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寬和教養

    學習“有後勁兒”的孩子,一定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了很多成就感、榮譽感以及獲取知識本身的樂趣。雖然我們習慣於教導孩子“樹立遠大理想”、“立下宏偉志願”,但實際上,這種過於長遠的目標很難對孩子完成眼下的學習產生什麼促進作用,而且,小學階段的孩子也很難理解“學習意義”這類抽象、空洞的概念。

    所以,要讓孩子學習“有後勁兒”,在不同的學業階段,要有不同的引導方法。

    小學階段,家長要幫助孩子形成好的習慣,幫孩子找到學習樂趣,比如低年級的數學題,可以遊戲化的方式完成,生字的學習,融入句子裡和圖畫場景裡,讓孩子“學以致用”,感受到學習的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孩子也會覺得饒有興趣。再比如,每天回來先寫作業,如果孩子自己記得寫作業,適時的表揚孩子,讓孩子獲得成就感,經常感覺自己“棒棒噠”,就更樂意重複這個過程,時間長了就會形成習慣。

    這個過程中,如果孩子有做的不好的時候,不要過度指責和批評,儘量以正面引導的方式教孩子“怎麼做”,而不是強調孩子“做錯了什麼”。

    到了中學階段,基本上孩子自己就能從學校環境、老師態度中體會到,“成績”即是“階層”,擁有好成績,是值得自豪的事。這個階段裡,家長要有意識的關注孩子交朋友的情況,儘量鼓勵和引導孩子跟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做朋友,同伴之間的影響和鼓勵,也至關重要。為什麼很多”實驗班“、”火箭班“的孩子學習比較自覺,就是因為大家都重視成績,形成了你追我趕、不甘落後的好風氣。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而朋友,就是孩子生活中的重要”環境因素“。

    同時,利用寒暑假,家長應該多陪孩子出去旅遊、見世面,跟孩子聊天,讓孩子明白,社會上不同的職業,需要具備哪些知識基礎,對應的又是哪些功課。哪些職業又會如何影響從業者的生活方式,這樣的講解,會使得”學習的意義“變得具體化,也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家長自己要保持”終生學習“的態度,說再多的大道理,也趕不上家長以身作則。

  • 2 # 淅爸育兒記

    四個字:“厚積薄發”!

    這要從兩個方面來說:身體和知識層面

    一、身體層面: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常說:先活下來,然後才有發展的可能。

    那麼對於學習來說,健康的體魄就是一個必然因素。三天兩頭感冒的孩子,生理條件就差人一等,感冒發燒而導致缺課的,知識層面就脫節了,俗稱:“跟不上進度”。

    當然,健康的體魄≠高大壯,也≠不生病。這裡說的是身體的免疫力。

    我們看一組資料,以廣東為例:

    小學1~2年級:2個主科(語文、數學)

    小學3~6年級:3個主課(語文、數學、英語)

    注:每個科目每學期一本書

    初一:7個主科(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生物)

    初二:8個主科(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生物、物理)

    初三:8個主科(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物理、化學、體育)

    注:每個科目每學期一本書;

    高中:

    文科生考:7個主科(語文、數學、外語、文科綜合(歷史、地理、政治)、體育)

    理科生考:7個主科(語文、數學、外語、理科綜合(物理、化學、生物)、體育)

    注:高中6個學期,僅數學單科8本書,一般在高二下學期中段學完,高二下學期中後段~高考是複習時間。

    也就是說,1.5個學期要學8本書的內容。

    這個資料意味著什麼?以作業為例吧,一晚上做兩科的作業和一晚上做5~7科的作業,這是第一個數量級遞增;單科作業的量是另一個數量級的遞增;第三個遞增是作業難度。

    一科作業半小時來計算,到高中,一晚上做到11點才能睡覺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如果沒好的體魄體力,作業都做不來,談什麼後勁?

    健康的體魄,充足的體力,不是一下子就能達到的,從小開始引導好孩子的作息規律,飲食習慣,以及適當的鍛鍊,無一不是靠積累而成的。

    二、知識層面

    以語文為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從小連拼音都學習困難(別說不可能,我執教過幾個小學四五年級的孩子,連拼音都還不會寫),談什麼後勁?

    語文靠積累,不積累美文美句,作文怎麼寫?不多動腦思考,開啟思路,閱讀理解怎麼做?

    英語靠積累,不積累詞彙量,連題目都讀不懂!不多聽聽力,都還沒反應過來就下一個題目了。

    數學靠練習,別說自家孩子多聰明一學就懂,不練就GG了,多少孩子到了高年級的時候,就出現“我懂,但是我不會做”這樣的情況。自己做不會,老師一講,原來如此簡單,再次遇到還是不會。這就是練得少。

    別痴迷“聰明”,別痴迷“反應快”,別痴迷“腦子會轉彎”。

    細思極恐的一件事情:我們所擅長的事情,即便是拿筷子,哪個不是經過千萬次的練習和使用才能超神?

    對於知識層面,有很多家長會痴迷於補習,上提前班,預習班等等,以上全都錯!

    基礎不牢靠,怎麼補都只是填鴨子;態度不端正,怎麼補都只是傷錢包;補習不是救命稻草。

    個人認為,補習的最大作用,是透過補習老師,接觸新的學習方法,做題思路,而不是單純的知識點。

  • 3 # 綠光1235

    最簡單的就是設定她喜歡的獎勵,再就是跟孩子多相處,多發現問題,其實不願學習原因有很多,家庭,心理,老師等等。

  • 4 # 筆悠悠減法育兒

    希望孩子擁有學習的“後勁兒”,就是要培養孩子學習的自發內驅力。

    第一:家長要引導孩子認識到學習使我們有哪些益處?

    比如學習可以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獲得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讓我們見識更廣闊的世界;學習讓我們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

    第二: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家長可以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採取不同的方法,比較孩子3-6歲,可以實施親子共讀,透過劇情角色扮演讓孩子體驗閱讀的樂趣。

    第三:信任和相信孩子

    始終向孩子傳遞信任和相信,並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適時給予恰當的幫助。

    第四:把責任歸還給孩子

    1、寬容:鼓勵孩子去努力,如果出現錯誤要寬容,不批評指責,不貶損和錯誤的做比較。

    2、不包辦

    從生活到思想都不包辦,讓孩子充分行駛自己的權利義務,比如學習上遇到難題,向家長求助,家長可以視情況給予正確的講解。但,更好的方法是引導孩子自己去聯絡老師,向老師請教獲得更專業的解答。如果是生字生詞一類的,則引導孩子怎樣去使用相關工具查詢。

    總之,要結合孩子自身實際的學習能力,不要高期望、高要求,進行正確的三比:自己和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這次和上次比。

    教育是農業,三分種,七分等!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用耐心和智慧靜伴花開。

  • 5 # 博媽育兒

    用興趣來引導孩子的學習則會事半功倍,讓興趣成為孩子最好的老師就可以讓孩子從內心愛上學習,如何用興趣引導學習那要培養學習興趣,首先要了解小朋友為什麼不愛學習,其實不愛學習,主要原因是學習沒有成就感,現在很多父母工作忙沒時間輔導孩子功課,小孩在學習中遇到挫折無人及時解答,這自然讓他們的學習興趣大打折扣,所以家長要抽空多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學習。而且家長也不要僅僅只把眼睛盯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要切實地關注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讓孩子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孩子學習能力,培養孩子吃苦耐勞樂觀向上的品質,孩子以後的學習和發展潛力就比較大了,學習後勁肯定足。

  • 6 # 食納佳

    如何讓孩子主動學習?很多孩子都是在被動學習,這樣的學習是沒有什麼效率的,只有孩子主動學習才會得到提升,下面看看讓孩子主動學習的方法。 學習能力提升是受益終生的事情。陪娃寫作業的痛,誰陪誰知道!“頭痛去檢查,雙側頸內動脈痙攣,醫生說是陪作業落下的,原來陪做作業真的會生很多病的呀!”日前,上海一位小學三年級家長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微信,引發了許多陪讀家長的共鳴。有許多朋友留言:“陪讀得都快要心梗了,外面的補習班也交了不少錢,開家長會還被老師提醒孩子學習成績下降。”“算了,別吼了,還是命重要”……孩子出現“不願學”或者“教不會”的情況導致學習成績下滑,應該是家長最傷腦筋的事情之一了。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經常需要父母引導的事情,聰明的父母會把目光從“孩子成績差”暫時移開,找到更深層次的問題。成績只是孩子學習狀態的一個表現,讓孩子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擁有主動學習的動力,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影響孩子一生髮展的關鍵點。 換位思考,傾聽和理解 馬迪·金的《如果您能記住》 有這樣一句話:“如果您能記住,您走一步,我要走三步才能趕上;如果您能理解,我觀察世界的眼睛比您的眼睛矮三英尺,如果您用您的愛感受我的人生,而不破壞我自由呼吸的空間,那麼我將長大、學習和改變。”其實孩子不想上學、不想寫作業就跟爸爸媽媽偶爾不想上班的情緒是一樣的,爸爸媽媽是成人,可以控制自己,孩子卻難以做到,所以,父母應該做的是理解孩子,與孩子面對面平靜地溝通。 不管孩子是“學不懂”還是“不想學”,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單獨跟孩子溝通,聽孩子講一講他的想法,儘量不要咆哮或指責,而是用平等的方式發現原因。等孩子將困擾全部向你傾訴之後,你表示理解併合理開導,並提議和他一起尋找解決的方法。 改掉拖延症,提升專注力 大多數父母都經歷過“一點點作業,孩子卻寫到三更半夜”的經歷,這些可能都是孩子的專注力不夠造成的。專注力是良好學習習慣的基礎,而拖延症是提升學習力的死敵。除了催促孩子,盯著孩子做作業,家長還可以這樣做: ★由易到難:從簡單、有趣的學習內容先著手,讓孩子進入狀態,並且產生信心。有研究表明:當你面對一件特別不想做的事情的時候,你的大腦會產生神經上的不適;但是一旦你開始動手做,大概十幾分鍾,神經的不適就會消失。比如當孩子靜不下心學習時,可以先做比較喜歡科目,十分鐘後比較專心了,再處理難的。 ★任務清單:目前在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修讀博士的周育如,從小教女兒列待辦列表,並把列表放在固定的地方,讓孩子每做完一件事,就可以在前面打勾,享受一一完成事情的成就感。 ★時間自控:家長努力監督的最終目標,應該是讓孩子能夠成為主動且樂於學習的人,讓學習從“他控”發展到“自控”。從孩子幼兒園開始,就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確實可行的作息表,張貼在房間的顯眼處,訓練孩子規劃時間,並檢驗自己是否達成。制定作息表的關鍵在於,由孩子自己制定時間規則,讓他覺得“自己做得來”,只要堅持一段時間,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自然會提高。 當孩子的“隊友”,一起解決問題 為什麼不想學習?與其把問題丟給老師,或者押著孩子上學、寫作業,不如主動找出原因再對症下藥。孩子學習狀態不好比較常見的原因可能是: 1.缺乏動機:為什麼要學習?有太多事比做功課好玩。 要讓孩子明白學習不是家長老師給的任務,而是孩子自己的事。每個孩子都有表現欲,希望得到家長的肯定。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加以讚賞,會讓他更加樂於表現。比如孩子開始學習畫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勁兒就是最大的優點。當孩子把畫捧給你看時,如果你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畫得一般,好好練。”或者覺得好笑,說孩子“把老虎畫得像貓一樣。”會讓孩子失去熱情和信心。應該用讚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寶寶畫得這麼好,繼續努力,一定會畫得更好。”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學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2.環境因素:吵鬧的環境影響孩子學習 在孩子學習時,家長能保持安靜,或讀書,或做響動不大的事,都會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反之,如果家裡的電視聲、吵鬧聲過大,會讓孩子難以專心。 資料顯示,“閱讀型”家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更高。閒暇時父母經常“讀書看報”的家庭中,其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為31.31%。可見父母以身作則,營造適合學習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專注學習能力也有正面影響。 3.情緒不安定:跟同學、老師之間的矛盾,焦慮明天的考試等。 當孩子完全有能力解決矛盾時,家長最好不要介入,但可以引導孩子:“對這個問題,媽媽是這樣看的。”說出自己的建議,同時教會孩子不要逃避問題,即使是成年人也一樣,只有處理好生活才能有精力處理好學習和工作。面對孩子對考試的焦慮,可以引導孩子不要過分注重得失:“學習不只是為了成績,及時將來工作生活,也需要終身學習;學習不是為了考試,考試只是檢驗學習成果的有效途徑。”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當發現孩子學習狀態不好,家長也要關心是不是是受生理因素干擾。每天保持足夠的運動和休息,可以讓孩子更快進入狀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南宋初一位名將曲端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