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鬧市隱俠
-
2 # 乙卞
刃器作用於木頭,木雕是藝術,劈生火材就不是,同理,語言用運在相聲演員口中,風趣幽默諷邪揚正是藝術,髒話連篇,淫詞亂調就不是,相聲為逗人發笑是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笑有邪笑,譏笑,淫笑不可取。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是藝術,來源於生活,低於生活是垃圾。
-
3 # 一葉楓流
這說明藝術是有內涵的,有思想上的高度。
人性是有別於獸性的,人類特有的屬性。人性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扶危濟困,俠肝義膽,這是光明磊落的一面。追求獵奇,窺探隱私,踐踏別人取樂,就是陰暗一面。
可以說,反映人性的是藝術,去適應人性,為人性服務的是手藝,而滿足人的陰暗面的手藝就是庸俗。
莎士比亞寫的戲劇是藝術。給人代寫訴狀、家書、檢查、牌匾、錦旗就是服務,是手藝。給人說鄰里家長裡短的,編排別人糗事取笑的就是庸俗了。
比如姜昆的掉老虎洞裡,掉下去後,眾人的反應都是正面的。扔柺棍防身,扔紙筆寫遺言,都是好心,是人性光明的一面。解褲帶這種不雅的行為,在那一刻閃現的是智慧的光輝。這時候如果想逗觀眾笑,說一說內褲的顏色式樣,和觀眾互動一下,再拿唐傑忠的父親老婆對比一下,觀眾一定會哈哈大笑的。
侯寶林的夜行記,雖然逗哏的表現出來的是一個不遵守規則的人,但是捧哏的時時提示什麼是正確的做法。相聲中提倡的規則意識,至今仍然不過時。
很多傳統相聲沒有什麼思想境界。有些相聲有諷刺性,但是也沒有提拔思想高度。如果諷刺變成挖苦、嘲笑,就是庸俗了。
比如傳統相聲的穿馬褂,就是對一種現象的嘲諷,庸俗還不至於,藝術是談不上的。
過去的老藝人說相聲是為了謀生,不是教化。相當於街邊小吃鋪,以吃飽為主要目的。但是低俗化也能招攬生意,增加收入。在一個相對密閉空間裡,人性的弱點、陰暗面更容易不受控制,更加容易暴露。這也是現在酒桌段子氾濫的一個因素。有點澡堂子效應。大家彼此彼此,誰也不用笑話誰。
在傳統的舊相聲裡,低俗是普遍存在的。不僅是相聲,二人轉,地方梆子戲,快板書都如此。
讓觀眾笑是相聲的目的,但不是好相聲的唯一目的。
搞笑,不俗不容易,低俗很容易。
-
4 # 使用者11905157991
相聲是一門現場的藝術,它的保質期很短。
我打個比方,侯寶林先生的相聲造詣很高,對相聲的理解很透徹,拿他的一個作品《夜行記》舉例,我們承認這是相聲藝術,但是這時出來一個人花了十年的時間去模仿侯寶林的《夜行記》,無論語音高低還是話語腔調都模仿的惟妙惟肖,甚至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那麼我們能認為這個人說的相聲《夜行記》還算藝術嗎?我們甚至不能認定他說的是相聲,而應該認定他表演的是口技。
對於我們這種普通觀眾來說,相聲是不是藝術根本不重要,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觀眾唯一關心的是相聲能不能讓自己開心。
聽一段相聲開心了就足夠了,至於說從相聲中體會到什麼人生哲理,那是意外的附加。聽一段相聲尷尬半天,然後演員還要告訴觀眾這才是藝術,之所以尷尬是因為理解層次太低,這得有多賤呀?
馬未都曾說過,相聲說得好不好,能不能稱之為相聲藝術,其實很容易判斷:觀眾的笑如果是發自內心,那麼就是好相聲;觀眾的笑如果是出於禮貌或迫於形式,那麼就不是好相聲。
-
5 # qlyzr百姓老叟
所謂的傳統相聲應該是,幾代相聲藝人多年演出,提煉、充實、完善,‘活’,更引人入勝,幾代相聲人的功不可沒,娛樂給觀眾帶來笑聲,驅走一天辛勞和疲憊,笑聲驅走煩心和苦惱,笑聲給聽眾又‘充滿能量,煥發明天的工作信心’,相聲給人們的貢獻不言而喻,人們喜歡相聲,相聲離不開大眾,像‘魚和水’,難以分離,相聲根在大眾,‘根’離不開養育的‘水和土地’,以及大眾灌注的養分。
相聲演出簡單,從‘撩地’到劇場,也不過是一張桌子,適宜在任何簡陋的條件下,為觀眾演出,從‘窮不怕’創造新的演出形式,形成新的‘藝術品類’,這就是,已成觀眾離不開的演出形式:‘相聲’,相聲紮根大眾的土壤,雖然相聲藝術演出形式簡單,但是觀眾注重在藝術,尊重的是相聲藝術,尊重相聲演藝人員的辛勞。相聲在一代又一代藝人的藝術構思和改進、創新中成長,始終離不開‘傳統’二字,沒有‘傳統’,就沒有今天的相聲藝術,‘傳統’是相聲藝術的‘魂魄’,幾代相聲藝人的相聲藝術的改進,始終沒有脫離‘傳統’,相聲是大眾的藝術,同時,相聲也是傳統的藝術。
-
6 # 意威德林
按定義來說,是。生活與藝術都是密不可分的。
藝術,在古代指的是六藝以及術數方技等各種技能,特指經術。《後漢書.伏湛傳》。
藝術範圍廣泛,包括:戲劇,電影,曲藝,建築等類別。
傳統相聲是在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吸收了各種藝術和生活的營養逐漸形成的,屬於曲藝門類的一個分支(這大家都知道),從這個關係上來看,傳統相聲屬於藝術。
為什麼會有題主這一問呢?
我的理解是藝術兩個字大家都覺得應該像,歌劇,鋼琴,芭蕾舞這種形式的。對於相聲也屬於藝術,心裡是不大接受的。相聲裡有一些相對低階趣味的笑話,包括一些小劇場的個別演員的葷段子,怎麼看也不像藝術。還有相聲演員經常的開場白“相聲是一門語言藝術,將就說學逗唱”。是就是唄!經常自己這樣標榜難免給人是否心虛不是藝術啊?
個人拙見,不喜勿噴。
-
7 # 藝術系女生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來看看什麼叫“藝術”,《周禮,保氏》書中有云:“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這裡的六藝包括:禮, 樂,射,御,書,數,這六藝。禮:為禮節 樂:為音樂,樂器 射:為射箭技術 御:為駕駛馬車的技術 書:為書法,篆刻 數:為理數,數術也。
再來看看什麼“相聲”,相聲興於宋代,古代稱相聲為“象生”,是有關口技雜耍的含義,包含了口技中的“雜耍”,八角大鼓中的“逗哏”評書中的“貫口”蓮花落中的“太平詞”,通俗的說法就是:說學逗唱,一逗一捧,逗樂觀者的表演形式。
對比“藝術”和“相聲”的解釋,不難看出,說學逗唱,本就是藝術六藝:禮, 樂,射,御,書,數,中“樂”的分類,所以說相聲必然屬於“藝術”行列,屬於民間傳統說唱藝術。
-
8 # 鍛彰趣義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相聲史家汪景壽先生認為相聲經歷了“像生—象聲—相聲”的發展過程,像生原指模擬別人的言行,是一種逗樂的手段,這種表演可以追溯到宋朝。
吳自牧在《夢梁錄》裡寫到,“舊有百業皆通者,如紐元子,學像生叫聲”,說的就是類似相聲的表演形式,模擬鄉下人進城後鬧的種種笑話,模仿動作、神態、聲音,等等。《西湖老人繁勝錄》也提到了“像生”,是當時一種走江湖賣藝的手段。
從宋以降,神態、動作的模仿歸了雜劇,走江湖賣藝的再賣力,也演不到戲曲板式那麼規整,所以單拎出口頭工夫,逐漸發展傳承,又吸收了說書藝人的手段,在“窮不怕”朱紹文等人的努力下,有了現代相聲。
所以現代相聲雖不過百年,但其背後的民間演出傳統,從紐元子到琵琶擬聲,從口技到說書,卻是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底蘊不可謂不深厚。
藝術的評價標準見仁見智,實際上是高度意識形態化的。按照極端左派約翰·凱里在《藝術有什麼用?》中的觀點,你覺得是藝術,它就是藝術。達達主義者在《蒙娜麗莎》上畫鬍子是藝術嗎?往別人的畫作上潑油漆算行為藝術嗎?這是真實發生過的案例。
所以糾結一種形式是不是藝術似乎意義不大,總有人覺得它是,也總有人覺得它不是,並無恆定不變的標準,當然越接近金字塔尖,評價越一致越公允。評選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十位作家,榜單差別不會太大,但評選最偉大的十位相聲表演藝術家,就未必了。
我覺得相聲當然是藝術,語言的藝術,講故事也好,說段子也罷,一起一落,一收一拋,都是功夫,用郭德綱的話說,大家都會說話,為什麼要花錢聽別人說話?值錢就值錢在這兒。笑聲可以成為評判某些藝術的標準,一段相聲聽完只有尬笑幾聲,恐怕算不上高明。但笑也分很多種,最高明的笑,怕還是魯迅先生說的“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
9 # 螺旋真理
給藝術制定一個普世的標準是非常困難的,因為藝術作為一個文化現象本身是反標準的。藝術需要在一定的環境下呈現,換句話說,環境是藝術的一個部分,脫離了當時的環境是很難客觀評價的。所以,可能需要把相聲放置於藝術史的語境下,才能判斷是否是藝術。
那麼首先從一個簡單的情境入手,一段相聲表演,是不是藝術?
首先看這段相聲是否具有具體的感性形式。一段相聲文字,可能可以是文字藝術,但很難稱為相聲藝術。因為相聲必須要表演出來,表演過程中還蘊含著演員的創造。換句話說,相聲的具體感性形式是說,這是能夠稱之為藝術的基礎。
相聲文字一例,需要相聲演員的表演才能成為相聲作品
其次看這段相聲有沒有感情價值,能不能喚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單純的炫技,沒有情感基礎,不能算是藝術,只能是技術;超出常理的歌功頌德,也不是技術,而是宣傳。
相聲泰斗馬三立,最擅長表現市井人物,引發市民群體的共鳴
最後,看這段相聲表演是否成為審美主體的欣賞物件,即審美客體化。譬如大自然,如果沒有可欣賞者形成審美關係,大家不認為欣賞相聲表演是審美行為和過程,也不能稱之為藝術。
那麼相聲作為一類表演形式,能夠成為藝術呢?
主要看相聲發展有沒形成一套藝術規律,具體可以總結為三個共識。
內容共識:即什麼是相聲文字,指單人或多人的語言表達,以對話和描述為主,其中要有笑料即“包袱”,手法上要“三翻四抖”“鋪平墊穩”。
形式共識:即什麼是相聲表現手法,一般總結為說學逗唱,其中按照相聲理論家薛寶琨的觀點,“說”為表現形式、“學”為再現方法、“逗”為喜劇色調、“唱”為藝術手段,其度則叫“尺寸”。
相聲理論大家薛寶琨
程式共識:即相聲藝術家如何將自己的藝術意圖生產為相聲作品,透過一定的程式,被相聲共同體所接受。目前熟知的“門戶”“行業協會”就屬此類。
目前相聲藝術的行業協會是中國曲藝家協會
綜上,雖然尚不成熟,但是相聲基本具備了藝術特徵,可稱得上一門藝術。
-
10 # 河畔一壺酒
能稱的上傳統二字的那肯定是大眾喜聞樂見的,但各個時代有各個時代的三觀,上個時代的菁華可能是這個時代的糟粕,但即使是糟粕,有沒有流傳下去的價值,也是值得商榷的。就比如傳統相聲。
共和國成立後,百廢待興,文藝界洗心革面擁抱新時代,目的也從養家餬口變成了為人民服務。以侯寶林大師為主的相聲大師們,成立了相聲改革小組,侯寶林、劉寶瑞、馬三立等紛紛推出新相聲新段子。但那時候的相聲,即使脫了長袍馬褂,骨子裡面還是有傳統相聲的影子。最多產的是劉寶瑞大師,祭起相聲諷刺的大旗出了一系列好的作品,諷刺那些佔公家便宜、馬大哈等小人物。侯寶林影響力最大,作品也流傳最廣,侯寶林文革後復出,我聽到的第一個相聲是《夜行記》,我才知道相聲原來可以這麼講。新相聲的產生推動了相聲的發展,可以稱得上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次振興。
第二次振興是在文革結束,文藝界空前的活躍,相聲亦是如此,與楊振華、金炳昶為代表的批判諷刺性相聲深入人心,這次相聲的高潮到春晚小品興起時結束,相聲人才的缺乏,作品的缺乏,商業推廣乏力,造成相聲行業的低谷,稱為寒冬也不為過。
任何藝術都有波峰波谷,都是在曲線中發展前行。傳統的相聲也需要發展,不一定靠德雲社,德雲社一張票炒到一萬,他已經沒有前進的動力了,他只要反覆講著這些傳統的段子,就可以活的很好了,但未來還是要靠新段子,什麼好歌都有聽膩的時候,什麼好菜也有吃膩的時候。
傳統相聲是藝術,但需要改革。
回覆列表
這要首先掰扯明白什麼是“藝術”。在走的目前改革開放的今天,我還沒有弄明白“藝術”的定位呢。尤其是相聲的“藝術”,有什麼權威人士敢出來發生聲“界定”?但願那些辱罵,汙衊,的糟粕不會冠冕堂皇地出現在“藝術”殿堂。我不懂相聲流派,然而聽說侯氏父子(寶林——耀華,耀文)的師承不是一回事。寶林授業馬季等弟子,耀華投拜寶華門下,耀文師承佩茹,再收德雲社掌門於門牆之內。故而認為所謂侯氏相聲當細化分“殿堂侯(寶林)系”與“江湖侯(耀文——德剛)系”。至於耀華,也就是玩撲克遊戲中的“大小鬼”,偶爾混充搭配。當然也有大顯神威之時,比如現在全民流行的“鬥地主”裡,“雙鬼合璧,天下無敵”。然而有一些玩法,比如“拱豬”(我玩30多年了),那是要把”大小鬼”剔除出去的。哈哈哈哈哈哈哈跑題了,答非所問。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