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錢多多讀文史
-
2 # 一本夏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曹操雄才大略,劉備仁德寬厚,孫權儒雅聰慧,三國之間演繹了一幕幕歷史大劇,三十六計幾乎在三國時期都用上了。
公元219年12月,一代武聖關羽被東吳殺害,關羽之死引起了三國的震驚,殺了關羽東吳不是高興,而是不知所措,關羽被殺,他的大哥劉備肯定不會輕饒東吳,戰爭隨時爆發。於是孫權把關羽的人頭送給了曹操,並修書一封,把曹丞相大誇一番,並提議曹操登基稱帝,東吳向曹操稱臣。
曹操收到這份厚禮後,既高興,又難過,高興的是東吳的態度,難過的是關羽竟然被殺,曹操是個愛才之人,對關羽也是情有獨鍾,想當初是如何的想關羽忠於自己,可是關羽還是離開了他。關羽也是個懂得感恩的人,不然又怎麼會在華容道把自己放了,越想越難過,曹操不覺之間竟然老淚縱橫。
於是曹操給關羽打造金身,厚葬了關羽,享受了帝王的高規格,曹操這點我是真心的佩服。當手下知道了孫權書信的內容後,也是紛紛請求曹操登基稱帝,陳群、桓階和夏侯惇更是情緒激動,恨不得曹操馬上登基。可曹操畢竟是曹操,平靜得讓眾人想不通。曹操只是簡單的說了一句:‘’不可說如此忤逆的話‘’。一轉身曹操走了,眾人面面相覷。
難道曹操真的不想登基做皇帝嗎?當然不是。曹操心裡跟個明鏡似的,孫權之所以這樣做,無非是想穩住曹操,孫權知道東吳殺了關羽,大禍就要臨頭了,劉備肯定不會放過東吳,如果劉備來犯,東吳硬著頭皮也要迎戰,那時假如曹操來個趁虛而入,東吳就要滅亡了。
再者曹操也是個熟悉歷史,善於總結的人,董卓的下場還歷歷在目,廢掉漢少帝引來了殺身之禍。袁術稱帝時,連袁紹都反對。皇帝的位子雖好,可也不是那麼好坐的。何況 如今年歲已高,經不起折騰啦!如此如此,罷罷罷!繼續做我的魏王吧,皇帝的位子留給子孫去考慮吧!不得不說,晚年的曹操更加冷靜,但也缺少了年輕時的果斷,假如他當時登基稱帝,也不會有什麼阻力。
對於曹操不稱帝,我認為還有其他原因,這些原因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當時魏國並沒有統一,蜀漢和東吳的存在,讓雄才大略的曹操感到很遺憾,這樣稱帝並不圓滿。
2、孫權的心思他懂,勸他稱帝並不是發自內心,東吳也不是真心歸順,孫權只不過是從時局的角度考慮,不得不做做樣子,表表心意。
3、如果曹操稱帝,必將成為矛盾的焦點,劉備的蜀漢本來就是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一旦曹操稱帝,劉備從大局出發也會討伐曹操。
4、曹操厚葬關羽,可以安撫劉備,更能激化蜀漢與東吳的矛盾,曹操坐山看虎鬥,坐收漁翁之利。
5、曹操在自己勢力有限的時候,雖然‘’挾天子‘’號令諸侯,但一直表達自己沒有取代漢的意圖,以此明志,來贏得老百姓的認可。
6、當時曹操權力比漢獻帝大得多,皇帝只是個稱呼而已,漢獻帝對他來說只是個傀儡。所以沒有必要冒此風險稱帝。
7、曹操自比周文王,他以把未竟的事情交給了他的兒孫們。曹丕沒有辜負他,實現了他的願望。
所以說孫權跟曹操玩腦髓,曹操才不會上當呢。
-
3 # 二曲人
根據《三國志 武帝紀》載:“建安二十四年,冬十月,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又載:“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陽,權斬關羽,傳其首。”
《三國志 吳主傳》載:“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曹仁於襄陽,曹公遣左將軍于禁救之。會漢水暴漲,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襄陽)未拔。權內憚羽,外慾以為已功,箋於曹公,乞以討羽自效。”
以上記載說明,孫權上書勸進曹操稱帝,當在關羽傳首洛陽之前三月,並不是孫權殺關羽後,才勸曹操稱帝。而且孫權上書曹操稱帝,確實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他不願意看到關羽勢力的壯大,甘願充當曹操幫手,夾擊關羽,以為孫吳爭取生存空間。
但曹操不上套之說,倒是史有記載,《三國志 裴松之注 》魏略曰:“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王(魏王曹操)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這是說,曹操接到孫權以天命歸曹來勸進他稱帝的上書後,不以為然,認為當時時機不到,劉備還在,天下不服他的人還有不少,就是孫權,也不是真心希望他稱帝,而是為了收拾關羽的權宜之計。此時稱帝,是個捅馬蜂窩的勾當,不能做。就像把一個人放在爐火上不移動的炙烤,是活受罪,不死也傷。所以,是曹操自己認為時機不到,不能稱帝。所以說,是曹操自己不上套。在《三國演義 七十七回》裡,把曹操不上套的功勞,歸給司馬懿,說是司馬懿指出了孫權移殺關羽之禍於曹的陰謀。《三國演義》是小說,為了塑造人物,這樣寫是合適的,但不是事實。
-
4 # 張堂君
孫權力勸曹操稱帝,曹操明白,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都是危機四伏,如果稱帝,授人以柄,更是首當其衝,猶如坐在火山中,得不償失。
曹操何許人也,孫權的力勸,他已經從中窺視到孫權的用心,在如此的亂世中,自己稱帝的話,那麼各路諸候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正中孫權的下懷。
並且,曹操深知自己根基尚不穩固,諸侯不滅,圖個稱帝的虛名有何用?
曹操,文蹈武略雖不亞於帝王,然而他深知時勢造英雄的時機不利於他稱帝,莽夫的行為不是曹操的性格。
曹操,就是到最後吳蜀不滅,依然在幕後操縱,更何況當初,怎會稱帝呢?曹操會讓孫權的陰謀得逞嗎?
-
5 # 晴空遠望史
三國鼎立,實際就是一個動態的實力相對平衡。這實力牽扯到彼此軍事實力、經濟實力的消長,也體現在外交的正確決策。孫權殺關羽後,力勸曹操稱帝,曹操又不上套是他們雙方根據自己對內實際需要和對外戰略需要的外交決策博弈,都是以自己利益最大化為現實考量的。
一、孫權殺關羽,勸曹操稱帝的決策考量
1、孫權殺關羽的結果
公元219年10月,孫權和曹操聯合圍剿關羽,關羽兵敗敗走麥城,後被孫權俘虜並殺害。荊州被奪和關羽被殺都是劉備集團難以下嚥的苦痛,孫劉聯盟必然破裂,吳國必然遭到劉備的報復打擊,孫權心知肚明。其實孫權也不想殺關羽,但關羽太過冷峻孤傲,對其大肆侮辱令他難以忍受,另外他也想到了劉備集團也有明白聯盟對彼此有多重要的明白人,至少諸葛亮會有正確的決策。所以殺了關羽很後悔,趕緊派人到蜀國修好解釋,遭到劉備堅辭。孫劉兩家一場戰事難免。但是三國鼎立是一種微妙的平衡,曹操實力分別強於孫權和劉備,孫權和劉備任何一家和曹操聯盟,第三家都必然滅亡,曹操也會回過頭來收拾另外一家弱方。所以,只有孫劉的穩固聯盟對付曹魏才是維持鼎立平衡的前提。孫權非常清楚,但自己短視釀下的大錯,必須要補救,所以他向曹操示好。
2、孫權殺關羽後果的應對
關羽北伐襄樊前期給曹操集團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曹操對關羽可以說是又愛,又怕,又恨。於是孫權一面內部加緊備戰,一面派使者帶著關羽的頭顱和自己的親筆書信出使魏國面見曹操。一是把關羽的頭顱獻給曹操,二是表示極力擁護曹操稱帝。這種決策就是修好曹魏,全力備戰劉備,寄希望於自己與劉備交戰時曹操不會趁虛攻擊自己。
二、曹操不上套的決策考量
1、曹操對孫權、劉備外交問題的處理
(1)對孫權的態度。《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治風疾神醫身死,傳遺命奸雄數終。操觀畢(孫權書信)大笑,出示群臣曰:“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曹操心裡非常明白把關羽頭顱送給他是嫁禍給他,勸他稱帝就是讓他當第二個袁術,迅速的覆滅。這兩招非常厲害,所以笑罵孫權把他放在火上烤。也給孫權明確的拒絕態度。
(2)對劉備的態度。雖然曹操對關羽又愛、又怕、又恨,但為了示好劉備,依然對關羽這個漢壽亭侯給予厚葬,以安劉備和天下,非常得體。
2、曹操內部政治的實際需要的決策
(1)曹操不稱帝實際上是內政的需要。曹操被世人評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一生歷盡無數次的征戰殺伐,最終達到權力的巔峰,完全有能力和條件稱帝,為什麼不稱帝呢?一是外部還有兩個強勁的對手(孫劉),一旦稱帝,就會假人以口舌,遭到攻擊。袁術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也參與了天下諸侯討伐袁術的過程,深知其中利害;二是自己出身寒門宦室,雖然廣納賢才,唯才是用,得到擁護。但漢末政治實力真正操控在士族集團手中,自己總還是強權於外,並沒有真正威服士族集團,再加上週邊外族的壓力;三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非常強大的政治遺產,自己從丞相到魏王,權勢炙手可熱。即使有稱帝之心,孫權勸上也非稱帝之時。四、曹操還自比周公,想獲得清譽,即便不是真實想法也是現實需要。因為曹操是一個寒門出身的超現實主義者。
(2)曹操外交上的考量。一是樂見孫劉鷸蚌相爭,自己安得其利,所以一邊厚葬關羽,一邊堅拒孫權。二是自己受到重創好趁機休息有一個好的外部環境,也好趁機安定自己的周邊。
綜上所述,孫權勸曹操稱帝和曹操堅決不上套,不能僅僅只看到表面的現象,要看到表象背後的實質。兩者都是根據自己實力情況進行內外決策的實際博弈。
-
6 # 六福雅士
曹操的政略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是“廢天子而自立為帝”。
換言之,他打的旗號一直是擁漢,若想篡漢,須從口號宣傳,民意與論,文臣肅清,武將馴服等方面,做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方可有所動作。
至於孫權,是三國中,最後一個稱帝的。既然如此,他為什麼還要忽悠曹操稱帝呢?因為他操心不善…想把曹操放到火上烤…
曹操何許人也,怎能上孫權的當?!呵呵一笑,便拆穿了孫權的把戲。
-
7 # 沉墨I方之城
孫權的那點小算盤,別說能算計曹操,就連許昌看城門的人都知道孫權的用心。曹操壓根都沒有稱帝的打算,更何況完全不具備稱帝條件。
孫權偷襲了荊州,本意沒有想把事情搞大,無非想佔點地盤,他也沒想到呂蒙那麼牛逼,不但佔了原來劉備的荊州全境,而且還把蜀漢第一大將關羽給捉了,還一刀給剁了。
剁了關羽,才知道事情鬧得有點大,當時三國鼎立,孫權是實力最弱的一方,曹操最為強大,劉備佔了劉璋的益州,張魯的漢中,收留了西涼的馬超,實力大增,甚至在孫權偷襲荊州之際還佔領了曹魏了上庸等地。
荊州是劉備的根據地,這被孫權給佔了,還殺了關二哥,這還得了,劉備一邊稱帝,一邊磨刀,天下都知道賣草鞋的要對孫權動手了。
“遇到事情,不能坐以待斃”——奧特曼孫權不能等著劉備打上門來,更何況打上門來的不一定只有劉備,一代奸雄曹操肯定會來撿便宜,既然孫、劉聯盟撕破了臉,友誼的小船要翻,那就重新找個大樹當靠山吧,看來看去,天下只有曹操最為合適,於是孫權就給曹操寫了一封信——投降。
孫權的投降內容很簡單:東吳向曹魏稱臣,年年納貢,接受曹魏封賞,但是江東還是孫權自立、自理,一句話,我給你喊爹,但是我的還是我的,你的我不要,我的你也別搶。
曹操答應了孫權的投降,多一個喊爹的人總比多個仇人好,曹操雖然答應了孫權給他喊爹,但是並沒有答應幫孫權來擺平劉備,誰也不傻,就口頭上的投降,要我出兵出錢平事兒,不幹!
孫權一看曹操不上當,那就上表曹操擁護其稱帝,這算盤打得更精,如果曹操稱帝,劉備肯定不答應,他原本就以匡扶漢室為己任,要是聽聞曹操敢廢漢稱帝,這還得了,劉備的仁義之君的名聲還要不要了??
曹操稱帝,劉備必然北伐,孫權至少能安生幾年,荊州不但踏踏實實的吞進肚裡,更是可以坐山觀虎鬥,誰輸誰贏多無所謂,最好是兩敗俱傷,孫權還可以撿個落地桃子。
算盤打得響,曹操不上當。
曹操壓根就沒有想過稱帝這個選項,從骨子裡來講,他只想做個霍光似的權臣,當皇帝完全沒有興趣,更何況在這個時候稱帝,孫權的用心誰都清楚,無非就是把劉備的怒火引到曹魏這方來。
回覆列表
為啥?想禍水東引唄。
本來吳蜀是聯盟,雖說各有算盤,但大致目標是一致的。
奪回荊州,殺掉關羽,吳蜀聯盟宣告破滅。
劉備不僅失卻兄弟、手足、骨幹,更失卻荊州重地,此仇不報,枉為君為兄!
孫權見勢不妙,立馬倒向曹魏,並送去關羽首級,意欲禍水北引。為進一步突出曹操,他上表勸進。
話說三國老弟兄,有哪個是蠢的?
於是曹操禮葬關羽,謝絕勸進,並明示孫權之意:你想把我放火上烤?(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