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東家APP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該器物於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得舉行的“中國陶瓷、工藝精品及外銷工藝品”拍賣會上,以1400萬英鎊拍出,加佣金後為1568.8萬英鎊,摺合人民幣約2.3億,創下了當時中國藝術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賣紀錄。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

    元代時期,隨著鈷藍原料“明珠料”以及在景德鎮大量的高嶺土,青花開始了逆風翻盤,向陽而生。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

    元青花首先在顏料(鈷料)的使用上很有特點。

    這種蘇料含錳量低,和中國產料含錳量高形成相反表現。其料燒製後在釉層展現最獨特的唯一性:

    1、色之濃豔,略含紫意,顆粒之粗極具特色。

    2、凝聚斑和暈、散、流現象獨特。凝聚斑現象要比結晶斑(鐵斑)現象重要得多,結晶斑或沒有,但凝聚斑卻不能沒有。所謂凝聚斑,為顏料色素在燒製過程中聚集形成的黑斑,分佈在藍色圖紋中。

    3、向釉外表漲出感。即凝聚斑形成的流散向釉層上部浮冒(黑斑向上漂)。而淺淡的藍留在底部。

    蘇勃尼青料稀缺貴重,對於大多數非精品或一般性器物來說,均摻入中國產料使用是正常而普遍之事。

    在元代,中國產料就已經有石子青、平等青在應用。這些料往往是某些地方窯口使用較多。另外回青料當時也從元大國的西域地區進來使用,今天也被看做進口料。這些使用中國產料和回青料的器物特徵則比較複雜。中國產料單獨使用效果不好,凝聚斑串珠現象不典型,顏色呈黑灰藍並有時略帶綠意。這種中國產料黑灰藍和蘇勃尼青料因燒製不佳造成的黑灰藍完全不同,蘇料即使燒製不好造成灰黑也可見其中有特別明顯的串珠狀凝聚斑現象,而純中國產料黑灰藍則缺乏該串珠現象。

    胎土和胎體工藝的唯一性

    製作元青花瓷胎使用的是元代時景德鎮附近一座叫麻倉山產的麻倉土。這種土燒成後晶瑩玉透,溫潤柔和,摸起來略感滑潤。

    和現代高嶺土燒後完全不同。此物在元代時就非常珍貴,被皇室用作貢土使用。而且使用前都盛在專用器皿中,絕不敢有私用浪費等。麻倉土的作用只是以少量比例配合當時主要原料瓷石,以增加胎土內氧化鋁含量,這樣可以保證燒製大器物時不變形。

    我們看到的元青花精品器物多為拉坯,這也成為元青花胎體成型識別中最主要的特徵。用拉坯法事先製成若干段:下部、上部、口部等等,幹後用泥條粘接,並粘上底部。大罐內泥條均抹平做為護接頭泥,防移位。小型器物一般只擠出泥條痕。

    除拉坯法外,印坯法也常用,就是用模具做四、六、八方型器物,比如四方壺、六方、八方梅瓶或特大肚圓梅瓶等等。

    元青花瓷的釉質很獨特,現在所見有三種:青白釉、青花白釉、樞府釉。

    1、青白釉,此釉為景德鎮宋代湖田窯工藝之延續。是元青花瓷當中最不好仿的一種釉。其在元青花瓷上之特點:一是釉層厚。經常在口沿或底部有積釉,有的地方甚至會出現厚薄不等現象。此釉在燒製中流動性很差,這和現代釉流動性極好形成反差。二是呈湖藍色或湖綠色,均有深淺,其釉近觀即2尺以內呈通透水亮,並具乳質感,釉特厚處(一般於足底釉層更顯厚)有半失透或失透感,藍豔含翠,十分悅眼。

    2、青花白釉,特點:一是胎釉結合度極好,不易看出釉質厚薄來,似為一體。

    適當距離下(離開1米左右)玉質感在諸釉質中最強,白中少有青,更多地反射出白玉般的溫潤感覺。

    3、樞府釉,特點:一是白中微帶青(微藍和綠意),不論濃淡遮蓋力極強。二是乳質感和玉質感均強。三是釉層厚薄在前二者中間。即不厚不薄。

    如果掌握了上述三方面,其實對元青花瓷已心中有數。特別在實際中,首先要看這三方面特徵,然後再看其它特徵,比如火石紅、畫風、造型、汽泡等等。

  • 2 # 瓷器鑑定真知堂

    元青花是中國古代瓷器最早成熟的青花瓷,在中國和世界陶瓷工藝美術史上有著極為崇高的地位。

    元青花又是一種極為珍貴的收藏品。由於當時生產時間短(前後二十年左右),原材料珍貴(胎用的是麻倉御土,彩用的是進口的蘇勃泥青),又屬於創新產品,所以一經出世就極為珍貴。當時絕大多數元青花瓷器都透過商路,先運到大都(北京),再由朝廷或賞賜或貿易到中東伊斯蘭地區。

    元青花,以前分為至正型和延佑型,分別是元代皇帝的兩個年號,延佑比較早,至正比較晚。目前最新的研究資料表明,所謂延佑型元早期青花出土的那件標準器,不是青料繪畫的,應該不屬於青花瓷,所以延佑型的說法就很難成立了。

    學界又推出了伊朗型菲律賓型的說法。所謂伊朗型是指以伊朗國家博物館所收藏的那29件元青花為代表的成熟時代出口型元青花,也就是以前說的至正型。所謂菲律賓型,是指以菲律賓出土的那些元青花小件為代表的青花瓷。這批青花瓷特點和伊朗型完全不一樣。所以稱為菲律賓型。我們這裡主要講的還是至正型青花瓷也就是伊朗型的特點。

    伊朗型元青花的特點:

    1.層次多,畫面滿。由於最早的元青花,基本上都是根據中東地區的喜好而生產的出口瓷器,所以,中東伊斯蘭地區最喜歡的藍色,就成為了主要顏色。在中國,藍色不被人喜愛,神話中的厲鬼,凶神惡煞一般都是藍色的。伊斯蘭地區的文化中有恐懼空白的說法,而中國傳統文化則講究留白(在畫面留下空白,不要填滿)。元青花的畫面非常滿,是根據中東人喜好而畫的。

    2.器型高大,器型少。元青花瓷器,當時就物稀價昂,只有中東地區的鉅商大賈才能採購得起。元青花大瓶一般在40釐米左右,大罐一般在30釐米左右,大盤一般在45釐米左右。器型也不多,熟悉元青花標準器的收藏家根據器型就能斷定大部分仿品。

    3.採用進口蘇勃泥青繪畫為主,極為罕見有中國產青料的作品。進口的蘇勃泥青,在元代被稱為“撒卜泥”,屬於“回回石頭”中的一種,高鐵低錳含氧化鈷成分接近10%,屬於極高品質的青花顏料。由於一開始就使用了這種極高品質的青花料,再加上元代景德鎮的最優質的麻倉土,在景德鎮高溫柴窯下,元青花瓷器一出生,就與眾不同,一下子改變了從漢唐以來到元的中國古代瓷器面貌。也由於青花瓷的出現,古代各地的瓷窯逐漸都消亡了。

    4.紋飾均有統一的風格,出現未見於傳世品上的紋飾就應該警惕和小心了。常見的比如葫蘆葉,分開繪畫的蓮瓣紋,實心中徑的蕉葉紋,滿池嬌紋飾都有定式。

    菲律賓型元青花:器型較伊朗型小,都是一些小瓶小碗高足杯等式樣。紋飾簡筆,胎釉不精,完全不似伊朗型元青花。以前以為是中國產青繪畫的民窯,今天,在落馬橋元代遺址出土後,基本可以斷定這種青料屬於進口料的尾料。用來生產一些便宜的產品填充柴窯的空位。此種瓷器又稱為灰可器,屬於日用陶瓷。胎泥用的也是下腳料,收藏價值不高。

  • 3 # 好古收藏

    元青花,從寂寂無名到名聞天下,多少人在研究元青花,現今還能碰到幾件真正的元青花,即使遇見真的元青花,我們普通收藏者能買的起嗎?不過,如果你喜歡元青花,還是有機會的。那就只有從早期元青花,小件元青花,民窯精品元青花入手研究,才能有機會撿到遺漏的元青花真品。

    早期元青花,胎土使用麻倉土直接燒製,胎土中的礦物質元素較多,形成的鐵鏽斑,錫斑,自然的浮現瓷器的表面。中後期的元青花,在麻倉土中加入高嶺土,所以中後元青花瓷器除了青花部位,很少發現大量的鐵鏽斑,和錫斑。只有在青花染料濃重時,有鐵鏽斑,錫斑,偶爾也有零星浮現在青花以外的斑點。

    老的傳世元青花,應該有老瓷器的那種寶光,海撈瓷,如果儲存環境好的話,除了有水沁色,也有寶光。土沁區域性嚴重的話,附著在瓷器上面的土漬是很難清除乾淨的,如果非要清除只能破壞原始瓷器的表面,需要很長時間保養把玩才能形成光澤。

  • 4 # 春春150349893

    各位大師,看看我收藏的瓷瓶,是不是早期元青花。胎:純手工製成,分瓷身底足部,(很厚重),瓷身根部,瓷身主體,(兩半邊件合成),瓷頸部,瓷上口,等五部分,手工製作後,連線而成,整瓷瓶胎厚,潔白。釉面畫篩,全部手工完成,是什麼顏料著色,我不懂,是不是蘇麻離青我不知道。請各位專家評論,歡迎講真話。

  • 5 # 收藏家雜誌

    元代青花器體會有些“鐵鏽斑駁”,那麼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往下看——

    胎泥原因

    清 纏枝花卉紋尊

    在燒造出元青花之前,景德鎮主要以燒造小件影青釉瓷器為主,多為實用器。而隨著青花瓷器的燒造成功,大件器物數量開始增多。出現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燒造影青釉瓷器的胎泥在硬度上無法支撐燒造青花瓷所需的硬度,於是開發並使用了新的泥料配方,稱為“二元配方”。兩種瓷土的結合,再加上胎體厚度增加,便可燒造出相對大的器物。

    “至正型”龍紋瓶區域性

    青料是含鈷、鐵、錳、銅等礦物元素的集合體,在磨製煅燒調和後,直接繪畫在瓷胎之上,罩上透明釉後進行燒製,才會呈現出我們能夠看到的藍色。在青花瓷胎入窯燒製時,在高溫的烘烤下,瓷胎將會排除多餘的水分重新結合,而釉面將處於一種熔融的狀態流動開來,此時繪畫在瓷胎表面的青料會沿著胎體間的細小空隙往胎骨內滲透,等到出窯後,尤其是大件青花器物,就會看到有深入胎骨的無規則的大小不同的斑點或斑塊,用手撫摸有坑窪之感,這就是所謂“咬胎”的現象。

    元 青花花卉紋大罐區域性 故宮博物院藏

    而清代青花器物,即使是康、雍、乾時期仿明代永宣時期的器物,也不會出現“咬胎”的現象。這是因為煉泥技術的提高,使得繪畫時鈷料內的元素不易滲入胎體,反而會有未能磨細的礦物渣點進入釉內形成斑點,從“咬胎”成為“咬釉”,景德鎮的繪畫藝人們稱這種現象為“料刺”。

    鈷料加工與繪畫技術原因

    元代及明永宣時期的青花器物,在紋飾中會出現黑褐色且凹凸不平的斑點,為業內公認“蘇料”的特點。但對比觀察此種特點會發現,它多出現在大件器物的主要紋飾圖案中,如纏枝花卉的花朵、魚龍紋飾的鱗片等,而在輔助紋飾中卻極少出現。形成這一特點,其根本原因是繪畫的技法問題。

    明宣德 青花纏枝花卉杯 故宮博物館藏

    繪製輔助性紋飾時,畫師走筆速度快,一氣呵成,不會反覆用筆,相比主體紋飾,同一範圍內青料使用更少,塗抹更薄,因此並不會產生“蘇料”斑點的現象。而在繪製大件器物的主體紋樣時,為突出主題圖案,畫師下筆的力度加大,走筆速度放慢,因此形成的線條加寬,並且還會用筆反覆勾勒線條;若為了突出花朵、龍鱗等紋飾時,還會用一種特殊的技法,當地稱為“塌水”,此種技法是用繪畫的鈷料在某一部位多次進行塗抹,以突出相應位置的立體感。也是因此,造成了此處鈷料的厚度超過輔助紋飾幾倍的現象。

    明永樂 青花纏枝花卉執壺

    再加之當時鈷料的加工研磨不夠精細,就會在反覆塗抹後的表面出現很多細小的青料顆粒。在之後的燒造中,由於主體紋飾和輔助紋飾的燒造時間和溫度是一致的,輔助紋飾及用料較薄的小件器物,鈷料就會被充分的氧化還原而發出鈷料的本色,而透過塌水方法繪製的主要紋飾,鈷料常得不到充分的還原且有青料顆粒存在,從而無法充分發色,又加之胎泥鬆軟間隙大,鈷料會順著縫隙進入胎體,這樣就出現了凹凸不平、深入胎骨黑褐色的斑點,形成所謂明永宣時期“蘇料”的特點,這也是“咬胎”現象形成的原因。

    元 青花纏枝牡丹瑞獸紋雙耳罐 伊朗國家博物館藏

    明永樂 青花葡萄紋花口大盤 天津博物館藏

    小件器物及部分大件器物在繪畫技法上使用得當、燒造瓷器時的窯溫適當、在高溫下鈷料能夠充分還原,就不會存在雜色斑點,釉面表現也會相對較好,釉面光潤,鬃眼不易被發現。而在燒造青花瓷器的初期,生產技術還不成熟,大多數釉色青灰,青花髮色偏黑且有斑點,是因多種原因造成的,這與鈷料的加工精細程度有關,而與鈷料產地無關。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那麼多人都說七五折是商業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