅太平天國運動的首要功臣。他不稱帝有主客觀方面的因素。

    主觀方面。1、曾國藩是傳統文化的大成者,忠君思想嚴重。曾國藩是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經世致用是其思想的核心要點。逢晚清亂世,以一文臣練兵,成就自己的事業。他也是生逢其時,面對亂世,八旗與綠營已經腐朽到了極致,處處敗,節節敗。為曾國藩練兵創造了大好時機。但這機會仍是清廷授權給他,他的目的也是捍衛清廷統治,傳統文化的延續。這也是他一開始就站在了道德制高點,得到全體士紳的支援。如果他稱帝,就失去了道德制高點,成為被譴責的物件。

    2、自己的事業沒有家族繼承人。曾國藩練兵之前,文章就做得極好,素有威望,這也是他能節制各路人馬的重要因素。放眼望去他的兄弟子侄,無一人有他的聲望。他一旦落幕,各路人馬將各自為政,很難統屬。

    3、名利損失的風險大。剿滅太平天國,曾國藩名利雙收,成為帝國炙手可熱的人物。全國近半督撫是曾國藩的門生故舊,但也成為清廷防範的重要物件。並且已經扶植了淮軍和楚軍,與湘軍抗衡。如果他稱帝,立馬成為眾矢之的,名利皆失去。

    客觀方面。1、清廷仍是帝國主義扶植的代理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廷滿足了帝國主義的系列要求,已經成為帝國主義在華的代理人。清廷的統治延續是帝國主義利益得到保證的重要條件。因此,帝國主義將維護清廷的統治,甚至不惜武力干涉。

    2、湘軍內部並非鐵板一塊。曾國藩建立軍隊的原則是將知兵,而兵只知將,不知統帥。旗下的將領的軍隊只有他們自己能指揮,一旦換人,極有可能出現譁變。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素來不合,在稱帝的立場也難以預料,曾國藩自己也沒有把握能讓他們聽從指令。

    3、淮軍已經初具規模。淮軍攻佔上海之後,已成為一支新興力量,裝備、人員素質等都比湘軍強多了,成為制衡湘軍的重要力量。這也是湘軍不敢妄動的因素。

    4、湘軍腐朽,已無再戰之力。歷年征戰,一大驅動因素就是升官發財。透過戰爭,湘軍軍官和士兵都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並且都運回了老家。特別是攻破南京後,所得財富驚人,都被攻城湘軍瓜分。清廷也是默許承認,此時湘軍已是腐朽到了極致,大家都想回家過好日子,打仗的雄心已被磨滅。

  • 6 # 談古論金

    要說為什麼不敢,實際上隱含的意思是曾國藩有這個意願與想法,而是限於種種條件的限制沒有這個勇氣去做。

    然而,問題是曾國藩根本沒有這個想法。

    曾國藩的人生軌跡是科舉入仕、服膺理學、以保教忠君的旗號平亂,所以他的前半生是有著忠誠於清王朝與儒家思想的立場的,如果為了當皇帝起兵奪天下,他的後半生就會成為一個與自己的前半生截然相反的人物,即使奪得天下,他真正的人生理想實際上就會完全崩塌了,曾國藩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以道義論,湘軍的組合本身就是基於保家衛國、護教衛道的立場,為曾氏奪天下而變成叛軍意味著其道義基礎與立場的喪失;以功利論,湘軍將領都已經是身名皆泰的封疆大吏,建立曾氏王朝之後個人官位爵祿上升的空間也有限,根本不值得去賭這把。

    曾國藩深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他苦讀經史,重視禮教,嚴以自律,自奉甚儉,實際上對帝王生活也沒有興趣。

  • 7 # 蓋世楠爵

    曾國藩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在剿滅太平天國後,曾國藩可謂是達到了人生的巔峰,手握三十多萬湘軍,身為兩江總督。對清朝歷史瞭解的都知道,兩江總督管的地方都是富庶之地。

    左宗棠也勸說過曾國藩自立為帝,但曾國藩婉言拒絕了。

    至於曾國藩為啥不稱帝,個人覺得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曾國藩本人就是因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儒家忠君愛國的思想對他影響很深。在後來的《曾國藩家書》中就能看出來。

    二、滿清一直提防著漢人,就怕漢人造反。慈禧也提拔曾經作為湘軍集團的左宗棠和李鴻章。

    三、就是列強能從慈禧手中得到好處,就算曾國藩自立有些氣候。滿清也會聯合洋人一起打曾國藩。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曾國藩本人不願意自立為帝,這是最基本的前提。

  • 8 # 納蘭談史

    一代名臣曾國藩在晚清時期手握軍政大權,若是擁兵自立僭越稱帝也未嘗不可,那麼他真的不想稱帝嗎?

    曾國藩是出生在農村普通耕讀家庭的孩子,他打小勤勤懇懇的讀書目的不過是為了入仕,而入仕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高官厚祿光宗耀祖。這個世界上有為了權力不擇手段的野心家,也有拯救天下的理想主義情懷者,曾國藩恰恰兩種特質都具備,而且他還身處內憂外患的晚清時代。在晚清,清帝國已呈現出日薄西山之勢,內有太平天國、捻軍的大規模內亂,外有西方列強的侵略,無論是內亂還是外患都不是輕而易舉便能夠解決的,憑曾國藩的見識,能看不出當時的天下大勢?如果他在晚清自立無異於接手個燙手山芋,博得一個毫無意義的帝號虛名,卻要樹敵於西方列強、清政府和太平天國,即便是他曾國藩有這野心,但一想到後果也會不禁的毛骨悚然。

    與其做一個像洪秀全那樣叛則必亡留下千古罵名的奸人,倒不如當一個救萬民於水火青史留名的名臣,這最容易做到,而且幾乎沒有風險。如果格局說的更大一點的話,是為了國家民族而戰,只有保住清王朝才能保住當時的中國,才能避免國家四分五裂成為西方的殖民地。確實,曾國藩沒有在晚清時期趁人之危,這不僅是清王朝對他早有防範,或者說他沒這個能力,而是他有大局觀,不願國家和百姓再次歷經像太平天國那樣無休止的內戰,內耗本國而便宜西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讓人敬佩的帝王,去世的訊息傳出,為何引得敵國皇帝百姓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