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史春秋
-
2 # 一個人的歷史
所謂殺雞儆猴也得物件是猴才行,陳豨不是猴子而是有野心的豺狼。那些趨利避害的無能之人會被劉邦和呂雉的殺伐嚇住,而選擇知難而退,而陳豨則不然,他到代地為相國的時候就廣施恩澤、納賢養士,其志向遠大、不眷戀錢財而注重名聲,有爭雄天下之意。陳豨的種種做法,讓劉邦派遣到代地的周昌感到十分不安,他立即將自己看到和了解到的一切都報告給了劉邦。但是劉邦似乎對於陳豨很信任,並沒有懷疑陳豨有謀反作亂的企圖,也許這和陳豨的出身有關。陳豨的出身十分神秘,似乎是憑空出現的,但是又深得劉邦的信任,這麼器重的親信不可能沒有功勞。在我看來最合理的解釋,就是陳豨是劉邦著力栽培,一直跟隨在韓信身邊學藝的親信之人,是劉邦為大漢培養的一柄利劍,不過這柄劍的劍鋒最後指向了他的主人。透過《史記》中為數不多的文字,可以看出陳豨和韓信的關係莫逆,二人之間有著亦師亦友的關係。留下最深的記憶就是陳豨在離開京城前往代地時,和淮陰侯韓信的一番對話。韓信當時對陳豨說道:“公此去必能成就大業,如公舉義旗於外,信願意在京城做為內應!”陳豨對於韓信十分尊重,只說了一個字:“諾!”有了韓信做為內應,陳豨更加大膽的在代地大展拳腳,造反可是個把腦袋綁到褲腰帶上的買賣,所謂的膽氣靠的是實力,陳豨在代地的苦心經營讓他具備了這個實力,因此他並不畏懼劉邦。這樣的人是不能攝服的,也不是能為強勢所嚇破膽的人,對於這樣的人,只有徹底剷除,才能保證國家的穩定。
-
3 # 香茗史館
漢初歷史,一旦牽扯陳豨,便會變得極為混亂。而題主這個問題也有誤,在陳豨起兵造反之前,只有韓王信被迫反叛,而劉邦也並未開始誅殺功臣,反倒是陳豨的叛亂牽扯出了一系列叛亂,導致了大量功臣被殺。作為漢初一次大規模叛亂,陳豨造反不僅持續長達三年,且幾乎波及整個北方,漢初的八位異姓王更是一次性被牽扯進去五位,然而令人驚奇的是,正史關於這次叛亂的記載卻少的可憐。
△陳豨
漢初一旦牽扯陳豨,歷史總會變得極為混亂史料中關於陳豨此人的記載極少,像是突然冒出來的一般,司馬遷在《史記·陳豨傳》中對於其出身更是隻有一句“陳豨者,宛朐人也。不知始所以得從”,這個記載未免太過簡單了。難道是因為陳豨此人太過平淡,因而不值得深究嗎?其實不然,陳豨此人並不簡單。
△滅秦之戰中陳豨必定立下大功
陳豨乃是漢朝開國功臣中少數被兩次封侯者,史料記載,陳豨“至霸上為侯”,其第一次封侯發生在劉邦初入關中,駐軍霸上之時,也就是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時。要知道,這要早於絕大多數漢朝功臣,足以證明陳豨在滅秦之戰中是立下了大功的。然而事實卻是,關於陳豨戰功的記載少見於史料,在劉邦稱帝之前,關於陳豨的記載僅有“以特將,將卒五百人,至霸上,為侯。以遊擊將軍別定代”。作為一個如此早封侯之人,戰功卻根本不提,這又是為何呢?只因陳豨與另外一位漢初重要人物息息相關。
△呂澤
這個人就是周呂侯、呂后的兄長呂澤。根據《史記》記載,陳豨乃是宛朐人,宛朐故址便在今山東省菏澤市西南,而劉邦自沛縣起兵之後,並未到達過這裡。而在劉邦起兵之後,呂后的哥哥呂澤卻很快在山東單父“發兵佐高祖定天下”。顯然,陳豨投效的人極可能是呂澤,而並非劉邦。
事實上,在劉邦奪取天下的戰爭中,呂澤的軍隊雖然配合劉邦作戰,但實際上卻一直是作為一支獨立的勢力存在的,根據史學家考證,漢初功臣中的陳豨、靳歙、丁復、傅寬、蠱逢(蟲達)、郭亭、郭蒙、朱軫等均與呂澤有著密切關係。
然而由於後來爆發的“諸呂之亂”,關於呂澤的史料被大量刪除,這才導致了這一段歷史的混亂,而陳豨正是由於與呂澤關係密切,提到他不免要牽扯到呂澤,故而對其的記載也極為稀少,這才有了《史記》中的那句“不知始所以得從”,對於其漢朝建立之前的戰功,司馬遷也不得不含糊其辭。
其實認真分析《史記》便不難發現,在劉邦起兵之後的各次戰役記載中,有些極為模糊,明明劉邦的軍隊從未到達過那裡,卻記載漢軍在那裡打了勝仗,而對於統軍將領卻從來不提。例如一直在黃河以北趙地作戰的王離,在包圍鉅鹿之前,是如何與黃河以南的漢軍離奇遭遇的?
陳豨叛亂規模極大,然史料記載卻極為稀少之所以說陳豨的這次叛亂規模和影響極大,主要基於三點原因:
一是時間跨度較長,從漢高祖十年(前197年)九月起兵,到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冬天平定,時間跨度長達三年,僅次於韓王信的叛亂(徹底平定花費五年時間)。
△戰火幾乎波及整個北方
二是波及範圍極廣,陳豨叛亂的戰場,西起雲中郡,東到東郡的聊城,戰火遍及雲中、雁門、太原、上黨、代、上谷、恆山、鉅鹿、邯鄲、東郡、河間等郡,幾乎波及了整個北方。
三是影響極為深遠,陳豨的叛亂更是牽扯出了此後一系列叛亂,此後的韓信關中叛亂,彭越梁地叛亂,燕地盧綰叛亂、黥布叛亂均與陳豨叛亂有關。加上之前的韓王信,漢初八位異姓王,被陳豨直接或間接牽扯進去的就多達五位,而劉邦開始誅殺功臣,也正是在陳豨叛亂髮生之後。
△韓信等功臣被殺同樣與此次叛亂有關
然而,作為如此大規模的一次叛亂,正史中關於這次叛亂的記載卻少的可憐,整個平叛經過,也僅有東垣一戰記載較為詳細。
陳豨叛亂的原因,與呂澤之死和劉呂之爭密切相關史書中對於陳豨叛亂的記載並不是很清楚,甚至並未記載漢八年(公元前199年)至漢十年(公元前197)之間有什麼大的戰事,然而由於此時韓王信的叛亂仍未平定,因此大致可以判斷出,此時漢朝的主要精力仍然集中在平定韓王信的叛亂上,畢竟其牽扯到了另一個大敵匈奴。
△劉邦
漢八年(前199年),呂澤“因公戰死”在了平定韓王信的戰場上,而呂澤的突然戰死,正是直接引發陳豨叛亂的重要原因。
關於陳豨叛亂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
一是基於韓信和陳豨的談話,認為陳豨乃是受了韓信的蠱惑。陳豨在被任命為鉅鹿郡守後,韓信曾對陳豨說“您管轄的地區,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發說您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我為您在京城做內應,天下就可以取得了。”然而,韓信的這番話,也頂多讓陳豨產生警惕,還不至於使其造反,且韓信此時已經失去了往日榮耀,又拿什麼來配合。更何況,從此後陳豨的行跡來看,韓信這番話顯然沒有產生什麼影響。
△困居長安的韓信很難蠱惑陳豨造反
二是韓王信屬下曼丘臣、王黃的誘導。這個更加不可信,在那個年代,即使交戰的雙方也有互派使者的情況,曼丘臣、王黃雖然與陳豨有聯絡,但顯然不會說動陳豨叛亂,畢竟到漢十年之時,韓王信已經大勢已去,而且從之後劉邦平叛、各個擊破的結局來看,陳豨也並沒有完全和韓王信聯合的跡象。
三是由於招降周昌的舉報,劉邦派人調查陳豨門客,其中諸多不法事均牽扯到陳豨。陳豨比較崇拜信陵君,因此也養了大量門客,而正是由於這些門客給他惹來了禍事。當時,初到趙地的趙相周昌看到陳豨出行,光是隨行的門客就有一千多輛車子,於是立即向劉邦報告“陳豨門客眾多,在外獨掌兵權好幾年、恐怕會有變故”。劉邦於是連忙派人調查,果然查出了很多不法事,而其中很多問題都牽扯到了陳豨。劉邦的調查使得陳豨極為恐慌,漢高祖十年(前197年)七月,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去世,劉邦派人召陳豨進京,陳豨稱病不敢前往,九月便發動了叛亂。
△因門客犯罪而讓劉邦抓住了把柄
以上三點原因,我認為還是第三點最為可信,而劉邦的調查之所以會引發叛亂,主要原因便在於呂澤死後,劉邦開始著手瓦解呂氏集團的力量,陳豨面對的幾乎已經是必死之局。
事實上,劉呂之爭一直存在,由於呂澤起兵後一直作為一支相對獨立的力量,故而在漢朝建立之後,呂氏集團的力量根本不輸於劉邦的嫡系豐沛系,劉邦並不願看到這樣一支力量的存在,這想必劉邦最初在封賞功臣時如此猶豫的原因所在,而呂澤戰功卓著,卻始終未能封王。
△劉呂之爭事實上一直存在
關於劉呂之爭,我在《樊噲曾救過劉邦性命,曾多次立下大功,劉邦為何在臨終前要殺樊噲?》這個問題已經分析過,在此就不進行贅述了。總之,由於劉呂之爭的存在,在呂氏集團的首腦人物呂澤戰死後(我甚至懷疑呂澤死亡的真實原因),劉邦便開始向呂氏集團下手了,作為呂澤麾下的高階將領,陳豨對此心知肚明,在必死的局面下,陳豨只能反叛。
而就在陳豨反叛之後,劉邦又鬧出了儲君之爭,意圖以戚夫人之子劉如意,取代太子劉盈,這自然引起了呂后的警覺,在朝中呂氏集團的努力下,呂后很快便凝聚起了足夠的力量,使得劉邦不得不放棄了易儲之事。但直到臨死之前,劉邦都在為瓦解呂氏的軍權而努力,這也是為何彌留之際,劉邦要下令處死樊噲的原因所在,樊噲畢竟是呂后的妹妹、呂嬃的丈夫。
因此,我推測,陳豨的叛亂應該與劉邦為穩固劉氏江山,開始瓦解呂氏集團,削除呂氏軍權有關。而正是由於劉邦的這一動作,不僅導致了陳豨叛亂,更引起了韓信、彭越、黥布、盧綰等人的警覺,直接引發了此後的一系列叛亂,劉邦誅殺功臣之舉,也正是由陳豨叛亂開始。
參考資料:
1、《史記·陳豨傳》、《史記·傅靳蒯成列傳》、《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等
2、菜九段:《清理陳豨亂象》、《呂太后的婚前協議》、《略論漢定天下過程中的呂氏武裝》、《楚漢戰爭中劉邦軍事集團戰鬥系列簡述》等
回覆列表
殺雞儆猴往往適得其反,只有嚇反,沒有嚇住。
漢初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劉邦的皇位還沒座穩,異姓王相繼叛亂,按下葫蘆起了瓢,折騰的劉邦少活十幾年。其實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被劉邦猜忌,不得已,只能鋌而走險。(劉邦劇照)
第一個起兵的是燕王臧荼,為什麼會是臧荼呢?因為他的燕王是項羽封的,韓信滅趙後只給臧荼寫了一封恐嚇信,迫於韓信兵鋒正盛,臧荼就歸漢。劉邦剛稱帝就對逃亡的項羽原部將下了追殺令,因此臧荼惶惶不可終日,認為劉邦遲早會收拾自己,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拼上一下,就算是死也是捍衛尊嚴。
臧荼叛亂完全出乎意料,劉邦並沒有想過先拿他開刀,顯然從臧荼開始就打開了異姓王謀反的潘多拉魔盒。因為從此劉邦與異姓王之間就沒有了信任,雙方進入了一個互相懷疑的惡性迴圈。這樣一來,劉邦放不下猜忌,異姓王只能謀反,別無選擇。(陳豨劇照)
陳豨追隨劉邦多年,後來派在韓信的部下。韓王信造反叛逃匈奴後,劉邦任命陳豨為趙相國,統領代、趙兩國兵權,因此陳豨一時間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陳豨上任前特意來向韓信辭行,當時鬱鬱寡歡的韓信向陳豨講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
韓信拉著陳豨的手說:“此去代趙之地,精兵雲集,您雖手握大權,但不出多久肯定有人告你謀反。第一次皇上可能不信,但再有人告你皇上肯定就信了,到時候皇上肯定要帶兵征討,你不得不反。不過,到時我可以做你的內應,只要收到你舉兵的訊息,我就攻打皇宮,誅殺太后及太子!”
陳豨可能沒有把韓信的話放心上,但是後來果然如韓信所料,趙相國周昌三番五次向劉邦奏報陳豨有謀反嫌疑。原來陳豨仰慕戰國四公子,手下也養了許多門客,而且陳豨還喜歡講排場,每到一個地方遊玩都會把手下的門客帶上,所以每次出行都是一個由上千輛車組成的隊伍,浩浩蕩蕩綿延不絕。
一次陳豨率眾到趙國遊玩,趙相國周昌看到陳豨的聲勢馬上傻了眼,這不是當年的秦始皇嗎!關鍵趙國的賓館都住滿了,還接納不下陳豨的隨從,所以周昌趕忙入京面見劉邦,經周昌期期艾艾添油加醋一說,劉邦馬上命人調查陳豨。
陳豨雖沒有謀反的打算,但確定犯了不少小的毛病,原來韓王信逃往匈奴後,他的部將王黃、曼丘臣一直與陳豨保持著微妙的聯絡,所以陳豨怕劉邦降罪,乾脆反了。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規律,漢初每個異王並沒有謀反的本意,比如韓王信是由於對匈奴作戰失利,被劉邦責罵怕受追究;彭越更冤,只不過沒有幫劉邦出征陳豨就被猜忌,結果被呂后垛成肉醬;英布看到韓信、彭越慘死的下場,已經預料到了自己的命運,所以主動起兵;最終就連劉邦的發小盧綰也感到燕王之位岌岌可危,所以也反了。
所以,陳豨謀反是必然,雖然“殺雞儆猴”有一定的威懾力,但是所有人都擔心下一隻被殺的雞就是自己,因此一有風吹草動,都主動起兵。不過,這樣一來,倒正好給了劉邦除掉他們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