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良人一品

    大同鎮是明代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一線“九邊”防禦體系中重要的一環。在明朝政權與元殘餘勢力對峙的二百餘年間,大同鎮始終處於雙方勢力交鋒的最前沿。縱觀整個明代,由於戰事頻繁,大同鎮的軍馬供應情況始終處於十分緊張的狀態。為解決大同的軍馬供應問題,明朝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一、官牧軍馬

    軍馬作為冷兵器時代確保戰鬥力的重要軍需物資,古今中外都對軍馬的供給十分重視,並設立專門的機構予以管理。而明朝也設立專門的機構管理、孳生,“明制……牧於官

    太僕寺等作為供應邊鎮軍馬的主要機構,每年都不斷的向邊鎮撥給軍馬,大同鎮的邊防需求也不例外。“(宣德九年七月)丁丑,以北京行太僕寺馬給大同軍士操備。時大同參將都指揮使曹儉等奏軍士缺馬二千匹,兵部請給其半。上曰:‘大同臨邊要地,今胡寇出沒之時,軍士守備不可無馬,宜如數給之。”(2)僅《英宗實錄》所記載,英宗、景帝兩朝即向大同鎮撥給軍馬近兩萬餘匹。

    可見,明代統治者對邊鎮的軍馬供給是極其重視的,這點從《英宗實錄》的記載即可窺見一斑。之後,明朝歷代的太僕寺等機構都不曾間斷對大同鎮的軍馬供應,如:“(嘉靖十五年七月丁卯)發太僕寺馬二千匹給大同聚落、高山二堡新軍。”(3)“(嘉靖十五年十月戊申)大同鎮臣以虜六萬壓境,上疏乞馬,照給太僕寺馬一千五百匹。”(4)可見,官牧軍馬是明代大同鎮軍馬的重要來源之一。它對於明代大同鎮抵禦北方大漠殘元勢力起到了頗為重要的作用,在邊鎮防禦中是不可缺少的。

    二、民牧軍馬

    所謂民牧軍馬,“明制……牧於民者,南則直隸、應天等府,北則直隸、及山東、河南等府,即宋保馬意。”(5)關於民間牧馬,最早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起兵之初,“初,太祖都金陵,令應天、太平、鎮江、廬州、揚州六府,滁、和二州民牧馬。”(6)

    後又設立牧監歸有司管理,專門負責民間牧馬的相關事宜。規定:“江南十一戶,江北五戶養馬一,復其身。”(7)雖經歷代沿革,牧馬的規定有所改變,但都是以“役”的形式養馬於民間。

    “官牧給邊鎮,民牧給京軍,皆有孳生駒。 ( 8)”雖然官牧軍馬作為供給邊鎮軍馬的最主要來源,但其也有不能滿足邊鎮需求的情況。這時,供給京軍的民牧軍馬也就加入到供給邊鎮軍馬的來源中,作為邊鎮軍馬不足時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補充環節。民間牧馬,每年或以一定的額數輸送至京城,然後再發到各邊鎮;或是因事態緊迫,以民間所牧之馬直接發至各邊鎮,以便應對時局之變。大同作為邊鎮中重要的一環,亦不可欠缺。由此可見,民牧軍馬也是大同鎮軍馬來源的重要途徑之一。

    民間養馬,初期對於明代的邊鎮軍隊戰馬供應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土地兼併等因素日漸嚴重,這種把

    國家負擔轉嫁到人民身上的牧馬制度使得人民日漸貧困,馬匹供應量也隨之減少。“(成化)六年,吏部侍郎葉盛言:‘向時歲課一駒,而民不擾者,以芻牧地廣,民得為生也。自豪右莊田漸多,養馬漸不足……馬益削、民益貧。’”(9)這是民間養馬制度的不足之處。

    三、茶馬貿易

    茶馬貿易是明代以茶於番族易馬的一項貿易政策。對茶馬貿易進行管理的是茶馬司,“茶馬司,洪武中,立於川、陝,聽西番納馬易茶。……末年,易馬至萬三千五百餘匹。 ( 10)”當時的規定是:“每三年,遣廷臣召諸番合符交易,上馬百二十觔,中馬七十觔,下馬五十觔。 ( 11)”並且嚴厲打擊私茶出境,以確保茶馬貿易的順利進行。

    每年各茶馬司所易之馬,具數輸送至京城,再應更鎮、衛所請發至各邊鎮。例如,“(宣德四年正月甲寅)四川總兵官都督陳懷奏:‘四川諸衛騎士雖多,無馬者什八、九,一有徵調,無所措置。碉門茶馬司每歲以茶易馬解京,乞於其中取二千匹給軍士。’從之。”(12)而大同鎮位於邊鎮之要地,每年所得於茶馬貿易的軍理應不少。從以上可以看出,茶馬貿易也是大同鎮軍馬供應的一個重要的來源。它是官牧軍馬、民養軍馬不足時,補充軍馬的一個有效方式,為大同等邊鎮不斷地提供充足的軍馬。

    從其設立之初即發揮者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政策也不斷更改,“永樂中,禁稍弛,易馬少”、“正統末,罷金牌,邊氓冒禁私販者多”(13),茶馬政策受到了一定的衝擊。加之不法官僚以次茶運送至番地易馬,致番民不滿亦反其道而行之,以至於到弘治年間番民多以羸馬應對次茶,雖經弘治、正德等朝不斷更革,到嘉靖時期原來的茶馬貿易政策已經不能再有效實施。

    四、馬市及馬價銀

    馬市最初始於永樂年間,分設於遼東、開原、廣寧,大同馬市直到嘉靖年間才設立,“嘉靖中,開馬市於大同,陝邊宣鎮相繼行。 ( 14)”在遼東以米、布、絹買馬,大同、宣鎮則以銀易馬,用以滿足軍馬供應的不足。這時的馬市易馬只是在馬匹不足時,呼叫實物、銀兩購買軍馬的臨時措施,還未成立專門的購馬用銀的儲備。如“(天順二年八月)丙寅,命巡撫大同僉都御史李秉等以銀一萬二千兩買馬給官軍騎操。 ( 15)”

    而專門的購買軍馬用銀即馬價銀是在成化年間才正式設立。“(成化)四年始建太僕寺常盈庫,貯備用馬價。是時,民漸苦養馬。 ( 16)”馬價銀是在官牧軍馬不足,民養軍馬政策不能有效施行的情況下才設立的,它是成化以後軍馬來源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據《明實錄》記載,自成化年間正式設立馬價銀以後,太僕寺共向大同鎮發放馬價銀 15 次,約 47 萬兩:

    茶馬貿易作為明代軍馬供給鏈上不可缺少的一項政策。

    明代大同鎮的軍馬來源,除以上所述的官牧軍馬、民牧軍馬、茶馬貿易、馬市及馬價銀之外,還有番人入貢、椿朋銀、帑銀等等。這些政策和措施或為軍馬來源的主要途徑,或為補充之策,它們共同構成了明代大同鎮軍馬的來源,確保了明朝邊鎮的軍馬供給,為邊鎮的防禦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礎保障。

  • 2 # 子由拍案驚奇

    明朝自開國皇帝朱元璋起,就對於軍馬十分重視,最初百計搜求,但所獲不多。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8月2日,朱元璋的明軍浩浩蕩蕩開進大都,形式上標誌著元朝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徹底結束了。

    元順帝等小股人馬從此一蹶不振,亡命大漠。可是,有一個叫擴廓帖木兒的蒙古人,帶領著他的隊伍,開始試圖恢復元朝舊有的顯赫,與明軍不斷地開始軍事鬥爭,和明軍數次拉鋸戰,這股蒙元殘餘勢力,仗著蒙古騎兵的速度與兇殘,甚至形成局面,朱元璋及其手下大將都很忌憚這個擴廓帖木兒

    這期間,蒙古騎兵來去迅速,明軍也經常用長途奔襲的手段對付殘餘的元軍,朱元璋經常和諸將說:“爾等諸將,出入塞上,非一、二千騎不得輕行”可是,每員大將手下有兩千騎兵,好到是好,到哪裡去找這樣多的軍馬呢?

    所以早期的明軍為了應對元軍,而自身又處於軍馬不足的情況,就只能安置步兵藉助營壘保護自己,應對蒙古騎兵的衝擊,然後,研製出小火銃,裝載在木車上,掩護步兵,轟擊蒙古騎兵。

    這樣相持,終於渡過了這一艱難時期,明朝政權穩定之後,對於軍馬的需求,開始循序漸進的解決了。

    一,明朝廷官辦監苑

    在官辦監苑,飼養軍馬這方面,明朝是有章可循,有則可尋的,前朝的規章制度,辦法技術,都是可以借鑑,無論是軍馬飼牧,還是草場管理,都是筆筆有蹤。洪武四年也就是公元1372年,當時明朝的徵西大將軍馮勝攻下河西地區之後,明朝廷將河西大馬營草灘設為官辦牧場。這是一個很大的戰馬養牧場,這個戰馬場為了與周邊的民居分開,所挖的壕溝就有200多里長。

    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年,明朝設太僕寺專門管理馬政,監苑建設遍及北直隸、遼東、平涼、甘肅四地,太僕寺對於分佈於各地的監苑的級別做了明確的劃分,列為三等:上等苑牧馬萬匹,中等苑牧馬七千匹,下等苑牧馬四千匹。

    在官辦的監苑當中,甘肅的監苑規模最大,體系最完備,建設的最好。

    二,民間計戶、計丁養牧馬匹

    那麼,還是在上述地區,直隸、應天、山東、河南等地,在官辦馬場的同時,民間養牧對官辦監苑形成了一定的補充態勢。朝廷有司鼓勵百姓按戶飼養馬匹,按戶給予種馬,而在北方地區,甚至精確到按照人數發放種馬,民間這種飼牧制度的確立,對官辦監苑制度是一種及其有力的補充。

    三,茶馬交易

    無論是在北方地區,亦或西北地區,亦或在藏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用中原地區製造好的茶葉,去交換少數民族地區的馬匹,成了歷朝歷代統治者手中持有的一張得意王牌。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少數民族地區人們多食用乳製品,牛羊肉等,如果沒有茶葉,就會生病乃至性命不保。

    所以,明朝專設茶馬司,在明朝,甚至有“以茶治藩”的政治理念。透過這些茶葉,與少數民族交換馬匹。到了洪武末年,僅僅是西北一處,就透過茶馬交易得到馬匹13000多匹。

    四,上貢與虜獲

    當明朝上下都重視軍馬的時候,一些少數民族就把好的馬匹當做貢品來送禮。漠北蒙古殘部被明軍征服之後,就主動上供馬匹,瓦次部被明成祖擊敗之後,也是貢獻馬匹,再如西域地區的一些部落也曾經主動向明朝上供馬匹,還有,明軍在出徵蒙軍殘餘、韃靼、瓦剌等軍隊勝利後,也繳獲了很多馬匹,也是明朝戰馬來源之一。

  • 3 # 海佑講史

    當時朝廷設定了一些專門的機構養軍馬,太僕寺作為馴養軍馬的主要機構,每年為各個衛所守軍供應軍馬幾萬匹,根據《明史》記載,僅太僕寺一年僅供給大同鎮的軍馬就有兩萬餘匹。

    二、民牧軍馬

    民牧軍馬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有農民所豢養的馬匹,這些馬匹也供應給軍隊使用,是為民牧軍馬。

    《明史》中對其的記載有:“明制......牧於民者,南則直隸、應天等府,北則直隸、及山東、河南等府,即宋保馬意。”民牧軍馬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朱元璋時期。

    既然有了官牧軍馬,為什麼還會出現民牧軍馬呢?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古代戰爭中,軍馬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一場戰爭打下來,死去的軍馬數量,甚至比士兵還多。在這種情況下,官牧軍馬所能提供的軍馬數量,就遠遠不能滿足軍隊需要了。

    雖然說民牧軍馬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軍隊軍馬緊缺的問題,但是這種方式,成本特別高。因為馬是一個直腸子,一邊吃一邊拉,它不像牛、羊這些牲畜,有四個胃可以反芻,一頓餵飽就行了,馬你得一直喂,才能長得壯,所以有句話叫馬無夜草不肥。

    如此以一來,養馬的民戶,負擔就特別重,很多民眾因為被分攤養馬任務,家裡越來越窮困,最終無法維持正常生活,只能逃戶做流民。

    三、茶馬貿易

    除了以上兩種軍馬來源外,在明朝時期,還有一項提供馬源的政策,那就是茶馬貿易。具體就是出口茶葉到番族,換取他們的馬匹。在當時茶馬司的監管下,貿易規定是這樣的:“每三年,遣延臣召諸番合符交易,上馬百二十觔,中馬七十觔,下馬五十觔。”

    按照規定,大明朝廷每三年會跟周圍番族開關貿易,上好的馬匹可換一百二十斤茶葉,中等的馬匹可換70斤茶葉,差一些的馬匹,可換50斤茶葉。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當時的一匹馬,並不便宜,最差的馬也可以換50斤茶葉。

    除此之外,茶馬司對於私茶出境的監管也非常嚴格,因此保證茶馬貿易能夠有序進行。

    茶馬貿易,對於當時朝廷軍馬的供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補充,有效緩解了當時軍隊軍馬緊缺的問題。除此之外,茶馬貿易也促進了內地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是一舉兩得的良策。

    然而,隨著明朝後期政策的變更,茶馬貿易遭到了嚴重衝擊。後來,茶馬貿易就逐漸消失了。

    四、馬市及馬價銀

    雖然早在永樂年間時,民間就出現了馬市,但直到嘉靖年間,馬市才正式確立。

    此舉與茶馬貿易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僅緩解了軍馬資源的緊缺,更是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隨著馬市不斷髮展,在成化年間,也出現了專門用來購買軍馬的馬價銀。《明史》記載:“(成化)四年始建太僕寺常盈庫,貯備用馬價。是時,民漸苦養馬。”由此可見,當官牧軍馬供給不足,民牧軍馬逐漸衰落之後,太樸寺只能貯存銀錢到市場上買馬了。

    五、其他來源

    除了以上介紹的四種軍馬來源之外,明代社會中還有番人入貢、椿朋銀等很多軍馬來源。這些政策和措施的存在,共同保證了明朝軍隊軍馬的充足供給,為明朝軍事實力的維持提供了基礎性保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PL季後賽RNG不敵JDG,今年比去年幾乎拿到全年冠軍的RNG究竟缺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