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寶藏

    古代人物的畫像,這是個有意思的話題。我們在讀歷史類的文字時,總會腦補人物的形象,這時候如果真的有一幅人物的畫像在一邊,絕對是讓人印象深刻。

    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歷史人物畫像,多來自三個系統。

    一是明代的一本奇書——《三才圖會》。

    (明)王圻:《三才圖會》書影

    本書作者王圻是明嘉靖年間的進士,做官後受排擠,就告老還鄉,閒來無事,就和老爸一起編了這樣一部奇書。為什麼叫“三才”?因為本書包羅永珍,天、地、人均囊括在內,圖文並茂,所以叫《三才圖會》。這本書的想法很好,但是王家人並沒有繪畫的天賦,這本書裡的人物影象,大多參考刊於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的《歷代古人像贊》。

    這也是我們中學歷史教材中出現最多的歷史名人像,也是被吐槽最多的。

    因為是刻本,所以這一類歷史人物畫像的特點是畫風粗糙,人物形象單一,恩,真的很單一。

    第二類是我們常見的彩色歷史人物頭像。

    這一類圖可謂“出身名門”,在清代是藏於皇宮之中,輕易不對人示的。這就是清代的南燻殿本畫像。由於是內廷收藏,並經過宮廷畫匠描繪裝裱,故而比較精美。

    光緒年間進士何德剛在《春明夢錄》中記載了他擔任清朝吏部文選、驗封、考功諸司主事期間核驗京師庫房的見聞。

    京師十庫,餘均查過。內庫戶部三庫之外,則有內務府六庫。……南薰殿茶庫,所藏字畫尤多可觀,歷代帝王像有盤古,有湯武,唐宋以下則較全,間亦有皇后像;此外如徽、欽二帝及李、杜小像各十餘幀。徽、欽活畫蒙塵土面目,李白麵白而須稀,杜甫面黑而胖。又有吳三桂逗鵪鶉小像,皆特色也。聞又有王右軍墨跡及古畫甚多。

    “李白麵白而須稀”(清南燻殿本李白畫像)

    “杜甫面黑而胖”(清南燻殿本杜甫畫像)

    南燻殿本畫像雖然精美,並且頻見於博物館等展出,但有不少是清人修復之後的產物,和真實的歷史人物還是有距離的。

    第三類歷史人物影象,是建國後的產物。

    時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的蔣兆和根據現實需要,繪製了歷代人物畫像,當然,如果有畫像的就不用畫了,故而所繪的大多數是歷史上只有文字記載,而無任何影象留存的人物,所以繪製基本靠腦洞。至於真實性,可想而知了。這類畫作也有一個特點,就是濃濃的傳統水墨畫既視感。

    張衡像

    李時珍像

    總之一句話,在面對這些古人畫像時,要記得:有圖也不一定是真相。

  • 2 # 千千千里馬

    這是因為,唐代以前的中國繪畫本身還沒有成熟,人物畫的寫實能力,不足以完成對人物的真實寫照。

    這一點我們要清楚。華人物畫的寫實效果,與西方繪畫不是一個系統。所以成熟比較晚。

    現代人為元代戲劇家關漢卿畫像

    而西方繪畫,在公元前的寫實能力已經可以完成人物畫像的寫實性了。

    所以,唐代以前的人物畫都不可信其寫實。

    唐太宗時期有一個著名的繪畫舉措,為開國功臣繪畫《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繪畫作者是隋代大畫家閻立本。

    宋代人想象的李白畫像

    閻立本的繪畫現存作品有《歷代帝王圖》,我們看這個圖就大體知道,寫實的基本能力還是可以的。

    閻立本是唐代影響最大的一位畫家,他的人物畫,把中國畫的人物畫能力,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現代考古發現的《章懷太子墓》中的一些人物畫,已經非常精彩。與現存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比較而言,符合唐代繪畫的發展。

    根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記載,唐代畫像比較多。

    除了唐太宗主持畫《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武后時期還有《龍朔功臣圖》。

    一些寺廟,也有真人高僧的畫像。例如,韓幹就畫過一幅《智顗大師影》的作品。

    宋代的繪畫,宋徽宗畫像。

    智顗大師是隋朝的一位高僧,楊廣沒有做皇帝以前,就與智顗大師關係很好。楊廣成為皇帝以後。智顗的地位很高,他一直活到唐朝的唐高宗時期,但是,距離韓幹要一百年的樣子。

    估計,這個畫像也是根據前人的畫像的臨摹。

    但是,韓幹還為郭子儀的女婿趙縱畫過像。

    所以,唐代的好像應該是可信的。那麼,宋代以後,中國的人物畫也達到一個高峰。

    宋代繪畫。宋太祖畫像。

    元明清三個朝代雖然人物畫不是繪畫的主流。但是繪畫的寫實藝術還是比唐宋有一定的提高。

    例如,宋太祖、宋太宗畫像,宋徽宗畫像等等。都是基本可信的。

    至於唐代以前或更早的人物。例如孔子、孟子等等,都是後人的想象創作。

    現代人也畫了一些古代人物畫像,應該說,想象的成分很大。

    現代人畫像八大山人

  • 3 # 覃仕勇說史

    問:古人畫像的可信高麼?

    答:我的回答可能會讓很多人失望,畢竟,提問題這個網友已經強調了——“五千年文化沉澱”,可信度不應該低啊,而且,就算是低,您忍心說是低嗎?

    但是,我忍心。

    我早期也學習過美術,懂點兒繪畫理論知識,但這些不是主要的,主要是,要敢於說真話,不能昩良心,明明看見皇帝是光著屁股巡遊,還要人云亦云地讚美“真漂亮,皇帝的新裝真漂亮,舉世無雙”,即使不噁心到別人也會噁心到自己。

    所以,我很負責任地說:古人畫像的可信度很低很低很低……

    理由有二:

    一、古人不具備人物寫生能力,所畫人物線條簡單、粗糙、比例嚴重失衡,滑稽可笑。

    二、已經具備寫生能力的現代人畫古代人,卻只能腦補性的畫,並非寫生。

    綜上兩點,古人畫像的可信度很低。

    曾幾何時,我也認為古代畫師可以擁有出神入化的高超技畫法的。

    比如,《史記》中不是寫漢高祖聽從了陳平的計策,用一幅美女圖化解了白登之圍嗎?

    《西京雜記》中不是寫毛延壽專門為後宮女子、包括王昭君等人作畫嗎?

    但是,認真想一想,西漢時代連紙都還沒發明出來,畫作都畫絹綢上,而且不能用現在的油畫顏料,可以塗塗抹抹,反覆修改,用的是毛筆,一筆定位、一筆定型,太難了,不可能做得到。

    東晉時期,紙是發明出來了。當時最有名的畫家是誰?

    顧愷之。

    謝安稱讚顧愷之有“三絕”,即才絕、畫絕、痴絕,其所作人物肖像“傳神寫照,盡在阿堵(指眼珠)中”。

    《世說新語》說顧愷之為裴楷畫像,頰上添上三根毛,立刻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由於顧愷之作的《裴楷畫像》沒有流傳下來,我幾乎相信了《世說新語》的鬼話。

    顧愷之不是有《洛神賦圖》傳世嗎?後人對這幅畫推崇備至,甚至一千多年後的乾隆皇帝見了,還忍不住拍案歎服,在引首處御書四字:“妙入毫巔”。

    但我憑良心說,真沒覺得美在哪兒。

    顧愷之離現在年代久遠,繪畫藝術屬起步階段,畫法簡單、筆法幼稚,那就算了。

    唐代的閻立本、吳道子名氣夠響了吧?

    特別是閻立本,特長是畫人物畫像,是靠畫人物畫像混飯吃的,唐太宗曾高薪聘請他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畫像毀於戰火中了,現代人看不到,但我可以百分之一百肯定是畫不象真人的。

    很簡單,從閻立本流傳下來的代表作《步輦圖》就可以推知。

    《步輦圖》是現藏故宮博物院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但上面的人物大小不一、呆板單調,真不敢恭維。

    另外,還可以借鑑宋朝劉松年所繪《中興四將圖》腦補一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畫像》裡面的內容,二者畫風應該差不多。

    友情提示:《中興四將圖》裡畫的四位將領是岳飛、韓世忠、吳玠、劉光世。大家認真看一下,覺得跟自己心中想象的岳飛四人差別大嗎?

    下面再說說明朝的唐伯虎、仇十洲。

    這兩位,最拿手的是畫美女。

    居說明朝人看了他們的美女畫,會患上單相思,茶飯不思,愁眉不展,想入非非。

    但我看了這兩位的大作,覺得上面的說法根本就是個笑話。

    好吧,說了這麼多,我其實也不是完全否定中國古代的繪畫藝術。

    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用的是毛筆,與現代用鉛筆、用油畫筆不同,白描講究線條,潑墨追求意境,下筆後就不能修改,講求準、快、狠,一步到位。畫人物肖像雖然沒有優勢,但畫山水、畫花卉、畫鳥蟲、畫蝦、畫馬,卻可以做到神態畢現。

    所以,現在欣賞唐韓滉畫的牛,李公麟畫的馬,范寬畫的山水、宋徽宗畫的花鳥,都覺得惟妙惟肖,可稱世界級神品。

  • 4 # 真空妙有無量壽

    古人畫像,稱為"寫真","影子″。其可信度,你可能指的所畫形象是否與"像主"相像。這裡有幾種情況可供分析,一是同時代的畫家給像主畫的像,應該是能保證形象的逼真度,特別是如吳道子丶李公麟這樣的傳世名家的作品,應該是"形神兼備的。即便是名不見經傳的畫工,也決不能連形象要求的水平都達不到的。象唐太宗時的朝廷畫凌煙閣的功臣像,那種規格要求應該是很高的,達不到諸多高人的審視要求是過不了關的。歷代朝廷都有內苑供奉的畫工,全國簡拔,吃專業飯,連個人臉畫不像,那是說不過去的。即便是為死人畫像,也得由熟識的活人認可。當然,畫像不同於機械照相,這裡有藝術創作成分,有畫工的主觀臆造成分,但是,古代須留影畫像的人都是名貴權勢之輩,要求標準當然更高,隨意成分基本不會有。古人的職業道德也是可信度極高的,畫工本人也決不會輕率而為的。不光形像,還得神完氣足。傳神"阿睹″,已是悠久的人物畫技法總結了。

    朱元璋,那是不好伺候的,他的臉相極醜,很難為給他畫像的畫工。畫不像不行,照模樣畫又很噁心,他肯定不幹。當時的畫工很高明,既保留了他的基本臉形,又調動了藝術手段予以遮醜。

    古人不光畫像,泥塑木雕,在有特殊要求的環境條件下也是能達到眉眼畢肖,活靈活現的。在唐代六祖慧能大師就有個徒弟精通此道,給六祖雕了個數寸小像,形象神韻那就不是一般水平了。

    當然,歷史長河中,更多流傳下來的應該是後人出於紀念目的,對前代歷史人物的想象模擬的畫像丶塑像作品。

  • 5 # 只愛潘多拉

    古人的畫像跟他們本人的長相是否一樣,得分時代來說。總的來說,宋代以前的,基本上不靠譜,宋代以後,開始有點靠譜,到了清代,皇帝、皇后,王公大臣之類的名人的畫像,基本上和他們的真實長相之間,相似度應該超過90%。

    為什麼宋代以前不像呢?主要有兩個層面的原因。一是宋代以前的名人畫像,大多都不是“對影寫真”,不是像西方畫素描那樣,對著真人來畫的,宋代以前的名人畫像,都是名人們死了很久以後,後來的畫家憑想象畫出來的。最典型的就是閻立本的《歷代帝王畫像卷》,這個很有名,網上隨便一搜就可搜出來,我就不去貼上複製了,現在一講到古代帝王,好像都是用這個畫卷來附圖,但實際上閻立本並沒有見過之前的兩漢、三國、晉、宋、梁、陳的皇帝們,那些皇帝的長相都是閻立本根據史書的記載,發揮想象畫出來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就算是對著“真人”畫,那時的畫家們,也基本上不可能用“線描”的方式,把人畫得像。從漢代開始,中國畫就主張“神貴於形”,畫人物重在畫出氣質,不看重顏值,當然也就不在乎“像不像”的問題。而且因為神貴於形,高階的畫家,還特別強調要從整體的風貌把握人物的神韻,反對畫家在畫人物時陷入到一種追求細小的區域性的真實,如果哪個畫家真想去把人畫“像”,反倒要受到批評,所以把人畫得“像”得這種技術,當時的畫家,既沒的這樣的追求,也沒有這樣的能力。

    宋代以後,情況有所改觀。首先是“對影寫真”流行起來,畫家開始搞“寫生”了。比如宋代的皇帝,在世的時候就要建“御容殿”,就是畫出皇帝的畫像,然後修個宮殿供奉起來,並且要把這些畫像散發各地,讓天下臣民可以瞻仰皇帝的風采,所以宋代的皇帝的畫像基本上跟他們本人的真實相貌是有關係的。但是究竟有多“像”?就不好說了,因為以國畫的畫法,要畫得像,是不容易的。宋代的史料顯示,每一朝的宮庭畫家中,也不過只幾個畫傢俱備了能把皇帝們畫得很像的能力,大部分人只能畫個大概的輪廓,所以多是畫“側面”像,因為側面容易表現輪廓。

    要真正做到把人畫得像,清代是做得不錯的,因為他引起了一批西洋的畫家,把西方的油畫啊、透視啊、明亮和陰影這套技術引入了國畫中,這才具備了把人畫得像的能力,代表作就是乾隆的畫像,那基本上是他本人很真實的寫照了。不過清代,已經非常不“古”的時代了。

    所以,古人的畫像,從“真實”的“像”不“像”的角度來說,基本上是不可信的。

  • 6 # 改版的烏鴉

    謝邀。我覺得這個古人要看多“古”和什麼“人”了,時間過於久遠的自然無從考證,也許很多都是作畫者從記憶、聽聞、想像等各個角度得到的作品,而大人物或者說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有又可能根據其人的善惡好壞進行相應的美化或醜化,另外帝王將相在當政時期應該會被描繪的比本人要多多少少漂亮一些吧,畫醜了誰還能活命呢?以上一家之言,純屬個人看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流行的格紋西裝外套,如何玩轉混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