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魏青衣

    這個情節其實只是電視劇中的一個情節,當不得真,電視劇中的情節是這樣的,在劉伯溫死後,他的兒子一個人拉著棺材走在南京的小道上,哭喪著臉,而後面跟著的是幾個身著軍裝的官大爺,他們有說有笑的跟在後面,甚至還把鞭炮點起來扔到棺材上面。

  • 2 # 醉客聊齋

    劉伯溫一向主張壓制淮西勳貴,因此出身淮西的將領對他恨之入骨。劉伯溫一死,這些淮西將領彈冠相慶,甚至向劉伯溫的棺材扔鞭炮,可見這幫將領真是魯莽武夫。劉伯溫與淮西將領,一文一武,都曾是朱元璋倚重的,然而天下大定,他得為子孫後代剪除大患,因此首先瞄準的就是胡惟庸為首的淮西勳貴。除掉胡惟庸之後,斬草需要除根,所有胡惟庸黨羽一個不留!至於他對劉伯溫,打擊幸災樂禍者,也是表達了對功勳老臣的情義,這正是朱元璋的高明之處。不排除對劉伯溫的敬重和懷念,但更多的是借力打力,帝王之術。

  • 3 # 說史聽濤

    劉伯溫雖然沒有後世傳的那麼神,但他對大明江山的建立絕對是立下過汗馬功勞。但是老朱為了給皇孫鋪平道路,很多有功之臣都沒能善終。

    劉伯溫此人嫉惡如仇剛正不阿,太祖要責懲丞相李善長,劉伯溫勸說,他雖有過失,但功勞大,威望高,能調和諸將。太祖說,他三番兩次想加害你,你還替他著想?我想讓你當丞相。劉伯溫婉言拒絕。

    後來老朱想讓楊憲當丞相,劉伯溫認為能力不夠,極力反對。他就是這麼的對事不對人,可是不懂得圓潤,就會樹敵很多。

    那麼劉伯溫出殯,為何有人往他的棺材上扔鞭炮嘲笑?究竟是何人所為?這些人最後結局怎樣?聽我接著往下說。

    明朝建立後,有些淮西人自視功勞巨大,再說皇帝都是自己人,就開始驕橫起來。殊不知,整個天下都是老朱的,他不可能只為淮西代言,可是很多淮西人並不這麼認為。

    於是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勢力極聚壯大,老朱不會坐視不管,他要找一個人來牽制淮西集團,那麼最好的人選就是劉伯溫,他有這個實力且是外鄉人。

    劉伯溫雖然能掐會算,但他沒料到的事也有很多,一是他太聰明,很多事比老朱都看的準,老朱一面用他一面防他。二他是外鄉人,老朱對淮西人還是有私心的。老朱只想讓劉伯溫把水攪混,他好藉機行事,說白了,劉伯溫就是一棋子。

    所以劉伯溫與淮西集團一碰撞,他便敗下陣來。事情還要從他殺了李善長的親信李彬說起,這已經挑戰了李善長的底線,他給老朱參了一本。李善長在老朱心裡比劉伯溫的地位高的多,從李善長的爵位和俸祿可見一斑。

    李善長很老到,他明白槍打出頭鳥,所以逐漸把胡惟庸推到臺前。這個人狂妄囂張,老朱通過試探早都對他不滿了。

    這幾人結局如何呢?緊跟胡惟庸後,過起了囂張跋扈的日子。老朱一看,戲也該結束了,便把他們全除掉了。胡惟庸案牽扯人數眾多,老朱還藉機取消丞相制度,徹底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 4 # 薛白袍

    這是電視劇《朱元璋》的情節,不過這個情節稱得上寒酸,劉伯溫死後,只有他一人兒子拉著一口薄皮棺材,一個人棲棲遑遑的走在南京城的大街上,幾個身著便裝的軍人在棺材車後面歡呼,有人還把點著的鞭炮扔到棺材上。

    劉伯溫當時被封為誠意伯,家裡混的再窮也有工資吧,混的再不濟也有幾個家丁吧,咋一死就他兒子一人拉著他的棺材往家走呢,連個牛車都不僱,我查了一下南京到他的老家浙江溫州也有五百多公里的路程,劉大公子這是打算一步一步走回老家去嗎?

    這段劇情為了矛盾而枉顧現實,編的很隨心所欲,看了一下編劇,原來編劇是朱蘇進老師,我也就釋然了,他筆下的歷史劇一直如此的,腦洞大開,隨心所欲,高興就好。

    他編的《康熙王朝》,為了讓劇情好看,讓康熙皇帝和臺灣鄭家真的打起來了,為了讓劇情更好看,把死了的鄭經從墳里拉出來,表演了一回橫劍自殺的戲碼。

    大約鄭克塽看了都得崩潰:朱老師,我呢,您把我寫丟了,您讓我怎麼和阿珂處物件呢?

    最近朱蘇進老師編劇的《封神演義》更是徹底放飛起來,除了電視劇中的人名取材自許仲琳的原著,整個劇就和封神原著沒有多大關係。有人猜測朱蘇進大約沒看過封神原著甚至連《哪吒傳奇》都沒看過,就開始編了。

    所以破天荒的我們第一次看到楊戩和妲己談戀愛,打材的樵夫武吉變成了姬發。

    以朱蘇進對歷史一貫漫不經心的態度,這部《朱元璋》開出啥腦洞來也不新奇。

    電視劇中當然是劉伯溫和這幾位將軍有矛盾,他們才在他死後幹這種事,電視劇中朱元璋像個腹黑的小人,躲出京城半年,讓胡惟庸和劉伯溫互相鬥,劉伯溫一死他就打算回京城收拾殘局。

    扔鞭炮的這幾位吉安侯陸仲亨、曹國公唐勝宗 平涼侯費聚後來都因為胡惟庸案受到株連,讓他們出場表演一下對胡惟庸的忠誠,大約朱蘇進覺得挺好。選擇這三人一個是他們都受到胡惟庸案的牽連,另外一個大約是在《明史》這三個人的傳記和劉伯溫捱得很近,朱編劇就抓了他們的壯丁。

    歷史上劉伯溫死於明洪武八年,在明史中說他是被胡惟庸下藥毒死的,但是不是死於南京。

    大明朝建立以後,劉伯溫就很聰明的高老回家了,隱居起來,他想象張良一樣不問世事。

    在老家劉伯溫很低調,青田縣當地的官員知道劉大人在家隱居,很想拜望,但是劉伯溫都託詞不見,後來知縣老爺化妝成百姓終於見到了劉伯溫,一番暢談後知縣亮明身份,劉伯溫起身就拜,完全把自己降低成當地的一個百姓。

    在老家朱元璋有時候會給他寫信問一些問題,劉伯溫也會寫一些表章給朱元璋彙報自己的所見所思,他的這些書信表章是繞過中書省直接呈現給皇帝的,這就惹的一個人不高興了,這人就是胡惟庸。

    胡惟庸當時是左丞相掌管中書省,看到劉伯溫繞過自己自己找皇帝陛下彙報工作,他很生氣。

    胡惟庸讓御史攻擊劉伯溫有謀反之心。朱元璋沒說什麼,但是劉伯溫嚇的夠嗆,從老家回到到京城一直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呆著,直到洪武八年他病重。

    這年三月,朱元璋親自寫了表彰劉基的表文,然後派衛隊送他回老家:

    八年三月,帝親制文賜之,遣使護歸。

    劉伯溫去世時六十五歲,在古人也算高壽,他和朱元璋到死都沒有鬧翻過,和李善長鬍惟庸等人的結局比,劉伯溫已經是善終了。

    因為和朱元璋關係不錯,所以即使淮西舊將對他有怨言,大約也不敢違逆老大朱元璋的面子,給劉伯溫的棺材上扔鞭炮吧,而劉伯溫身後也不像電視劇那樣寒酸,要兒子親自拉著棺材回青田縣,人家是病重時皇帝親自派人護送回家的,在老家去世的。

    所以,有的電視劇看看就得了,當不得真。

    ==================================

  • 5 # 沉墨I方之城

    電視劇《朱元璋》可以說除了劇裡的名字是真的外,其他的絕大部分都是假的,而且假得很傷心。當然也包括題主說的這個情節,下面我會大概說說。

    延安候唐勝宗、吉安候陸仲亨、平涼候費聚三人在歷史上是真有其人的,都是跟隨朱元璋起兵的老班底,他們三人在洪武三年都被封為79位侯爵之一,我們可以從他們的爵名中得知,他們三人都是因軍功封侯的。

    電視劇中的有很多歪曲歷史的地方,比如,血戰洪都的根本就不是藍玉,而是朱文正,朱元璋的親侄兒,此時的藍玉都還沒嶄露頭角呢;包括題主說到的唐勝宗,劇中他居然成了曹國公,你讓李文忠情可以堪啊;更扯的就是常遇春了,朱元璋在洪武三年開始封賞群臣的時候,常遇春都已經死在北伐途中了,世襲他爵位的是他的兒子常茂,電視劇中常遇春居然還站在朝堂上。

    當然該劇最大的BUG就是題主說的劉伯溫的死亡問題了。

    民間一直流傳中山王徐達是被朱元璋用蒸鵝殺死的,誠意伯劉伯溫是被胡惟庸給毒死的,而且該劇居然也採用了這些野史雜談。

    歷史上的劉伯溫死於洪武八年,劉伯溫在大明開朝沒多久就退休回家了,後來遭受了胡惟庸的妒忌後,轉而回到京城養老,病重期間,朱元璋令人護送回了浙江青田老家,過了一個多月就死了。

    那麼問題就來了,劉伯溫是自己病死青田老家的,難不成讓唐勝宗、路仲亨、費聚三位侯爵騎馬跑500多公里到劉伯溫的管材上去放鞭炮?

    最重要的是,他們三位其中有兩位在洪武八年根本就沒在南京,比如唐勝宗,他在洪武八年的時候正在陝西鎮守呢,連劉伯溫的追悼會都參加不了,更不可能去棺材上放鞭炮。

    他們三人能夠受封侯爵,肯定是為大明王朝立下了很大的功勳的,特別是唐勝宗和陸仲亨,都是明朝開國戰爭中有名的將軍,並且在洪武年間基本都是東征西討,立下了戰功同時也遭受了朱元璋的忌憚。

    那麼歷史上三人真實的結局是如何的呢,他們三人都同時捲入了洪武二十三年的藍玉案,全部被朱元璋給殺了。

    我們現代的電視劇雖然有很多演義的成分,都進行了藝術的加工和提煉,但是這種太過離譜,甚至扭曲歷史真相的電視劇還是應該慎重,它們給民眾一些錯誤的知識,這對我們文化的傳承是非常不利的。

  • 6 # 無筆史官

    電視劇裡這幾個嘲笑的人來自於劉基的死對頭淮西集團,如果這個事情屬實,老朱一定會很嚴厲的處理這些人,作為老戰友和自己取得天下最重要的謀士,兩個人這些年的感情應該是深厚,他是不會允許別人侮辱這樣的功臣的。

    仔細想想,放鞭炮的這種應該是不能存在的。首先,古人很重視死者為大,敢公然這樣放鞭炮嘲笑死者的人,反而更會被被人嘲笑,用一句現在的詞,這叫不懂事。生前仇,人死了就應該完事了,讓他入土為安。就是想算死人的帳也不能這樣,半夜派人把棺槨搶劫,暴屍野外不是更解恨。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設計的劇情呢?每一個劇情都是服務電視劇的中心。這部主要描寫開國君主從發跡到成為一代帝王的奮鬥歷程的歷史劇,其主要任務肯定是皇帝,對其的正面描寫要遠遠多於負面,對於和朱有密切關係的劉基也以正面為主,為了烘托正面認為,自然就要犧牲負面人物。想讓正面人物的形象更豐滿,就需要讓負面人物更骨感。

    最後,咱們再說說洪武皇帝,老朱這個時候一定是百感交集,劉基,作為聞名天下的謀士,如果被他人所用,一定會危害朱家天下。而作為他的張良,是他在紛繁複雜的割據戰爭中勝出的過程中關鍵人物。

    於情於理,老朱都應該感謝劉基。這也是歷代開國君主面臨的兩難境地,形成了功臣可以用,又不敢重用的矛盾局面。而要麼功臣主動隱退,要麼早亡,或者與主子決裂。自古君臣樂真的好難。

  • 7 # 小鎮月明

    嘲笑活人也就算了,居然還嘲笑死人,而且還是為大明朝立下汗馬功勞的劉伯溫,當然,什麼事兒也講究“問當戶對”嘛!此事也不例外,根據電視劇情節來看,嘲笑劉伯溫出殯的三個人最終都在公元1390年被朱元璋以“與胡惟庸結黨營私,謀反叛亂”的罪名,先革職查辦後隨即處以極刑。

    至於敢明目張膽往開國功臣劉伯溫的棺材上扔鞭炮的三個人,想必來頭也一定不簡單,這三個人分別是:延安侯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這三個人無一例外都是“侯”的官職,而劉伯溫也僅僅是個誠意伯,但是這三人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身份,那就是他們都是淮西派的主要成員。也許說到這兒,你就明白了,劉伯溫代表的是浙東派,而其一,浙東派在政治上一直都是淮西派的對立方;其二,劉伯溫作為正二品的御史中丞,一直憑藉著自己的剛正不阿處處針鋒相對於淮西派。如此看來,怪不得人家面對裝有劉伯溫的棺材會盡情笑之並且扔鞭炮了。

    但是畢竟朱元璋當上皇帝了,對於此時的朱元璋來說,皇帝這個“高於九重天”的位子遠遠要超於淮西派成員的位子,也就是說,此時的朱元璋,已經不能再算是淮西集團的人了,因為他是皇帝,他本身就是“一杆秤”,所以說在維持公平的同時,也要藉機處理掉結黨營私的淮西派。而“炸劉伯溫棺材”的三個人最終也是在朱元璋平定“胡惟庸案”的時候,一併處理掉了。

    縱觀整個故事,最高明的還是朱元璋,所有人也只不過是朱元璋為大明朝更好發展所佈下的一顆棋子,等到根基穩了,路平坦了,這些棋子也就該撤了,該開始重新佈置下一盤新棋了。

  • 8 # 小刀刀說史

    此處的情景出自於電視劇《劉伯溫》,說的是劉伯溫死後不久,劉伯溫的兒子拉著裝有劉伯溫棺材的車返回青田故里,在途中遭到了一群人的嬉笑打鬧,更過份的是,這些人還放鞭炮點燃後扔到劉伯溫的棺材上以示慶祝。那麼這些放鞭炮的人都是誰?他們為什麼對劉伯溫如此痛恨?

    淮西官集團首領就是李善長,李善長位極人臣,官至左丞相,權柄通天。在明朝建立以後,這些淮西勳貴居功自傲、拉幫結派,結黨營私,陷害忠良,違法犯政,讓朱元璋大感頭疼。

    於是朱元璋問劉伯溫,劉基認為:“宋、元兩朝都是前車之鑑,制度過於寬鬆而失天下,所以應該肅整朝綱,但凡大臣宦官不論官階大小、多大功勞,一旦犯錯都應該依法處治。御史也應該毫無顧忌的檢舉彈劾,賞罰分明”。

    朱元璋採納了劉伯溫的建議,剛巧中書省都事李彬因貪圖私利,縱容下屬而被治罪,而李杉正是李善長的親信,李善長請求劉伯溫對李彬從輕發落,可是妒惡如仇的劉伯溫沒有答應,並派人上奏給朱元璋,得到批准後,劉伯溫便將李彬斬首。因為這件事,劉基與李善長結下了不解之仇。

    劉伯溫之死公元1375年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服食了御醫所開的藥之後更加不適,一直到了農曆四月十六,劉伯溫終於撐不過他的大限,在自己的家鄉病逝,享年六十五歲,葬於鄉中夏中之原。

    由於生前剛直不阿,劉伯溫得罪了很多人,當然也包括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勳貴,這些人也一直想找機會報復,只是由於有朱元障的保護,一直沒有得得逞。聽說劉伯溫死了,這些淮西勳貴可高興壞了,於是就出現了開頭的一幕,往劉伯溫的棺木上燃放鞭炮以示喜聞樂見,洩憤慶祝。

    朱元璋怎麼處理放鞭炮這些人的?

    朱元障根本就沒有處理這些人,因為正史上沒有關於這件事的記載。劉伯溫在死之前已經告老還鄉,是在家裡逝世的,下葬出嬪時哪些淮西勳貴根本不知情,又從何扔鞭炮呢!電視上的劇情只是社撰硬加上去的,當不得真。

    電視中扔鞭炮的人是平涼侯費聚,延安侯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當時扔了鞭炮後並沒有被處罰。到了公元1390年,朱元璋頒佈《昭示奸黨錄》,包括李善長,費聚,唐勝宗,陸仲亨在內的一干淮西勳貴以“與胡惟庸圖謀不軌”的罪名被捕下獄,才最終被誅殺。

    劉基溫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輔助朱元璋一統天下,明朝建立後又嫉惡如仇,直言敢諫,一心為了朱元璋的江山利益著想,為了治國安邦而一直和淮西勳貴作鬥爭。其實按照他的功勳來看,按理應該坐上左丞相之位的,只是按照朱元璋的秉性來看,位極人臣也未必是個好事。像劉伯溫這樣能老來病死在家鄉,已紀是一種福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主駕駛的車窗降下不靈敏,要按很多下才能降下,向上以及其他車窗都沒問題,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