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秉燭讀春秋
-
2 # 密探零零發
1895年,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在彈盡糧絕,援軍來援無望的情況下,選擇了服鴉片自殺。對於丁汝昌之死,他到底是以身殉國,還是畏罪自殺呢?還有就是為何在他死後,光緒下旨“籍沒家產,不許下葬”呢?一切的謎團,在他死後可謂眾說紛紜。
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爆發。日本聯合艦隊圖謀已久,而北洋水師倉促迎戰,丁汝昌立即命令北洋艦隊由返航時的犄角魚貫小隊陣改為犄角雁行小隊陣”。但是由於時間緊迫,再加上各艦隻航速不一,更要命的是丁汝昌從來沒有進行過這麼大的戰術編隊操練。因此,北洋艦隊迎戰時的隊形未能形成犄角雁行小隊陣,實際接戰時的隊形類似於“燕翦陣”。這樣結果是我艦巨大、艦炮口徑大的優勢不僅未能得以充分發揮,反而處處受到制約,各艦隻能獨自為戰。
黃海海戰的結果就是北洋水師損失慘重,但定遠、鎮遠兩鐵甲艦尚存,北洋水師尚可一戰。但丁汝昌再不敢出洋巡邏作戰,只把艦隻龜伏在港內。對此,光緒皇帝下令丁汝昌的北洋水師出軍,但是丁汝昌就是抗旨不遵,這可是死罪,光緒皇帝很惱火。有人說這是因為李鴻章下令,丁汝昌背鍋,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作為統帥,不能眼看著北洋水師龜縮在港中被動挨打,全軍覆沒呀!丁汝昌的不作為,也是一種犯罪。
最終的結果是清廷花了巨資建設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此時清政府內的清流黨、頑固黨人以此為藉口交相攻擊,結果就是必須有一個人來承擔甲午中日戰爭戰敗的責任,顯然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是最佳人選。丁汝昌也深知自己已經成為了一個“替罪羊”,最終的結果是不得不死,於是他選擇了服毒自殺。對於它的死,是自殺殉國也好,是畏罪自殺也好,但這樣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全家人。
在丁汝昌服毒自殺後,光緒皇帝認為丁汝昌可謂罪大惡極,即使丁汝昌死了,也不放過他,於是下旨“籍沒家產,不許下葬。”丁汝昌的子孫輩被迫流落異鄉。直至宣統二年(1910年),經載洵及薩鎮冰等人力爭,他的靈柩始歸葬於安徽無為縣西鄉小雞山梅花地,後來也是被毀於一旦。各位,你們認為他到底是以身殉國,還是畏罪自殺呢?
-
3 # 古史新談
北洋提督丁汝昌可謂是一個悲劇英雄,在甲午海戰,奮勇作戰,傷重不退,展現了極高的軍人素質。當時,丁汝昌腿都被摔斷了,口吐黃水,丁汝昌忍受劇痛,坐在甲板上的過道之側,督戰到底。無奈中國軍隊作戰失利,士兵畏敵如虎,既不肯鑿沉戰艦,堅壁清野,也不肯冒死一戰,突圍而出,反而想劫持丁汝昌一同投敵,丁汝昌被逼無奈,憤然自盡。(乃令諸將候令,同時沉船,諸將不應,汝昌複議命諸艦突圍出,亦不奉命。軍士露刃挾汝昌,汝昌入艙仰藥死)雖然作戰失利,但是並非是丁汝昌一人之責。丁汝昌奮戰於前,自盡於後,對國家可謂是鞠躬盡瘁、問心無愧了。但是當丁汝昌自盡的訊息傳來,清廷政府大臣竟然都是一片問罪之聲。高橋貞所作《徵清詩史》是記述相對完整的戰爭漢文詩集。高橋以唐代張巡、許遠死守睢陽的故事比論丁汝昌,認為丁汝昌雖殺身卻不能成仁。在《論丁汝昌》中口氣嚴厲的質問:“漫言一死救兵民,鉅艦堅臺委敵人。以中國風論士道,丁提督豈是忠臣?”死後,清廷政府更是對丁汝昌進行問罪:下令褫職籍,沒收全部家產,還把他的棺柩加上3道銅箍捆鎖,塗上黑漆,以示戴罪,還不准他下葬,以至17年後才得以入土為安。可笑又可悲的是,雖然清廷政府認為丁汝昌是一個“罪人”,我們的敵人日本,卻將他視為英雄。在劉公島,丁汝昌知道大勢已去,為保護他計程車兵,向伊東佑亨提督修書一封:“我懇請您不要殺害士兵和人民,我願將艦隊和炮臺兵器全部交出。英國艦隊司令官會擔保我所言非虛。”伊東佑亨看過信之後當場對使者說:“不需要什麼證人,我信賴的只有丁汝昌一個。”在得知清政府打算用一艘商用帆船運回丁汝昌的遺體,把“丁軍門”稱為“海之武者”的伊東佑亨火了。他將“康濟”號從俘虜船隻清單中刪除,令其送“丁軍門”最後一程。他問部下:“你們會讓別人用帆船運回我的遺體嗎?責任我來承擔,有死而已。”日本海軍大尉小笠原長生是這樣描繪丁汝昌的:“他是一位具有古代豪傑風度的人物……無論旅順還是平壤,皇軍所到之處,立即陷落。然而守衛在威海衛內劉公島的丁汝昌,對日本陸海軍的進攻則進行了英勇的抵抗。竭盡全力之後,以自殺以救部下。這實在是戰則義戰,降則義降啊。”“鎮遠”艦的美國教習馬吉芬,在黃海海戰中因傷返國,四處演講宣傳中國,被人視作神經病。1897年2月,在他尊敬的丁汝昌提督自殺後2年,馬吉芬也於悲憤中拔槍自殺。遵照他的遺囑,下葬時身著一套北洋海軍的制服,棺槨上則覆蓋著黃底青龍海軍旗。
-
4 # 陳悅漫步海邊
有關甲午戰爭、北洋海軍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北洋海軍全軍覆滅後,自殺殉國的提督丁汝昌根本沒有被籍沒家產,更沒有不許下葬的說法。所謂的“籍沒家產”,以及子孫流離失所之類,那事把1949之後的土改、抄家混淆後的訛傳。所謂的不許下葬,則是因為不瞭解安徽當地的喪葬風俗,而產生的錯誤解讀。
1895年2月11日,丁汝昌在威海劉公島自殺時,其身份是“革職留任北洋海軍提督”,其提督職務實際上在1894年末被清廷以旅順防守不力而被革去。當北洋海軍覆沒、丁汝昌自殺的訊息經過確實查證後,清王朝的處理十分簡單,即鑑於丁汝昌已經自殺,所以不做任何追責,但也不加以憐恤恢復其被革去的提督身份,從而也就不按照提督例給予優恤,這就是清王朝對丁汝昌所處的全部處分,根本沒有什麼抄家之類的橋段,其處理的諭旨原文如下:
已革海軍提督丁汝昌,總統海軍始終僨事,前經降旨拿問,獲咎甚重,雖此次戰敗死綏,仍著毋庸議恤。
丁汝昌在劉公島兵敗自殺後,靈柩由“康濟”艦運往煙臺暫存,而後再由“康濟”送往上海,交丁汝昌的家人認領,後運回家鄉巢湖,遵從當地的葬俗暫厝(即暫不下葬),在選擇好風水吉地後,於數年後葬於安徽無為小雞山梅花地。另外,丁汝昌的棺槨上曾有三道銅箍,也屬於是當地的葬俗。
順帶補記的是,丁汝昌的子孫有在民國任官,新中國成立後,丁汝昌位於安徽巢湖汪郎中村的舊居在土改中被抄家分配,丁汝昌墓則在50年代被當地村幹部指揮挖掘,現存的是21世紀重修的空墳。
-
5 # 阿呆有點呆
丁汝昌,原名先達,字禹廷,亦作雨亭,號次章,安徽省廬江縣人,幼年時家境貧窮,僅念私塾3年,太平軍興時,初投太平軍,後隨部降湘軍,因作戰英勇,授總兵,加提督銜,賜協勇巴圖魯勇號,清同治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874年,清政府決定裁軍,丁汝昌歸鄉。
清光緒元年既公元1875年,李鴻章負責籌建大清海軍,丁汝昌前往投靠,清光緒六年也就是公元1880年,丁汝昌率、等官兵赴英國接收“超勇”、“揚威”巡洋艦,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建軍,丁汝昌任提督。
清光緒廿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黃海海戰中,丁汝昌於旗艦“定遠”艦艦橋指揮,為炮火所傷,另致遠、經遠、超勇三艘巡洋艦被擊沉,揚威艦被濟遠艦撞沉,廣甲艦逃逸擱淺自毀,共計損失5艘巡洋艦,餘艦均受傷嚴重;後丁汝昌銜李鴻章命鎮守北洋水師重鎮威海衛,因對陸軍戰力表示擔心,建議做好炸燬陸路海岸炮臺的準備,竟成“通敵誤國”罪證,清政府下令交刑部治罪,而於李鴻章、等申辯下,清廷改事後解送刑部,清光緒廿年12月25日(公元1895年1月20日),日軍于山東半島榮成登陸,隨後攻克威海陸上炮臺,海陸合圍北洋水師,丁汝昌與北洋水師殘部固守劉公島待援,然迄清光緒廿一年1月19日(公元1895年2月11日)仍無友軍來援,為劉公島軍民生存計,時任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向日軍投降後,服鴉片自盡殉國,至此清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清政府將北洋水師失利,歸因於丁汝昌指揮失當,光緒皇帝下旨“籍沒家產”,丁汝昌著黑色囚衣,棺材漆成黑色,外加三道銅箍捆綁,昭示棺主戴罪,不得入土下葬,直至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經及等人奔走,終為平反;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靈柩歸葬於安徽省無為縣西鄉小雞山梅花地。
回覆列表
丁汝昌是晚清水師名將,在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幾乎是譭譽參半,贊——說他在甲午戰爭中殺身成仁,表現了一個錚錚鐵漢的民族氣節。毀——說他在甲午戰爭中是個膽小如鼠、畏敵如虎,自殺是迫於深知罪過嚴重,為了保全家族不被滅族而不得已為之。甲午戰爭失敗後,光緒皇帝下旨對丁汝昌“籍沒家產,不許下葬”。顯然,光緒採用了“毀”的結果,那麼,光緒帝為何這樣做呢?
▲光緒
我相信上年齡的親們,在小學時,就學過甲午戰爭這節課,書本上把丁汝昌當成了反面教材,是襯托鄧世昌這個英雄人物的小丑。也就是說,光緒選擇了褒揚鄧世昌,貶低丁汝昌的做法,其實這背後有其政治目的。
中日甲午海戰是指日本侵略北韓和中國的戰爭。發生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清晨,日本侵略北韓,首先在北韓的牙山灣口豐島西南海域襲擊中國海軍軍艦船隻,這就是豐島海戰,可以把這次海戰看成是甲午戰爭的開始,或者說是甲午戰爭的第一戰。顯然日本想把北韓宗主國的大清拉進戰爭。日本故意找事,清政府總得有所表示吧。光緒知道後勃然大怒,馬上下旨讓丁汝昌投入戰爭,而丁汝昌的上級李鴻章則認為沒有準備好,想拖延一下時間,先進行外交干涉。於是朝廷出現了兩種聲音。丁汝昌該聽誰的呢?
▲丁汝昌
丁汝昌是安徽合肥人,和李鴻章李中堂是老鄉,他最早是太平天國的將領,後來投降了曾國藩,加入了淮軍行列。太平天國滅亡後,李鴻章要建立海軍,自然要提拔自己的老鄉,誰不想打造屬於自己的嫡系部隊呢?於是就提拔委任丁汝昌為北洋水師提督。相當於北洋海軍司令。而當時的鄧世昌只是他“致遠”艦的管帶(相當於艦長)。搞清關係以後的事就容易理解了。皇帝光緒——李鴻章(李中堂)——丁汝昌(北洋總司令)——鄧世昌(艦長)彼此是上下級關係。
話說光緒帝為了和慈禧爭權,需要一次漂亮的戰爭來支撐,光緒一直致力於維新變法,這次購買了德國數艘戰艦,想充分發揮下威力。其實他不懂內情,軍艦雖然先進,總要有相配專業人員吧,李鴻章深知其中內情,軍艦雖然買了回來,並且讓丁汝昌初步組成北洋艦隊,但沒有實戰經驗。所以他不願讓戰爭馬上打響。但皇帝好大喜功,不顧現實情況,決心誓死一戰。
▲慈禧太后
有道是聰明的將領不打無準備之戰,匆忙開戰的結果註定了失敗。丁汝昌的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黃海一戰”中損失慘重,鄧世昌駕駛的致遠號壯烈殉國。
海戰過後,丁汝昌慘敗帶著北洋艦隊退回了旅順港進行休整。光緒得到訊息後,下旨削奪丁汝昌的職務、摘去頂戴花翎。這時李鴻章極力為他申辯,最後勉強保住了職務,讓其戴罪立功。
甲午海戰,丁汝昌確實應該負一定的責任,但不是主要責任。但他並沒計較這些,依然全身心的撲在工作上。隨後他主要負責威海佈防。
等北洋艦隊剛剛修理完畢,日軍的聯合艦隊在山東榮成登陸,丁汝昌率殘破的北洋艦隊迎戰,日軍40艘軍艦一字排開,火力威力無比。北洋艦隊沒有還手之力。丁汝昌只好邊打邊等待艦隊的支援。
此時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佑亨遞送勸降書,勸他投降,丁汝昌不為所動,決心死戰到底,當日,對家人說:“吾身已許國”,並將勸降書上交李鴻章,以明心跡。丁汝昌感到為國獻身的時候到了。
丁汝昌久等救援不來,日本陸軍也用陸路炮臺的火炮向港內猛轟。形勢危機迫在眉睫,丁汝昌的指揮艦被敵人炮火擊沉,他欲與船同沉,被部下誓死救上小船。十幾個人來到一座孤島,丁再次毅然回絕日軍勸降,決心慷慨赴死盡忠。當晚,丁汝昌乘人不注意服鴉片自殺,卒年59歲。
▲李鴻章
戰鬥結束後,丁汝昌的屍體被送回了老家,然而光緒下旨“籍沒家產”,不許下葬。”丁汝昌的子孫輩被迫流落異鄉。直至宣統二年(1910年),經載洵及薩鎮冰等人力爭,清廷才為丁汝昌平反昭雪。
三名中國海軍將領,北洋艦隊司令丁汝昌將軍、右翼總兵兼“定遠”艦艦長劉步蟾將軍和張將軍,在甲午戰爭中表現出了比他們的同胞更加堅貞的愛國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氣節,他們值得中國的人民引為驕傲。——引自《紐約時報》丁汝昌之所以被光緒“籍沒家產”,不許下葬。”完全是出於政治目的。甲午戰爭的失敗,總要找個“替罪羊”。李鴻章是慈禧的紅人,光緒不敢得罪李鴻章,現在慈禧幸災樂禍了,心想,“讓你胡搞,現在死心了吧,看你怎樣收場?”慈禧把“西化改革”的光緒逼到了死角,這時光緒的“維新派”出了一個計謀,就是褒揚鄧世昌,極力貶低丁汝昌,打擊丁汝昌一來可以轉移目標,把責任推給丁汝昌,樹立鄧世昌的英雄形象,也就是樹立皇帝的形象,這才是其中的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