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Good夏天

    瞭解了當時的情況之後,小編髮現當時安祿山的地位是很高的,當時他掌管三個地區,擔任三個地方的節度大使,手底下的軍隊加起來都有二三十萬人馬,當時的軍事、財政方面他都掌握著大權,當時除了唐朝的皇帝,安祿山差不多是在唐朝實力最大的官員了。如果你有這樣的權利,你難道會沒有野心嗎?如果你說沒有,小編是不會相信的。

    以上是安祿山造反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就是當時在朝廷上,除了安祿山手底下軍隊人最多之外,接下來就非朔方莫屬了,如果要想壓制安祿山的勢力,也只有朔方可以做到,但是當時皇帝並不完全信任朔方,不會給他很大的權利,當時安祿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是比朔方要高的,有這層保護罩,自然而然野心就又會增加一些了。

    第三個原因就是安祿山憑藉個人關係,在朝廷上和大家的關係都比較近,誰屬於哪方勢力中的一方,他都一清二楚,所以當時朝廷幾乎就是個空殼了,因為當時除了朔方軍隊以外,其他的大多數人都已經倒向安祿山了。第四個就是怪當時唐玄宗太自我了,他以為安祿山和朔方即使手中掌管再多的軍隊,有再多的權利也是不敢造反的,所以他並沒有把他們兩個放在心上,然後就導致了安祿山造反,明明自己很有實力,並且手握兵權為什麼不造反呢?

    第五個就是當時唐朝的大宰相李林甫跟安祿山勢不兩立,多次差點把安祿山害死,雖然後來李林甫被革職了,但是安祿山仍然心有餘悸,他覺得皇帝對自己有小心思,說不定哪天再找來一個李林甫跟自己作對,既然是這樣,為什麼不自己自立門戶呢。第六個就是因為安祿山跟唐玄宗關係甚好,但是唐玄宗身體不太好,如果哪天唐玄宗駕崩了的話,新皇帝肯定是不會容忍先皇的謀臣留在自己身邊的,如果真的發生這樣的事情,他為什麼不先發制人呢,也算是留給自己一線生機,如果不行動,也許自己隨時都會被別人幹掉。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安祿山掌管的領地的地理位置是十分具有優勢的,如果當時造反,自己手底下又有大量的人馬,成功的機率是很大的,所以如果是你,當時手握兵權又有實力造反,你難道還想在別人手底下做小白鼠嗎,作為男人,為了自己的權勢,不如搏一搏,也許單車還能變摩托呢。

  • 2 # 趙先森sir

    原因很簡單,人間帝王,那個位置誰都想要,打的旗號,清君側,李林甫在位的時候,安祿山還忌憚李的,後來楊國忠上位,他本來就跟姓楊的不和,而且也看不慣姓楊的。玄宗對安祿山的放縱,而且安祿山的地位甚至超過了皇親國戚,見他都行禮了。至於津津樂道的,安祿山與楊貴妃之間的那點破事。不是安祿山造反的根本。玄宗對安祿山太信任,太放縱,而導致的安祿山權欲的膨脹。也是玄宗時蕃鎮的弊端,在那個點爆發出來了,玄宗早年治理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耽於享樂,自己墮落,放縱了自己用李楊這些人主持國家大政,還派到民間花鳥使,找美女,後來找到了兒媳婦楊玉環身上,就是一個標誌。

  • 3 # 三皇五帝神聖事

    我感覺用矛盾論來理解容易些,安祿山受唐皇一類恩寵是一方面,受楊國忠一類排擠是一方面,隨著大唐國運由高走低再加上本身安祿山有實權,難免不會叛亂,即使不是他也會有別人。漢朝削藩其實就是防患於未然。

  • 4 # 探尋歷史奧秘

    安祿山造反,給唐王朝帶來了致命的打擊。表面來看,安祿山造反打的口號是清君側,要討伐逆臣楊國忠,但是真正的原因並沒有這麼簡單。

    安祿山

    安祿山造反的真實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實力太強

    安祿山當時的實力非常強,身兼平盧、范陽、河東節度使,坐擁三鎮近十九萬兵馬,佔了當時唐朝總兵力的三分之一,且這三個地區的財政、軍事的大權盡歸其手。說其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不為過。這三鎮兵馬又皆為同羅族、奚族、契丹等民族,戰鬥力強悍,武器裝備精良。安祿山又利用職權將漢將全部換了成藩將,對唐的歸屬感又強,可以說全聽安祿山的。再加之河南三鎮地理位置險要,可以迅速席捲關東,進軍太原,進而攻擊關中。過強的實力使安祿山有了反意,人在慾望面前是很難自控的。

    二、對朝庭內部瞭如指掌

    安祿山不僅和唐玄宗與揚貴妃關係好,他與朝中很多大臣的關係也很不錯。再加之有劉駱谷在京。這使他對唐朝庭的實力瞭如指掌。知道此時的唐朝庭只是空架子。由於邊境兵力太重,府兵制度的衰亡,導致關中、山東等地出現無精兵亦無良將的現象,由於軍隊長時間不打仗,武器裝備差,戰鬥力低下,不堪一擊。安祿山對這些情況瞭如指掌,更為其造反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無人能制服他

    安祿山本是胡人,不太懂禮數,得勢之後,更為囂張,誰都不服,唯獨俱李林甫一人。他初見李林甫時對其不屑,李林甫便叫來當時很得勢的大夫王鉷,王鉷當時身兼二十餘職,可對李林甫仍是畢恭畢敬,李林甫問什麼,王鉷便立馬回答,絲毫不敢怠慢。這使安祿山也對李林甫十分恭敬。而且李林甫總能猜透安祿山的真實心思,安祿山心裡暗暗驚服,也十分恐懼。後來李林甫被罷免,再也沒有人可以制服他了。再加上當時安西精銳距離太遠,能壓制安祿山兵馬的人也就只有河西與隴右之兵了,但王嗣忠死後陷入群龍無首境地。這樣,無人能對安祿山造成威脅,使安祿山的膽子變得很大。

    四、安祿山自己的野心

    安祿山這個人其實很有野心和心機,這一點從他用盡手段討好唐玄宗與楊貴妃就可以看出,他成為唐玄宗義子後,平步青雲,權力甚大。他在擔任平盧、范陽、河東節度使的十幾年裡,悄然無聲的將唐將換為蕃將,將唐軍之精銳握在自己手中。又利用職權將朝庭底細摸得一清二楚,派部將劉駱谷在京打探訊息。最終,他看到唐玄宗沉迷酒色,朝政荒廢,便假借“清君側”之名起兵造反。

    綜上所述,安祿山自己的野心,再加上各種有利條件,使他起兵反唐。

  • 5 # 西瓜君說歷史

    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是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地方軍閥勢力做大,自然就不願意受制於中央。而府兵制的破壞,導致了中央對軍隊的節制能力下降,兵只認將軍而不認皇帝,是統治者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岳飛,戚繼光,自古以來軍隊冠上某家軍的名號之後,就會被皇帝猜忌。

    府兵制破壞之後,地方軍閥對軍隊的掌控能力越來越強,自然就會生出不臣之心。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安祿山十分受寵,而與宰相楊國忠交惡。當時的宰相先是李林甫,後是楊國忠,都是口蜜腹劍,嫉賢妒能之人。導致了當時階級矛盾的加深。安祿山本就有不臣之心,與兩任宰相的交惡,跟加深了他反叛的心思。從安祿山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口號就可以看出。

    安史之亂是統治者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廣大的勞動人民。

  • 6 # 百里封圭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安祿山是一隻大蒼蠅。唐王朝那時就是一個充滿了縫隙的蛋。

    安祿山是胡人,北方遊牧民族最大的願望就是打進中原,做中原的主人。

    只能說安祿山做了遊牧民族想做而沒做到的事。

    為什麼沒做到,實力不充許。

    安祿山做了,而且做到了(雖然最終失敗了)

    也是因為其實力達到了一定程度的結果。

    坐擁二個半節度使的權力。

    相當於二個半軍區的兵力。

    而此刻的唐王朝,看似繁榮盛世。

    實則已危機重重。

    唐玄宗本人的驕奢淫逸。

    芙蓉帳暖春宵夜,從此君王不早朝。

    李林浦,楊國忠等奸臣當道。

    腐敗成風,軍備荒馳。

    而且唐朝軍隊重外輕內。

    河東之地幾無重兵。

    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 7 # 喬江寶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甲子日,安綠山調拔他所統領的將士以及他所掌控的羅、奚、契丹、室韋等胡人軍隊總計十五萬有餘,在范陽集結扯起反叛的旗幟。隨後命令范陽節度副使賈循鎮守范陽,平盧節度副使呂知誨鎮守平盧,偏將高秀巖鎮守大同,其餘將領帶領兵馬在夜間出發,向長安方向挺進。《唐書》記錄:“時海內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識兵革,猝聞范陽兵起,遠近震駭。"那麼安祿山大權在握,深受唐玄宗寵信,連家裡人都許以高官厚祿,為何要造反呢?

    首先,擁兵自重。從開元二十八年的平盧兵馬使到平盧節度使、御史中丞,到天寶三載的范陽節度使,天寶六載,又被提拔為大夫。到天寶十載,又被唐玄宗授予河東節度使。這幾個重鎮的行政大權都落在安祿山的手裡,還受封上柱國,並賜東平郡王一爵,首開大唐開國以來受封外姓武將的先河。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這個從前朝歷史當中都可看出,最著名的當屬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十六國,都是由征伐沙場的武將登基稱帝的,安祿山作為一介武夫已位扱人臣,唐玄宗後宮的奢華及楊貴妃的傾城肯定是他夢寐已求的境界,從他多年的苦心經營就可以看出來,他不但處心積慮地迎合賄賂朝庭派來視查的官員,對唐玄宗更是花言巧語,一昧奉承,如果不懷有圖謀不軌之心,何必那麼大費周章呢。再加上當朝李林甫為相為非作歹,結黨營私,排除異已,凡是對安祿山不利的官員都被他打壓,生性奸詐殘忍。安祿山對他還是有幾分佩服和懼怕的。

    李林甫倒臺後,昏庸無能的唐玄宗已無力控制安祿山。當初河西、隴右節度使王忠嗣就發現安祿山私藏大量兵器,並找機會截留他的兵馬,王忠嗣多次上疏說安祿山有反心,受到李林甫嫉恨而丟官罷職。

    其次,是被逼謀反。我們說他有反心,但未必就一定會進行謀反行動,這要具備內在和外在的雙重因素才行。這外在的因素就是李林甫的繼任者宰相楊國忠。安綠山懼怕李林甫是因為其奸滑的手段要超過自己,而且每每自己的心思都會被李林甫把握。可是楊國忠上任後,安祿山認為他是靠裙帶關係謀得高位的,沒什麼本事,所以看不起他。楊國忠好歹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對於安祿山的輕視當然耿耿於懷。於是就有了“楊國忠欲厚結翰共排安祿山,奏以翰河西節度使"。這個翰是指與安祿山同為胡人的大將哥舒翰,其目的就是為了制衡安祿山。

    天寶十四載二月,安祿山派副將何千年入朝請求唐玄宗任用三十二個蕃將代替漢將,唐玄宗鬥準允。楊國忠建議改派其他將領分封安祿山的兵權,唐玄宗猶豫著就派宦官輔璆琳帶著果品去賞賜安祿山,實際上是去摸底。安祿山依舊以豐厚的財物賄賂,沒想到這事被人揭發,唐玄宗就給他安一個別的罪名處死。到這時唐玄宗才開始懷疑安祿山。

    另外揚國忠也加緊搜尋安祿山反叛的證據,哪怕栽贓也好,他派京兆尹包圍安祿山在長安的府邸,抓住他的門客李超等人秘密處死。唐玄宗使者帶著詔書宣安祿山入朝,並騙他說為他造了一處溫泉池,十月在華清宮等你。

    安祿山並沒有按禮制下跪接旨,而是隨可問了句“聖上安好"。並對使者說"十月我會盡快去京城的。

    果然不錯,十一月份安祿山就帶著兵馬氣勢洶洶地來了,他造反的口號就是入朝討伐楊國忠,也就是以往貫用的“清君側"之名。

  • 8 # 歷史守望者

    安祿山造反的口號比較簡單,主要就是奉密詔討伐楊國忠以清君側。

    至於安祿山起兵造反的原因則是多方面的,包括主觀因素,階級矛盾,客觀有利條件等,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我能分析出的原因主要有三大點。

    第一,安祿山並不是真正忠於李唐的,他是有野心的一個人。

    儘管安祿山造反的時候是打著討伐奸臣楊國忠的名義,但這個所謂的名義其實和明朝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口號是一個道理的,說白了就是為自己的"出師有名"找個藉口而已,真正的意圖就是爭奪王朝的統治權。安祿山起兵前就曾經故意挑起和周邊少數民族的戰爭,以此讓朝廷多往他的轄區派駐兵力,這實際上是安祿山擴大兵力的一個手段,也是為後來的起兵做準備。另外從起兵後的種種表現也可以看出安祿山就是為了當皇帝才起兵的,這是他造反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雖然說討伐楊國忠只是起兵的藉口,但是安祿山和楊國忠之間是真的矛盾重重。

    楊國忠依靠楊貴妃的受寵而迅速崛起,直至成為宰相,但其本身的品質和才能是不配當宰相的,又因爭權奪利與安祿山產生矛盾,甚至多次向李隆基進讒言企圖挫敗安祿山。所以也可以說安祿山和楊國忠的矛盾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安祿山起兵造反絕對也是有想以此消滅楊國忠的。

    第三,自身強大的實力以及當時唐朝的腐敗為安祿山造反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

    李隆基早年是勵精圖治的,從開元晚期起就日漸墮落了,沉迷聲色,極盡奢華。一方面任用李林甫,楊國忠這樣的奸佞為相,導致政治腐敗,言路閉塞,階級矛盾日益激烈。在地方上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導致許多平民失去田地成為流民。另一方面,邊疆的節度使權力越來越重,大有尾大不掉之勢,而中央軍的數量和質量都很弱勢。安祿山起兵時是東北一帶三個地區的節度使,總兵力接近二十萬,而且是彪悍的少數民族士兵,戰鬥力強。這些是安祿山造反的底氣和有利因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孕五個月需要做幾次產檢?孕期能開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