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於無聲處聽新聞

    我來拋磚引玉吧。

    七絕是四句,每句七個字,共28字。

    七律是八句,每句七個字,共56字。

  • 2 # 老街味道

    問題:七絕與七律有哪些區別?

    ......

    前言

    七絕和七律最簡單的區分是一個四句、一個八句,另外還有幾處區別要注意:

    一、七絕可對仗可不對仗,

    1.四句都對仗 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2.有兩句對仗兩句不對仗的[宋] 僧志南《絕句》後兩句對仗: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3.有四句都不對仗的如蘇軾《絕句》:

    柴桑春晚思依依,屋角鳴鳩雨欲飛。昨日已收寒食火,吹花風起卻添衣。二、 七律 中間二聯要對仗

    七律的中間二聯對仗是標準要求。 首聯和尾聯是否對仗是詩人的自由,經常可以看到三聯或者四聯對仗的七律。例如:

    1. 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中間二聯對仗: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2.唐代杜甫的《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前三聯對仗: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朝罷香菸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於今有鳳毛。3.唐代王維《既蒙宥罪旋復拜官》四聯都對仗:忽蒙漢詔還冠冕,始覺殷王解網羅。日比皇明猶自暗, 天齊聖壽未雲多。花迎喜氣皆知笑,鳥識歡心亦解歌。 聞道百城新佩印,還來雙闕共鳴珂。

    4.對仗不標準的七律

    格律詩發展期間有些律詩有古風的特點,例如崔顥《黃鶴樓》只有第三聯對仗: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另外還有第一聯對仗第二聯不對仗的偷春體等等,這些都不是標準的格律詩。

    三、七律肯定是格律詩,但是七言絕句有古體詩

    七律必須是格律詩,但是七絕有不少不遵守格律的古體絕句。

    1、例如《洛橋晚望 》唐朝 孟郊 (仄韻):

    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人行絕。榆柳蕭疏樓閣閒,月明直見嵩山雪。

    平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仄。

    這是一首押入聲仄韻的古體七絕,可以看出四句都是標準的律句,但不是近體詩。近體詩押平聲韻,這首押仄韻,近體詩要求二三句黏連,這首失黏。

    2、《遊麻姑山 瀑布泉》(宋·曾鞏)押入聲韻 屑韻 

    飛泉一支天上來,寒影沉沉瀉龍穴。山靈慾以怪動人,山路先冬積霜雪。

    第一句是平平仄平平仄平,第三句是平平仄仄仄仄平,這兩句是古風句式。而且押仄韻,所以也是古體詩。

    結語

    簡單說,絕句不需要對仗,七律必須對仗。七絕是四句,七律是八句。七絕有古體詩有近體詩,但是七律都是近體詩(即格律詩)

  • 3 # 梧桐樹邊羽

    我們說七絕,一般是指屬於近體詩中的絕句,即律絕。

    而不合格律的七言絕句,我們稱為七言古絕。

    也就是七言絕句分為七言律絕和七言古絕。這是格律體和古風的,也就是近體詩和古體詩的區別。

    七律則指近體詩中的七言律詩,這個不會像絕句一樣產生歧義。

    所以,題主應該是問遵守格律的近體詩中間的七言律絕和七言律詩有什麼區別。

    那就簡單了,我們從格式和內容兩方面來看。

    格式區別

    七絕四句,四七二十八字。七律八句,七八五十六字。這是最根本的區別:在格律詩中,四句稱絕句,八句稱律詩,八句以上就是排律了。

    至於律句平仄關係,押韻,句子之間的平仄“對”、“黏”規則,因為同屬格律體,這些都是一樣的。

    比較大的區別就是對仗了。絕句(包括七絕)是不要求對仗的。而律詩的頜聯、頸聯(中二聯)是必須對仗的。絕句對仗,是詩人文采好,但不是必須的: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但是律詩如果頸聯不對仗,直接就是出律了,會被劃為古體詩。我們找一首七律,大家看中二聯的對仗: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我們可以看到頜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頸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兩聯是對仗的。這是規則,所有七律都必須遵守的。

    這是七絕和七律在格式上的最大區別。

    七絕和七律從內容上來說普遍遵守“起承轉合”的寫法,但是又略有不同。仍然以上面兩首詩做例子。

    七律的句子是七絕的一倍,所以“起承轉合”四個字的對應是以一聯兩句為單位。

    首聯“起”,一般寫景,交代時間地點環境事由相關。“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去哪裡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頜聯“承”,承接首聯,深化寫景或寫事,描述、鋪陳,豐富作品層次。“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這就是詳細寫景色。碧草照映臺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頸聯“轉”,宕開一筆,另找角度,奇峰突起一般也在此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轉入寫諸葛亮這個人。三顧茅廬頻繁的商論天下大計,輔佐兩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尾聯“合”,一般承接頸聯繼續,但是要照應首聯,稱之為“合”。“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感慨淚溼衣襟!既承接頸聯發出感慨,又合回首聯遊丞相祠堂淚滿襟。

    再看七絕。

    七絕字數少,所以是首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轉”,最後一句作情感的爆發,以第三句的“轉”作為基礎,把感情發射出去,不再“合”,留下空白給人遐想。這是絕句和律詩不同的地方。

    起:“楊花落儘子規啼”,交代時間。花落完子規啼鳴之時。

    承:“聞道龍標過五溪”,交代事由。我聽說您被貶為龍標尉,要經過五溪。

    轉:“我寄愁心與明月”,轉換抒情。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託給明月。

    注意這裡結句只是承續第三句的意思,並沒有合回首句的起,而是思維發散,意在詩外了。

    以上就是七絕和七律的區別。

  • 4 # 詩詞書院

    這個問題看著非常簡單,所有習詩詞者都能回答。至於答案是否對詩詞創作帶來幫助,則須另論。因為,即使在書本或教程中,我讀到的大多是正確的廢話。

    例如:在格律詩中,七絕和七律的主要區別在於字數的不同,七絕是七言四句(兩聯)共28個字。七律是七言八句(四聯)一共56個字,並且中間兩聯要求對仗。

    我就以此題為例,簡述一下:

    “絕”的意思是斷,《說文》曰:“絕,斷絲也。”因此,很多人便顧名思義,認為絕句就是斷取律詩的一半而成。這認知是錯誤的,格律詩中絕句的成型比律詩要早。而絕句的名稱則源於漢樂府,起於文人間的一種遊戲,就是一起喝酒作樂時,每人寫四句詩合成一首完整的樂府。後有人將四句詩單獨斷出,稱之為絕。我們現在則習慣將其稱為古絕。最早的古絕是五言的。七言的古絕發育則要待到隋朝。由於根源的不同,所以我們在閱讀唐詩時會發現,五言詩和七言詩的創作風格是不同的。《詩鏡總論》說:“五言直而倨,七言縱而暢。”

    古絕自齊梁時期開始,向格律詩中的絕句演變,並在唐初成型。現在我們所說的七絕,則是預設為格律詩中的七言絕句。

    七言絕句是格律詩的一種形式。其脫胎於七言古絕,由四句律句(兩聯)依格律詩的韻律法則,按起承轉合的方法構章而成。七絕的兩聯沒有對仗要求,對仗或不對仗全由作者自行把握。

    對於初學寫七絕者,我則建議在創作時先不要對仗,七絕的對仗是需要一定技巧的。處理不好,容易給人帶來半首律詩的感覺,這是七絕之忌。以上我也強調過了,絕句並非斷取律詩的一半而成。到這裡我們先讀一首七言絕句:

    七言律詩,則是七言絕句的擴充套件。由八句(四聯)律句句式,依格律詩的韻律法則組合而成,中間兩聯(頷聯和頸聯)均要求對仗,首尾兩聯沒有對仗要求,對仗或不對仗全由作者自行把握。

    七律產生的原因,是因為詩人覺得只有二十八個字的七絕,未能很好地表述某一主題,或者覺得主題還可以進一步展開。所以在七絕的基礎上增加了兩聯,變成八句,五十六個字的詩體。

    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七律是怎樣由七絕擴充套件而成的呢?

    我們學寫格律詩,通常都是先學寫句,再學對仗。然後學寫七絕,再至七律。很多人感到從寫七絕到寫七律是一道檻。那麼只要把這問題弄明白了就會邁過這檻。先讀讀如下這首七律:

    這首杜甫所寫的七律,便是在第二張圖中,我擬的絕句的兩聯之間,增加兩對對仗句式,擴充套件而成。這也就是七律最基本的構章方法。

    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七絕和七律的區別了。也就可以嘗試拿起筆,將過往寫的某一首七絕擴充套件成一首七律。

    當然,這並不是七律的唯一構章方法。如何寫好一首七律有機會再詳述。

  • 5 # 詩詞桃花源

    一、先簡要說一下兩者共同點:

    1.歸屬相同:七絕與七律同為近體詩,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格律詩。

    2.用韻基調一致:偶句押韻,且必須是同一韻部一韻到底,不得換韻,不得鄰韻通押。但第一句除外。第一句有可押可不押的自由,若押,可鄰韻通押。這些七絕與七律都是一致的。

    3.都遵從近體詩的格式,平仄、相粘、拗救原則都是一致的。

    二、下面我們來看兩者的區別:

    1.字數不同。七絕固定為四句28字,七律固定為八句56字。這直接導致了內容容量的不同。

    2.表達的靈活性不同。這是顯而易見的,絕句是最精悍的詩歌形式,雖然同為近體,七絕比七律少一半,束縛也大大降低,抒情表達上無疑比七律自由太多,率意而發,更少顧忌,七律卻常常要考慮章法、佈局,僅中間兩聯,已經是帶著鐐銬跳舞。

    3.絕句又稱截句,形式上七絕完全可以看成是將七律攔腰斬斷後剩下的兩截,亦或是摳去中間四句後加上剩下部分的兩截。而七律也可以看成是七絕的翻倍的續寫或從中間翻倍的擴充。

    4.創作上,絕句常常洗練,律詩容易囉嗦。七絕務求簡潔再簡潔,以最少的字包容最大的資訊,故七絕常放曠。因為短小,也無所謂章法,率性之作更多。起、承、轉、合併非好絕句的標準,只是一種欣賞方式,並非作詩法門。七律則務求精嚴,更多規範性要求,大體呈收斂的態勢。絕句不怕寫得細瑣,律詩則容易把本沒有那麼長的內容硬是拉長,徒有其形式。

    例如唐代詩人許渾的七律《金陵懷古》:

    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石燕拂雲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

    明代著名詩人謝榛就表示中間兩聯可有可無,而刪去最好:若刪其兩聯,則氣象雄渾,不下太白絕句。(《四溟詩話》)

    有沒有道理呢?從內容來看,確實有些雞肋。頭起得很好,直寫金陵,緊扣懷古主題,頗有歷史滄桑的渾厚,到了頷聯也還是這個意思,只不過變換了更具體的意象。頸聯的描寫更有湊數之嫌,似乎與全詩的意境有違和,不搭調,寫作跑偏了一樣。最後兩句終於回到主題上來。繞了一大圈,中間兩聯不但沒有生出光彩,反而將開頭的那口爽氣弄斷了。挖去中間四句,全詩馬上有了一氣呵成的雄渾。

    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

    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

    絕句與律詩,很多時候都會有這樣的尷尬。

    5.最鮮明的不同,還在於對仗要求。七絕可對仗可不對仗,七律中間兩聯則必須對仗。世人垢病太白不善律詩,蓋因其僅有的幾十首律詩也是半對半不對甚至通篇不對。比如他的五律名篇《夜泊牛渚懷古》:

    如圖,格律都合,頷聯、頸聯沒一聯對仗的。視為古風也不是不可。七律亦然。這是兩者在形式上的標誌性區別。

    以上五點,不唯七律與七絕,也是五律與五絕的區別。律、絕區別,大抵如此。

  • 6 # 草根微言

    七律(七言律詩)是律詩的一種形式。律詩,因其格律嚴密,故名,是近體詩的一種形式。律詩全詩共八句,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律詩分為四聯,依次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其他兩聯可對仗,也可不對仗。按每句的字數,可分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七絕(七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形式。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短句、絕詩,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形式。絕句全詩共四句,第二、四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有人認為絕句是因“擷取律之半”以便入樂傳唱而名。按每句字數,可分為五言絕句、七言絕句。

    綜上所述,七絕和七律都是近體詩的一種形式,都必須具備近體詩的句數固定、押韻嚴格、講究平仄、對句相對、鄰句相粘等特點,並且每句的字數相同(七字)。主要區別是句數不同,七絕為四句,全詩公二十八字;七律為八句,全詩共五十六字。同時,絕句短小精悍,意境高,文辭雅,寓意深;而律詩的篇幅相對較長,要求更嚴格,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

  • 7 # 邦訓

    七絕就是七律的分合體,絕可稱為截,擷取七律的一半,大都是擷取律詩的頭尾部分,所以沒有對偶句。擷取前四句的或後四句的各有一聯對偶句,也有擷取中間四句的,那是高手,如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就是中間四句,兩聯對偶,一般來說少有為之,也只有詩聖有此才華。

  • 8 # 煙湖散客

    七絕與七律的不同之處,主要分為形式的不同和章法、構思的不同,一般來說,初識格律詩者,大多知道其形式的不同,比如字數、對仗的重要與否,在什麼位置起承轉合等等,幾乎是一目瞭然。

    但是說到章法、構思的不同,則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在我看來也是最重要的。個人認為,七絕的章法特點,主要在於對某一個觸發點引起的詩意,是一種對瞬間思緒的表達,由於七絕的字數少,由此而產生的構思,也一定要注重意生於言而大於言的效果,即言而不盡,回味無窮。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七絕由於字數少,其起承轉合最好流暢,那種具有對稱美的對仗,最終亦不是為了對稱美而對仗的,這是七絕的對仗與律詩的對仗的根本區別。另外,七絕的重點在於起承轉合的那個“合”。

    由以上我的分析,我們來看看兩首絕句。一,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二,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可知第一首詩由於三、四句也用了對仗來寫景,不僅板滯,而且沒有了重要的“合”,個人認為是杜甫的失敗之作。而第二首行雲流水,意在言外,給人以不盡的想象空間,且起承轉合清晰明瞭,可謂七絕的典範之作。

    而律詩相對來說字數較多,可以從容的表達作者的一段(而不是一點)心路歷程,故其章法構思與七絕是截然不同的。七律的波段式思維,註定了其重點(或亮點)可以在任意一段,也就是說其亮點不僅僅在於“合”,也可能在於“起”、或“承”、或轉,比如“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香菱),比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比如“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杜甫),都在不同位置表達了詩的重點或亮點。其二,從容的表達,可以用不同的表達形式,比如鋪陳、對仗,而這在絕句中幾乎是不可能的。三,律詩重在玩味,而絕句重在回味,這也是構思不同而產生的欣賞結果。

    以上理解,都是個人的理解,沒有對前人的借鑑,錯誤難免,希望方家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美國無力阻攔,只能眼睜睜看著土俄的s400防空導彈系統交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