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研習社
-
2 # 憤怒野虎
整體上講,奧斯曼帝國的解體,對土耳其損失是全方位的,使土耳其徹底喪失再次崛起的基礎。
奧斯曼帝國解體前,地跨亞、歐、非三大洲。巴爾幹半島、西亞大部分、北非的埃及等,都是它的領土。控制著愛琴海、黑海、阿拉伯海等,人口眾多,地域廣闊。
一戰後,同盟國戰敗,奧斯曼帝國被肢解。中東大部分被英國、法國佔領,巴爾幹半島部分紛紛獨立。愛琴海上的島嶼,基本全被希臘佔領。
在國家危亡之際,凱末爾將軍發動起義,在蘇聯政府支援下,擊敗了希臘侵略軍,取得了小亞細亞土耳其族區的勝利,建立了現代的土耳其共和國。
現在的土耳其,只有小亞細亞半島一隅,以及半島對應歐洲一小角。其領土雖然面向愛琴海,可是其中島嶼基本都是希臘領土,出海完全被希臘封死。徹底失去成為大國的基礎。
-
3 # 看球人
這個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強盛的時候,領土北到維也納城下,南到尼羅河第一瀑布,西至直布羅陀海峽,東到幼發拉底河入海口。他們也是最後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僅僅從下面這張地圖上就能看到土耳其的損失了,他們失去了整個黑海,波斯灣,紅海和地中海的控制權。
奧斯曼土耳其人是著名的奧斯曼酋長的後代,其首府原本在索胡特城。1337年,奧斯曼的兒子奧爾汗兼併了數個小亞細亞半島上的突厥國家。開始自稱加奇蘇丹。
維繫奧斯曼土耳其統治的三大核心是草原傳統,也就是嚴格的血統繼承製。加齊思想,也就是時刻為了聖戰。剩下的一大核心是穆斯林高階傳統。在這決定了奧斯曼土耳其以征服立國,以戰爭為生,軍人擁有最高的等級。
為了讓軍人的戰鬥力得到保障,奧斯曼帝國廣泛實行蒂馬爾制和奴隸近衛兵制,這就是所謂的古蘭制度。古蘭就是經過訓練,在軍隊和國家中服役的奴隸,這些人是奧斯曼土耳其從非伊斯蘭教家庭徵集過來的男孩組成的,他們讓這些男孩接受伊斯蘭教並加以訓練,這些人是奧斯曼帝國對外擴張和對內維護統治的重要支柱。
-
4 # 十三叔看歷史
如果只從一個角度看待問題,那世界就不豐富多彩了,如果只有一種思維模式,那世界就顯得太單調了。從一個顯而易見的角度來看,奧斯曼帝國(1299年—1922年)的解體對土耳其的損失是很大,從面積上來講,1683年,奧斯曼帝國的面積約550萬,囊括了歐洲的巴爾幹半島以及南歐、西亞和北非的很多地方,可謂地跨歐亞非的大國。現在的土耳其面積約78萬多平方公里,只包括奧斯曼帝國的本部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和歐洲很小的一塊地方,以現在土耳其的體量充其量就是當個地區強國,至於再想成為當年奧斯曼帝國那樣的世界大國估計也就是夢想而已了,所以說損失是很大的。
分析一下奧斯曼帝國(1299年—1922年)解體的原因,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話是符合奧斯曼帝國解體的原因的。土耳其人是塞爾柱帝國(1037年—1194年,塞爾柱人屬突厥烏古斯部落聯盟四大部族的一支)所屬羅姆蘇丹國(1077年—1037年,由塞爾柱王朝旁支所建)下屬的一個小型部族。13世紀末羅姆蘇丹國分裂成很多小侯國,1299年,土耳其人在其首領奧斯曼的帶領下宣佈獨立,在前幾代君主的不懈努力下,從小亞細亞半島上的一塊小地方逐步成為了地跨歐亞非的帝國。奧斯曼帝國在文化和民族上並不一個統一的板塊,其統治的西亞和北非的主體居民是阿拉伯人,這裡是伊斯蘭教的阿拉伯文化區,其統治的歐洲巴爾幹半島以及南歐則是以南部斯拉夫人和希臘人為主,屬於東正教(屬於基督教)文化範疇,其本部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是土耳其人(系西突厥與東羅馬帝國遺民混血後裔)為主,奧斯曼帝國本部以及西亞的阿拉伯區還住著大量的庫爾德人,這只是大體的情況,再細分就更復雜了。
面對眾多的民族與文化單元,奧斯曼帝國採取了用當地人統治當地人的策略,並沒有往征服的地區大量的移居土耳其人。奧斯曼帝國創立了獨特的米利特製度,米利特是以宗教為標準劃分的區域,在特定的宗教區域內,在奧斯曼帝國君主的保護下能保留宗教法律、傳統及語言,到帝國中後期整個帝國劃分為十幾個宗教米利特區域。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正是獨特的米利特製度保證了奧斯曼帝國長期的繁榮,但是米利特製度並沒有同化能力,這也埋下了後來帝國解體的禍根。
隨著歐洲列強的崛起,民族主義的興起以及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從19世紀早期,奧斯曼帝國的解體過程就開始了。估計歐洲列強早看這個地跨歐亞非的帝國不爽了,在英、法、俄三國的干涉下,希臘在19世紀30年代的希臘獨立戰爭後宣佈獨立,1875年,塞爾維亞、黑山、瓦拉幾亞及摩爾多瓦宣佈脫離帝國獨立。從1830年到1914年,奧斯曼帝國的北非省份埃及、蘇丹、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利比亞等被英國、法國、義大利盡數奪去。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這時的奧斯曼帝國只剩下其本部、歐洲的一小塊地方以及西亞阿拉伯的一部分地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斯曼帝國又站錯了隊,加入到了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王國等國組成的同盟國陣營,最後被英、法、俄、意、美國等協約國陣營打敗。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協約國不僅是要肢解奧斯曼帝國的僅有的殘存的阿拉伯地區以及歐洲的一小塊(東色雷斯),還要瓜分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本部,英軍控制了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林。根據1920年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簽訂的《色佛爾條約》,根據該合約,土耳其原有領土縮小了3/4,本土也被瓜分,其實際控制的部分僅僅是小亞細亞半島(本部)的北部地區。
在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的領導下,土軍與英軍、法軍、希臘軍隊、亞美尼亞軍隊進行了戰鬥,獲得了勝利。1923年,協約國與土耳其簽訂了《洛桑條約》,完全取代了《色佛爾條約》,根據《洛桑條約》,土耳其放棄了其在阿拉伯地區的領土和塞普勒斯,但是保住了土耳其的本部(小亞細亞半島),希臘佔領的伊茲密爾地區歸還給土耳其,同時保留了其歐洲部分的東色雷斯,取消了亞美尼亞和庫爾德斯坦等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自治,確立了現代土耳其的疆域。在奧斯曼帝國的600年的時期裡,帝國基本是由各個不同民族構成的不同的文化與經濟板塊組成,在600年中都沒有得到有效整合,這恐怕是帝國解體的根本原因。再加上奧斯曼帝國在位置上就位於西方列強的“虎口”之下,民族主義興起,奧斯曼帝國後期又極度衰弱,不解體才怪。然而土耳其人最後依然頑強地保住了其本部和歐洲的一小部分,其本部沒有被瓜分,土耳其人的英勇抵抗當然是主要原因,但這也和列強之間保持戰略均衡的相互算計也有關係。捨得,有舍才有得,在當時的條件下,保證其本部的完整性已經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至於其他地方原本也是奧斯曼帝國征服所得。凡事不能只看一面,雖然失去了很多,但是也有得到,土耳其現有的疆域和位置以及其擁有亞洲和歐洲部分之間的土耳其海峽(黑海海峽)也足以讓其成為一個地區強國了。
-
5 # HuiNanHistory
奧斯曼(Ottoman)是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自17世紀下半期以來,奧斯曼帝國的國力轉衰;1699年戰敗後,奧斯曼與歐洲各國在塞爾維亞的小城卡爾洛夫奇簽署條約,自此開啟了割讓領土的歷史。在18-20世紀初,俄、奧、英、法等國都對奧斯曼的政治遺產垂涎三尺,這也就產生了所謂的“東方問題”(Eastern Question),其最終結果就是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徹底瓦解。
奧斯曼的政治遺產主要包括:歐洲的巴爾幹半島和希臘,北非的埃及和馬格里布地區,近東的阿拉伯半島和新月沃土 。
其中,以巴爾幹半島為例:1817年,塞爾維亞取得自治權;1832年,在第八次俄土戰爭結束後,希臘透過《君士坦丁堡條約》獲得獨立地位;1878年《聖斯特凡諾條約》簽署後,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及黑山宣佈獨立,保加利亞獲得自治權,並於1908年獨立。由此可見,早在1914年一戰爆發的幾十年以前,整個巴爾幹半島的各省已相繼宣告獨立,使得地處黑海、地中海要衝區域的巴爾幹的政局極不穩定,歐洲各國都希望參與當地的勢力分割。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斯曼帝國正式解體。在此之前,協約國集團試圖透過若干份檔案,力求達到瓜分奧斯曼領土的目的。例如1915年的《君士坦丁堡和海峽問題秘密協定》,英、法兩國同意將伊斯坦布林、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及達達尼爾海峽西岸等地劃分給俄國,以此換取後者的軍事支援。這份《秘密協定》在十月革命後被蘇維埃俄國政府廢除。
在這些條約或協定中,最臭名昭著者當屬1916年的《賽克斯-皮科協定》(Sykes-Picot Agreement),這是今日中東政治格局的開始。《賽克斯-皮科協定》允許敘利亞、黎巴嫩和安那託利亞南部淪為法國勢力範圍,從巴勒斯坦到波斯灣沿岸包括伊拉克、科威特等變成英國勢力範圍。除此以外,英國還對阿拉伯人作出承諾,保證戰後在阿拉伯半島建立一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要求阿拉伯人立刻展開反奧斯曼帝國的起義,即1916年的《麥克馬洪-候賽因通訊》(McMahon-Hussein Correspondence),這份通訊其實違背了《賽克斯-皮科協定》。
另外,英國政府還在1917年釋出《貝爾福宣言》(The Balfour Declaration),支援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國家。很顯然,這份宣言與《賽克斯-皮科協定》《麥克馬洪-候賽因通訊》也是衝突的。僅僅就巴勒斯坦而言,英國在還未得到這片土地時,就已經對其作出三種互相沖突的安排。
奧斯曼帝國的瓦解,不僅使土耳其喪失了大片領土,還為今日的中東亂象埋下伏筆。
-
6 # RaymondIT
奧斯曼帝國領土很大,由多民族組成,在帝國議會里,土耳其民族只有大約一半席位,一百多人,還有四十多個希臘議員,阿拉伯、猶太等各族議員。奧斯曼帝國派總督到各地去管理,實際上依賴當地各族人自己管理,實際是比較鬆散的管理。而絕大部分土耳其民族還是居住於現在的土耳其和希臘一代。
因此,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瓦解時,它雖然失去了很大領土,但是卻保住了自己的本土,也就是絕大部分土耳其人真正居住的領土。
回覆列表
奧斯曼帝國是土耳其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其統治面積巔峰時期達到550萬平方公里,遠超土耳其現今的78萬公里。奧斯曼帝國的覆滅,無疑是對土耳其地緣優勢的致命打擊。
我們先來看一下巔峰時期奧斯曼帝國的版圖。透過與當代土耳其作對比,會更加容易理解土耳其在地緣政治上所受的巨大損失。
從地圖上不難看出,奧斯曼帝國的版圖囊括了巴爾幹半島,北非,紅海海峽與兩河流域。這一時期的奧斯曼帝國是名副其實跨越亞歐非三塊大陸的世界強權。北非地中海沿岸,紅海海峽與波斯灣等戰略要地均在奧斯曼的勢力範圍內。這一時期的奧斯曼帝國甚至佔領了克里米亞半島,把整個黑海變成了自己的內湖。可以說當時的土耳其掌握東西方貿易交流的命脈。
我們可以逐一分析土耳其所丟失領土對整個格局的影響。首先是巴爾幹半島。巴爾幹半島被稱作歐洲火藥桶,這塊山區覆蓋的土地提供了伸向廣袤歐洲平原的戰略縱深。丟失了巴爾幹半島,土耳其變無法向歐洲地區擴張。此外,愛琴海地區480多個島嶼迴歸成為希臘領土,這些島嶼密集分佈在黑海海峽之外,使得土耳其無法對黑海海峽實行絕對控制權。
土耳其丟失的第二個戰略要地是北非的眾多阿拉伯國家。奧斯曼帝國曾經以伊斯蘭教整合國內眾多民族,但在近代民族主義崛起的大背景下,阿拉伯人脫離奧斯曼紛紛獨立。北非地中海沿海與歐洲相對,包括了半個地中海的海岸線。失去這塊土地,土耳其便喪失了在地中海地區的貿易主動權。再加上地中海南部的塞普勒斯問題,土耳其很難再在地中海有大的作為。
土耳其失去的第三個地緣要地是紅海沿岸。紅海運河連線著歐亞間的水上交通,失去阿拉伯半島西海與埃及,便徹底丟掉了對紅海的控制。
土耳其丟失的第四個戰略要地是兩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掌握伊拉克與科威特,便可獲得波斯灣的出海口,而這裡恰恰是今天主要的油氣產區,對於經濟的作用不言而喻。
土耳其沒能守住的第五個要塞是克里米亞半島及黑海北海。這裡是俄羅斯勢力範圍的最南端,俄羅斯獲得了克里米亞半島便獲得黑海的制海權,猶如在亞洲大陸最西段插進了一把尖刀。
奧斯曼帝國衰落後,現代土耳其國父凱末爾主動放棄了對領土的索取,並採取全盤西化的方式對土耳其進行了改革。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這樣的改革措施使得土耳其得以恢復部分國力,但同時也將失去的領土徹底葬送。
開啟今天的世界地圖,可以看出土耳其基本蜷縮在安納託尼亞半島,這塊地方土地貧瘠,沙漠氣候顯著,而富庶的沿海地區,則被西方文明所環繞。在當今世界版圖極為固定的情況下,土耳其被牢牢鎖死在小亞細亞範圍內,除了偶爾拿出大突厥主義幻想一下過去的輝煌外,恐怕最多也只能成為地區性的一支強權。
參考文獻:
1.《奧斯曼帝國的衰亡》尤金羅根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1
2.《古代希臘史》李天佑 蘭州大學出版社 1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