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楓葉滿山4

    劉邦在沒有加入討秦之前還只算是一方小諸侯。被秦統一的戰國七雄,隨著陳勝,吳廣的起義,又都死灰復燃,各地諸侯擁兵自重,反秦勢力風起雲湧。原楚國貴族項梁掲竿而起,殺了郡守後,隨著軍力的發展,為集結反秦勢力,發出了伐秦繳文。在范增的建議下,擁原楚王后裔為楚懷王,於是就又有了楚國,後來稱西楚。劉邦正是在這時加入了項梁主張的伐秦大軍,從豐邑趕到了薛縣。而項羽也從彭城到了薛縣,(項梁安排守彭城)於是這兩個爭奪江山的對頭就此認識。劉邦和項羽同是楚人,又加入了楚國陣營。在懷王領導下,所以劉邦算是加入了楚制。項梁死後,劉邦西伐咸陽,項羽北伐章邯,這兩路大軍的爭戰,決定了秦朝的滅亡。那麼劉邦為何要加入楚制呢?有何必要呢?劉邦本楚豐邑人,憑當時劉邦的勢力與項梁的勢力絕不是一個檔次的,欲滅秦無異於螳臂當車,有必要加入楚營,加入了就要尊循楚制,在說楚懷王對項羽心存疑忌,劉邦西伐咸陽時除原軍外,又把原陳勝和項梁的原楚兵員給了劉邦,所以劉邦更應考慮到楚制的必然性。因為楚制是依據楚人的軍事作風和生活習慣而制定的一種官理方式。借用別人的力量來發展自己的勢力,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不加入楚國,談何楚制呢?加入了就是加入了楚制,如果憑當時軍力單幹,毫無勝算。以上愚見,謝謝有邀!

  • 2 # 曉話曉聲

    非常有必要!

    因為陳勝、吳廣率先起義的時候,打的就是光復楚國的旗號,天下響應,如同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你項羽、劉邦也楚華人,你好意思說採取其它制?你連自己的楚國都不擁護,還有什麼信譽可言?還有誰跟你出生入死?

    當一個事情成為潮流的時候,你只能順勢而為,不能逆天而行,逆之必死。

    雷軍說:我常常在想,我成名比馬雲早,工作比馬雲努力,為什麼會比馬雲超越了?我想了很久才得出結論,就是做事要順勢而為,就像狂風颳起的時候,豬站在風口上也會飛一樣。於是我創辦了小米,果然大獲成功。

    電影《破壞之王》有一個情節:男女老少都排隊搶著張學友演唱會門票的時候,有一個人大喊“我愛黎明,我愛黎明”,然後他瞬間被群毆得不成人樣。

    這就是人性,每一個人性都需要認同感,當大家都認同諾基亞手機的時候,你買一款其它手機,你都不好意思拿出手,拿出手就得被諾基亞使用者碾壓;當大家都認同蘋果手機的時候,你買一款其它手機也不好意思拿出手,拿出手就得被蘋果使用者秀優越感;當大家都認同光復楚國的時候,你弄一個其它口號,你就會像《破壞之王》裡那個喊著“我愛黎明”的男人一樣,會被一幫認同張學友的人群毆的。

    毛澤東說: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力量,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

    項羽搞革命的,你不隨大流團結大家,你非搞一個與大家對立的口號,那不是找死嗎?

    所以項羽隨大流、順楚制非常有必要,因為這是他的革命首要條件,他沒有這個首要條件,他在革命的洪流中根本起不來。

    《王者榮耀》的墨子說:保持敬老的美德,能讓你們避免被碾壓。

    項羽保持復楚的口號,也是為了避免被天下英雄碾壓。

    當大清軍剛入關的時候,大明的人民死活不肯留辮子,甚至為了不留辮子,寧願被殺頭。可是大清軍的辮子已經成為潮流,你不順潮流就得死。

    當孫中山的革命軍勢如破竹的時候,大清的人民又開始死活不肯剪辮子了,也甚至為了留辮子,寧願被殺頭。可是革命軍的剪辮子已經成為潮流,你不順潮流,不死也活不好。

    如同以前新浪部落格流行的時候,大家都跑去寫部落格。

    新浪微博流行的時候,大家都跑去寫微博。

    這些行為,都與項羽的復楚一個性質,都是順應潮流,都是順勢而為,都想成為站在風口上的豬,都不想逆天而行被群毆,因此項羽採用楚制,非常有必要,毫無疑問的必要。

  • 3 # 蟈蟈的文史原創

    在劉邦和項羽聯合滅秦之所以採取楚制,這就是充分抓住當時社會,民間老百姓的民心所向,以此來調動和爭取最大的民心支援,以便奪取起義的勝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影視劇中的楚懷王)

    【一】楚人對於秦國的恨根深蒂固

    公元前299,秦國攻佔楚國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武關會面,楚懷王不聽屈原等勸諫,毅然前往,後被秦朝扣留,逼迫其割地保命,但楚懷王身懷國家大義,果斷拒絕,秦無法達到目的,一直囚禁楚懷王,後楚懷王逃走,想去趙國但趙國不敢接納,想去魏國被秦軍捉回,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憂鬱而死。秦國把遺體送還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所以,楚華人是最恨秦朝的,反抗秦朝就是要充分調動楚華人對秦朝的恨。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

    【二】借鑑陳勝吳廣起義失敗的教訓

    在總結陳勝吳廣起義失敗的教訓時,范增率先提出了他們失敗的核心問題在於沒有擁立楚國後代為王。這是因為秦滅楚國,楚華人民最恨秦國,因為楚懷王就冤死在秦朝之手,而陳勝吳廣不立楚王的後代而自立為王,不能最大限度的獲得民眾的支援,其勢比不長。所以,要想成就大業,取得勝利,必須要扶立楚王的後代為王,來凝聚人心。

    (影視劇中的劉邦)

    【三】劉邦和項羽都是楚華人,他們立足的根據地就是之前楚地

    最先起義的陳勝和吳廣就號稱是楚華人,他們率先揭竿而起挑起反秦大旗,隨後全國各地起義力量先後崛起,這之中劉邦和項羽就是楚華人,他們主要戰場和軍事實力也主要集中在舊時的楚地,所以,生於斯、長於斯、起於斯的劉邦和項羽必然要充分利用楚地和楚人,以便能夠凝聚最大的民心來爭奪天下。

  • 4 # 1238天道酬勤

    劉幫為什麼在滅秦的道路上一直取用楚制呢?這是有原因的。第一在當時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背景:追回公元前299年秦國出兵入侵楚國開始,至後來秦國囚禁楚懷王一直致死後。從此兩國就結下深仇大恨,楚人就立志要滅丟秦國。正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個也是支撐劉幫軍隊的精神支柱,所以他必須要用這個;第二歷史教訓。經驗告訴劉幫。當時規模具大的大澤鄉農民起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起義的領軍人物陳勝、吳廣違背初衷,過早稱帝。導致人心離失起義失敗。第三是自身原因決定劉幫必須用楚制。因為反秦的燃燒點是楚人在大澤鄉點燃的,劉幫本身是屬楚人。如果他都脫離這一點豈不是背楚而行,對起義初衷就是違背了,楚人會支援嗎?這樣對他是不利的。我個人認為以上這三點就決定了劉幫取用楚制的原因。謝謝大家!

  • 5 # 古樓殘卷

    首先,劉邦出生在楚地,起義之初跟隨他的人大多都是楚人,打著楚國的旗號容易收攏人心,壯大自己的實力。

    然後,六國被滅,普遍認為楚國是最冤的,因為秦楚世代聯姻,秦的後宮勢利楚系外戚勢利最強,而且楚懷王被秦所騙,客死異鄉!因此民間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楚國對秦的仇恨是最深的!舉著楚國的旗號名正言順,合乎民情大義,自古出兵,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還有就是陳勝吳廣在楚地率先起義,舉起張楚的大旗,已經喚起了楚國民眾的覺醒,大家對於反秦蠢蠢欲動了!

  • 6 # 史海尋蹤

    制度是什麼?制度就是用來統治的工具。

    掌權者用什麼樣的制度,完全是根據當時的形勢需要來決定的。

    在聯合項羽時期,採用楚制很必要

    大家起來反秦,當然要有一個共同的口號和宗旨,這樣才能求同存異,建立更為牢固的統一戰線。不管以後如何,當務之急是先把秦朝推倒,至於以後怎麼分好處,那是以後的事。

    得到民心很重要,有了大家的支援,事情才好辦。就算當時實力最大的項羽陣營,也不敢貿然自己稱王,這樣有篡位嫌疑,不能名正言順,會招來非議,失去民心,不能幹。於是他和伯父項梁立了楚懷王。

    而劉邦作為項羽的同盟,如果自己另搞一套,立個“趙王”或是“魏王”什麼的,反秦聯盟這一塊就會出現分歧,有可能項霸王先放下攻秦,直接衝著劉邦來了。

    再看看“陳勝王”,自搞一套,雖然人多勢眾,衝在最前面,結果成了章邯的戰鬥目標,被打得稀里嘩啦。

    因此劉邦用楚制,就表明了態度,“霸王,我和你是一夥的,咱們共以楚懷王為主。”如此既低調,又安全。

    劉邦是發自內心認為楚制很高明嗎?

    那也未必,時機成熟後,劉邦當了漢王,此時秦已滅亡,目標轉移到了項羽那夥人,而且劉邦的地盤在秦地,於是他又“以秦代楚”。

    這一招很高明,又獲得了秦人的好感和支援,特別是劉邦入咸陽後的“約法三章”,與項羽入城後大肆搶劫縱火,形成了鮮明對照,自此秦地百姓對劉邦更是到了死心塌地的程度。

    劉邦成了民眾們的“好王上”,非他莫屬。

    時也勢也,制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因人、因地、因情而用的,這樣才能發揮制度的力量,劉邦審時度勢,做到了這一點。

  • 7 # 歷史伴讀小二

    一、我們要理解什麼是楚制?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之時,採取楚制更多是跟原楚國的文武官職體制有關係,比如在我們熟知令尹,大司馬,三閭大夫,上柱國,連跬,共襄等官職。

    二、楚製為什麼會死灰復燃

    我們時常在疑惑的是秦朝一統六國後,採取書同文,車同軌,官職也同樣是秦製為基礎進行全國通用。只不過是秦朝存在的時間太過於短暫,造成山東六國原舊貴族與國家體制並沒有完全被遺忘與覆滅。

    當然是在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迅速席捲原楚國大地,這陳勝也是楚國楚地人,為了獲得楚地的民心,而一直都採用楚制來迎合當時楚地的人思想觀念,讓人覺得就是原來的楚國又快回來了。當時他的謀臣張耳,陳餘都在勸告陳勝,我們起義是代表天下民眾進行反抗暴秦,應要聯合原山東六國貴族一起起兵造反,才能夠推翻秦朝,我們現在立個傀儡式楚國子孫,又沒有什麼阻礙。只不過陳勝最後卻殺了楚王襄後,自立為王。你不尊楚王,不尊楚國的精神信仰,你讓楚國舊貴族與民族怎麼會信服於你,最後陳勝吳廣起義也是敗在自己的手中。

    陳勝吳廣起義號召“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壯烈語言,卻突然被戛然而止,全軍覆滅。

    那就到項氏家族登場,在項氏世代為楚將的貴族,在起兵反秦之後,吸取陳勝吳廣的教訓,直接把放羊的年輕人立為楚王懷,這樣謹守著君臣的本分,也不過是“狹天子以令諸侯”的角色罷了,這才是恢復楚制的興盛時刻。

    三、劉邦的起步之初,聯合滅秦,楚漢爭霸,漢朝建立這不同階段制度選擇與創新

    神鬼手段:劉邦在沛縣起兵造反並沒有直接遵從楚制,當時是所謂“斬白蛇起義”這樣的天人神授的神鬼觀念匯入到整支隊伍裡,獲得優先的種子力量,因為劉邦只是一介草民,沒有社會背景,沒有世家大族支援,沒有山東六國舊貴族的故土的力量。

    但劉邦當時還是弱小的反叛勢力,卻學會宣傳造勢,劉邦以楚將的身份在楚地沛縣造反,這也是為了獲得“正式身份”籌碼,因為想要進入到關鍵重點崗位,就得要入這個圈子,獲得楚懷王的關注點,最後楚懷王封劉邦為沛公,只不過你要知道郡縣封為公在秦制中是沒有的。

    完全楚制:劉邦初期的軍隊體系與官職體系就完全是楚制,比如“左司馬曹無傷”比如“韓信投靠劉邦之時封為治粟都尉”,這些都是楚國的官職體系的專有名詞。

    劉邦除了封官還封爵這兩種手段來籠絡人心與人才,只不過當時的封爵位是一種官職,而不是秦朝的世襲制,這跟漢初的分封制大封異姓王,大封諸侯列侯採用的秦制“明田宅制”世襲制也有所不同。

    接納秦制:劉邦拿到豪華圈子的入場劵,就來搞了一個“對賭協議”,誰入關中誰先為王的目標。只不過劉邦也是十分討巧在項羽進行破釜沉舟大破秦軍之時,他卻悄悄地溜進關中咸陽到漢中這個時期,是劉邦繼承三公九卿制,郡縣制,還有蕭何所定的“九章律”“戶籍政策”等等整個國家機構的雛形都以秦製為基礎,進而完善與繼承,這時候楚制也已經在劉邦的手上消亡了。

    劉邦起初造反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都是自己主導的動因,就是說自己只是小角色,不是“話事人”的大佬,你只能迎合當時楚地的體制來發展自己的勢力,獲得爭霸天下的資本與入場劵。

    最主要的是不實行楚制,難道實行秦制,那時候的人都被秦制給折磨到怕與恨,如果實行秦制,那劉邦根本就壯大不起來,也不會有人跟著他一起冒風險博富貴了。

    當然這實行楚制與秦制同樣也是跟劉邦在起兵造反之後,初期獲得入場劵,中期楚漢爭霸時承襲秦制,到漢朝建立時,漢初也同樣實行秦制,但又包含有部分的楚制,這能不能說是漢制在秦制與楚制之間進行糅合與創新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復聯三滅霸打完響指,他的軍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