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坑鴻
-
2 # 125878215蜂獾
謝謝悟空邀請。唐朝鑑真六次前往日本傳授佛教,並帶去大量書籍文物,他不畏艱險,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日本佛學,醫學,建築,雕塑水平的提高,742年,鑑真不顧弟子勸阻,毅然應請,決心東渡,由於地方官阻撓和海上風濤險惡,先後四次都未能成行,第五次漂流到海南島,鑑真雙目失明,日本僧人病死,上天示警,弟子官府都反對他東渡日本,當時唐玄宗祟通道教,意欲派道士去日本,為日本拒絕,因此不準鑑真出海,753年鑑真秘密乘船,12月20日抵達日本第六次東渡終於成功。
-
3 # 大汕十
首先,唐朝時期官方並沒有制定不允許私自出海的規定,根據陪同鑑真數度東渡,直至鑑真在日本圓寂的其弟子思託撰寫的《大唐傳戒師僧名記大和上鑑真傳》所述,他和鑑真幾乎形影不離,並陪同雙目失明的鑑真數度東渡,如願以償踏上日本國土,整個東渡過程他都瞭如指掌。
唐天寶二年春,鑑真第一次東渡,備足了海糧,造好了船隻,沒想到僧人如海因內部糾紛,向官府告密,誣稱:從西京安國寺來的僧人道航,在東河口造船準備入海並勾結五百多個海盜到楊州城來搶劫。官府立即派人調查發現了船隻和籌備糧食,隨即抓拿道航。幸好道航特地帶了宰相李林甫的哥哥李林宗的手書,說道航是他的家僧,造船備糧是送功德到天台國寺,官府這才沒追究,但船隻被沒收了,東渡也就無望了。
第二次東渡因船隻觸礁,東渡失敗。
第三次是楊州各寺院的執事僧人,捨不得鑑真冒險渡海,聯合起來向官府請求,阻止鑑真東渡,官府派人將鑑真抓拿押回楊州。
第四次鑑真率弟子、水手、工匠等六十多人,再次從楊州出發,入海東渡,在海上漂泊半年,結果漂到海南島,只好棄舟登岸,又經過幾年長途跋涉才返回楊洲,這時鑑真已是雙目失明的老人了。
唐天寶十二年(753年)冬,鑑真率弟子二十多人,帶著大批物資,隨同日本遣唐使船再次東渡,終於到達日本,實現了東渡宏願。
鑑真為何執意要東渡呢?主要原因如下:
一、鑑真和尚所處唐朝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全盛時期,國力強盛,文化發達,各國爭相學習。
二、中國和日本早在漢朝就有了往來,到了唐朝,兩國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日本天皇不斷向唐朝派“遣唐使”、留學生和學問僧。公元742年,日本學問僧榮和普照請鑑真派弟子到日本傳播佛教,鑑真欣然應允。但他的弟子卻感到畏難,認為“遠涉大海,百無一至”,此時五十五歲的鑑真卻堅定地表示:“為了宣楊佛法,何惜生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
鑑真到達日本九州島後,受到了熱烈歡迎。第二年,鑑真被請到都城奈良最著名的東大寺,受到舉國上下的盛大歡迎,轟動日本全國。日本朝廷為請鑑真執行了嚴格的受戒制度,專門在東大寺修建了戒壇,日本聖武太上皇、光明太上皇、孝謙天皇、皇后及官員僧侶400多人登壇受戒,並授予他“傳燈大法師”的法號。鑑真所開創的四戒壇,也成為最早開創日本天台宗之前日本佛教僧侶正式受戒的唯一場所。鑑真從此也被尊為日本律宗初祖。
鑑真在日本向日本僧人講經宣佛,還將唐朝的醫學、文學、雕塑、書法、繪畫等文化知識以及製糖、縫紉、做豆腐等技術帶到日本。
公元763年5月6日,鑑真在日本圓寂,其弟子塑造的鑑真乾漆坐像,至今仍安放在日本唐招提寺開山堂,並被日本政府定為日本的“國寶”。
鑑真一個雙目失明的老人,在日本生活了十年,傳播了唐代多方面的文化成就,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歷史功績,一直為中日兩華人民所傳頌。
-
4 # 月明如昔
我是日月千年依舊。讀史可以知興替,明得失。所以背下來是沒有用的,要去提煉,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個問題問的不走心!終唐一朝都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海禁,鑑真東渡的原因主要是弘揚佛法,和玄奘西行有異曲同工之處!
唐朝始終對外交流都很活躍, 不管是外國使臣不遠萬里來到帝國首都長安,稱太宗為天可汗 ,還是日本所謂遣唐使來我中土學習先進文化都是對外交流,傳播華夏文化!
而唐朝時期的兩位高僧鑑真和玄奘,一個東渡到達日本,一個西行到達印度天竺,都是基於上面的原因!
甚至鑑真四次東渡日本,最後更再日本病逝!
可以說它們都是對外傳播的先驅!
其中也可以說明唐朝的開放、包容,根本不存在海禁!
-
5 # 長安城不良人
為了日本國情需要和宣揚佛法。
鑑真,俗姓淳于,唐代著名佛學大師,生於唐垂拱四年(688),卒於廣德二年(763) 。原籍廣陵江陽(今江蘇揚州)人,幼時因家境清貧,長安元年(701)14歲時,隨同其父親在揚州大明寺出家,師從智滿禪師,當了個小沙彌。唐中宗神龍元年(705)他從道岸禪師受菩薩戒。又隨師到洛陽、長安遊歷,屢從名師受教。在長安期間,鑑真勤學好問,不拘泥於門派之見,廣覽群書,遍訪高僧,除佛經之外,在建築、繪畫,尤其是醫學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造詣。成為了對佛學具有較深造詣的高僧。
其實在鑑真去日本之前,佛教已經在日本生根發芽了。當時日本處於奈良天平時期,政府仿照唐朝推行租庸調製。但是,拿來主義害苦了日本人民,人們為了躲避沉重的剝削和逃避兵役,數以千計的老百姓選擇“寂居寺家”,原因很簡單——當和尚不用納稅。當時日本的和尚很不正規,只要自己想當和尚,就可以“自誓受戒”。這就導致日本的和尚魚龍混雜,佛教的聲譽受到影響,改變迫在眉急。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元興寺隆尊為了讓日本佛教正規化,提出了向唐朝聘請戒師的建議,得到了掌握實權的舍人親王的支援。當然,舍人親王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想以此減少納稅老百姓的流失。日本天平四年即唐開元二十年(732),日本政府準備任命遣唐使時,隆尊和尚向政府推薦了有“跨海學唐朝之志”的青年和尚榮睿、普照。政府同意他們隨遣唐大使多次比廣成代表日本使唐聘請名僧赴日講佛授戒。青年和尚榮睿、普照在唐訪求十年,尋找高僧,最終決定邀請鑑真。742年(唐天寶元年)鑑真不顧弟子們勸阻,毅然應請,決心東渡。但是當時造船技術較低,船隻抵抗風浪能力差,加之唐朝政府官員阻撓,前途可謂艱難困苦,充滿未知。
第一次
742年冬,鑑真及弟子21人,連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揚州附近的東河既濟寺造船,準備東渡。時日本僧手中持有宰相李林甫從兄李林宗的公函,因此地方官揚州倉曹李湊也加以援助。不料鑑真一位弟子道航與一名師弟如海開玩笑說:"人皆高德行業肅清。如如海等少學可停卻矣",如海信以為真,大怒,便誣告鑑真一行造船是與海盜勾結,準備攻打揚州。當年海盜猖獗,淮南採訪使班景倩聞訊大驚,派人拘禁了所有僧眾,雖然很快放出,但是勒令日本僧人立刻回國,第一次東渡就此夭折。
第二次
744年1月,作了周密籌備後,鑑真等17僧(包括潛藏下來的榮睿、普照),連同僱傭的"鏤鑄寫繡師修文鐫碑等工手"85人,共100餘人再次出發。結果尚未出海,便在長江口的狼溝浦遇風浪沉船。船修好後剛一出海,又遭大風,飄至舟山群島一小島,五日後眾人方被救,轉送明州(今浙江寧波)阿育王寺安頓。開春之後,越州(今浙江紹興)、杭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各地寺院皆邀請鑑真前去講法,第二次東渡遂結束。
第三次
結束了巡迴講法之後,鑑真回到了阿育王寺,準備再次東渡。此事為越州僧人得知出於擔心鑑真東渡發生危險的好心,為挽留鑑真,他們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潛藏中國,目的是"引誘"鑑真去日本。於是官府將榮睿投入大牢,遣送杭州。榮睿途中裝病,偽稱"病死",方能逃離。鑑真在從阿育王寺前往福州的途中被官府追回送至揚州,第三次東渡就此作罷。
第四次
江浙一代既然不便出海,鑑真於是決定從福州買船出海,率30餘人從阿育王寺出發。剛走到溫州,便被截住,原來鑑真留在大明寺的弟子靈佑擔心師父安危,苦求揚州官府阻攔,淮南採訪使遂派人將鑑真一行截回揚州。第四次東渡不了了之。
第五次
748年,榮睿、普照再次來到大明寺懇請鑑真東渡。鑑真即率人14人,和工匠水手等共35人,陰曆6月28日從崇福寺出發,再次東行。為等順風,出長江後鑑真一行在舟山群島一帶停留了數月,直到11月才能出海。在東海上,該船遭到強大北風吹襲,連續漂流14天才看到陸地,16天后方能上岸,發現已經漂流到了振州(今海南三亞),入大雲寺安頓。鑑真在海南停留一年,為當地帶去了許多中原文化和醫藥知識,時至今日,三亞仍有"曬經坡"、"大小洞天"等鑑真遺蹟。之後,鑑真北返,經過萬安州(今海南萬寧)、崖州(今海南海口)、雷州、梧州到達始安郡(今廣西桂林),在始安開元寺鑑真又住了一年,又被迎去廣州講法,途徑端州(今廣東肇慶)時,榮睿病死該地龍興寺。在廣州,當時,鑑真也想,是不是佛祖指點他去的是西方,而不是去東方呢?鑑真動心想前往天竺,但被慰留。在榮睿、普照等日本和尚的催促之下,入夏之後,鑑真繼續動身準備東渡,經韶州時,普照因故辭去,臨別之時,鑑真發誓"不至日本國。本願不遂"。此時,鑑真由於水土不服加之旅途勞頓,又為庸醫所誤,導致雙目失明。過了大庾嶺,鑑真大弟子祥彥又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坐化,鑑真十分悲痛。接下來鑑真又經過了廬山、江州(今江西九江)、潤州江寧縣(今江蘇南京),回到了揚州。第五次東渡結束。
第六次
由於鑑真的遊歷遍於半個中國,因此聲名大噪。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備真備、晁衡等人來趕到揚州,再次懇請鑑真同他們一道東渡。當時唐玄宗崇通道教,意欲派道士去日本,為日本拒絕,唐玄宗大怒,因此不許鑑真出海。鑑真便秘密乘船至蘇州黃泗浦(在今張家港市塘橋鎮鹿苑東渡苑內),轉搭遣唐使大船。隨行人眾24人,其中僧尼17人。11月16日,船隊揚帆出海,此時,普照也於餘姚趕來,11月21日,鑑真所乘舟與晁衡乘舟失散,12月6日剩餘兩舟一舟觸礁,12月20日,抵達日本薩摩。第六次東渡終於成功。
鑑真到達日本後,受到孝謙天皇和聖武太上皇的隆重禮遇,754年2月1日,重臣藤原仲麻呂親自在河內府迎接,2月4日,鑑真一行抵達奈良,同另一位本土華嚴宗高僧"少僧都"良辨統領日本佛教事務,封號"傳燈大法師"、尊稱"大和尚"。鑑真不僅給日本帶去了佛法,而且帶去了大量醫學、香料、建築、雕塑、書法、繪畫等方面的資料。由於已經雙目失明,鑑真透過耳聽的方式幫助日本僧人校正了大批佛經,又用舌嘗的方式為日本修正了藥典。758年,孝謙天皇在宮廷鬥爭中失勢,被迫傳位給淳仁天皇。758年,淳仁天皇下旨,將在宮廷鬥爭中敗死的原皇太子道祖王的官邸賜給鑑真。次年,鑑真弟子在該官邸草成一寺,淳仁賜名"唐招提寺",鑑真從東大寺遷居至此。淳仁還下旨,令日本僧人在受戒之前必須前往唐招提寺學習,使得唐招提寺成為當時日本佛教徒的最高學府。759年,唐招提寺建成,鑑真僧眾搬進居住。日本天平寶字七年(763年),為弘揚佛法奮鬥了一生的鑑真,在唐招提寺面向西方端坐,安詳圓寂,終年七十六歲。他的遺體經火化後,葬在寺後面的松林中。鑑真死後,鑑真的弟子思託、法進等人相繼成為"大僧都",唐招提寺也得以擴建,成為日本建築史上的國寶。鑑真所開創的四戒壇,也成為最澄開創日本天台宗之前的日本佛教僧侶正式受戒的場所。鑑真也被尊為日本律宗初祖。
回覆列表
當時,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律儀受戒。733年(日本天平五年),僧人榮睿、普照隨遣唐使入唐,邀請高僧去傳授戒律。訪求十年,決定邀請鑑真。742年(唐天寶元年)鑑真不顧弟子們勸阻,毅然應請,決心東渡。由於地方官阻撓和海上風濤險惡,先後四次都未能成行。第五次漂流到海南島,榮病死,鑑真雙目失明,751年(唐天寶十載)又回到揚州。
742年,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到達揚州,懇請鑑真東渡日本傳授“真正的”佛教,為日本信徒授戒。當時,大明寺眾僧“默然無應”,唯有鑑真表示“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決意東渡。
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備真備、晁衡等人來到揚州,再次懇請鑑真同他們一道東渡。當時唐玄宗崇通道教,意欲派道士去日本,為日本拒絕,因此不許鑑真出海。鑑真便秘密乘船至蘇州黃泗浦(在今張家港市塘橋鎮鹿苑東渡苑內),轉搭遣唐使大船。隨行人眾24人,其中僧尼17人。11月16日,船隊揚帆出海,此時,普照也於餘姚趕來,11月21日,鑑真所乘舟與晁衡乘舟失散,12月6日剩餘兩舟一舟觸礁,12月20日,抵達日本薩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