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州耕牛堂主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漢字是古人發明創造的。在字典上偏旁部首歸類,都是研究漢字的專家根據字意和查詢方便,透過精心的編輯,科學的論證,並引入邏輯和哲學理論後編著而成的,具體到不把春、舂、泰、奉、奏、秦六個字不以春字頭統一歸類,這個只有編輯《現代漢語詞典》、《辭海》、《辭源》的專家學者們知道。

    上圖為楷書“春”字的不同風格的寫法。

    正規出版社出版的工具書,是繼承和沿襲了古人的作法,並且用起來非常方便,非常快捷,單憑這一點,我們就應該滿足了。

    上圖為隸書“舂”的寫法。鄧石如書的。

    上圖為“泰”字楷書風格八種。

    上圖為“奉”字楷書的寫法。

    上圖為楷書“奏”字的寫法。

    上圖為楷書“秦”字不同風格的寫法。

    在網際網路上,很少有研究漢字的專家學者光顧,他們就是看到這樣的問題,也不會作答的,因為這樣的問題看起來簡單而實際上是非常複雜的。這樣的問題是學術層面的事情,不是幾百字或者千把字能說清楚的。

    當下,我們的任務就是學習和運用,能學習和運用好專家學者編著的工具書,就已經足夠了。關於漢字偏旁部首歸類的事情,還是由專家學者們去研究,去考慮吧。

  • 2 # 矇昧泰晤士

    春,舂,泰,奉,奏,秦,雖然都有春字頭,但是並不是同一個部首偏旁,這是因為現代印刷體都寫成了同一個春字頭。但是,這個春字頭的來源很不一樣,在每個字中都表示不同的意義,在最早的漢字分類中也絕不會把這些字分到同一個部首之內。其實每個偏旁部首,都是一個漢字,比如"丨"字,表示上下貫通。再如"丶"字,同主意。還如"冖"字,意為覆蓋等。但是春字頭卻不是一個漢字,也不表示統一的意思,雖然現在寫法一樣,但是這是後來字型改革規範的結果。

    比如"春"字的甲骨文,春字頭表示的是小禾苗或野草萌芽,春字頭表示的是"小草萌芽"。如下:"舂"字,甲骨文則如兩手把著杵頭搗向石臼。春字頭表示的是"手把杵頭"。

    "泰"字缺甲骨文,金文如下,兩隻手托起一個人,下面是水,表示安全,平安。春字頭表示的是"兩手托起一個人"。

    "奉"字卻甲骨文,如下為金文,為雙手捧著穀穗,慶祝豐收,獻給先人。春子頭意為"雙手捧著穀穗"。

    "奏"字金文如下,上面是雙手捧草,下面為"夲(ben)"字,意為前趨。這個字本意也為奉獻了,按照曲調彈奏的意思。春字頭表示"手捧禾草"。

    "秦"字,是雙手舉著一個脫粒的工具,砸向下面成堆的穀物。手舉的工具很可能是以前農村常用的一種叫"槤枷"的玩意兒,拍打穀物使之脫粒。秦字春字頭表示"手持工具拍打"。

    這幾個字的春字頭,各有其意,雖現代漢語寫法一樣,卻不表統一意思,因此不會把他們劃歸同一部首行列。

  • 3 # 張永科38

    查編輯和記者人手一份的巜現代漢語詞典》可知,在所有的偏傍部首中,根本沒有所謂的″春”字頭!古代的異體春字不是現在這個寫法。(手機上打不出這個字,是上面三個十字,中間人字,下面是日字)。OO因此將春字歸日部,舂字歸臼部。泰字歸水部。奏字歸天部。秦字歸禾部。奉字歸入難字檢字表中!所以,以上這六個字,不能納入所謂的春字頭!此外,你認為是春字頭,還有人認為是奉字頭,泰字頭!以後再說吧!

  • 4 # 一老沈一

    春、舂、泰、奉、奏、秦,為什麼不統一為“春”字頭?因為,字典和辭典體系裡沒有“春”字的部首;設立一個行嗎?不行,設立“春”的部首無所依據。最根本的,是這幾個字毫無聯絡,不能歸入到一個部首裡去。 一,首先要說,偏旁和部首是兩個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概念。漢字分獨體字與合體字,獨體字是不可拆分的字,如大、小、上、下等等;合體字是由兩個或更多的漢字合併組成的字,如好、壞、昌、晶等等——左右結構或上下結構。合體漢字,其中的任何一個組成部分都可以叫“偏旁”,形聲字還可以分成“形旁”和“聲旁”。部首也是偏旁,但不限於偏旁,比如十、八、兒、幾、刀、力,都是部首,但不是偏旁——無法可“偏”也無法在“旁”。部首,有自己明確的含義。 二,部首,最初是漢字的一種分類方法,這是東漢許慎的偉大創造——他第一次給漢字分了“部”,“部首”是後人的概括。關於《說文解字》的編制體例,許慎的說法是“分別部居,不相雜廁”。他把書中收錄的一萬零五百一十六個漢字,分成五百四十部。段玉裁說,許慎“分別其部為五百四十,每部各建一首。而同首者,則曰凡某之屬皆從某。於是形立而音義明。凡字必有所屬之首,五百四十字可以統釋天下古今之字。此前古未有之書,許君之所獨創。”把漢字分部,每部設一個首字——“部首”的說法是這麼來的。 三,許慎分部的方法,是以字形的筆畫結構為標準,選定部首,並把和部首字形形同之字歸入其部,這叫“據形系聯”。這種辦法,反映了部內各字在形、義上的內在聯絡,有一些還有字音的聯絡。實際上,他也創造了漢文字學的第一個檢索系統——透過部首檢索。

    四,《說文》的五百四十部裡,沒有“春”部。當時小篆的“春”字寫作“萅”,歸入“艸”部,就是俗稱的“艹”字頭。“舂”歸入“臼”部;“泰”歸入“水”部;“奉”歸入“廾(gǒng)部;“奏”歸入“夲(tāo)”部,小篆的寫法下面是夲;“秦”歸入“禾”部。從這幾個字所歸入的部可以看出,它們在形音義上都毫無聯絡。

    五,許慎給漢字分五百四十部,因為是首創,不可能沒有不足,這裡不詳贅述。但他確立的這個原則,成為漢字按形音義分類及檢索的濫觴。南朝顧野王編的《玉篇》,是《說文》後一部有影響的字典,收錄一萬六千九百一十七字,分五百四十二部,除沿襲許慎的分部原則,他又做了一些改進,其真正貢獻,是每字標註了“反切”。再往後,就是康熙四十九年(1710)由康熙“諭令”,陳廷敬、張玉書等編撰的《康熙字典》,其被認為是《說文》和《玉篇》以後的字典集大成者。其收字四萬七千零四十三個,部首為二百十四部——大大減少了。裡面仍然沒有“春”的部首。不過,“春”已經寫作“春”,歸入“日”部。“舂”、“泰”、“秦”與《說文》同。很奇怪的是“奉”、“奏”歸入了“大”部——大概實在不好歸部,但也說明,即便瞎歸,也決不設立“春”部,沒理由設。 六,到了現在,《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等,一般是189個部首,因為漢字簡化過程中,部首也有簡化。同時發生的一個重大變化,是兼顧部首內各字的形義聯絡之外,主要以簡化後漢字的檢索方便為原則。對於原來字典中不合理的歸部進行了調整,例如,把“奉”和“奏”都從“大”部中移出了。咋辦呢?對這種不好歸“部”的字,按首筆筆畫歸部,“奉”和“奏”都歸入了“一”部。另外,設立《難檢字筆畫索引》,“奉”和“奏”分別被列入其中八畫和九畫的第一個字。即使這樣,仍然沒有建立“春”部,或者“春”字去掉下面的“日”而單列一部,原因還是沒有可根據的道理。現在的這幾部字典詞典,儘管部首大大減少,但設立部首的原則基本沒變。許慎提出過“筆意”和“筆勢”的觀點——筆意,是漢字當初造字時表示其含義的筆畫;筆勢,是在篆隸等字形變化後的字形結構。筆意是根,筆勢是枝;緣枝可循根,但枝不能離根。這幾個字,上部相同,是筆勢變化的結果,不在一根之上,沒有絲毫聯絡;春這樣寫,已經是筆勢之枝,不可能當其為根;春去掉下面的日字,就連枝也不是了,所以都不可能成為部首。

  • 5 # 嚴師說字

    春字頭是舂的省形。“”只能從筆畫組成來詮釋其意義。“”是由“三”、撇“丿”和捺“㇏”的會意。“三”表示多,這裡指示多次的用力運動過程;“丿”表示向下向內用力或向下向內的運動,這裡指示向下用力;“㇏”表示向上向外用力或向上向外的運動,這裡指示向上提起。“丿”的長度大於“㇏”的長度,說明向下用力大於提起的力。“”詮釋雙手上下用力敲擊的運動過程。用“”形成的有奏、奉、春、秦、泰等。

    舂(擬聲chōng)的甲骨文、金文、篆書看是雙手持杵棒搗搓臼中的穀物,使穀物脫皮去殼的過程。楷化後是由三橫“三”、撇“丿”、捺“㇏”和“臼”組成的字。“三”表示多的意思,這裡表示用杵多次搗米;“丿”表示杵棒向下用力;“㇏”表示向上提起杵棒;“臼”表示盛穀物的器具。舂的讀音模擬舂米發出的聲音。舂的本義用杵棒向臼內上下多次搗搓穀物,使其去皮殼,如舂堂(又叫舂塘,舂穀的木槽)、舂穀(舂搗穀物)、舂揄(指舂米,搗米於臼曰舂,自臼取出曰揄)。通“衝”,衝擊,如舂擊(衝擊)、舂撞(衝撞、衝擊)。

    奏(走)是由“”和天會意而成的字。“”表示雙手上下用力敲擊之意,這裡指示雙手敲擊樂器;天表示天子皇上。總體會意為天子皇上敲擊樂器,即奏樂,就如同給皇上敲擊編鐘或其他打擊樂器,演奏樂曲。借“走”聲表示敲擊槌上下運動就如同人走路雙足撞擊地面樣,不斷地上下運動。所以現在軍訓還按節拍(節奏)行走。奏的本義為天子敲擊樂器,即為天子演奏。

    春(初屯切)是由萅簡化而來,萅是由草的省形“艹”、屯和日會意而成的字。“艹”指示草木;屯表示植物發芽,破土而出;日表示太陽,這裡指示日出。萅的字形會意為日出植物生長髮芽出苗的時節。簡化的春字是奏的省形“”和日會議而成的字。“”表示演奏,奏樂慶祝;日指示節日。春的字形表示節日演奏慶祝。引申華人最大的節日春節。讀音是初和屯的切音,初表示開始,屯表示幼苗,即植物幼苗始出的季節。

    奉(豐)是奏的省形“”和豐的省形“”會意而成的字。奏為給天子皇上奏樂,引申獻上優美的音樂,有上貢之意;豐“”表示豐收,有了收穫,要進貢,少一橫,表示不能全部上貢,自己要留一部分。豐即標音又會意。奉的本義為下官或平民向皇上天子貢獻自己的豐收成果。

    泰(太)是由舂的省形“”和水的變形會意而成的字。“”表示雙手上下不斷地拍擊水;水變形為“氺”,“氺”中“亅”表示縱向或上下相對運動,這裡指示水受手拍擊作上下相對運動,或指示人在水中上下運動;橫八“冫和”表示水受雙手拍擊,在人的左右作分合運動。整體畫面就是人在水中“立泳”,即站著游泳。泰借“太”聲表示在人在水中太平,沒有危險。如泰然自若。

    秦(勤)是由舂的省形“”和禾會意而成的字。舂中“三”表示多,指示舂米要多次上下衝擊臼中的米,才可舂掉穀物的殼;“丿”表示向下向內,這裡表示向下用力;捺“㇏”表示向上向外用力,這裡指示向上用力提升舂槌;“丿”的長度大於捺的長度說明向下用力大於提升力,“舂”隱喻民眾會加工食物。禾表示此地適宜種植作物。所以,字形會意為當地民眾會加工和種植作物。借“勤”聲說明秦地為華夏農耕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民眾勤勞。所以秦的本義為適宜種植作物的和養育著勤勞的民眾的地區。

  • 6 # 漢字谷主

    許慎是用篆書來編撰《說文》,小篆是中華歷史上第一次標準化,有里程牌的意義,這也是秦始皇的一大功績,許慎所處的東漢,雖然用隸書多,但隸書自身也不斷在發展變化,並不算是一種標準化的書寫體系,這也可能是許慎不用隸書編撰的原因吧。漢字歷史是真正算得上標準化的,一個是秦小篆,第二個是宋楷書。

    許慎當時編字典,隸書還在不斷變化過程中,因些也只能用標準的小篆來編撰。同時也給後人研究文字帶來便利,特別是偏旁部首,《說文》中分類了541個部首。

    所以,春,舂,泰,奉,奏,秦 的偏旁部首歸類不能按楷書來分,應該看其篆書,而這些字的篆書分別是:

    【春】,是草頭的偏旁

    【舂】

    【秦】

    【泰】

    【奏】

    【奉】

    看上述篆書形,就知道,沒什麼春字頭,

    【春】=【萅】=【艹+ 屯+ 日】,應該是由草書變化過來的。

    【舂、秦】的部首是相同的,上面是由兩手捧著【午(杵)】

    【泰】,由大,左手、右手、水組成,【泰】有極大的意思,因水,也有了流通、通的意思。

    【奉】【奏】頭上的字形稍有不同,【奉】 是三隻手捧著【豐】,有承接、捧著之義。【奏】則由大人雙手捧著【屮】,有奉獻,送上之義

    如果真想了解漢字的本義,必須明白篆書為主的漢字圖形!

    .

    .

    【專注說文解字、快速識字、K12全語文、海外漢語,漢字創新思維、漢字國學、解字古詩文】

    漢字師認證課程,讓你成為一名合格的漢字老師、一名漢字啟蒙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羅南帶著力量寶石去對付滅霸,滅霸能抵抗的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