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扒糞機

    1942—43年蘇軍的冬季反攻從斯大林格勒戰場11月19日“天王星行動”開始,逐步蔓延到其他戰場。

    11月19日蘇西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在1100門大炮80分鐘火力掩護後,突入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和德第6集團軍縱深(此日也被蘇聯定為“炮兵節”)。20日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發動對德第4裝甲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的進攻,23日西南方面軍第4坦克軍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第4機械化軍在卡拉奇附近的蘇維埃村會師,達成對德第6集團軍的合圍。被包圍的德、羅、意軍人數25-30萬,到43年2月2日除4萬餘人透過飛機運出外全部損失。

    11月25日蘇西方面軍和加里寧方面軍對勒熱夫—維亞濟馬的德第9集團軍、第4集團軍一部發起代號“火星行動”的進攻,但這次冬季沿森林道路的進攻遭致德空軍猛烈空襲。在德軍頑強防守下,蘇軍未能突破德軍陣地實現合圍,自身傷亡35萬,德軍僅傷亡6萬。但到43年 2月,德第9集團軍被迫撤出勒熱夫突出部。

    12月16日,蘇西南方面軍發起“小土星行動”,攻擊德B集團軍群和頓河集團軍群,突破義大利第8集團軍防禦後前進受阻。但迫使曼甩鍋從第57裝甲軍抽出第6裝甲師回援,至23日德軍後撤,停止對第6集團軍的“暴風雪”救援行動。以後與南方面軍相互配合,壓迫德“頓河”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一部向頓涅茨地區撤退。

    1943年1月3日蘇南方面軍和外高加索(後改為北高加索)方面軍發起解放高加索戰役,對當面德“頓河”集團軍群的第4裝甲集團軍和A集團軍群的第1裝甲集團軍、第17集團軍進行攻擊。但南方面軍試圖收復羅斯托夫切斷德軍的企圖失敗,德第4裝甲集團軍和第1裝甲集團軍一部透過羅斯托夫撤退。北高加索方面軍於2月12日收復庫班首府克拉斯諾達爾,至4月4日進逼塔曼半島,圍困德第17集團軍和第1裝甲集團軍一部。

    1月12日蘇列寧格勒、沃爾霍夫方面軍發起“火花行動”,投入對當面德第18集團軍的進攻,至18日收復拉多加湖南岸的施呂瑟爾堡地區,開闢條8-10公里寬的走廊地帶,初步開啟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但收復錫尼亞維諾地帶,前出至基洛夫鐵路線的企圖失敗。

    1月12日起蘇沃羅涅日、西南、布良斯克方面軍相繼發起“奧斯特羅哥日斯克—羅索什”、“沃羅涅日—卡斯托爾諾耶”戰役,攻擊德B集團軍群,擊潰德第2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和義大利第8集團軍,收復沃羅涅日和哈爾科夫。隨後在德軍的反攻下,西南方面軍於3月3日全線退過頓涅茨河,3月16日沃羅涅日方面軍放棄哈爾科夫,18日德軍重佔別爾哥羅德,22日德軍停止反攻。

    2月10日起至4月2日蘇列寧格勒、沃爾霍夫、西北方面軍發起“北極星行動”對德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但進攻受阻,德第16集團軍3月撤出傑米揚斯克。

  • 2 # 戰略論

    1942年蘇軍的冬季大反攻是沿整個東線全線展開的,重點放在了中路和南翼,北翼則是牽制性進攻。其中在中路和南翼上蘇軍更側重於中路,投入的兵力兵器要比南翼強大。蘇軍反攻的目標主要表示那些深入蘇軍防線的突出部,北翼的傑米揚斯克突出部,中路的勒熱夫突出部以及南翼的斯大林格勒突出部。

    戰事的發展出乎了蘇聯最高統帥部的預料,原先投入兵力最多的針對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勒熱夫突出部的反擊行動並沒有取得重大的突破,反而損失很大,傷亡是德軍的6至7倍。但是在南翼蘇軍對斯大林格勒德軍的反擊卻出奇的順利,取得的戰果遠遠超過了原有的預期,蘇軍首次完成了對德軍一整個集團軍的包圍,這在之前是蘇軍不敢想象的事情。介於在南翼取得的重大突破,蘇軍最高統帥部隨即將整個冬季反攻的重點轉移到了這個方向上來。

    德軍由於在北翼和中央方向上的激烈防禦作戰牽制了這兩個集團軍群的預備隊,陸軍總司令部少量的戰略預備隊也被牽制了一部分,使得德軍沒能為解救第6集團軍湊齊足夠的解圍兵力,最終導致了該集團軍的覆滅。失去了這個集團軍,德軍在該方向上的防禦也陷入崩潰,失去了側翼的掩護,深入高加索的部隊為了後路不被切斷也開始了全面的撤退。整個南翼的德軍基本是一邊遲滯著蘇軍的進攻,一邊進行有組織的撤退。

    在不斷的撤退中,南翼德軍的防線逐漸縮短,兵力不足的問題得到了緩解,同時在得到了從高加索撤回的第1裝甲集團軍的大部和從西線調來的新銳部隊的增援後,南翼德軍逐漸積蓄起了一支強大的反擊力量。而蘇軍表面上在不停的進攻,戰線不停的推進中,但是卻再也沒能取得像斯大林格勒戰役那樣的圍殲戰,反而由於戰線的變寬和補給線的拉長讓蘇軍的進攻呈現強弩之末之勢。最終曼施坦因利用蘇軍進攻兵力分散的弱點,集中強大的裝甲部隊發起了反擊,在哈爾科夫附近重創了蘇軍的機械化部隊,迫使蘇軍全面轉入了防禦,隨著泥濘季節的到來德軍的反擊也被迫停止了,蘇軍的冬季反攻就此結束。

    雖然蘇軍沒能在1942年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但是也算是意義非凡,德軍1942年的進攻果實被蘇軍完全奪回,而且迫使北翼和中央方向的德軍防線向西大範圍收縮,消除了德軍對莫斯科的威脅,打通了和列寧格勒的陸地聯絡,高加索的油田也得到了安全保障。同1941年相比,蘇軍在1942年的表現要優秀許多。

  • 3 # 島主說事

    二戰蘇德戰場,1942年到1943年蘇軍冬季大反攻的戰況是怎樣的?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抓住了蘇德戰爭的主要作戰階段。但要分開來講,因為1942年的冬季作戰和1943年的冬季作戰有很大區別,1942年冬季蘇軍的大反攻,是在防禦作戰的基礎上展開的,屬於戰場形勢逆轉;而1943年的冬季作戰,戰場形勢完全倒向了蘇軍一邊,這次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反攻。

    首先,1942年的冬季大反攻,蘇軍是在被動防禦作戰的情況下逆轉展開的。

    之所以用逆轉兩個字,就是因為1942年德軍仍然佔據東線作戰主動權,直到1942年冬季作戰,蘇軍贏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才使戰場主動權易手。那麼,1942年冬季作戰的形勢又是什麼樣的呢?

    應該說,1941年的冬季作戰,德軍因莫斯科戰役遭遇氣候因素挑戰,影響了進攻效果,致使閃擊戰首次失利,但德軍的總體戰鬥力並沒受到太大影響。對蘇德雙方來說,1942年夏季都在思考如何展開一次強有力的作戰問題,但這裡有個基本的要素是雙方都重視的,那就是如何繼續展開以裝甲進攻為主的攻防問題。

    對德軍來說,前期閃擊蘇聯帶來的一系列不確定因素,在莫斯科戰役中都完全暴露了出來,如補給問題、冬季防寒問題等,所以,他們把目光投向南線重要戰略資源上,從而展開了藍色方案行動。而對蘇軍來說,雖然莫斯科戰役中,找到了一些如何應對德軍裝甲快速機動進攻的方式方法,但德軍在戰役失敗後,仍然將70個師的重兵部署在勒熱夫-瑟喬夫卡和維亞濟馬一線,大有重新進攻莫斯科的企圖,所以,斯大林不得不將1942年的夏季作戰重點仍然放在中線保衛莫斯科上面。

    但是,當德軍取得1942年5月份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的勝利後,使用分兵戰術企圖在佔領高加索的情況下也佔領斯大林格勒,從而導致蘇軍也將作戰重點南移,用斯大林格勒戰役牽制住了高加索和勒熱夫兩個戰場,從而獲得了1942年冬季作戰的偉大勝利。可以說,斯大林格勒戰役徹底扭轉了戰場局面,這是蘇軍沒有想到的,也讓德軍分散兵力後悔得直拍後腦勺。

    從這個層面講,1942年的冬季作戰,蘇軍並不具備戰場優勢,但卻逆轉了戰場主動權。這與德軍錯判戰場形勢,和沒有汲取1941年冬季作戰的教訓有很大關係。兵力分散戰線太長,綜合國力支撐不了戰場需要。

    其次,1943年的冬季大反攻,蘇軍是在完全佔有戰場主動權的情況下展開的。

    1942年,對於蘇軍來說,北中南三個作戰方向都對蘇軍不利。在北線列寧格勒戰場,德軍大量使用空襲和炮擊造成城內軍民傷亡重大,12月8日蘇軍企圖發起一場大的突圍作戰,最終延遲到了1943年的1月份。

    在中線,圍繞勒熱夫瑟喬夫卡的戰鬥一直是小打不斷,大打受挫,蘇軍幾次發動進攻,都被防禦大師莫德爾成功擊退,蘇軍4次大的進攻作戰,不僅沒有收回失地,反而損失重大,尤其是11月份配合斯大林格勒戰場發動的“火星行動”,不僅成為朱可夫軍事指揮的滑鐵盧,也使蘇軍再次遭遇重大損失,還牽扯了蘇軍大量兵力不能南下增援。

    在南線斯大林格勒戰場,如果不是11月19日蘇軍發動的“天王星行動”獲得成功,曼施坦因組建頓河叢集差點就能與相距30公里包圍圈中的保盧斯會合。可以說,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是在三個戰線同時出現重大損失的情況下展開的,情況並不樂觀。

    但過了1943年的新年,形勢就開始向蘇軍好轉。一方面,北線列寧格勒戰場,蘇軍推遲突圍的“火花行動”於1943年1月12日打響,經過7天激戰,蘇軍列寧格勒方面軍和沃爾霍夫方面軍首次會師,突破了德軍長達17個月的包圍圈。

    另一方面,1943年3月2日,蘇軍發動了第二次勒熱夫維亞濟馬戰役,動搖了德軍繼續防禦的決心和信心,迫使莫德爾採取瞞天過海策略主動撤出戰場,解除了莫斯科方向的威脅。

    而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繼“天王星行動”之後,蘇軍接連又發起了多個戰術行動,尤其是1943年1月的“木星行動”和“指環行動”,直接將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全部圍殲,曼施坦因也被逼得救援無望無功而返。

    更重要的是,曼施坦因在1943年2月取得哈爾科夫反擊戰勝利後,德軍企圖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展開坦克決戰,希望將蘇軍裝甲主力全部消滅。但7月5日堡壘行動展開後,德軍卻因各種原因沒有如期完成作戰計劃,堡壘行動還使德軍在東線的裝甲主力損失殆盡,從而完全失去了戰場主動權,再也沒有能力發動一場像樣的進攻作戰了。

    從這個層面講,雖然蘇軍在1944年展開了波瀾壯闊的斯大林十次反攻戰役,但在1943年的冬季作戰蘇軍就已經在各個戰線擺開了架勢,德軍除了曼施坦因在南線還有些許招架之功外,其它作戰基本在作後退準備。而蘇軍從1943年8月份開始,相繼展開了收復頓巴斯、突破第聶伯河防線和庫班作戰,實現了從區域性進攻向全面反攻的準備。

    第三,1942至1943年東線冬季作戰特點及影響。

    應該說,從整個蘇德戰爭的程序看,1942年和1943年是東線戰場的重要時間節點,如果說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德軍是佔有突然襲擊和裝甲快速機動優勢的話,那麼,1942年就是閃擊戰完全喪失優勢和失去理論指導的關鍵一年,而1943年卻是德軍裝甲部隊遭遇滅頂之災的一年。

    從這裡不難發現,1942年和1943年對德軍的閃擊戰和裝甲快速機動來說,影響非常重大,有這樣幾個特點值得研究。

    一方面,閃擊戰並不適合東線戰場。或者說閃擊戰並不能一勞永逸。從德軍在整個二戰的表現看,不管是東線戰場還是西線沙漠作戰,離了裝甲坦克就打不了仗,從現在的角度看是缺乏戰場靈活性,但在當時也確實太死板了些,尤其是面對蘇聯的廣闊面積,德軍的裝甲優勢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德軍的打法一直在用鉗形攻勢,並沒有集中兵力攻其一點。雖然蘇德戰爭打響時,德軍的鉗形攻勢有一定作用,但蘇軍掌握閃擊戰特點後,以其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反而讓德軍深受鉗形攻勢苦惱,導致兵力分散和形不成集中火力。從總的戰略方向看,北線進攻就打了一仗,圍攻列寧格勒還沒有拿下來,白白耽誤了一個集團軍群兵力;而中線的進攻就打了莫斯科和勒熱夫兩場大戰,但都失敗了。唯有南線作戰稍有起色,說明在作戰指揮上,胃口太大戰線太長,沒有考慮到閃擊戰的困難和補給的難度有多大。

    更重要的是,東西兩線作戰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雖然盟軍在1944年才開始登陸諾曼底,但德軍部署在西線的兵力卻一直在做著防禦準備,客觀上講,英美盟軍在1942年第艾普登陸和1943年西西里登陸,雖然只是試探性進攻,但對德軍的影響卻是非常大的。

    綜上所述,1942年和1943年冬季作戰對東線戰場影響非常大,而發生在斯大林格勒和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兩場大戰,又是影響整個歐洲戰場的兩場重要戰役,如果說斯大林格勒戰役是把德軍的左臂打斷了的話,那麼,庫爾斯克戰役就打斷了德軍的右臂,所以,到了1944年,失去了兩支胳膊的德軍,基本就沒有了還手之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覺得宋江的《西江月·自幼曾攻經史》霸不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