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美食坐家
-
2 # 想念天空再藍些
在我們平常人的觀念中什麼才算能喝。一斤?兩斤?
其實每個人體質不同。若喝的量也就不同。即便經常鍛鍊酒量的人。其能喝多少也就只能喝那麼多。再多就會成為負擔危及生命健康。
能喝與否與基因有一定關係。
一般來說一個人是否能喝和體內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有關,這兩種酶越多,活性越高,人就越能喝酒。
而酒精進入人體首先要在乙醇脫氫酶的作用下轉變成乙醛,再在乙醛脫氫酶的作用下經過一系列過程轉變成二氧化碳和水。
所以我們說喝酒臉紅且流汗多的人比較能喝。而不臉紅又不臉紅的人最不能喝。
在這裡誰最能喝其實還真不是普通人。而是那些有特殊體質的人。
這就像吃東西一個道理。你就是再怎麼能吃也比不過那些大胃王。
因為他們的消化酶喝胃遠異於常人。
至於喝酒這樣的奇人估計民間也不再少數。
但要具體指出是誰估計誰也說不上來畢竟中國之大奇人異事又不是沒有。有些體質能喝酒的人不愛喝酒,自然也體現不出他有異於別人的體質。
有的能不能喝酒死撐給人一種能喝的假象,其實自己老難受了。
-
3 # 榮耀陝西
謝悟空邀請,在前兩三年,曾經出現過很多特別能喝酒的影片,也出現了所謂的什麼“六斤哥”“八斤哥”,後來有個更厲害的,東北大連一位藍姓,號稱“藍天霸”的老兄,一口氣喝了20斤60度的白酒,這個量也的確沒有誰了,滿滿一大臉盆呀,就是這麼一盆水,像我等平常之人也是喝不下去的。
然而這位老兄做到了,後來還現場展示了一些吃牙膏,喝洗髮水等“絕活”,說真話,看著都感覺瘮得慌。這些事情還是不要去學習,不要去比拼,更不要提倡,在日常飲酒中,過量飲酒對身體的傷害是非常大的,我們切不可為了和人爭強鬥狠而冒險。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是不一樣的,對酒精的敏感度,分解,消化,能力,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很能喝酒,一斤兩斤喝下去都不會出現狀況,甚至還會“愈戰愈勇”但是有些人卻是“三杯倒”的狀態;於是出現了很多說法:鍛鍊身體增強體質可以多喝酒;經常喝酒,酒量酒會練出來。這些說法看似有些道理,但實際並非如此!
的確,酒量是和身體的有關,我們喝下去的酒都由肝臟來進行分解的,而具體分解酒精的是一種叫做乙醛脫氫酶的物質,而這種物質越多分解的就越快,酒量就越好,但遺憾的是:它的多少是先天性的!所以我們經常喝酒,增強體質等只是提高了我們對酒精的忍受能力,而並不能提高酒量。
同時,長期過量飲酒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巨大的傷害,對腸胃,肝腎,心腦血管,神經系統等都會帶來不可預測的病痛,甚至會產生癌症。所以,奉勸各位,適量飲酒,飲酒是生活的樂趣,且不可為了去做一些無所謂的比拼而大量喝酒,如果發生狀況,傷害的永遠是你的親人和你自己!
-
4 # 燕女王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釀酒始祖、酒聖杜康把酒帶到了華夏大地,後世有眾多文人墨客對酒都很偏愛,或是怡情、或是解憂,或是小飲、或是大醉,都離不開一個“酒”字。
在這些熱衷喝酒的人中,有3位不得不提及,他們是最能喝酒的人,他們就是酒聖:劉伶、李白、武松。
1、劉伶“杜康造酒醉劉伶”,杜康造的酒把劉伶醉了三年。推行“無為而治”的劉伶年輕時並不太喝酒,而是在被罷免建安參軍之後,開始放蕩竹林,飲酒作詩。劉伶對酒界最大的貢獻是寫了《酒德頌》,並在其中宣揚他的老莊思想和縱酒放蕩生活。
2、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沒有酒,就沒有輝煌了中國文學史的詩仙李太白。李白愛詩、愛酒、愛月,一組《月下獨酌》道出了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但在失意中依然曠達樂觀、放蕩不羈的豪放個性。
3、武松“三碗不過崗”,出門就倒的酒,武松一口氣喝了18碗,還過崗去把老虎打死了,這酒量、這膽氣也無人能敵了。武松在施恩要教訓蔣門神時,走了十四五里路,路過了十二三個酒家,喝了三十五六碗酒竟然沒事,本事還增了不少,教訓起蔣門神來說就像捏一個臭蟲一樣。
劉伶喝酒能醉3年,李白喝酒有了文學史的輝煌,武松喝酒能打老虎,他們都是最能喝酒的人。
-
5 # sear899
中國的酒文化歷史悠久,白酒是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特殊飲料,早在幾千年前就為人們所喜愛。那麼誰是最能喝白酒的人呢?
就地區而言,山東人居首,內蒙古人次之,黑龍江人第三。
就個人而言,“大連的藍天霸”喝過20斤,但立馬被送進醫院而終止。但“長沙女孩劉靜”挺厲害,喝過3斤白酒,3斤啤酒,1瓶紅酒。但喝過之後仍思維清晰,談吐清楚,據說至今為止從未喝醉過。也許她算是中國最能喝白酒的人吧!
那麼能喝白酒的人是不是有什麼不同呢?是的,能喝酒的人體內同時含有高活性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正因為這兩種酶的作用,使喝下去的酒,能迅速地轉化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所以人們常說,“他(她)能喝,喝酒都出汗出了!”就是這個道理!
-
6 # 三個網球
現在網上傳播的影片,為了吸引眼球,多少男女不要命的拿起白酒瓶吹,真的是太能喝了,人也就一個肝,一個胃,喝穿了怎麼整啊,難不成拿著紅包住院去嗎,如果直接喝進太平間怎麼辦,個人覺著還是生命最重要,不要當兒戲。以前我認識一個人,一次能喝一斤半沒事,第二天正常上班,我感覺是最能喝的了,現在看了影片,感到比他能喝的大有人在,全在網路影片裡呢。
-
7 # 沒腦子的小魚聊歷史
說到能喝酒,不得不提到唐朝大詩人李白,眾所周知,李白好酒幾乎到了無酒不成詩的地步。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到“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在自己的詩作《襄陽歌》中也提到了自己的酒量“鸕鷀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據郭沫若先生生前統計,在李白流傳下來的1500首詩作中,有170餘首寫到飲酒。更有人研究稱李白一生喝了50噸酒!不過話說回來,蒸餾技術是在元朝時期才傳入中國的,中國酒的度數才逐步提高,而唐朝時的酒精度數最多也不超過20度,跟我們現在喝的醪糟度數相近,所以說李白的酒量要大很大的折扣。
就現代來說,常在影片或報道中看到一些能喝的牛人,如“六斤哥”、“八斤哥”、“藍天霸”等,我在這裡不說那些,我說一說發生在我身邊的人和事。我的家鄉河北省渤海新區南大港產業園區,古稱大窪,舊時大葦窪一望無際,幾個小村星點其中。由於自然環境的原因,窪民整日和水打交道,與蛇蟲相伴,所以都離不開旱菸喝白酒兩樣物件,基因傳承,大窪人多數酒量都大的驚人,不知從什麼時候就有了一句俗語:南來的北往的喝不過南大港的。
話說早年間一外地人闖蕩江湖多年,三十多歲正值當年,自恃酒力過人,最不愛聽的就是誰誰能喝。一日,他來到大窪地界,吃飯時聽說一看窪老人酒量大的驚人,他越聽越不服氣,打了兩壺十斤裝的白酒,問明瞭看窪老人的方位就一路打聽著去找看窪老人一較高下。來到窩棚前,看到一個五六十歲的老人佝僂著背在曬漁網,忙向老人說明來意,老人面無表情,沒有歡迎也沒有拒絕,徑直進到窩棚裡。窩棚裡只有一條土炕,炕上放著一個吃飯的破方桌,看窪老人示意外地人坐在炕上,然後拿出兩個大海碗放在兩人面前,然後又掀開鍋盛出一小碟水煮的黃豆放在桌中間。外地人見狀,忙把帶來的酒分別倒滿兩個碗,然後向老人一拱手,自己端起碗便幹了。看窪老人不動聲色,依著外地人的樣子一揚脖兒也幹了。外地人又分別倒了兩碗,自己依然是先乾為敬,看窪老人依舊效仿。幹到第三碗,外地人有些吃不住勁兒了,那大海碗一碗下去就是一斤多,連幹了三碗,酒有些上湧,就想吃口菜壓壓酒,可看老人也沒給自己筷子,再說就那麼一小碟兩口就能吃完的黃豆,心想再堅持堅持,畢竟老人那麼大年紀了,能有多大的酒量。於是又倒了第四碗幹了,看窪老人還是那樣如清風拂面般一飲而盡,然後倒端酒碗,讓外地人看看沒剩一滴酒。外地人真吃不住勁兒了,伸手捏了兩顆黃豆扔進嘴裡。這時看窪老人說話了:“呔,剛喝了這麼幾口就吃菜,你真是個菜虎子呀!”外地人一聽,心裡明白今天真是遇見了高手,忙起身一揖到地:“大爺,我年輕,今天多有冒犯。”然後一轉身出了窩棚落荒而逃。
我接觸過兩個能喝酒的人,其中一位的長項是喝啤酒,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啤酒剛在我們這裡開始流行,啤酒是那種大瓶的,一瓶650ml,一箱24瓶,這位啤酒哥能趕上一箱啤酒沒事,真是佩服人家的消化系統。
另一位擅長喝白酒。大窪曾經有一白酒廠,以當地產的紅高粱為原料,生產的白酒就叫紅高粱酒,是真真正正地地道道的糧食酒,後來經營不善倒閉了,窖藏的糧食酒都賣給了外地的酒廠做勾兌白酒的母酒,據說當年的釀酒師去了中捷酒廠,中捷酒廠到現在一直興盛;據說還有人藏了一些當年的紅高粱酒,十斤裝的一罈現在能賣到幾千元。這個酒廠曾經有一位酒仙一級的人物,因屬牛,人稱牛爺。這妞也和我是同村,所以瞭解甚多。牛爺的傳奇是別管喝多少酒,從來沒有人看到他醉過,在酒廠的時候他一頓喝五斤白酒,從出酒口接了冒著熱氣的白酒直接喝,跟喝水似得,然後照常工作嘛事沒有。後來酒廠倒閉,牛爺回家務農,他下地從來不帶水,都是帶著白酒解渴。因他酒量大,村裡有迎來送往的事都叫他去陪客,他沒有一次喝醉的時候。他告訴過我,他的酒量大是天生的,別人學也學不來,因為他一喝酒就出汗,而且不是全身出汗,只是胳肢窩出汗,冬天他在衣服裡掖幾塊毛巾,夏天就在肩上搭兩條毛巾,邊喝邊擦,他說酒都隨著他出的汗走了,所以他喝不醉。
牛爺七十多歲的時候還能自己挑一擔水(大約40多公斤)走將近一公里到家。一次我看到他挑著一擔水從我家門前經過,忙跑過去說:“爺爺,我幫您挑回家。”老人開始沒搭理我,又走了兩步才把水桶放下,衝我沒好氣兒地說:“你這孩子,不過來我憋著一口氣能挑回家,這下好了,漏氣了,走不動了。”牛爺活到八十多歲離世,一輩子沒離開過酒,身體一直結結實實健健康康。
酒乃天地之間的尤物,幾乎與人類的文明史同步,已成為華人道德、思想、文化的綜合載體,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有其獨特的地位,其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幾乎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文學藝術等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更是對中國的文學創作和藝術創造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李白自稱“酒仙”,歐陽修自號“醉翁”,辛棄疾“總把平生入醉鄉”,曹雪芹“舉家食粥酒常賒”,曹操“對酒當歌”,孟浩然“把酒話桑麻”,范仲淹“把酒臨風”,蘇軾“把酒問青天”,歐陽修有《醉翁亭記》,陶淵明更是詩作“篇篇有酒”。
我們應該把這種文化繼承與發揚,但不是糟蹋,堅決摒棄酒桌上的各種陋習。對酒的承受能力是跟人的體質有關的,對酒量大的人我們只能羨慕,絕不能效仿,多少交通事故、惡性案件與醉酒有關?全世界每年有一百八十萬人因喝酒而死亡,虐待婦女兒童的事件中,百分之五十與飲酒有關,美國的報告有一半的車禍、69% 摔倒以及 70% 的死亡和飲酒有關。血淋淋的事實引人深思。酒多誤事、酒多傷身,希望那些逢酒必醉、一醉就鬧的人引以為戒,適量飲酒,文明飲酒。
-
8 # 狐眼視角
早在兒時記事那一時刻起,就被武松的種種故事所吸引,並以他為標杆,想將來做一個行俠丈義的人。尤其是在他喝了無數碗酒後,上山將危害一方的老虎給打死了,因此,他在心目中的地位更高。自此,我就認定他是全世界最能喝白酒的人,在三碗不過崗的情況下,他不顧店小二的勸告,依然上山,並在喝灑的情況下打了老虎,這說明了他的酒量還沒有喝到位,應該還能喝,但再能喝多少,這是一個不確定的資料。
可是如今,電視中搞了許多商家為求廣告效應喝酒的影片,也出現了所謂的什麼“六斤哥”“十斤哥”有的甚至還喝一二十斤白酒而不醉的人,真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了。
小時候也聽別人說,喝酒腳底人出汗的人能喝,還有會紅臉的人能喝,這到底是不是,還沒有專門研究。
不過我自己認為,這個酒量與一個人的身體體質以及身體的強壯高大還是有一定關係的,還有一點就是一個人的心情好壞都是分不開的,同等條件下,平時酒量相當的人,肯定是身體好的,心情好的一位喝的多。
不管酒量大與小,我想還是不要在生活中為這稱雄了,這並不是什麼好事,為酒出事的人大有人在,再說,酒也不是什麼好東西,適量就行,沒有必要在這比一個高低了。為了你和你的家人,當心自己的身體吧,平時朋友相聚,喝好就行,也不要把他人搞醉。
不知道你在生活是不是我這樣想的。反正我現在是寧可傷感情也不傷身體了,你們要罵就罵吧?
-
9 # 美食坐家
謝友邀我作答!
鐵哥們在電話中告訴我,中國最能喝白酒的人是專門陪酒的人,他們酒量超好,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次喝七八斤白酒一點沒問題!!!
-
10 # 想念天空再藍些
在我們平常人的觀念中什麼才算能喝。一斤?兩斤?
其實每個人體質不同。若喝的量也就不同。即便經常鍛鍊酒量的人。其能喝多少也就只能喝那麼多。再多就會成為負擔危及生命健康。
能喝與否與基因有一定關係。
一般來說一個人是否能喝和體內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有關,這兩種酶越多,活性越高,人就越能喝酒。
而酒精進入人體首先要在乙醇脫氫酶的作用下轉變成乙醛,再在乙醛脫氫酶的作用下經過一系列過程轉變成二氧化碳和水。
所以我們說喝酒臉紅且流汗多的人比較能喝。而不臉紅又不臉紅的人最不能喝。
在這裡誰最能喝其實還真不是普通人。而是那些有特殊體質的人。
這就像吃東西一個道理。你就是再怎麼能吃也比不過那些大胃王。
因為他們的消化酶喝胃遠異於常人。
至於喝酒這樣的奇人估計民間也不再少數。
但要具體指出是誰估計誰也說不上來畢竟中國之大奇人異事又不是沒有。有些體質能喝酒的人不愛喝酒,自然也體現不出他有異於別人的體質。
有的能不能喝酒死撐給人一種能喝的假象,其實自己老難受了。
-
11 # 榮耀陝西
謝悟空邀請,在前兩三年,曾經出現過很多特別能喝酒的影片,也出現了所謂的什麼“六斤哥”“八斤哥”,後來有個更厲害的,東北大連一位藍姓,號稱“藍天霸”的老兄,一口氣喝了20斤60度的白酒,這個量也的確沒有誰了,滿滿一大臉盆呀,就是這麼一盆水,像我等平常之人也是喝不下去的。
然而這位老兄做到了,後來還現場展示了一些吃牙膏,喝洗髮水等“絕活”,說真話,看著都感覺瘮得慌。這些事情還是不要去學習,不要去比拼,更不要提倡,在日常飲酒中,過量飲酒對身體的傷害是非常大的,我們切不可為了和人爭強鬥狠而冒險。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是不一樣的,對酒精的敏感度,分解,消化,能力,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很能喝酒,一斤兩斤喝下去都不會出現狀況,甚至還會“愈戰愈勇”但是有些人卻是“三杯倒”的狀態;於是出現了很多說法:鍛鍊身體增強體質可以多喝酒;經常喝酒,酒量酒會練出來。這些說法看似有些道理,但實際並非如此!
的確,酒量是和身體的有關,我們喝下去的酒都由肝臟來進行分解的,而具體分解酒精的是一種叫做乙醛脫氫酶的物質,而這種物質越多分解的就越快,酒量就越好,但遺憾的是:它的多少是先天性的!所以我們經常喝酒,增強體質等只是提高了我們對酒精的忍受能力,而並不能提高酒量。
同時,長期過量飲酒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巨大的傷害,對腸胃,肝腎,心腦血管,神經系統等都會帶來不可預測的病痛,甚至會產生癌症。所以,奉勸各位,適量飲酒,飲酒是生活的樂趣,且不可為了去做一些無所謂的比拼而大量喝酒,如果發生狀況,傷害的永遠是你的親人和你自己!
-
12 # 燕女王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釀酒始祖、酒聖杜康把酒帶到了華夏大地,後世有眾多文人墨客對酒都很偏愛,或是怡情、或是解憂,或是小飲、或是大醉,都離不開一個“酒”字。
在這些熱衷喝酒的人中,有3位不得不提及,他們是最能喝酒的人,他們就是酒聖:劉伶、李白、武松。
1、劉伶“杜康造酒醉劉伶”,杜康造的酒把劉伶醉了三年。推行“無為而治”的劉伶年輕時並不太喝酒,而是在被罷免建安參軍之後,開始放蕩竹林,飲酒作詩。劉伶對酒界最大的貢獻是寫了《酒德頌》,並在其中宣揚他的老莊思想和縱酒放蕩生活。
2、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沒有酒,就沒有輝煌了中國文學史的詩仙李太白。李白愛詩、愛酒、愛月,一組《月下獨酌》道出了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但在失意中依然曠達樂觀、放蕩不羈的豪放個性。
3、武松“三碗不過崗”,出門就倒的酒,武松一口氣喝了18碗,還過崗去把老虎打死了,這酒量、這膽氣也無人能敵了。武松在施恩要教訓蔣門神時,走了十四五里路,路過了十二三個酒家,喝了三十五六碗酒竟然沒事,本事還增了不少,教訓起蔣門神來說就像捏一個臭蟲一樣。
劉伶喝酒能醉3年,李白喝酒有了文學史的輝煌,武松喝酒能打老虎,他們都是最能喝酒的人。
-
13 # sear899
中國的酒文化歷史悠久,白酒是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特殊飲料,早在幾千年前就為人們所喜愛。那麼誰是最能喝白酒的人呢?
就地區而言,山東人居首,內蒙古人次之,黑龍江人第三。
就個人而言,“大連的藍天霸”喝過20斤,但立馬被送進醫院而終止。但“長沙女孩劉靜”挺厲害,喝過3斤白酒,3斤啤酒,1瓶紅酒。但喝過之後仍思維清晰,談吐清楚,據說至今為止從未喝醉過。也許她算是中國最能喝白酒的人吧!
那麼能喝白酒的人是不是有什麼不同呢?是的,能喝酒的人體內同時含有高活性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正因為這兩種酶的作用,使喝下去的酒,能迅速地轉化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所以人們常說,“他(她)能喝,喝酒都出汗出了!”就是這個道理!
-
14 # 三個網球
現在網上傳播的影片,為了吸引眼球,多少男女不要命的拿起白酒瓶吹,真的是太能喝了,人也就一個肝,一個胃,喝穿了怎麼整啊,難不成拿著紅包住院去嗎,如果直接喝進太平間怎麼辦,個人覺著還是生命最重要,不要當兒戲。以前我認識一個人,一次能喝一斤半沒事,第二天正常上班,我感覺是最能喝的了,現在看了影片,感到比他能喝的大有人在,全在網路影片裡呢。
-
15 # 沒腦子的小魚聊歷史
說到能喝酒,不得不提到唐朝大詩人李白,眾所周知,李白好酒幾乎到了無酒不成詩的地步。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到“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在自己的詩作《襄陽歌》中也提到了自己的酒量“鸕鷀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據郭沫若先生生前統計,在李白流傳下來的1500首詩作中,有170餘首寫到飲酒。更有人研究稱李白一生喝了50噸酒!不過話說回來,蒸餾技術是在元朝時期才傳入中國的,中國酒的度數才逐步提高,而唐朝時的酒精度數最多也不超過20度,跟我們現在喝的醪糟度數相近,所以說李白的酒量要大很大的折扣。
就現代來說,常在影片或報道中看到一些能喝的牛人,如“六斤哥”、“八斤哥”、“藍天霸”等,我在這裡不說那些,我說一說發生在我身邊的人和事。我的家鄉河北省渤海新區南大港產業園區,古稱大窪,舊時大葦窪一望無際,幾個小村星點其中。由於自然環境的原因,窪民整日和水打交道,與蛇蟲相伴,所以都離不開旱菸喝白酒兩樣物件,基因傳承,大窪人多數酒量都大的驚人,不知從什麼時候就有了一句俗語:南來的北往的喝不過南大港的。
話說早年間一外地人闖蕩江湖多年,三十多歲正值當年,自恃酒力過人,最不愛聽的就是誰誰能喝。一日,他來到大窪地界,吃飯時聽說一看窪老人酒量大的驚人,他越聽越不服氣,打了兩壺十斤裝的白酒,問明瞭看窪老人的方位就一路打聽著去找看窪老人一較高下。來到窩棚前,看到一個五六十歲的老人佝僂著背在曬漁網,忙向老人說明來意,老人面無表情,沒有歡迎也沒有拒絕,徑直進到窩棚裡。窩棚裡只有一條土炕,炕上放著一個吃飯的破方桌,看窪老人示意外地人坐在炕上,然後拿出兩個大海碗放在兩人面前,然後又掀開鍋盛出一小碟水煮的黃豆放在桌中間。外地人見狀,忙把帶來的酒分別倒滿兩個碗,然後向老人一拱手,自己端起碗便幹了。看窪老人不動聲色,依著外地人的樣子一揚脖兒也幹了。外地人又分別倒了兩碗,自己依然是先乾為敬,看窪老人依舊效仿。幹到第三碗,外地人有些吃不住勁兒了,那大海碗一碗下去就是一斤多,連幹了三碗,酒有些上湧,就想吃口菜壓壓酒,可看老人也沒給自己筷子,再說就那麼一小碟兩口就能吃完的黃豆,心想再堅持堅持,畢竟老人那麼大年紀了,能有多大的酒量。於是又倒了第四碗幹了,看窪老人還是那樣如清風拂面般一飲而盡,然後倒端酒碗,讓外地人看看沒剩一滴酒。外地人真吃不住勁兒了,伸手捏了兩顆黃豆扔進嘴裡。這時看窪老人說話了:“呔,剛喝了這麼幾口就吃菜,你真是個菜虎子呀!”外地人一聽,心裡明白今天真是遇見了高手,忙起身一揖到地:“大爺,我年輕,今天多有冒犯。”然後一轉身出了窩棚落荒而逃。
我接觸過兩個能喝酒的人,其中一位的長項是喝啤酒,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啤酒剛在我們這裡開始流行,啤酒是那種大瓶的,一瓶650ml,一箱24瓶,這位啤酒哥能趕上一箱啤酒沒事,真是佩服人家的消化系統。
另一位擅長喝白酒。大窪曾經有一白酒廠,以當地產的紅高粱為原料,生產的白酒就叫紅高粱酒,是真真正正地地道道的糧食酒,後來經營不善倒閉了,窖藏的糧食酒都賣給了外地的酒廠做勾兌白酒的母酒,據說當年的釀酒師去了中捷酒廠,中捷酒廠到現在一直興盛;據說還有人藏了一些當年的紅高粱酒,十斤裝的一罈現在能賣到幾千元。這個酒廠曾經有一位酒仙一級的人物,因屬牛,人稱牛爺。這妞也和我是同村,所以瞭解甚多。牛爺的傳奇是別管喝多少酒,從來沒有人看到他醉過,在酒廠的時候他一頓喝五斤白酒,從出酒口接了冒著熱氣的白酒直接喝,跟喝水似得,然後照常工作嘛事沒有。後來酒廠倒閉,牛爺回家務農,他下地從來不帶水,都是帶著白酒解渴。因他酒量大,村裡有迎來送往的事都叫他去陪客,他沒有一次喝醉的時候。他告訴過我,他的酒量大是天生的,別人學也學不來,因為他一喝酒就出汗,而且不是全身出汗,只是胳肢窩出汗,冬天他在衣服裡掖幾塊毛巾,夏天就在肩上搭兩條毛巾,邊喝邊擦,他說酒都隨著他出的汗走了,所以他喝不醉。
牛爺七十多歲的時候還能自己挑一擔水(大約40多公斤)走將近一公里到家。一次我看到他挑著一擔水從我家門前經過,忙跑過去說:“爺爺,我幫您挑回家。”老人開始沒搭理我,又走了兩步才把水桶放下,衝我沒好氣兒地說:“你這孩子,不過來我憋著一口氣能挑回家,這下好了,漏氣了,走不動了。”牛爺活到八十多歲離世,一輩子沒離開過酒,身體一直結結實實健健康康。
酒乃天地之間的尤物,幾乎與人類的文明史同步,已成為華人道德、思想、文化的綜合載體,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有其獨特的地位,其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幾乎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文學藝術等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更是對中國的文學創作和藝術創造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李白自稱“酒仙”,歐陽修自號“醉翁”,辛棄疾“總把平生入醉鄉”,曹雪芹“舉家食粥酒常賒”,曹操“對酒當歌”,孟浩然“把酒話桑麻”,范仲淹“把酒臨風”,蘇軾“把酒問青天”,歐陽修有《醉翁亭記》,陶淵明更是詩作“篇篇有酒”。
我們應該把這種文化繼承與發揚,但不是糟蹋,堅決摒棄酒桌上的各種陋習。對酒的承受能力是跟人的體質有關的,對酒量大的人我們只能羨慕,絕不能效仿,多少交通事故、惡性案件與醉酒有關?全世界每年有一百八十萬人因喝酒而死亡,虐待婦女兒童的事件中,百分之五十與飲酒有關,美國的報告有一半的車禍、69% 摔倒以及 70% 的死亡和飲酒有關。血淋淋的事實引人深思。酒多誤事、酒多傷身,希望那些逢酒必醉、一醉就鬧的人引以為戒,適量飲酒,文明飲酒。
-
16 # 狐眼視角
早在兒時記事那一時刻起,就被武松的種種故事所吸引,並以他為標杆,想將來做一個行俠丈義的人。尤其是在他喝了無數碗酒後,上山將危害一方的老虎給打死了,因此,他在心目中的地位更高。自此,我就認定他是全世界最能喝白酒的人,在三碗不過崗的情況下,他不顧店小二的勸告,依然上山,並在喝灑的情況下打了老虎,這說明了他的酒量還沒有喝到位,應該還能喝,但再能喝多少,這是一個不確定的資料。
可是如今,電視中搞了許多商家為求廣告效應喝酒的影片,也出現了所謂的什麼“六斤哥”“十斤哥”有的甚至還喝一二十斤白酒而不醉的人,真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了。
小時候也聽別人說,喝酒腳底人出汗的人能喝,還有會紅臉的人能喝,這到底是不是,還沒有專門研究。
不過我自己認為,這個酒量與一個人的身體體質以及身體的強壯高大還是有一定關係的,還有一點就是一個人的心情好壞都是分不開的,同等條件下,平時酒量相當的人,肯定是身體好的,心情好的一位喝的多。
不管酒量大與小,我想還是不要在生活中為這稱雄了,這並不是什麼好事,為酒出事的人大有人在,再說,酒也不是什麼好東西,適量就行,沒有必要在這比一個高低了。為了你和你的家人,當心自己的身體吧,平時朋友相聚,喝好就行,也不要把他人搞醉。
不知道你在生活是不是我這樣想的。反正我現在是寧可傷感情也不傷身體了,你們要罵就罵吧?
回覆列表
謝友邀我作答!
鐵哥們在電話中告訴我,中國最能喝白酒的人是專門陪酒的人,他們酒量超好,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次喝七八斤白酒一點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