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木桐白雲
-
2 # 錒大
老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不需要再教仁儀道德,最主要是遠離一些不好的東西即可。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國外電影有分級,3級片兒童不能觀看,就是同樣的原理,旨在減少人去接觸不好的東西。老子認為,反事都是兩面的,你教別人怎麼做好人,其實無形中已經把怎麼做壞人也教了。比如說現在學校要開始教兩性知識,和老子思想就有些違背了。而孔子則認為要制定規範。
老子的思想可能是對的,但不適應世界發展,因為他的思想是屬於愚民政策,比如世界大戰,科技的落後的一方肯定會處於不利的一面。但不可否認,老子有其深奧的哲學,尤其是《道德經》的那句“盜賊無有”,老子認為運用他的思想可以將犯罪率降低到0。
-
3 # 海浪30636993
謝謝邀請,回答不好,就是一點小體會,儒家,道家思想其實都來源於易經文化,儒家講人道是出世文化,以修身為本,以服務大眾為己任,講人倫,講仁義禮智信,講忠孝廉恥,是大眾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學問。道家講天道,講規則,是出世文化,是清靜無為,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解決人與自然規律和諧相處,而且達到保身立命,無為而無不為的效果,道家講的都是比較高深的智慧,是天長地久,上善若水,柔弱勝剛強,物壯則老,功成身退,虛極靜篤,道法自然的道理,甚至不是對普通人講的。儒道文化一體兩面,講的都是道,儒家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道家解決人與自然規律的關係,儒家從正面講人道,道家從反面講天道,人道就是天道,天道就是人道,不然怎麼叫天人合一呢?所有的哲學家都是用宇宙觀世界觀來指導人們的價值觀,用真善美來指導人心,剋制慾望,減少災難,化解危機,消除痛苦,讓眾生獲得幸福圓滿自由自在的生活。無論儒道釋還是耶穌基督都是為了拯救人心,拯救人類的大智慧,一切聖賢只有無為法有所不同,目的完全一致,都是勸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離苦得樂,普度眾生,博愛友善,和諧相處。
-
4 # 玄谷真人12
儒家思想不是來自問禮老子,而是來自文王、周公,來自於周朝王官之學。
經常有人拿孔子問禮老子說事,好象這一問就要把孔子說成老子學生似的。但是,老子並不是孔子的老師。而且,孔子無常師,孔子還拜訪過萇弘,向萇弘求教韶樂與武樂之異同和不解之處。為什麼沒人說萇弘是孔子的老師呢?看來就是有一個道儒之爭,加之近百年對儒家和孔子的批判、攻擊、汙衊,總有些個人想貶低儒家和孔子,又企圖把道家抬得比儒家高一些。
百家思想出於王官之學,包括道家思想。《漢書藝文志》早評論過“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袓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
孔子說:鬱郁乎文哉吾周,就是孔子遵從周文化。孔子還曾經說:文王既沒,文不茲乎?就是說文王離世到孔子那個時代,文化正脈就在孔子這裡。而且,孔子也非常尊仰周公,也許由於常思常想,所以經常夢見周公,到晚年不常夢見了,慨嘆“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從這些文化記錄看,孔子儒家顯然是周文化的傳承者。往更遠說也是伏羲文化的傳承者,因為有“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之說,這三聖就是伏羲、文王、孔子。那麼,中國文化主脈與承傳就很清楚了。
-
5 # 老而少壯
中華文化歷史長空,儒道思想二泉映月
儒家思想是仁德思想。其主要理念是”三綱五常”。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其理想訴求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其思想的核心,卻來源於堯、舜、禹”前三代”之後歷經夏、商、周”後三代”一直傳承下來的“孝悌”思想。孟子有云:”堯舜之道,孝悌而已”(見《孟子.告子上》)。
已經傳承數千年的孝悌思想文化,到”周公”時期達到歷史頂峰,而後周天子式微,進入春秋戰國,天下大亂,禮崩樂壞,因而諸子百家思想群起,為天下如何歸一而爭鳴。
作為諸子百家之一的儒家思想,以孔子為代表人物,就像道家思想以老子為代表一樣。但儒家思想的核心並非孔子原創,他的思想只不過是對春秋以前數千年孝悌思想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這一點連孔子本人也承認不諱:“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對周禮崇敬有加,曾發誓畢生要“克己復禮復周公”。
孔子繼承商周倫理思想,創辦私學,將孝置於傳道、授業、解惑之首,提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強調事親行孝,從而完整建立起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孝道倫理道德體系。
事實上,孔子問禮於老子,是因為孔子需要進一步從周禮中汲取思想營養,以豐富夯實自己的學說主張。為什麼問於老子?因為當時老子是替周天子朝廷專門管理典籍資料、專事史記研究的史官,對周朝禮制最熟悉也最有研究。
由此可見,儒家思想早在孔子之前就已有深遠的歷史積澱和延續傳承,將其起源鎖定為孔子似乎不太客觀。
二、孔子問禮於老子,的確對儒家思想的發展意義重大。
既然有”百家爭鳴”一說,那不同學派持不同思想主張的學著之間的交流交鋒就不可避免。
史書記載,孔子實際上並不止一次請教於老子。
有一次,孔子拜見老子。老子見面直問:“我聽說,你現如今已經成為一個知名的賢者了,但不知道你現在是否已經悟得了天道?” 孔子謙謹地回答:”還沒有悟得天道。” 老子又問:“那麼,你是用什麼方式去探求天道的呢?” 孔子:“我一直往鑽研仁義禮智,現在已經過去很多年的時間了,但還是沒有徹底地通達。” 老子再問:“還有呢?” 孔子又說:“我嘗試著從陰陽二氣的變化之中去求得天道,但還是感到茫然。”
老子很感慨地說:“所謂的天道,它是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著的,也並非言語所能表達的,它不能依靠普通的方式去求得,而只能透過感悟才可以得到。你如果想用認識有形體的事物那樣去探索天道,終究是無法得到它的。”
老子接著說:“如果道是可以奉獻的,人們就會把他獻給君王;如果道是可以傳承的,人們就會把它傳給子女;如果道是可以教授的,人們就會把它教給自己的兄弟;如果道是可以贈予的,人們就會把它附給朋友。可是,道是不能夠奉獻出來的,也是不能夠進行傳承、教授和贈予的,道雖然無所不在,博大無邊,但它是杳然無形的,並非視聽可以察覺的,因此,道只能靠自己用心靈去感悟。真正得道的人是清靜無為、簡樸而自足的。”
孔子聽了這番話,感觸很深。臨別之時,老子對孔子說:“富貴的人喜歡用錢財來送人,而有學問的人喜歡用言辭來送人,我算不得有學問的人,但也還是送你幾句話吧!” 繼而,老子說道:“你所講述的那些古聖先賢,他們的人和骨頭早就朽滅不存了,只有言語還在;你所要極力恢復的周禮在當今社會已經行不通了。君子在運氣得宜的時候就駕著車去做官,而在運途乖蹇的時候就像蓬草一樣四處漂泊。據我所知,善於經商的人會把珍貴的貨物藏起來,好像自己什麼也沒有一樣;智慧通達的人卻謙遜得彷彿自己很無知的樣子。所以啊,我奉勸你,拋舍掉你的傲氣和願望吧,那些東西對你來說沒有什麼好處。我所要送給你的,就是這些。”
孔子回來之後對弟子們說:
“鳥,我知道它善於飛翔;龜,我知道它善於游水;獸,我知進它善於奔跑。對於鳥,我可以用弓箭射它;對於魚,我可以用網來捉它,對於獸,我可以用陷阱來擒獲它。可至於天上的龍,我卻不知道它的形狀也不知它是怎樣乘風而行的。今天我見到了老子,就像見到了龍—樣啊!
以上演繹是否歷史真實,我們不得而知。但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兩點:
第一,孔子對老子尊重有加,尊其為師,虛心求教,並每有收穫。這一方面說明老子的道學思想當時的確影響很大(實際上對諸子百家都有深遠影響),另一方面也證明孔子之謙虛好學,善於取長補短,而且親自示範了他的尊師重教主張。
第二,孔子向老子請教的不僅關乎“禮”,更關乎“道”。而老子的道學思想,對於當時的孔子而言,大有高山仰止的意味。
三、老子的道家思想是”由道”而”致德”的學說,而孔子的儒家學說則是”由仁”而”致德”的學說。
關於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的差異,資料汗牛充棟,唾手可得,筆者在此不想多費口舌。只想指出三點:
第一,二者實際上都屬於”救亡”學說。求什麼亡?救天下分崩離析、禮崩樂壞之”亡”。老子開出的藥方是”尊道貴德”、“無為而治”;孔子開出的藥方是“迴歸周禮”、“仁德而治”。
第二,老子道學思想的救世路徑是:修道——致德——無為——無不為——自然——良序;孔子儒家思想的救世路徑是:克己——復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第三,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理性特點突出,具有強烈的時空超越性;而孔子儒家思想,現實功利主義色彩更加濃厚,時空侷限性較大——儘管在他們身後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似乎更佔上風。
儒、道兩家思想在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舞臺上,猶如一曲激盪長空的二重奏,此起彼伏,經久不息,至今響徹繚繞。其無無可厚非的人文思想光輝,一如永不隕落的日月星辰,將一直照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漫漫征程。
-
6 # 安水閒人
儒家思想是由人道完善,格物致知,而返天道窮理盡性。道家遵從自然規律,而不違備法則,終以絕聖棄智以達混樸純全。
回覆列表
這個說法有問題,向老子請教一些關於禮的問題不能就說儒家思想來自於老子,儒家與道家的區別十分明顯,你去讀一讀他們的文章就會明白的。你不去讀,只是一味地問,是不會真正理解的。好的學習方法是提出自己的感受與別人交流,而不是一直在問。其實儒家與道家都落後了,我們自己還走不出這個圈子,這是很不好的現象。我寫過這方面的文章,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不妨再貼出來一次,希望大家不要停留在表面。
從儒道釋到民家
儒道釋是什麼大家都知道,民家是什麼呢?這是我為了方便陳述也為了大家容易理解而總結出來的,本意就是平民思想。
簡要地分析一下,儒家思想的立足點是通儒,也就是讀書,讀書幹什麼呢?主要是治理國家。這在古時候是有很大實用性的,因為讀書人稀少,而且讀書可以明智據理,這樣的群體不能協助治理國家實在可惜了。所以儒家思想的要點就是進取,雖然孔子也婉轉地表達自己最欣賞的還是逍遙,但只是內心的夢想罷了,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是難以實現的。
道家思想的形成其實與儒家思想的形成基本是同期的,道家提倡遵循自然,順勢而為,多看少幹……這在儒家看來未免消極了些。後來道教的出現提升了道家思想的境界,這實際已經超出了世人的範疇,但所產生的影響實在不小。
釋家呢?以出世修煉為主,兼度化世俗。
幾千年的歲月基本都在這三家的範疇內輾轉,民眾難明所以,一頭迷霧,不知何去何從。
彼時民眾是讀不了什麼書的,即使讀了一點點也基本是為了謀一份官差……出了一點賢名的就那麼幾位而已,大部分就是樂得安置一家生活富貴罷了。所以儒家與芸芸眾生就沒多大聯絡了。道家的自然超脫絕不是凡夫俗子能夠領悟的,到最後也只是拜一拜,流傳點故事以為樂也。釋家的經文幾人能懂?只曉得兩句口頭禪,阿彌陀佛,南無……菩薩。
由此可見,普通的民眾在很多圈子之外溜達著,既不逍遙也不嚴謹,東邊尋糧西邊喝水。
上天有好生之德,不忍民間如此蕭條不堪……時至今日,歷經千難萬苦,終於大部分轉化了無產者,搖身一變成了輕產平民。於是乎大家喜不自勝,大呼小叫,以為上可入天下能鑽地,天地間是無所不能也,也就沒有了禁忌與約束,只要口袋裡有點錢就忘了自己姓什麼。
這肯定是不行的,天地間沒有點規矩還得了?難不成都成那猴子了?
那麼,我們該遵循什麼規則呢?遵循這個規則要達到怎樣的目的呢?
對比進取、超脫、出世的民眾難以接受的觀念,我們提倡現代社會的民家觀念——平實。平實就是平和務實,這是民家思想的總體特徵。核心是“善”,實施要“輕”。通俗地說就是要心懷善意,言語輕和,處事平穩。
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我們就清晰地明瞭讀書並不就是為了謀生活,而是提升素養品味生活;超脫不了乾脆一起放鬆快樂;出世不了就安心看風景,只要心平氣和就好。
時代在進步,進步就進步在大家都有一定的理論依據指導自己的人生,一向被忽略誤導的民眾總算也有了切實的指導方向,不至於總是被代表,或者是被含糊地忽悠過去。
大家都要直起腰來,同為天地間的至靈,為何要低三下四?
二〇一九年三月二十日十八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