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翔睿學習室

    現在生活節奏快了,安心下來看書的時間卻很少,多被電子產品所替代,個人覺得還是需要靜下心來,看看書,讓節奏慢一些

  • 2 # Lnleooilp

    我個人認為看書最好的地方就是在圖書館的隔層書架間(僅僅代表個人看法)在圖書館借書最好是不要帶出去看,如果借書帶出圖書館,那麼可能對大多數人來說認真的去看完這本書就會有點難,因為在其他地方玩手機的人太多,別人玩手機可能也會吸引你玩手機,而在圖書館中,玩手機的人會很少,學習的人比較多,並且我相信沒有多少人會在圖書館中會一直玩手機,因此這和對你的影響肯定會比較小,所以看完書切記得深刻的可能性往往比較大

  • 3 # 半杯咖啡讀好書

    這是幾本文化知識類的書籍,它們曾輾轉在我的書架、窗臺、沙發和床上,可我也只翻了寥寥數頁。

    記得有句耳熟能詳的話:書非借不能讀也。可為什麼現在的情況,卻有悖於這句真理了呢?

    我想有下面這幾個原因吧:

    第一個,當然是我們的閱讀渠道更加豐富便捷了。

    在以前紙質書的時代,讀書是優雅而奢侈的事。一本裝幀精美、內容豐富的書,能立即提升一個人的逼格。當然,我們是被內容所吸引,而不是為了裝學問。但那時一本流行小說甫一上市,往往就會被粉絲搶購一空。因著對作者的瘋狂迷戀,對內容的極度渴望,有時就只能去借書了。如果能在圖書館邂逅渴望的書,一是迫切地想去閱讀,二是有還書的期限,自然是能讀進去的。

    而如今我們不僅可以讀紙質書,還可以讀電子書、有聲書,一部手機就能閱盡天下好文章,再也不用為買不到好書而忐忑了。另外,豐富的影視作品、紀錄片等藝術作品,也提供了另一種形式的閱讀,這比紙質書當然更具吸引力。

    在這種情況下,因為某種原因,從圖書館借來的書,就難以勾起閱讀渴望,也難以讓人讀下去了。

    第二個原因是“借”的動機不同。

    就像上文中提到的那樣,在紙質書的時代借書,往往是因為沒能買到,或覺得買書有些奢侈。借書的動機是閱讀的渴望,因此有幸能借來想看的書,自然會被內容吸引,酣暢淋漓地讀下去。

    可是如今去圖書館借書,動機往往不單純為了滿足閱讀的慾望,而更注重實用性了吧。比如我之前要寫一篇有關標題的論文,就需要在圖書館借閱寫作方面的書籍,在這種動機下借來的書,也只能是有目的性的翻閱。現在人們去圖書館借書,往往也是為了實用性的參考,卻並不注重書的可讀性,自然是用完就放到一邊,再難以從頭讀到尾了。

    第三個是深層原因——時間焦慮、資訊焦慮。

    這是一個慢不下來的時代,一本書,一杯茶,一個下午,簡直是奢侈得不能再奢侈的生活了。經濟壓力、人際壓力、環境壓力,讓人們產生了種種焦慮。

    時間和精力,被撕扯得分崩離析。時代的腳步匆匆忙忙,我們追趕得氣喘吁吁,只能在腳步與腳步的間歇中,走馬觀花、慌慌張張地瞥一眼發生了什麼。

    據說,全世界有1億2千9百多萬冊書籍,向天再借五百年也難以閱盡吧。特別是近幾年新媒體的興起,網路上的文章核爆炸式增長,每天重新整理重新整理再重新整理,我們也跟不上世界的節奏。據IBM在2013年的估計,世界上每天產生250億億位元組的資料!而所有記錄下來的資料中,有九成以上是近兩年產生的。

    以前,我們以為世界很大。現在,我們發現曾經的以為太狹隘了。

    在浩渺的資訊世界中,我們難以選擇去讀什麼,不去讀什麼。因為你看這篇文章很重要,可或許在讀它的時候,會錯過更重要的文章呢!既然都是那麼重要,就一定會錯過太多更重要的。這種焦慮產生了一種惰性,否則您也不會在看我寫的這些碎碎唸吧。

    即便如此,我仍相信那句話: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圖書館的模樣。

    或許圖書館的閱讀慾望淡化了,可它仍是一種精神符號,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圖騰……

  • 4 # 貓小姐小漫

    感謝邀請!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也困擾著不少的人,可見其實很多人都有過想要好好看書的心,但總是覺得有諸多的阻力。個人認為,要解決一個問題,首先還是要找到導致問題的可能原因,而從客觀和主觀因素兩方面入手,會更好地得出答案。以下請由我來簡單分析分析:

    一、客觀因素

    1、環境

    一般而言,環境因素時刻都影響著人的行為和心理狀態,但是卻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個因素。簡單來說,看書是一件需要靜下心來開展的一項活動,但當你在一個吵雜不堪,或者總是會有人打擾你看書,那你的書就看不進去,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2、誘惑

    曾經有個朋友告訴我,當有其他更加有趣的物品(如:好玩的遊戲、喜歡的電視劇)時,看書這件事就會被耽擱,而這些就是我們生活中常常出現的誘惑,當然這些誘惑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但無不例外都是些在眼中看起來比看書更有趣的,那你的書就看不進去,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3、選擇了不適合的書

    當我們購物的時候,我們會選擇適合自己的東西,再進行購買,例如買一雙喜歡的鞋子,我們會從款式、顏色、尺碼、價格等方面去考慮是否適合自己。而書也是一樣的,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書來看。至於何為適合自己的書?這個問題真的是因人而異,但如果現階段是什麼書都看不進去,那先從自己最感興趣的領域的書入手,選擇一些閱讀難度低的書入手,譬如小說類的書。當發現自己逐漸能看完一本又一本的書,再逐步去擴充套件到更廣的領域,閱讀難度更大的書。本人在大學本科堅持看完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之後,一下子就覺得自己能往更深刻的閱讀道路上走了。挑選了不適合自己的書,自己不感興趣,或是實在難度太大,那你的書就看不進去,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二、主觀因素

    1、沒有固定的閱讀計劃

    做任何事情,都是萬事開頭難的,如果還存在看書看不進的情況,就意味著這件事對你來說是有挑戰性的。那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依賴計劃或者說習慣,來讓自己更好地適應看書這件事。相信每個人待在舒適區都是自己感到最安全、最舒服的,但是如果想要突破自己,就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就譬如說看書這件事。最初設定的每天的閱讀量不宜過大,會影響積極性。

    2、內心覺得看書無用

    這也解釋了當今大眾看書都挑實用性的原因,畢竟看書,從表面上來看,並不能直接地轉化為可見的收益,於是就會覺得看書無用。在網路平臺上寫作,本人也是有一定的經驗的,但是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展,總感覺過去的純文學的傳統寫作方式逐漸被遺棄,這也反應了大眾的需求,變得更具有目的性和功利性了,這一點的確讓我覺得唏噓,只能說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需求吧。

    以上,是我所認為的影響因素,看書是一件不錯的事,但當你親身經歷過,沉浸書海的快樂和忘我,你讀過的書慢慢影響到自己的言行舉止時,看書就會成為享受,就不會出現看書看不進的情況了。

  • 5 # 小小一座山

    《黃生借書說》裡有句話說:“書非借不能讀。”意思是說書不是借來的,就不會好好的讀它,旨在表明得來不易的東西,通常都會好好珍惜。

    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朋友,自己買來得書都堆成小山了,偏偏就還是愛閱讀從圖書館裡借來的書籍。而我偏偏相反,人家是“非借不能讀”,我是“非買不能讀”。

    我從大學時開始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閱讀習慣,學校圖書館很大,藏書很多,而且新書上的也比較快,隔一段時間我就會借幾本書回宿舍,一個月之後再原封不動的還回去。對,你沒聽錯,就是原封不動的還回去……或者今天到期要還了,趕緊翻兩眼,再還回去,帶著懊惱和後悔,再借幾本,下個月再重複上面的過程。

    有的時候不是我不想去讀這些從圖書館裡的書籍,而是就是看不下去,也沒有辦法逼著自己一本本的讀下去。開始的時候我很懊悔,就像一個沒有完成作業的小朋友,自己在心裡默默的責備自己,但後來我想通了,也就不覺得讀不下圖書館的書籍是一個問題了:

    一、沒有必要強迫自己去讀圖書館裡的書籍。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閱讀習慣,沒有必要強迫自己去做不符合自己閱讀習慣的書籍。

    我自己不習慣閱讀圖書館的書籍,有幾個原因:

    1.我喜歡靠在床上看書。

    圖書館的書籍通常舊而且髒,顯然想去床上閱讀的話,這類書籍就很不適合。

    2.我喜歡在書上做筆記。

    圖書館的書籍是公共財產,我們在閱讀的時候要儘可能的愛惜,從讀者角度我既不能折書,也不能做任何標記。但對我而言,如果不在書上做標記,這本書就等於白讀,但是不能在書本上勾勾畫畫時,就很影響我的閱讀效率。

    3.圖書館的書籍經常和目前我的閱讀內容連線不上。

    去圖書館借書,通常都是看到某一本書比較有感覺,就把它借回家,但實際上家裡的書籍可能還沒有讀完,即使讀完了,我再選擇下一本書的時候,通常會選擇和手裡這本書的內容差不多,類似“主題閱讀”。但圖書館的書籍通常和我現在做的主題閱讀不太一樣,等我將主題閱讀做完之後,新鮮勁一過,我可能就不再想閱讀這本書了。

    因此,圖書館的書籍總是被我一拖再拖,一直到了還書日。但是這並不表示我沒有讀書,就像“英雄不問出處。”只要我在讀書,書是哪裡來的,並不重要。也就沒有必要強迫自己去閱讀從圖書館裡借來的書了。

    (圖片來網路)

    二、作為讀者,我們有放棄閱讀的權利。

    法國當代作家達尼埃爾·佩納克的著作《宛如一部小說》裡面提到“讀者權利十條”:

    1.不讀的權利 2.跳讀的權利 3.不讀完的權利 4.重讀的權利 5.讀不擇書的權利6.包法利症(易被小說內容感染的症狀) 7.讀不擇地的權利 8.隨意選讀的權利9.朗讀的權利 10.默讀的權利。

    有的時候,讀不下去不是書不好,而就是這本書不對你的胃口。

    我們在閱讀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大家都說好的書籍,你借回來看,怎麼看都看不下去,這不是說這本書不好,只是當下的心境不適合看這本書,或者這本書本身就不是你擅長的領域,怎麼都看不下去。

    因此,如果你在圖書館借的書籍都是你自己不感興趣的,讀不下去可以果斷放棄,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讀書的十項權力”,好書這麼多,不用在讀不下去的書籍上太過糾結,除非這是改變你命運不得不讀的專業書……

    三、可以創設讀書環境。

    當然,如果你還是想說,就是想要將圖書館的書籍讀完,我還有一些方法給你,我們可以創設讀書環境,嘗試在圖書館閱讀。

    我在圖書館做志願者的時候,每天都能看到很多人來閱讀,你不太能看到哪些人是經常來,哪些人是偶爾來一次玩玩的。因為,我看到的都是大家安安靜靜的來,拿起一本書細細的閱讀,人和人之間,並沒有什麼差別。

    圖書館是要求存包的,你最多帶一部手機走進館室,但很奇怪的是,我很少在圖書館看到有人玩手機,我後來自己想了想,大概有這樣的原因:

    1.本身來圖書館就是閱讀的,沒有在圖書館玩手機的習慣。

    2.看大家都在看書,自己玩手機反而成了另類,會很不好意思。

    3.大家素質都挺高的,擔心玩手機會影響他人閱讀。

    因此,我覺得你可以先在圖書館裡坐下閱讀,感受大家在一起趕緊讀書的環境,等你真正的讀進去了,再帶回家繼續讀完也可以。

    四、選擇你感興趣的書籍。

    讀書本來就是學習的,開始的時候沒有必要強迫自己去閱讀那些既深奧又難度的書籍,顯得自己好像格調很高,事實上,那種書籍即使帶回家一年,你也不會翻一下。所以我們在圖書館選書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直接對自己有用的書籍,目的性更強,更貼合我們自己,反而更容易閱讀。

    書是你自己選的,內容又是感興趣的,怎麼都能讀的起來。

    最後總結一下,我們真的沒有必要為自己讀不下去圖書館的書籍而感到沮喪,如果非要如此,我們可以透過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或者直接在圖書館裡閱讀解決問題。

    當然就像開頭說的,如果真的讀不下去,也沒什麼關係,畢竟讀書本身比讀哪裡的書籍更重要。

    說了這麼多,是不是覺得我是一個反對去圖書館閱讀的人?

    事實相反,我鼓勵每個人都去圖書館閱讀,我自己是很喜歡去圖書館的。因為相比其他,圖書館的書籍多、選擇面廣,更有利於我們進行主題閱讀或者查閱相關資料。只不過,我支援的是不要給自己設限,要養成隨時隨地都能閱讀、誰的書籍都能閱讀的習慣,而不是單純的鎖定某一種閱讀環境和閱讀方式。這樣的“不設限”對未來我們適應各種環境下、各種方式下的閱讀都更有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德軍無法實施海獅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