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嶽掩赤城

    航母中的MT。載機量很少,裝甲很厚,艦政本部是計劃建造作為海上的前線機場來用的

    信濃號原為大和級戰列艦的三號艦,因為預計要到1945年才能完全建造完成,因而導致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停工,當時建造完成度大約40%。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日本四艘艦隊航母集體沉沒後,聯合艦隊決定將其改裝成航母。1944年10月8日下水,該艦標準排水量達到驚人的65800噸,滿載排水量達到73000噸,在該艦長265.8米,寬36.3米,吃水10.3米,主機功率到達15萬匹馬力,最高航速28節。在體型上是1954年美國海軍福萊斯特號航母之前最大的航母(福萊斯特號雖然標準排水量是6萬噸,但是滿載排水量81000噸,長325米,艦寬73米,吃水11米,所以某些單純比較標準排水量而得出信濃號是小鷹號之前最大航母的結論是不正確的)

    雖然信濃號排水量非常大,但是其載機量僅為47架(20架艦爆,27架艦戰),甚至還不如日本聯合艦隊1.3萬噸隼鷹級輕型航母的載機量。主要是因為信濃號對於工期要求很緊張,導致連戰列艦炮塔底座都沒拆,大大壓縮的艦內空間,同時因為穩定性原因,該艦隻設定了一個不規則的長163.4米,寬33.8米的機庫,其最小寬度為19.8米,導致載機量極為縮水。因而在日本海軍艦政本部的定位中,信濃號並非艦隊航母,而是重灌甲支援航母。田宮1/700的信濃號模型

    在其規劃中,信濃號佈置在整個艦隊的突前位置,其強大的裝甲防護能力保障可以承受對方多次打擊,從而可以讓其餘脆皮航母在後方較安全的位置放飛艦載機,之後利用信濃號寬大的飛行甲板作為中轉戰或彈藥、油料補給站,讓他作為航母中的MT。

    因而信濃號的裝甲防護水平非常高,其原始裝甲帶高達400mm,除彈藥庫位置外,其餘部分被削弱到160mm。對抗空中打擊的防禦非常高,飛行甲板裝甲75mm,支撐鋼骨厚度達到200mm,下層水平裝甲厚度達到100~190mm,航空油料倉庫還有155mm後的外殼作為防護。雖然信濃號對抗來自空中的打擊防護能力非常強,但是其水下部分顯然存在一定問題,特別是經過短時間暴力改裝後下層結構問題較為突出,事實上信濃號在1944年10月8日下水時就發現壓水艙破裂,艦艏水下下結構損傷,緊急修理後在10月26日才完成下水,這也為其短暫的生涯埋下伏筆。

    1944年11月28日,日本海軍參謀本部要求信濃號從橫須賀灣前去吳港基地完成剩下建造,艦長阿部俊雄要求延遲日期,認為艦上大部分水密艙門尚未安裝,電纜,通風管道和管道的艙室隔板上的許多孔未被密封。重要的是,消防總管和舀水系統缺少泵並且無法操作。但其請求遭到拒絕,11月28日18時,信濃號在磯風、浜風和雪風(知道真實沉沒原因了吧,雪風雪親王護駕,祥瑞御免)。前去吳港,到29日凌晨3時,美國海軍潛艇射水魚號發現,並向信濃號發射6枚魚雷,信濃號命中4枚。信濃號命中的魚雷位置,紅色為進水區,橙色為滲水區域,黃色是為保持平衡的主動進水區

    但是,包括艦長阿部俊雄在內的船員對於信濃號的裝甲過於自信,其出於周圍還有美國潛艇的擔心,在信濃號遭到最後枚魚雷攻擊時,依舊下令保持全速前進以求逃離襲擊海域,失去了搶救的第一時間,由此導致大量進水氾濫。到5時30分,右舷鍋爐房進水,船體傾斜度達到20度,至7時發動機停工,船體失去動力,最終於10時57分沉沒,艦長與兩名副官選擇隨船沉沒,1435人陣亡。事發後,獲救的1080人被轉移隔離在小島上,以壓制該艦沉沒的訊息,該船在日本海軍登記冊中一直到1945年8月31日才登出。

  • 2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信濃號是大和級戰列艦的第三號艦,沿用的是大和級的艦體,於1940年開工建造到,1942年中途島海戰時慘敗之後開始將已經完工50%的信濃號戰列艦改裝成航空母艦。是所以它二戰時期最大的航空母艦,標準排水量達到62000噸,滿載排水量達到了71890噸(比今天中國遼寧號航母還大)。

    雖然信濃號是二戰時期排水量最大的航空母艦。但是它滿載7萬多噸的排水量設計居然只搭載63架飛機,是日本聯合艦隊中艦隊航母搭載飛機數量最少的,而排水量僅為32000噸的翔鶴型航母搭載飛機卻有84架。它搭載飛機少除了厚重的裝甲外主要是因為它沿用了50%的戰列艦的艦體。

    信濃號航母的的技術參考主要是參照大鳳級航空母艦的技術指標,採用和大鳳一樣的鋼鐵防護甲板,所用的裝甲種類和厚度和大鳳一致。飛行甲板防禦可以抵禦500千克的航空炸彈,後部飛機庫後確保可以抵禦800千克的航空炸彈。舷側防禦也可以抵禦20釐米主炮在1萬米發起的攻擊。炸彈、魚雷、航空燃料的搭載數量以大風為標準。

    但是信濃號一直到1944年6月馬里亞納海戰後才開開始重新啟動建造,並且將,日本國內所剩無幾的人員物資分配給信濃號使用,而且為了趕工期居然將學生以及北韓臺灣的工人來建造。就連艦體的鉚接以及艙壁的焊接都是有缺乏經驗的來學生完成。所以這樣趕工期出來的直到下水試航都不能算成品,而且還是未成品中的次品。

    在首次試航中其推進軸就發生了故障,並且速度下降至18節,我此時就給了,美軍射水魚號潛艇機會,美軍潛艇發射6發魚雷4發命中,而此時的信濃號艦長認為信濃號有能力抗住這些傷害而繼續前進。但是艦上缺乏訓練的年輕水兵驚慌失措,別說採取正確的損管措施,很多人就連自己所在艦艇的位置都不知道,而且其水密艙的水密門都沒有進行過氣密檢測,在關閉後也存在大量漏水。而最後就是這樣這艘次品慢慢的進水,最後沉沒。

  • 3 # 史海雜談

    二戰期間,日本建造了一艘當時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航空母艦——“信濃號”。本來“大塊頭有大智慧”,但“信濃號”是個不幸的傢伙,在正式服役後的第20個小時,就被美軍潛艇發射的魚雷擊沉,從而創造了世界艦船史上最大卻最短命的航空母艦的記錄。本來,4枚魚雷的攻擊完全是小事一樁,但沒有經驗的“信濃號”的艦長在航母受到攻打後沒有減速行駛,加之船艙沒有安裝密封門,在巨大前進速度面前,沒有發射過一炮,也沒有起飛過一架飛機的“信濃號”永遠地沉睡在了冰冷的大海中。

    表面來看,是“信濃號”時運不濟。但實質上,“信濃號”的覆滅正反映了日本在二戰後期的窮途末路。1944年末,日本海軍在經歷了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第二次所羅門海戰、聖克魯斯海戰和馬里亞納海戰這5大航母大戰以後,能夠作戰的主力航母或是受到重傷,或是被擊沉在海里,能被派上用場的航母真是少之又少。也許就是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信濃號”才匆匆上馬,之的匆匆起航,最後匆匆沉沒的。

    從外部原因來看,“信濃號”的沉沒多少有點巧合的意味。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1944年11月26日,本來美國這天晚上有個轟炸日本的計劃,由美國轟炸機直接在空中對日本進行空中掃蕩,作為後方搭救被日本擊落的飛行的“射水魚號”潛艇,則潛伏在海岸處。讓人沒想到的是,當晚的轟炸計劃突然取消了,沒有了救急任務的“射水魚”號則繼續以前的任務。

    11月27日晚,正在海中航行的“射水魚”號的雷過突然出現故障,為了修復出現的故障,“射水魚”號浮出了水面。為了確認修理效果,“射水魚”號打開了雷達,在測試時被“信濃號”發現了。但有趣的是,發現美軍的“信濃號”非但沒有攻擊,反而加快速度開始跑路了。

    原來當時擔任“信濃號”艦長的阿部俊雄認為,深入危險區域的美軍,為了不被敵軍發現,是不會開啟雷達的。之所以開啟雷達,一定是美軍的“誘敵深入”之計。他判斷一旦日軍向對方開火,那潛伏在周圍的其他美國一定會過來包抄自己的。在阿部俊雄的命令下,所有的驅逐艦都關閉了火力、雷達,在燈光訊號的聯絡下飛快撤退。

    最初,“射水魚”號以為遙遠的海面上浮著一座火山島,在進入日本火力範圍之內才發現這是一艘巨大的航母。“射水魚”號不甘示弱,全力追擊。本來以“射水魚”號的速度完全跟不上“信濃號”,巧合的是,幾個小時後,“信濃號”出現了故障,速度下降。

    28號凌晨,“射水魚”號終於追上了“信濃號”。面對這個“大塊頭”,“射水魚”號號艦長恩賴特第二次向珍珠港請示,請求附近的美軍潛艇與之配合共同跟蹤攻擊“信濃號”。但方圓100海里之內,並沒有美國其他的潛艇。不巧的是,“信濃號”又偵測到了這封電報。有趣的是,“信濃號”艦長阿部俊雄一看還是先前那艘潛艇,以為自己中美軍的埋伏,當即調轉方向,正當他在“Z”字形的逃跑路線上全速飛奔之時,正好衝到了“射水魚號”潛艇的槍口方向。

    “射水魚”號連發4枚魚雷,間隔均在8秒以內,接著又連發2枚魚雷,間隔在25秒。要麼說,“信濃號”確實不太幸運。要知道當晚的風浪是很大的,一般情況下,魚雷穿過這麼大的風浪後,威力會減低,或者命中率降低。但不幸的“信濃號”仍然被4枚魚雷擊中了。很明顯,其防禦能力在技術上是有缺陷的。

    17小時後,也就是11月29日10時48分,“信濃號”沉入了海底。艦上的2515名船員死了1435人。與之相對的,“射水魚”號則標榜史冊,其艦長恩賴特中校日後更是更上一層傑,成長為美軍潛艇部隊最高指揮官。

  • 4 # 科羅廖夫

    有個大多數軍迷可能回答不上來的冷知識:1959年之前,世界上噸位最大的航母是哪艘?不是“中途島”級,也不是“福萊斯特”級,而是本問題的主人公——舊日本海軍“信濃”號航母。

    信濃的標準排水量達到了62000噸,滿載排水量更是達到了73000噸,直到美國“小鷹”級航母出現後,世界最大噸位航母的桂冠才從“信濃”號頭上摘下。截至目前,除美國外,也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過這個排水量的航母。但是,“信濃”號也是二戰中最短命的航母,在其處女航開始僅20小時後,就消失在波高浪急的日本沿海。

    “信濃”號本來是“大和”級戰列艦的三號艦, 1940年5月在橫須賀動工,1944年6月馬里亞納海戰之後,“信濃號”改建為航母,1944年11月19日,“信濃”號匆匆下水。

    “信濃”號的基礎機構為“大和”級戰列艦,沒有最佳化佈局,空有6萬多噸的龐大排水量,效能卻並不突出。其設計載機僅為20架烈風艦戰和27架流星艦爆,一共47架飛機。相比而言,同時期專門設計的艦隊航母“大鳳”號,排水量僅2.9萬噸,載機數都超過60架。

    為了有效防禦美軍的高空和俯衝轟炸,“信濃”號的飛行甲板鋪裝了甲板裝甲,能夠承受500千克炸彈的垂直撞擊。“信濃”號對魚雷防禦更加重視,底部從大和級戰列艦‎的雙重底部強化為三重底部。

    1944年11月27日,“信濃”號搭載全體艦員和造船廠工人總計2500多人,由濱風、雪風、磯風3艘驅逐艦護航,離開橫須賀駛往吳港,開始了它的處女航。從當晚19時15分起,“信濃號”就發現有美國潛艇的雷達訊號。這時匆匆完工的“信濃”號的一根大軸故障,航速降到了15節。

    追了一晚上的 美國潛艇“射水魚”號當然沒放過機會,6枚魚雷直撲“信濃”而去,其中四枚魚雷準確擊中“信濃”號,洶湧的海上灌進艙內。按道理,對一艘6萬多噸級別的戰艦,4枚魚雷確實算不了什麼。但是,由於“信濃”號施工不完全,很多水密門橡膠條密封性很差,電纜孔也沒有封堵,管道的法蘭接頭在爆炸中很容易破裂,這些導致了海水從各個大小破口不斷蔓延。

    此外,當時很多損管器材還沒有安裝,甚至排水泵都不齊全,看似防護力很強的“信濃”號,其實並不經打。中雷後不到2小時,“信濃”號艦體就已嚴重傾斜,隨後迅速走向死亡。11月28日上午8時,其動力艙進水,鍋爐全部癱瘓。9時,失去了全部動力。10時18分,屢出昏招的阿部大佐下令棄艦,僅僅30分鐘後,“信濃”就沉入大海,成為了世界上最短命的航母。

  • 5 # 皇家騎士16

    一個鐵廢物罷了,早點沉了省得出來給航母丟人

    這玩意本身船體是大和級的三號艦,都快完工了才決定改成航母,晚了。

    戰列艦那種東西,三分之一的噸位是裝甲,結果信濃號最後不但成了二戰最大的航母,還成了二戰理論上最耐草的航母。一條魚雷就沉這個事其實怨不得信濃,人家全船1000多個水密門一個沒裝,損管配的也不齊(不過日本好像確實也沒什麼像樣的損管),只是換個船廠接著造而已,鬼知道一條本來用來撈B29飛行員的潛艇居然不務正業打起野了。

    不過以上都不是信濃成為鐵廢物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堂堂一條6萬噸的艦隊航母,航母中的高階貨,載機居然只有47架,說出去都丟人。一個ADC出了肉裝,你不廢物誰廢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小孩吃飯美食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