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瘋狗的輕武

    確有其事,我在“德國早期的坦克研發之路,浪費噸位是他們的傳統”一文中寫過這臺重120噸的廢物。

    它實1917年,德國戰爭部下令研發的一種超重型坦克,原計劃中它的噸位是165。但設計師思量了一下覺得這種噸位不可能實現,因此降低至120噸。

    它的設計目的是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完全在塹壕中對峙僵持,發起進攻的一方往往會遭到慘痛的損失,所以兩邊都不敢貿然衝鋒,只能乾耗。然而英法靠殖民地以及美帝還能耗得起,德華人是真耗不起,因此需要一臺“移動堡壘”以打破僵局。

    既然是移動堡壘,那批多鉚蒸剛,炮塔至上是必須的。

    這貨總共4門77mm火炮,7挺MG 08機槍,周身裝甲30mm。計劃用兩臺650馬力的戴姆勒發動機,速度撐死了7.5km/h。

    但這貨一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派上用場,只生產了兩個車體後德國就投降了,其中一臺車體已經接近完成。最後被協約國繳獲後銷燬(如果存到博物館裡去該多好...)

  • 2 # 歷事

    大家都知道,德國的工業水平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哪怕在一戰時期也是如此。當第一輛I型坦克(tank意思是水櫃)1916年第一次被英華人開上戰場時,就引起了德國的重視,很快德國第一輛坦克就誕生了。1、德國坦克“A7V”的誕生

    看到英國坦克在戰場上的表現後,1916年11月,德軍總參謀部命令德軍第七交通處研製坦克,很快,1917年1月,以工程師約瑟夫·沃爾默為首的研發團隊就完成了研製任務,並以第七交通處的縮寫命名新坦克為“A7V”。

    這輛以鉚接結構為車體的A7V坦克,無論在火力、機動、防護這三個方面,都優於英華人的I型坦克,該坦克長7.35米,寬3.06米,高3.3米,最大裝甲厚度30毫米,重量30噸,成員達到了創紀錄的18人。

    1917年10月,這款30噸的坦克開正式投產用於實戰。但是A7V坦克有個致命的弱點,太大太蠢了。A7V的四四方方的形狀很容易變成戰場上的“活靶子”。

    所以,德華人的坦克在效能上雖然佔優,卻無法在戰場壓制英國坦克。這時,一個超重型坦克設計方案出現了。

    2、“移動的堡壘”陸地無畏艦的K-WAGEN超重型坦克專案

    1917年6月28日,德國陸軍部批准了“K-WAGEN”超重型坦克專案,命令了生產十輛樣車,其中五輛樣車分別由柏林的Riebe滾珠軸承廠和Kassel的Wegmann&Co製造。幾經修改後,K型重型坦克的動力裝置,改為全新研製的兩臺“戴姆勒一賓士”航空汽油機,最大功率為2×650馬力的最大功率,時速可達到7.5公里/小時。

    武器為4門77毫米加農炮,分別佈置在車體兩側突出的炮座上,7挺7.92毫米重機槍、乘員為22人。長度12.98米,寬度6.1米,高度3米、重量150噸,後改為120噸。

    根據興登堡的要求,K型重型坦克建造了兩座原型機,並在戰爭結束時幾乎完成。

    由於太重了,所以K型重型坦克的車體設計成六個可以透過鐵路單獨運輸的模組組成:控制室,戰鬥室,發動機室,變速箱和兩個發動機。

    K型重型坦克從1917年12月開始訂購到1918年4月準備開始生產,沒想到的是,這個時候德國投降了。

    而根據《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不能有坦克存在,於是這兩輛未完工的樣車都被銷燬了。

    所以,其實這輛120噸的K-WAGEN超重型坦克沒有走向戰場,就夭折了!不過德華人對超重型坦克一直很痴迷。

    例如,二戰後期德國又研發了鼠式超重型塔克,由德國保時捷公司設計生產,重量達到了驚人的188噸,武器系統更是恐怖,一門128毫米主炮,一門75毫米副炮和一挺7.92毫米機槍。可以這麼說吧!當時所有的坦克都不是它的對手。

    且由於德國先進的工業基礎,鼠式超重型塔克採用了全新的驅動方式,由汽油發動機發電,再透過電動機驅動整個坦克行駛。

    但是,由於超重型坦克製造太昂貴了,所有直到德國投降一共只有2輛鼠式試執行,另外三輛半成品在克虜伯兵工廠還未製造完畢。

    實踐證明,超重型坦克在戰場上一無是處,所以後來也沒有國家再去研製它了。

  • 3 # 九品侍衛

    由於英國在索姆河戰役上投入的坦克實在是太過震撼,所以德國也同樣快速山寨了一輛,編號A7V。

    由於A7V坦克是1917年開始研製的,所以多少有些時間緊趕鴨子上架。雖然製造出了一款重30噸的坦克,但由於只搭載一臺100馬力的發動機,所以在野外的行走速度只有4~8公里/小時,也就是還不如人兩條腿走路快。

    再加上研製時間太短,很多缺點都沒有得到補救,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使用英國馬克坦克那種越肩式履帶,所以A7V坦克的越戰壕能力實在垃圾。另外A7V坦克也曾與英國馬克坦克有過實戰。

    當時只有兩輛英國坦克,而德國這邊有三輛,再加上開展之初其中一輛英國坦克被打斷了履帶,所以實際戰況是1/3。可就是因為德國坦克糟糕的行走裝置,再加上只有正面一門主炮。英國坦克以靜制動,利用自身的主炮打壞了兩輛德國坦克,而最後那輛德國坦克立刻撤退。

  • 4 # 血色黃昏的黃昏

    一戰期間德國開發的120噸超重型坦克名為“K-WAGEN”

    “K-WAGEN”是Großkampfwagen(巨大戰車)的簡稱(或:GK-WAGEN),中文簡稱“K戰車”。該超重型坦克的兩個原型完成時,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已經結束。

    早在1917年6月第一批A7V坦克完成之前的1917年3月31日,普魯士戰爭部就下令開發一種新型超重型坦克,用於戰場上的具有突破性的戰鬥。設計工作由戰爭部汽車部門的首席設計師約瑟夫·沃爾默(Joseph Vollmer)和韋格上尉負責。

    1917年6月28日,德國陸軍部批准通過了設計草圖,並預定生產十輛。分別由Riebe球軸承廠和卡塞爾的Wegmann&Co(維格曼有限公司)建造。

    “K-WAGEN”最初設計重約165噸,但透過縮短長度將其減少到了120噸,這樣就沒有那麼誇張,也更現實一點。

    由於“K-WAGEN”的體積巨大以及超級重使其無法運輸,因此將它分為六個模組,以方便鐵路運輸,然後再在前線附近重新組裝。六個模組分別為:控制室、戰鬥室、發動機室、變速箱室和兩個舷側凸體。

    “K-WAGEN”長13米,寬6.1米,高3米,裝甲厚度30毫米,速度每小時7.5公里。

    該坦克的指揮官必須透過電光來指揮機組人員,不過其火控能力堪比驅逐艦,德華人稱為名副其實的“陸戰艦”。而駕駛員也只能在指揮官的指導下盲目駕駛。動力則由兩臺V6戴姆勒發動機提供,共960KW。

    “K-WAGEN”裝備了四門77毫米加農炮和七挺MG08機槍。27名機組人員:一名指揮官,兩名駕駛員,一名訊號員,1名炮兵軍官,十二名炮手,八名機槍手和兩名機械師。

    1918年11月11日,由於德國簽署了《貢比涅停戰協定》,協定規定德國禁止擁有坦克。其中一輛“Ribe”在戰爭結束時就完成了,但從未離開工廠。

    最後在軍事同盟控制委員會的要求下,必須將這兩個坦克都報廢銷燬。

    拓展資料

    “風暴坦克A7V”(德語:Sturmpanzerwagen A7V)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開發的一款重型坦克。A7V是“Abteilung 7 Verkehrswesen”(德語字面翻譯為:部門7運輸)的縮寫。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6年9月15日上午,英國坦克馬克一世(Mark I)首次出現在弗洛爾·庫瑟萊特戰役中後,普魯士戰爭部Allgemeines Kriegsdepartement(陸軍總部)Abteilung 7 Verkehrswesen(運輸7部)為此主持成立了一個委員會,專門研究討論德國坦克的發展計劃,並且由戰爭部汽車部門的首席設計師約瑟夫·沃爾默(Joseph Vollmer,1871-1955年)負責研發德國的第一輛重型戰車。

  • 5 # 鐵桿軍迷

    聽說一戰時期德國製造了一臺超重型坦克,這是怎麼回事?

    圖示:一戰德國研製的第一型坦克A7V坦克

    1916年,當英華人把號稱“水櫃”的坦克初次運用到戰場之後,給德軍造成了極大心理恐懼。原本以為依靠機槍和戰壕,就能讓協約國束手無策的德華人,一面開始發展反坦克武器,一面開始了坦克研究。1916年11月,德軍第七交通處接受了德軍總參謀部的委託研製坦克任務。1917年1月,工程師約瑟夫·沃爾默完成了研製任務,並以第七交通處的縮寫命名新坦克為“A7V”。這型以鉚接結構為車體的坦克,最大裝甲厚度達30毫米,重量達30噸,成員達到了創紀錄的18人(不過德文資料稱為16-26人)。作為強擊坦克,A7V裝備了一門57毫米火炮,以及六挺7.92毫米馬克沁機槍。能夠在2000米的距離上擊穿15毫米鋼裝甲,在1000米距離上擊穿20毫米鋼裝甲。動力裝置採用的是兩臺直列4缸、水冷、民用汽油機,最大功率為2×100馬力,最大速度達到了10千米/小時。

    圖示:150噸的裝甲“巨獸”“K-WAGEN”超重型坦克

    1917年10月,這款全重達到30噸的坦克開正式投產,共生產了約20輛並用於實戰。雖然A7V坦克在火力、機動、防護這三個方面,都優於英華人的I型坦克。但是,也有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太大了。A7V長7.35米,寬3.06米,高3.3米。如此龐然大物,在戰場上極易被發現,很容易成為協約國的“活靶子”。所以,德華人的坦克在效能上雖然佔優,卻無法在戰場壓制英國坦克。1918年4月24日,在西線卡西地區,3輛德軍的A7V坦克衝向幾輛英軍坦克的陣地,交戰的結果是互有損失。雙方再度進入了相持的“死局”。這時,一個超重型坦克設計方案出現了。

    圖示:戰鬥全重150噸,成員22人,裝載4門77毫米野炮

    其實,在A7V還沒有投入生產之時,德國的軍事思想家們就說服德國陸軍部進行重型坦克的研製。德國陸軍部在1917年6月28日,批准了“K-WAGEN”超重型坦克專案。坦克的設計工作,繼續交給了研製A7V坦克的工程師約瑟夫·沃爾默和豪普特曼·韋格納上尉負責。與A7V的強擊型坦克不同,“K-WAGEN”最初是被當成一座“移動的堡壘”來研製的。所以,最初的設想是“K”式坦克全重將達到168噸,裝甲厚度為30毫米的,由2臺200-300馬力的汽油發動機作為動力。武備為2門或4門50-77毫米火炮,4挺機槍,2火焰噴射器,乘員18人。據估算,這樣一輛坦克的費用不低於500萬德國馬克。

    不過,在研製過程中,德華人發現突破敵人的陣地才是坦克最重要的本職工作。於是,“K”式坦克的作戰任務也從“移動的堡壘”改為了突破敵人陣地的超重型坦克。於是,“K”式的各種資料也進行了修改。坦克的全重“降低”到了150噸,整車為鋼裝甲鉚接結構,最大裝甲厚度為30毫米,足以抵禦反坦克槍的攻擊。動力裝置,則改為兩臺新近研究出來的“戴姆勒一賓士”航空汽油機,最大功率為2×650馬力的最大功率,能讓這個“超級大傢伙”時速達到7.5公里/小時。武備為4門77毫米加農炮,分別佈置在車體兩側突出的炮座上,另有7挺7.92毫米重機槍。當然這型乘員為22人的超重型坦克,長度達到了12.98米,寬度達到了6.1米,高度為3米。如此體量、重量和火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坦克”。

    圖示:超重型坦克“K”的佈局圖

    只可惜,“K”式坦克開始研製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是日薄西山,尤其是美國參戰之後德國更處於風雨飄渺之中。所以,1917年12月開始訂購,1918年4月開始生產的“K”式坦克,原本預計在1919年能夠生產服役10輛。結果兩輛樣車還沒有完全完工的時候,德國就已經投降了。根據《凡爾賽條約》規定,這兩輛樣車被協約國裁軍委員會銷燬,僅僅留下一些樣車的照片。

    圖示:“K-WAGEN”超重型坦克

    或許,是因為德華人對於超重型坦克有一種“病態的偏執”。在四分之一世紀之後,第三帝國再次開始了超重型坦克的研製。不過,與“K”式坦克的命運一樣,180噸的“鼠”式坦克也是在研製出兩輛樣車之後,就“胎死腹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喜歡《我只喜歡你》裡的趙觀潮麼?趙志偉這個演員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