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墨鄂州

    戰鬥隊形經歷了一個很長的發展過程。中國的夏、商、西周時期,軍隊作戰雙方以徒兵、戰車排成密集的方陣,以格鬥決定勝負。如公元前11世紀商周牧野之戰,周武王指揮戰車300乘、虎賁(近衛親軍)3000人(一說還有甲士4.5萬人)的戰車方陣,打敗了商軍。

    公元前8~前5世紀,隨著兵器的發展和戰鬥規模的擴大,戰鬥隊形由簡單的方陣向多種陣形演變,方陣中分成“奇”、“正”、“遊兵”等單位,並可進行方、圓、曲、直、銳等陣形的變換。公元前541年,晉、狄戰於大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晉大夫魏舒鑑於戰場地形險隘,便把戰車甲士全部改為著甲步兵,並與輕裝步兵混編在一起,使原來以兩、伍、專、參、偏(以上分別為不同數量的人員配置的隊形)組成的戰車陣形,變為以前鋒、後衛、左翼、右翼、前拒為編組的步兵陣形,創立了魏舒方陣。

    公元前 371年,古希臘統帥埃帕米農達在留克特拉會戰中,採用斜陣擊敗了排成方陣的斯巴達軍隊。漢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楚、漢決戰於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漢王劉邦採用五軍陣,以三個梯隊實施連續攻擊,打敗了楚軍。冷兵器時代的戰陣雖幾經變化,但多是集團的密集隊形,這種隊形在火器出現以後的一段時期仍繼續運用。如13世紀初期,成吉思汙採用的大魚鱗陣,以輕騎兵作前鋒,用大前衛、左前衛、右前衛和左翼、右翼輪番衝擊,由大將軍率領本軍及後殿突擊,就是集團密集隊形的一種。

    火器廣泛運用於戰場以後,戰鬥隊形開始由密集趨於疏散。16世紀中葉,中國明代將領戚繼光曾以11人為一個戰術單位組成了鴛鴦陣。隨著火器效能的改進,線式隊形、散開隊形相繼出現。18世紀中葉,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進一步發展了線式隊形,在莫耳維茨會戰中,把步兵分成兩線居於中央,騎兵分成兩線或三線居於兩翼,使步兵的火力和騎兵的攻擊力得到了較大的發揮。18世紀下半葉,美國獨立戰爭時,農民和市民雖沒有經過正規訓練,但本能地以散開隊形作戰,打敗了英國正規部隊。

    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戰爭時期,由於火器的重大發展和士兵成分的變化,散開隊形與密集縱隊結合的戰鬥隊形逐步形成。這種戰鬥隊形的基礎是縱隊,散兵由縱隊派出,在整個戰線前構成散開隊形。19世紀,線膛火炮和連發武器相繼出現,火力密度顯著增大,以縱隊為基礎的戰鬥隊形逐漸被散兵線所代替。

  • 2 # 人類的光

    如果要拿單個騎兵和單個步兵相比的話,騎兵的戰鬥力自然要比步兵高一些。但是這兩個兵種雖然說存在著戰鬥力差距,但是用起來的時候還是能夠發揮不同的作用。不能夠普遍認為,騎兵比步兵要厲害很多。簡單的打個比方,在攻打城池的時候,其實步兵的作用就要明顯一點。如果是雙方拉開場地打打殺殺,那麼騎兵就能夠有很好的先導作用。

    因為騎兵在戰場之上可以決定很多東西,就是因為他們的機動性實在很高,憑藉著這種機動性,可以在戰場上有一定的先導權。比如說偷襲敵人的後勤,因為步兵根本就追不上,就算自己在場子上打輸了也不會面臨巨大的損失。一個騎兵的戰鬥能力要比一個步兵好很多,畢竟是騎著馬的,總比那些站在地上的厲害一些。然而自古以來那些騎兵厲害的人都是一些遊牧民族,他們一直都非常想要得到中原土地。

    早年秦始皇就已經開始面對這種民族,所以他開始修建長城,自己在面對匈奴的時候,進攻也沒有任何優勢。因為這些遊牧民族打了敗仗會跑得很快,所以只能夠建立長城來保衛自己的疆土。那些騎兵雖然說本身戰鬥力確實很強,但是如果要真正去攻打城牆的話,他們的弱點就會表現出來。就是因為這樣,在一場戰爭之中,個人認為騎兵和步兵的配合起來。會有更大的機率取勝一場戰爭。可以將它們各自的優勢發揮出來,只不過很可惜。中原土地上面一直都沒有強大的騎兵兵種,這讓人感到非常疑惑,其中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第一,馬匹的問題。首先中原土地上面餵養的馬匹,一直以來都不是為了戰爭而養的。大多數農民所養的馬匹其實都是為了農耕。不像北方人那樣養了一匹馬,可以整天騎著到處亂跑。甚至還可以用自己的馬鍛鍊騎術,每天都生活在馬背上面。所以他們的騎兵很厲害,但是反觀中原,馬匹的作用大部分僅僅只是用來運輸,或者是幫助自己農耕而已。

    加上中原馬匹的生活環境也有點不一樣,生活在一個比較溫和的環境當中。這樣長出來的馬匹本身的素質,真的要和遊牧民族那些馬匹相比起來的話,其實還是相形見絀的。那些遊牧民族的馬匹大多數都生活在嚴寒的環境之中。時間長了之後,他們的馬匹本身的素質就會很高。

    加上游牧民族,居然說土地不是很肥沃。但是草地比較多,吃的東西上面又比中原上面高了一級。加上游牧民族在訓練馬匹上面非常有經驗,他們的馬匹種類就非常適合作為戰爭來使用,所以自然他們的騎兵在中原上面很難培養出來。

    第二,那就是觀念的問題。每一個在中原土地上面屬性裡的王朝,其實都非常崇尚使用步兵取得勝利。特別是在戰國時期,基本上不會存在什麼騎兵的問題。就算有會那種騎兵打仗的人,也不太會獨立成立一個騎兵的兵種。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因為中原土地上面戰爭性質所帶來的觀念限制。反而會放他們不會太過於注重騎兵的培養,反而會放出很大的精力放在步兵的身上。因為步兵才是征戰沙場之中的主要所在,大多數將軍們所關注的目標還是如何拿下城池。而步兵又是最適合攻打城池的,所以在觀念上面其實也受到了一點點的限制。不會太過於注重這種兵種的培養。

  • 3 # 辰哥嘚吧嘚

    其實題主提的這個問題是不對的,中國古代王朝是在唐以後才失去了強大騎兵。

    中國古代的主要戰馬產地就是河西走廊、還有西域、東北一帶。其他地方不適合培育優良的戰馬,沒有戰馬也就沒有厲害的騎兵了。

    在五代十國時期,石敬瑭出賣了河西走廊一帶,後來的宋也沒能收回。這直接導致了我們在面對北方遊牧民族時先天處於劣勢,即使打勝也無法擴大戰果。

    直到明朝,因為元實行退耕還牧,把所有的土地都用來放牧,中原才有了足夠的戰馬與遊牧民族對戰。

  • 4 # 自由人84173

    馬通人情馬是遊牧民族的良友視同戰友。農耕民族養馬比死還難。馬吃喝留嗎等等馬的特點個性農耕民族是養不出戰馬只能養出套車的源馬。騎馬不是騎摩托車沒有從小磨鍊當兵後練習那不是擀麵杖淬火一塌糊塗。培養優秀的一個戰馬等於培育一個飛行員。馬什麼時候喝水,什麼時候吊繩,什麼時候留馬都是科學的養殖。等於比自己的生活還要精細否則不是死就是廢物。還有騎馬藝術高潮才能發揮馬的最大潛在能量,馬是懂得主人的意圖和想要的結果,馬聽主人的指揮之外自己主動配合而且給主任提醒這就是戰馬。我只懂得一支半截不能再胡說八道了的確養一匹戰馬犧牲一個人的全部精力。所以,我們不會理解遊牧民族的艱辛。

  • 5 # 太史員外郎

    中原地區沒有強大的騎兵原因是沒有優質馬源,也沒有優質養馬場!

    古代最先進的武器就是騎兵,這就需要養馬。馬是一種適合生活在寒冷地方的動物,只有在開闊地帶奔跑的馬才適合當戰馬,窩棚裡的馬不適合。

    在冷兵器時代,馬匹的重要性怎麼高估都不過分,中原地帶一直沒能建立起強大的騎兵部隊,分析以下兩大原因:

    (一)中原地區沒有大規模養馬的條件。中國的優質戰馬產區是北方草原,北方草原大多時候都在遊牧民族的控制之下,結果遊牧民族掌握最先進的武器,沒有產馬區的南方就很弱,如宋朝就沒有像樣的騎兵。

    (二)馬鐙的出現改變戰局,馬鐙沒有出現前,當時遊牧騎兵對中原王朝的優勢只有機動性而已。就算是在馬匹資源掌握方面,中原農耕民族對於北方的遊牧民族就一直處於劣勢,秦朝的蒙恬能成功收復河套地區的根本原因就在於當時的匈奴騎兵還沒有後世騎兵那麼大的優勢,漢武帝時代的李陵曾以五千步兵可抵擋數萬匈奴騎兵的原因也在於此。但是馬鐙出現後,騎兵便對步兵擁有了機動性和衝擊力雙重優勢。說得直白一些,就是步兵打騎兵是贏了追不上,輸了又跑不掉!

  • 6 # 軍史墨客

    韓愈有云,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遊牧民族大多數是馬背上的民族,他們從原始本能是就懂得養馬,馴馬。草原水土風大幹燥,馬匹極少會因為大規模生病。

    中原大地除了河套平原,適合養馬。而在中原空氣比較潮溼,馬很容易大規模生病,曾經朱元璋非常有遠見的主張民間養馬抵稅,但是一本好經書總是被歪嘴和尚念歪,養馬本身很複雜,而且當時民間沒有多少養馬專家,還有獸醫,很快變成苛捐雜稅,老百姓被逼上梁山,形成了不少響馬(馬匪)勢力。

    在當時,一匹合格戰馬的形成花費是一個優秀士兵的十倍。因為戰馬需要黃豆,雞蛋配料的馬飼料。明朝後期戰馬訓練更是苛刻,馬需要看火光,聽爆炸等噪音,一輪輪刷下來才是合格的戰馬。

  • 7 # 冷兵器研究所

    說中原沒有強大的騎兵從而談起?

    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分別率領5萬騎兵,發動對匈奴帝國的遠征。前者深入800公里後,與匈奴單于的主力進行決戰並取得了勝利,之後追殺匈奴主力160公里,消滅匈奴軍隊19000人。

    後者深入匈奴腹地1600多公里,殺死與俘獲了70443名匈奴人,俘虜了匈奴的3個王和83名貴族,更創立了漢民族的最高軍功“封狼居胥”。

    可以說,漢帝國是整個人類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使用大規模騎兵集團,對遊牧民族發動長距離奔襲,並取得成功的定居民族國家。漢帝國也是當時擁有最強大騎兵的國家。

    魏晉南北朝之後,鐵質馬鐙的普及,衝擊型長騎矛——馬槊的廣泛使用,更高的馬鞍橋,以及帶有巨大盆領護頸的全身重鎧,使得中國的甲騎具裝開始興起,更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到了隋代,中國軍隊裡的具裝鐵騎規模更為巨大。當時隋帝國騎兵共有二十四軍,一支騎兵“軍”擁有4000名具裝騎兵,隋帝國具裝騎兵達到了96000人的驚人數字。這是以具裝騎兵聞名的拜占庭帝國或波斯薩珊帝國都不敢想象的騎兵數量。

    等到了唐代,因為面對遊牧民族時必須長途追擊,快速突擊騎兵開始興起。即唐帝國重騎兵在大多場合不披掛馬鎧,而在需要使用馬鎧或條件允許時,則披掛馬鎧成為具裝騎兵。

    唐太宗至唐高宗統治中期,唐帝國的疆域在不斷擴充套件。630年,李靖滅東突厥汗國;639年,侯君集征服高昌國;645年,唐軍又滅薛延陀;647年,攻破龜茲;657年,蘇定方率大軍滅亡曾經強盛一時的西突厥汗國;668年,名將李勣與薛仁貴又滅亡了曾經給隋朝造成重大軍事損失的高句麗。這個階段除了在青海與吐蕃發生拉鋸戰外,唐帝國幾乎戰無不勝。其依靠的正是其強大的騎兵。

    比如唐高宗時代的664年左右,監牧馬匹增至706000匹,這個數量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養馬數量之最。

    而被認為騎兵很贏弱的宋代,也有自己強大的騎兵部隊。比如北宋的靜塞軍是一人五馬的具裝騎兵部隊,精銳異常,曾多次暴打遼國精銳的鐵林騎兵。

    《宋史·魏能傳》:契丹入寇,能當城西,與諸將合戰,無憚色,大敗其眾,斬首二萬級。契丹統軍鐵林相公來薄陣,能發矢殪之,並其將十五人,奪甲馬、兵械益眾。

    南宋時期,岳飛麾下最精銳的重騎兵“背嵬騎兵”曾在郾城之戰中,與金兀朮麾下最精銳的金軍重騎兵“鐵浮圖”正面對決。雙方進行了長達“數十回合”的長時間騎兵戰,岳家軍連續擊退了金軍騎兵的數次進攻,“賊屍布野。”

    到了明代,萬曆北韓之役(北韓稱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慶長の役),已經進入衰落期的明軍騎兵三千人,在碧蹄館之戰中與數萬日軍相持良久,一度打的日軍懷疑人生,以至於日後不敢出城野戰。

    因此中原一直都有強大的騎兵。只不過從宋代開始,由於戰馬數量不足,中原王朝沒法擁有像漢唐時代那樣巨大數量的騎兵罷了。

    最後,我來說明一下,為啥宋代之後,戰馬不足了呢?

    其實養馬對於農耕民族來說,是非常虧本的。馬肉不好吃,馬皮和馬毛沒有太大利用價值,馬奶的產量也不足。所以農耕民族養馬,只是為了打仗。而宋代開始,中原人口激增,耕地自然擠佔了養馬場。你總不能為了養馬,而把人都餓死吧?

    所以,宋明時代的中原騎兵發展困難重重,這是農耕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的必然結果,沒辦法!

  • 8 # 使用者1548513485

    戰馬是重要的戰爭資源,中原內地草原少耕地多,農民養馬成本高,馬挑食還得不停的跑,重活不能幹說它肩不能抗也不為過,馬吃的還多,農業國家最看重的就是耕牛,隨意宰殺耕牛可以按殺人罪判處。中原也有馬戶專門給官府供馬,不過大多還是外地馬。遊牧民族養馬有很多優越性,有很大的草原不需要特意給馬找飼料,每天放牧馬是重要的代步工具,牧民養的馬通常都能達到戰馬的基本要求。說的直白點馬除了跑的快,其他沒有啥優點,牛就不一樣,雜食動物吃的不多幹的活不少,除了移動速度慢點,都能碾壓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評價王菲和周迅在《幻樂之城》的世紀同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