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尚宮女史
-
2 # 君山話史
匡章是齊國一位傑出的人物,也是戰國時代最出色的名將之一。
據《戰國策·齊策》所記,在齊威王時,秦國曾經有一次借道魏國、南韓,發動對齊國的進攻。當時匡章率領齊國兵團迎戰,與秦軍對峙,他知道秦軍的戰鬥力十分強悍,宜智取而不宜強攻,便派出一批壯士換上秦軍的服裝,混入到秦軍陣營以做內應。
不想這件事給捅到齊威王那兒,有人便乘機誣告匡章打算投降秦軍。當各種謠言滿天飛時,齊威王仍不為所動。這時有臣僚問道:“很多人都說匡章投降秦軍了,大王為什麼不派將軍率兵前往鎮壓叛軍呢?”齊威王答說:“你別聽人胡說八道,匡章是不會叛變的,寡人心裡很清楚,不會叛變為什麼要派兵去鎮壓呢?”過了一段時間,果然從前線傳來好訊息,匡章利用潛伏在秦軍營地中計程車兵為策應,裡應外合,大敗秦軍,凱旋而歸。
在《孟子》一書中有提到匡章,尊稱其為“章子”。我們可以看看孟子對匡章的評價:“博弈而好酒,好貨財,私妻子,從耳目之欲,好勇鬥狠,章子無一於是。”章子就是匡章,世人常犯的五種陋習,他一樣也沒有。後世史學家錢穆點評說:“此雖不足以盡章子,亦可知章子之律身。”可知匡章是個潔身自律的人,而且打仗有謀有勇,因而齊宣王放心地把伐燕重任交給他。
為了攻打燕國,齊國精銳盡出,匡章率“五都之兵”與“北地之眾”,浩浩蕩蕩殺向燕國。五都就是齊國的五座重要城池,即臨淄、高唐、平陸、即墨和莒;北地之眾就是駐守北疆的軍隊。匡章的齊軍攻城略地,很快打到燕都城下。偽王子之想負隅頑抗,但士卒並不賣力,很快都城淪陷。
很多人對戰國史並不熟悉,戰國七雄中的燕國曾經有一次亡國經歷,就是被匡章所滅。而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匡章指揮的伐燕之役,前後總計不到五十天的時間,齊軍以凌厲的攻勢大破燕國,震動天下,盡顯霸氣。此役可視為齊國霸業之巔峰之作。不過,迫於各諸侯之壓力,齊宣王最後不得不嚥進肚子的肥肉吐出來,最後燕國復國。這次齊國與燕國結下怨仇,這才有後來樂毅率燕師伐齊的復仇之戰,此為後話。
匡章指揮另一次偉大勝利是伐楚之垂沙之戰。
公元前302年,齊國與魏國、南韓,聯合出兵攻打楚國。齊國大將匡章、魏國大將公孫喜、南韓大將暴鳶各率本國的軍隊,攻打楚國方城。
齊、魏、韓三國聯軍推進到泚水(今河南唐河境,下游至襄樊入漢水),與唐昧率領的楚國兵團隔江對峙。唐昧倚仗河流天險固守,與三國聯軍對峙六個月,聯軍總司令匡章並沒有冒然發動進攻,戰鬥陷入膠著狀態。
然而匡章給周最一個不軟不硬的釘子,他冷冷地答說:“大王可以殺了我,或者免我的職,但不能命令我在不能開戰的時候開戰。”自從春秋以來,“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乃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傳統。當一名君主把軍隊交給大將時,就要無條件地信任他,這也是對出征大將的一種尊敬。作為一名出色的將領,匡章打仗並不是靠蠻力,而是憑藉智慧,在覷準敵人弱點之前,他不會盲目出擊。
正當匡章無計可施之時,齊國的偵察人員意外地得到了一個重要的情報。當時偵察人員正在河邊探察時,正好遇到一位當地人,在水草處喂牛馬,便向他打聽情況。該人說道:“要知道哪兒的水深,哪兒的水淺,其實很容易。你看對岸的兵營,兵多的地方,水路就是淺的,兵少的地方,水路就是深的。”
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原來唐昧在防禦部署上,凡水淺可涉處都佈下重兵,這麼一來,就很容易找出哪個地段可以徒步涉水。匡章在獲悉這個重要情報後,立即觀察對岸敵軍的分佈情況,眺望楚軍兵營與旗幟,輕而易舉地確定水淺區。他下令軍隊做好準備,精選強壯計程車兵為先頭部隊,在夜黑風高時,從水淺的區域淌水而過,出奇不意地發起突襲。
六個月的對峙,令楚國士兵有所鬆懈,在齊軍的猛擊之下,正在睡夢中的楚軍如夢遊般作戰,根本組織不起強有力的反擊。齊軍在鞏固灘頭陣地後,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渡河,戰鬥呈一邊倒的格局。在這個名為“垂沙”的小地方,以齊軍為首的三國聯軍大破楚師,楚軍伏屍遍野,總司令唐昧在戰鬥中被擊斃。
此役令齊國威震天下,當勝利的訊息傳到齊都臨淄城時,齊宣王已是病入膏肓,在彌留之際終於完成一個心願。在東方六強中,齊國北破燕、南伐楚,合縱魏韓,雄視一時,仍然維持著與秦國的對等地位。而楚國經此一役,實力大衰,失去與秦、齊爭雄的資本。垂沙之戰,可列為戰國時代最重要的戰役之一,據《戰國策》所記,此役齊國動用超過二十萬的兵力。
在齊宣王去世後,孟嘗君曾兩次伐秦,攻函谷關,迫使秦國割地求和。我看來網上很多文章說孟嘗君伐秦之戰,是匡章所指揮。然而,我翻遍戰國史料,始終沒能找到相關的記載。孟嘗君伐秦之戰,與垂沙之戰只相隔五六年,匡章作為一代名將,指揮該戰役是完全有可能。不過,論述歷史,還是應以史料為準,如果沒有出處,還是應慎重。
-
3 # 文史磚家
戰國中後期,秦國之所以能成為天下霸主,進而實現兼併六國、統一海內的偉業,除了擁有百萬虎狼之師外,還跟它牢牢佔據天險-函谷關,始終處在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有關。函谷關是如此險峻、易守難攻,以至於整個戰國時期,只有一位名將曾經成功地攻破過它。此人,便是齊國名將匡章。
匡章是戰國中期齊華人,早年間遊學魏國,曾拜“亞聖”孟子為師,是後者甚為器重的學生。匡章擅長辯難,在徐州相王期間(前334年),曾與魏國國相惠施辯論,最終成功地促成齊威王、魏惠王互相承認對方的王位。經此一事,齊威王對匡章的才能甚是欣賞,經常命他從事外交工作。
齊威王中晚期,齊國名將凋零,熟讀兵法的匡章臨危受命,開始頻繁地出現在戰場上。齊威王三十四年(前323年),為了擊敗山東六國中最大的勁敵-齊,秦國借道魏、韓向齊國展開軍事行動,並在桑丘同匡章率領的齊軍相遇。匡章深知,秦國孤軍深入,唯恐魏、韓在背後截斷它的歸路,所以只能虛張聲勢威脅齊軍,但實際上卻不敢貿然發動進攻。
正是利用秦軍進退維谷的矛盾心理,匡章連番設計,在數次派人出使秦軍大營,聲稱要協商停戰協議同時,卻藉機變更部分齊軍的旗幟標記,使其混雜到秦軍當中做內應。僵持半年之久後,匡章突襲秦軍,並在內應的協助下重創對手。此戰過後,秦惠文王被迫向齊威王稱臣(“秦軍大敗,於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謝於齊”見《戰國策·卷八》),使得齊國的威望遠超其他各國。
桑丘之戰9年後(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相國子之與太子平混戰不已,齊宣王認為有機可乘,便命匡章率十萬大軍進攻燕國。由於燕國軍民都痛恨子之,所以一路上歡迎齊軍的到來,併為他們做嚮導,因此匡章率領的齊軍僅用了50天時間,便攻滅燕國、殺死子之。雖然燕昭王在不久後復國,但經過齊軍的摧殘,實燕國力大損,直到30年後才恢復元氣。
齊宣王十九年(前301年),為了懲罰楚國的背盟之舉,匡章與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聯合伐楚,並在垂沙之戰中重創對手,包括主帥唐昧在內的2萬餘名楚軍將士被殺。此戰過後,楚國失去在宛、葉以北的大片土地,百餘年來在中原的侵吞成果一朝化為烏有。不僅如此,楚懷王為了求和,還把太子熊橫送到齊國做人質,簡直屈辱到了極點。
匡章透過3場戰役滅一國、大敗兩國,如此驕人的戰績,足以讓他彪炳史冊。但是,匡章並沒有在創造奇蹟的路上停止腳步,在垂沙之戰結束3年後(前298年),他隨即又投身到五國伐秦的戰事中。齊國之所以向秦國開戰,緣於後者總在慫恿、拉攏各國與齊國為敵。更何況,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勢力大增,並日益展現出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齊國不能不引起警惕。
齊閔王三年(前298年),孟嘗君出任相國,隨即糾合齊、魏、韓三國聯合攻秦,並由匡章擔任主帥。匡章連戰連捷,一口氣達到函谷關下,趙、宋兩國認為有利可圖,便也加入到伐秦隊伍中。作為秦國東進的第一關口,函谷關不僅地形險要、易守難攻,而且駐有大量的秦軍精銳,任山東六國費盡心機也始終難以攻破,例如當年信陵君便數次率聯軍伐秦,但每一次都是在函谷關下鎩羽而歸。
匡章自然懂得進攻函谷關的困難性,因此他並沒有採取立刻進攻的態勢,而是在城下紮營建寨,跟秦國打起了持久戰,時間長達3年之久。在此期間,匡章一直派間諜刺探秦軍的情報,收集對手的動態,在得知秦國抽掉部分函谷關兵力南下侵奪楚國的土地時,才立刻發動對函谷關的進攻。
由於雙方僵持日久,守城秦軍早已鬆懈,絕沒想到聯軍會在此時發動進攻,因此一戰便被擊潰,函谷關也被攻克,時在齊閔王五年(前296年)。匡章攻佔函谷關後,繼續率聯軍進攻秦國內地。此時,秦國主力尚在南方攻楚,一時間難以抽調回來禦敵,因此秦昭襄王急忙遣使向聯軍求和,並割取大部分領土作為條件。
按照匡章的建議,聯軍應該拒絕秦國的求和,並一鼓作氣將它擊滅,唯此才能消除心腹大患。但是,孟嘗君聽信秦使韓慶的勸說,再加上燕國此時已在蠢蠢欲動,想要趁著齊國主力伐秦的良機實施偷襲,因此便同意秦昭襄王的求和要求,自此錯失滅秦良機。此後,匡章的事蹟便不再出現於史冊中,宛如人間蒸發一般。
回覆列表
匡章最著名的一戰就是率聯軍攻進函谷關,逼秦昭襄王割地議和。他還曾滅燕國攻楚國,戰功顯赫卻不被司馬遷認可。他對待亡母的態度或許能說明一些問題。
匡章,又被稱為匡子、章子,是戰國末期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時期的戰將。
滅燕之戰公元前320年,燕王噲繼位,國相子之位高權重,專斷政事,燕王噲是個理想主義者,在有心人的勸說下,燕王噲在公元前318年禪位於子之,這引起了燕國舊貴族們的不滿。齊宣王挑撥太子平與子之的關係,太子平於是在公元前314年攻打子之,結果戰敗被殺,燕國內亂。
孟子告訴齊宣王攻打燕國的時機到了,於是齊宣王派匡章將“五都之兵”、“因北地之眾”攻打燕國,燕國不敵,僅僅五十天,匡章就攻破燕都,子之被剁成肉醬,燕王噲也被殺。燕國即將滅亡,這激起了燕人的愛國心,重新組織軍隊抗齊,又其他諸侯國的干涉,匡章從燕國退兵。
這一戰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趙國扶立燕昭王繼位,燕昭王設黃金臺招賢納士,變法圖強,後來又差點滅亡齊國。
垂沙之戰公元前301年,匡章與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率領三國聯軍進攻楚國的方城,楚國派出將領唐昧,雙方在沘水兩岸隔河駐紮,匡章對沘水的深淺不瞭解,不敢貿然渡河。相持六個月而不開戰。
齊宣王見匡章遲遲不開戰,派周最言辭激烈的催促匡章渡河作戰,而匡章堅持在時機成熟後才開戰。後來匡章從一個樵夫口中得知楚軍在河水深的地方兵力少,而在河水淺的地方重兵把守。得知這個重要的訊息,匡章在夜幕降臨時派出精兵趁夜從楚軍重兵把守的地方渡河,殺了個楚軍措手不及,之後聯軍在沘河邊的垂沙大敗楚軍,唐眛戰死,楚國被迫求和,派出太子橫(未來的楚頃襄王)去了齊國為質子。
函谷關之戰公元前298年,孟嘗君田文回齊做相,之前田文被秦昭襄王換到秦國做相,進而軟禁起來,後來田文在門客雞鳴狗盜的幫助下得以逃脫,回到了齊國,做了齊相,然後聯合魏、韓攻打秦國,由匡章統帥聯軍,攻到函谷關,駐紮下來,歷時三年,攻進函谷關,秦昭襄王急忙派使臣割地求和,聯軍退去,這一次攻打秦國,秦國損失慘重,而匡章成為戰國時期唯一攻進函谷關的將領。
這一戰之後,秦國白起橫空出世,開始虐六國。
桑丘之戰匡章可謂一代名將,但他對待亡母的態度實在讓人不敢恭維,然而卻得到了齊威王的信任。
公元前323年,秦國借道魏韓攻打齊國,齊威王派匡章應戰,這是匡章的第一戰。兩軍在桑丘駐紮。
秦國因為是長線作戰,又背後有韓魏兩國,始終不肯貿然進軍,於是兩軍不斷派出使臣彼此試探,匡章趁機將齊人混進秦軍中,試圖裡應外合。最後匡章打敗了秦軍。
在匡章不斷將齊人打進秦軍內部的時候,齊威王派出的探子也一次次報告匡章要叛國,而齊威王始終不肯相信,原來:
匡章的母親曾經得罪了他的父親,於是他的父親將她殺死埋在馬棚下,齊威王重用匡章的時候對他說,如果匡章能得勝而歸,一定要改葬匡章的母親,沒想到匡章卻拒絕了,原因是匡章的父親在生前並沒有允許改葬匡章的母親,所以匡章不能背棄亡父的在天之靈,也就不能改葬母親。 齊威王認為匡章“為人子而不欺死父,豈為人臣欺生君哉?”四姑娘想問,匡章如此對待亡母,就合乎禮儀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