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編虎哥

    洪承疇,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個大漢奸,作為明臣卻向清兵投降,他的罵名一定是千古流傳。我們這裡的故事,是要講述這樣一個漢奸的人生,以警示後來者。穿梭其間

    他一出生,世界就是分裂的:雖出身子學問世家、有德之門,但家境貧寒,現實就像把刀,冷酷地閃著光,蹭光了他所有清高的碎屑。書香門第的子孫,寒酸淪落的洪家,是姿勢高貴地死?世俗卑微地沉淪?抑或憤世嫉俗地枯萎?

    沒有,都沒有。

    八歲,外公去世,母親帶他祭拜。主持喪事的人間是否有祭文,母親搖頭,他卻說有,只見靈堂之上,小小少年,振振有詞:“柛風呼請上大人,子孫跪拜孔乙己,金銀紙錢化三千,豬頭禮品乃小生。”

    八歲的孩子,瞬息之間,套用《三字經》而成文,那個時候,在被人輕視的存在裡,他舉輕若重,向世俗傳遞,一個曲折而溫潤的資訊:我很聰明哦,我會考中的哦,我值得投資哦……

    可惜,沒有人迴應。

    1 1歲,家裡太窮了,他輟學了,必須靠賣豆腐乾為生。他跑到鎮上的水溝學館,坐在門前,吆喝“賣豆腐乾嘍,賣豆腐乾嘍”。

    學子們圍著他,邊吃豆腐乾,邊商量著老師的作業。因為對子對不出來不能回家的規定,著實為難了這群學子。賣豆腐乾的少年,臉上露著微微的笑:“我幫你們對對子,你們每人多買一塊豆腐乾!”

    很快,學子們的作業交上了,豆腐乾也賣完了,看著學子們高高興興放學回家的背影,少年的眼睛,閃爍不明。

    很快,老師發現了端倪,立刻把他找來。面試之後,老師心中大喜,再問起家世,頓時心生憐憫,決心不要學費收其為徒。

    這是老套路,是千百年來各種奇遇裡最普通的一種。正因為是老套路,早在他專門站在這個鎮上最著名的學館前賣豆腐乾開始,他就知道有那麼一天,他會走進去,並直通通走到最近處——他成了老師最得意的門生。因為勤奮好學,從《史記》《資治通鑑》到《三國志》《孫子兵法》無所不讀;因為才華橫溢,寫下治國平天下的美文,老師贊其為“家駒千里, 國石萬鈞”。

    幾年後,老師推薦他到泉州城北學館唸書。

    因為穿著土氣,他被紈絝子弟奚落嘲笑,可他並沒有把臉一捂,落荒而逃,更沒有操刀而上,證明老子不好惹,而是靜靜迴應:“誰說府城才子能?不信鯉敢躍龍門, 眼睛長在屁股上,只看衣衫不看人。”很快,他的實力征服了所有同學——萬曆四十三年(1 6 1 5年),他考中舉人,第二年又連捷,中二甲進士。那一年,他23歲。

    如果只是憑恃書香門第,那麼貧寒現實將使他無處容身;如果徹底沉淪世間,那舉業之事早已凋謝,可他哪個也沒有放棄——也就是說,哪個都不是他皈依的地方,他沒有皈依,他只是穿梭,走下來用世俗養知識,走上去用知識攀世俗,毫無障礙、遊刃有餘地,不停穿梭。

    君臣問距

    在少年爬上那個舞臺時,大明帝國已經來到它的暮年,外憂內患,大廈將傾,相對應的,統治集團內部也開始顯示出末日跡象,無窮無盡、無所不用其極的黨爭開始上演。

    在這個水深火熱的時代,熱鬧非凡的舞臺上,他卻像和平時代的官僚模型,不急不躁,不好不壞,不高不低。無論東林黨、浙黨還是閹黨,無論什麼之爭,都沒有他露頭的痕跡,與他36歲之後的天翻地覆、位極人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之前的13年裡,他面無表情,兩邊不靠,滑不留手。

    他未必高明到看透了時局不肯下水的程度,只是幼年穿梭的經歷,讓他再也無法見到某派就能撲上就拜,正所謂一見鍾情,再見深情,三見終身——兩邊不靠,兩邊不得罪,找不到歸屬的荒野裡,只是茫茫。

    36歲那年,一次意外,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手感”。

    崇禎二年(1629年)春夏之交,陝西清澗縣農民王左桂率起義軍進攻韓城(今陝西韓城),洪承疇當時正做陝西督糧道參議,在眾多官員攜帶細軟抱頭逃竄時,他不僅留了下來,還組織一部分鄉勇和萬名官兵把這支農民軍圍困於雲陽(今重慶雲陽)——他是個文官,沒打過仗,他本可以跟其他官員一樣逃命,可他沒有。或許明朝對失敗官員的嚴厲處置讓他不敢,或許在無人的荒野裡,他漂泊得太久,更或許,那治國平天下的志願,終於找到了實際的出口,而利用規範達成自己的目的,沒有人比他更擅長。

    很快,他贏了,這支農民軍被迫突圍,他一戰而勝,名震天下,於各類兵敗如山倒的頹廢戰局中,脫穎而出——皇帝的御案前,頻頻出現了“洪承疇”的名字,

    ,朝廷開始給他提升管理許可權,他的隊伍也在漸漸擴張。詭異的是,按說他也是讀書人,佛家的“好生之德”同樣聽了不少,可是一開始,他就帶著血腥衝進了平定起義之局,冷酷無情、講求實效,陰險好殺。

    其實開始時,政府的態度是要“撫”的,官逼民反,誰不知道?不承想,“撫’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連年饑荒,糧食奇缺,撫了以後,國家發給的遣散費有限,生活沒有著落,照樣需要靠搶掠為生。因此,大隊官兵來了,他們就投降:官兵走後,他們繼續搶掠。

    洪承疇冷冰冰地看著書生論道的迂腐,早在主撫派楊鶴是頂頭上司時,他就反其道而行之,剿。

    他不僅剿,而且殺降。王左桂被他圍困逃出後,於崇禎三年帶領120人向總兵請降,

    總兵接受了,但是王左桂的部下如李自成等,對頭領的投降很不滿,密謀再次謀反,洪承疇抓緊機會,設計將王左桂等98人全部殺掉,崇禎四年四月,他又命守備賀人龍在設酒款待投降的農民軍時,把320多人全部殺死……他不僅殺降,而且不擇手段。崇禎四年五月,他派手下悍將剿殺王嘉胤隊伍,因其聲勢浩大,不能力挫,只能智取,他得知自己部下的姐姐被王嘉胤強娶,就派其到對方的陣營實行反問計。美人計加反問計,部下與姐姐合謀,趁醉把王嘉胤刺死,群龍無首,義軍大敗。

    因目的直接,實用至上,幾年之間,洪承疇就清理了陝西大部分義軍,崇禎讓他代替楊鶴,官升三邊總督——他與崇禎的第一次“合作”,開始了。

    亂世出英雄,英雄是出了,可是搗亂的也來了。農民軍在他的追擊下一退再退,洪承疇也再接再厲一追再追,但是崇禎為了防止洪承疇坐大,另派他人追剿農民軍,結果所派之人被假裝投降的農民軍殺死。

    等到再派洪承疇時,農民軍已經發展壯大,而好大喜功的崇禎卻限期“六月滅賊”,結果不但沒有滅賊,而且在他的壓迫下,洪承疇出了昏招,以致貽誤戰機、連失愛將。洪承疇仰天長嘆,臨陣痛哭,但又有什麼辦法?

    如此辛苦,做領導的,應該撫慰才是,結果搗亂的又來了——以楊嗣昌為首的朝臣開始露出嫉妒欲狂的嘴臉,群起彈劾洪承疇,說他“一籌莫展,縱寇禍貽五省”,說他“受事已久,底績無期”,說他“暮氣難振,養寇稔亂”……結果崇禎撤洪承疇尚書銜,而命以侍郎總督,限他在五個月內“盡賊”。

    這就是怪誕的大明朝,到處充塞著滿腹經綸卻百無一用的書生,見有點作用的,必然群起攻之,打之壓之——如果你不是他們一黨的話。而洪承疇無黨無派,只做事,不整人,因此升降全在皇帝一念之間。可這個看似勤政有為的皇帝卻大多以搗亂為主、指導為輔,洪承疇幾年沉浮,被搗亂,沉下去,爬上來,被踩下去,而他除了做事,只是無語。

    這個世界只要努力,就會得到回報。幾年之後,農民軍在洪承疇的圍剿下,漸漸“廓清”。

    他接近成功了,用了自己的法子——主剿,殺降,不擇手段,埋頭做事,在這個過程中,他或許是快樂的。本來在大明末年那個群魔亂舞的政壇上,這種直道而行的人死得最快,可他卻很得皇帝的器重,因為,他很乖,無論皇帝怎麼搗亂,怎樣昏招迭出,他都沒有像其他臣子一樣唧唧歪歪,而是毫無怨言,沉默乖順。

    可是,毫無怨言,是因為沒有期待;沒有期待,是因為沒有歸屬。那個早早拉開的君臣間距啊,崇禎滿意,洪承疇沉默。

    洪氏三明治

    崇禎十二年,由於遼東戰事吃緊,外患大於內防,崇禎任命洪承疇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督薊遼軍務——這是個受了詛咒的不祥之位,之前十多個總督,不是被罷官就是被殺害,沒有一個人全身而退,在那個大明王朝嘩嘩向下掉的歷史潮流中。這個位置就是個沒有出口的死局:要麼聽明廷的,兵敗殉國;要麼糊塗混日,被清兵所殺;要麼兵敗迅速投靠清廷——但最悲劇性的是,被明清兩大勢力夾住的那群人,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精英,一般都對時局有著清醒的認識、準確的把握,甚至還有正確的應對之策,因此擁有了更為卓越優秀的獨立姿態,卻又不得不被明清兩大勢力擠壓。這一年,洪氏三明治準備上架。

    上架的首席,是遼東名將祖大壽防守的錦州,清軍在其周圍築城、屯兵、屯田,包了頓嚴密的錦州水餃。性子急躁的崇禎自然沉不住氣,連忙命令洪承疇趕去救援,君臣兩人的第二次合作開始了。套路都是一樣的,先是洪承疇開價碼要人要錢,然後挽起袖子幹活。

    根據實地考察,洪承疇做出了“以守為戰”的戰略。清軍傾巢而動,卻沒有大量的軍需作為儲備,時間一久,軍心自亂,這個時刻,正是決戰的最好時機,所以這場戰役大家比的不是戰鬥力,而是耐心。這個道理,連同成為餃子餡兒的祖大壽都明白,他建議“宜車營逼之,毋輕戰”。

    面對這樣的現實,這樣的將士,崇禎還是不明白,崇禎手下那群糊塗蛋也不明白,他們只看重“戰術”,因此,搗亂的來了——兵部尚書陳新甲主張速戰,他一面派兵部職方郎中張若麒去督軍,一面迫不及待地請崇禎帝批准分四路進攻清軍。張若麒到了以後,見到明軍居然反常地小勝,興奮得找不到北,為了邀功請賞,迅速報告朝廷,說明軍很快就能解決掉清軍,結果,朝廷風向轉變,兵部尚書寫信給洪承疇促戰,連同崇禎本人,都密旨“刻期進兵”。

    前有清兵虎視眈眈,後有明廷步步緊逼,三明治算是徹底出鍋了。

    搏鬥時局的強力,只有有根之人,才行。如袁崇煥,這個真的把忠君愛國當成生命根基的人,身為三明治多年,正因為真的為大明江山著想,所以經常違背皇帝意志,執意執行自己的正確路線,雖然多次突破困局,以勝利的果實慰藉了崇禎脆弱的小心臟,卻埋下了喪身的種子——皇帝不會喜歡不聽話的人,不管這個人如何正確——最終在順理成章的離間計中,他順理成章地被皇帝千刀萬剮了。

    但洪承疇是沒有根的,從他幼年的無從歸屬,從他鎮壓農民軍的不擇手段,從他對崇禎不符人性的百依百順,都證明,他雖然喜歡做實事,但並沒有把哪個東西當做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對他來說,命最大——袁崇煥的血還沒幹呢,洪承疇可不想悲壯地死去。

    戰局急轉直下,洪承疇面對的是那個時代同樣優秀的戰鬥精英皇太極,並且倒黴的是人家掌握真理,並掌握權力。結果:明軍大部分人馬在戰爭中慘死,剩下一萬人被清兵包圍。一年之後,副將暗中降清,率部眾捉住洪承疇和諸將領,獻與清軍。緊接著,祖大壽投降,錦州陷落,松錦之戰以明軍大敗而告終。

    從此,大明王朝再也沒有力量可以跟大清國一較高下。洪承疇的命運,正如他那滑不留手的人生特色,悲喜交加,詭異婉轉:沒有戰死,沒有自殺,被活捉了。

  • 2 # 文史墨客

    關於洪承疇,明末著名學者、抗清將領黃道周曾說過一句話:史筆流芳,雖未成名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為何這位曾經為大明王朝出生入死力挽狂瀾的一員猛將,卻最終和大明反目“成仇”,留千古汙點於青史之中呢?

    洪承疇生於明朝萬曆二十一年。這一時期明朝國力已大不如從前,但是洪承疇仍然懷著一腔報國熱情,在歷任職位上奮發圖強。他先後擔任過兵部尚書、延綏巡撫、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等重要職位,在明朝末年平定農民起義延長明朝統治中發揮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崇禎十五年,洪承疇在皇太極大軍圍攻下,兵敗錦州松山,成為清軍俘虜。在堅持數日之後,洪承疇投降清軍。並且在清軍南下統治中原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作為明朝將領,洪承疇曾經得到了大明統治者的賞識和重用。他透過科舉考試入仕,在國家內憂外患之際顯示出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但是清軍力量迅速崛起,和明朝末年國力式微形成鮮明對比,加上一個陰鬱多疑的崇禎皇帝,縱然有洪承疇這樣的干將,也無法拯救明朝於風雨飄搖之中。關於他後來為何心甘情願成為清軍嚮導,歷史說法不一。比較可信的一種是,已經降清的明將范文程和皇太極抓住了洪承疇的心理,對他禮遇有加。同時也讓他認識到了,如果死守明朝,不僅自己沒出路,而且還會連累自己的家人。

    不管是萬般無奈,還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正確選擇,洪承疇最終與明朝“反目”。這一點不僅明朝無法原諒,就連他的母親也和他決裂。而他後半生效忠的清朝政府,皇太極、順治、康熙三朝從來沒有對他予以重任。乾隆年間編撰史書的時候,還將他列入了“貳臣”中。說起來著實令人唏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稻稻瘟病發生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