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肯定式教養

    多大的孩子你就要他看名著。

    不用說孩子,大人也不是很多都看不進去。

    人有的喜歡讀書,有的不喜歡。而喜歡讀書的人裡面又分很多種,有的喜歡讀名著,有的喜歡讀科幻,還有的喜歡讀玄幻。

    讀書是一種個人興趣,如果孩子還小,孩子喜歡什麼就讀什麼吧,總比你逼迫孩子讀書,結果孩子最後不喜歡讀書的好。

  • 2 # 鐵錘文史

    要看懂文學名著,不帶把鑰匙怎麼行?

    我們常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同樣一部文學作品,有人看到的是故事,有人看到的是陰謀,有的人看到的是人生。怎樣才能讀懂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呢?

    對今天的青少年來說,很多人寧願去閱讀簡單的日韓漫畫或者上天入地的玄幻小說,也不願去觸碰那些偉大的文學作品。因為要看懂這些煌煌著作,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難了。

    美國作家托馬斯.福斯特的新作《文學課:如何輕鬆理解偉大作品》,是幫助青少年讀懂偉大文學作品的一把鑰匙。

    托馬斯.福斯特是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文學教授,同時也是《紐約時報》的暢銷書作家。在這本書之前,他已經出版了一本針對成年人的文學閱讀指導書籍,深受好評。這本《文學課》是他專門針對青少年寫的書。為了讓這本書的內容更適青少年閱讀,作者不但引用了《荷馬史詩》這類經典的文學著作,還引用了《納尼亞傳奇》,《星球大戰》和《哈利波特》這些青少年耳熟能詳的作品作為解讀的例子。後浪出版社今年10月份出版了這本書。

    《文學課》這本書分成19個章節,主要講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 天下的故事都是一樣的。

    第二, 經典的文學作品會被反覆書寫。

    在這一部分裡,作者以《聖經》、莎士比亞、希臘神話等經典文學作品為例,介紹了後代大量的作家,從這些經典作品裡提取素材,獲得靈感,重新加工創作的案例。

    第三, 看懂文學作品中無處不在的象徵。

    象徵在文學作品中無處不在。下雨,下雪這些自然天氣的變化;哈利波特額頭的傷疤,巴黎聖母院裡面卡西莫多的殘疾,甚至茶花女患有的肺結核,所有這些細節,在作品裡面都有特殊的象徵含義。看懂這些象徵,對理解文學作品非常重要。

    下面我們就來介紹這本書中的三個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 天下的故事都是一樣的

    看到這個標題,您可能會不相信,我們讀過的小說千差萬別,怎麼能說天下的故事都是一樣的呢?在這裡作者用了很多例證證明,你熟悉的那些故事都有相同的演化邏輯。

    小說《魔戒》和《聖誕怪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它們也都被拍成了電影並且大獲成功,可是他們內在的核心邏輯都屬於探險故事。看起來似乎有點扯,可是作者給我們總結了探險故事的五個要素,這兩部小說無一例外契合模型。這五個要素是:

    第一,Explorer;

    第二,要去的地方;

    第三, 要去的公開的理由;

    第四, 途中的艱難險阻;

    第五, 要去的真正的理由。

    在《魔戒》裡面,Explorer弗羅多,要去末日火山。公開的理由是要把指環扔進末日火山之中,在這個過程中他嚐盡艱辛。而弗羅多最後要去火山的真正理由是認識自我。

    在《聖誕怪傑》裡面Explorer就是怪物格林奇,他是一個脾氣古怪的洞穴生物,他受夠了聖誕節期間的喧囂,以及節日給人們帶來的喜悅,所以他要從山頂來到山下的無名鎮,他要去的公開的理由是盜竊所有的聖誕禮物。在這個過程中,格林奇也受到了艱難險阻,比如從山上到山下危險的雪橇之旅,他要打包各種聖誕禮品,他還遇到了一個兩歲的小女孩,而女孩的一個問題,差點讓他所有的努力付諸東流。但是這個探險故事真正的理由,是孤僻的怪物格林奇要了解聖誕節的真正的意義,尋找真正的幸福。

    福斯特教授還舉了另外一個大家熟悉的故事。1894年作家吉卜林撰寫了小說《叢林故事》,這部小說被反覆拍成電影和動畫片,內容您一定很熟悉:少年毛克利從小被狼群養大,而保護他的則是一隻黑豹。2016年,最新一版由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奇幻森林》在全球上映。

    2008年,作家尼爾.蓋曼寫了一部小說《墳場之書》,這部小說的主人公叫伯德,伯德在嬰兒時期很偶然的爬到了一個鬧鬼的墳場,因為他很小,根本不知道墓地,鬼魂有什麼可怕之處,而在鬼魂眼裡,他就是一個需要家庭的孩子,於是墳地裡 的吸血鬼成了孩子的保護神,她小心翼翼的呵護著孩子,讓他免受外部世界的傷害,直到有一天他長大了可以自己面對一切才肯放手。

    對比《叢林故事》和《墳場之書》,我們會發現他們的共同之處:一個年幼的孤兒,獨自呆在一個可怕的地方。一個人類少年讓一群非人類的怪物收留,不管它是狼還是鬼魂。

    作者說了,天下的故事都是一樣的,故事都是雷同的,這對於讀者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呢?如果讀者看不出《叢林故事》和《墳場之書》之間的關聯,你同樣可以把它們當做有趣的故事來欣賞,但是如果你意識到他們之間的關係,你可能會微笑這喊一聲:啊哈!伯德就毛克利!我知道了!

    但是這僅僅看到相似點還是不夠的,我們會進一步對兩本書進行比較,伯德在墳場裡,毛克利在叢林之間有什麼意義?我們開始思考原野的象徵意義,開始琢磨這兩個作者要給我們傳遞的更深遠的意義:一群狼或一群鬼魂收養一個人類的孩子,並竭力保護他,這對於人類來說意味著什麼?當叢林或者墳場變成了家,當動物或者怪物成了家人,那麼本該為孩子提供家園的人類或者社群來說,又意味著什麼,那麼作者到底想說什麼呢?一旦你意識到了這兩本小說之間的關聯,你就會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並且尋求自己的答案。

    總結一下,天下的故事都是一樣的,這個觀點告訴我們很多故事都具有相似性。當你閱讀一個新的故事的時候,往往會能從中看到一些舊故事的痕跡,當你發現這一點的時候,肯定會有一種老友重逢的喜悅。除此之外,當你比較新老故事之間的相同點的時候你會進一步探索,作者為什麼要這麼寫,他想表達什麼?透過這種深入的思考,讀者也會對文學作品有更多的收穫。

    第二部分: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會被反覆的書寫

    在這部分內容裡面,作者首先提到了莎士比亞。

    當你閱讀18世紀到21世紀任何一個世紀的文學作品的時候,你會驚訝的發現莎士比亞無處不在。1999年有一部小說叫《羅米埃與胡里奧》,它講的是兩個年輕人墜入愛河,可是當地的一個黑幫堅決反對非洲裔的美國女孩和拉美的男孩約會,很快這一對戀人的關係,乃至他們的生命都陷入了危機。沒錯,如果你看過莎士比亞的劇本,你知道它是取材於《羅密歐與朱麗葉》,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似乎每隔幾年就會被別人改變一次。

    為什麼作家都喜歡引用莎士比亞的故事呢?首先作家們都讀過莎士比亞的作品,莎士比亞是其他作家可以與之碰撞發出火花的一個人。人們喜歡那些精彩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生動的語言,更為重要的是,讀者也都瞭解莎士比亞。當我們發現正在讀的這部作品和莎士比亞有關聯的時候,我們會把以前讀過的作品引入故事,和作者一起賦予故事新的含義。

    所以對於作家來說,最值得引用的那個人是我們最熟悉的,我們甚至還沒讀過就已經知道他的名字,他的名言和戲劇作品。這個人只能是莎士比亞。

    除了莎士比亞之外,《聖經》也是一個被廣泛引用的一個文學素材。《聖經》在西方世界是流傳最廣的著作,西方的詩歌裡,充斥著《聖經》的元素,約翰.彌爾頓的詩歌主題大部分是來自於《聖經》,比如《失樂園》,《復樂園》等等。

    托馬斯.福斯特在《文學課》這本書裡,給我們提供了另外一個我們想象不到的例子:

    《納尼亞傳奇》裡面也有《聖經》的影子。作者劉易斯把艾德蒙的背叛與聖經裡猶大的背叛聯絡了起來,把阿斯蘭的犧牲和耶穌的犧牲聯絡了起來,如果你能看出這一點,故事也就更有分量,意義也就更加的深遠。到這裡納尼亞傳奇就不再是一個童話故事。

    在這裡,作者反覆強調:所有的文學作品都脫胎於其他的文學作品。作為讀者,我們希望故事裡能有新奇的東西,同時又希望看到自己熟悉的東西,如果一本書能夠兼顧這兩方面,就是新穎性和熟悉度,那麼就會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氣氛,有了和諧故事,才會有深度。當我們學會從陌生的文學作品中找到偉大作品的痕跡和氣息,你對於新作品的理解也會更進一步。

    第三部分 看懂文學作品中無處不在的象徵

    象徵是文學作品中最常見的手法之一,很多尋常的東西,放到小說裡面都會有不同尋常的象徵意義。

    舉個例子,在很多文學作品裡面,都有過描寫天氣的內容,對於一個作者來說,天氣不僅僅是天氣。

    拿下雨來說,下雨首先與可以用來設計情節,下雨了人們就得躲雨,就得滯留,或者是迷路或者是陷入困境。同時下雨還可以用來渲染氣氛,下雨的時候更加的神秘、憂鬱、孤獨;此外雨還包含著民主的氣息,因為下雨之後誰都跑不掉,無論有錢人還是沒錢的人通通要變成落湯雞。其次,雨還有什麼功能呢?首先雨很乾淨,也可以帶來新的生命和新的希望。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個經典鏡頭:主角安迪從監獄裡成功越獄之後,站在小河裡扯掉身上的衣服伸出雙手仰天長嘯,迎接他的是瓢潑大雨。這裡大雨給他帶來的不僅是自由,更是新生。此外春夏秋冬四季在人們腦海中都有一些象徵性的思維定式,作家會利用這些定式喚起讀者的聯想。

    在文學作品中還有一種象徵,我們不可以忽視,那麼就是主人公的生理缺陷,不管是傷疤博行截肢,還是醜陋的面孔,都可能是一種象徵,說明他們和別人不一樣。

    外表的不同幾乎永遠暗喻內心的不同。

    哈利波特的額頭有一塊傷疤,是因為伏地魔殺了他的父母也想殺了他;俄狄浦斯的雙腳受傷,是因為他的父母想殺了他。他們的傷疤,告訴了我們他們所經歷的一切。

    此外長相可怕的人物行為不一定可怕。《巴黎聖母院》裡面的卡西莫多是巴黎最醜的人,可是他看上去像魔鬼,實際上卻是一位真正的大英雄。而主教等人,有著和善的外表,內心卻是魔鬼。醜陋在這裡不僅僅是個象徵,更產生了強烈的對比和衝突!

    再比如說心臟病,當文學作品裡面出現心臟病,它不僅僅作為一個疾病出現。它可以是一種刻畫人物的簡單的方式,有了心臟病就會出現無數的症狀,比如失敗的感情,孤獨,殘忍,缺乏決心等等。心臟出了問題還可以代表別的東西,比如殘缺的愛情。

    那麼什麼樣的疾病才具有文學職能呢?

    首先它必須有好的畫面感。比如肺結核,一個人得了肺結核之後,雖然很可怕,但是他會鬼使神差的變得異常美麗,面板變得蒼白,眼窩變得黝黑。在華人的小說裡,你可能會想到林黛玉,在外華人的小說裡,更多的人會想到茶花女。

    其次,病源必須很神秘。

    第三要有很好的象徵意義。比如肺結核,它象徵著被消耗的生命,通常屬於年輕人甚至於嬰兒。

    以上就是《文學課:如何輕鬆理解偉大作品》這本書給我們講的主要的內容,總結一下:第一部分內容告訴我們天下的故事都一樣,新故事裡永遠藏有舊故事的痕跡。找到舊的痕跡,有助於我們理解新作品;第二個部分,經典的文學作品會被反覆書寫,酒瓶子裝了新酒,故事更有深度。第三個部分,要重視文學作品中的象徵,每一個象徵都飽含深意。

    光說不練是嘴把式,在本書的最後一章作者還給出了一個測試案例。

    福斯特教授全文轉載了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小說《花園茶會》,順便說一句,曼斯菲爾德和徐志摩見面後不久就去世了。教授讓我們讀完這篇小說,運用他先前傳授的方法,說出小說的主題思想和表現手法。當你自己做完作業,再看看教授的分析,一定會大吃一驚。很少會有人想到,一部1922年出版的小說會和希臘神話有內在關係。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的那樣,一本書不可能窮盡所有的文學鑑賞知識,但是它的確給了我們一把最容易掌握的鑰匙。相信你看完這本書,再去閱讀文學作品,一切都會變得不同。

  • 3 # 抹茶星冰樂不要冰

    作為一個過來人,講一講吧,我和我妹妹小時候都喜歡看一些雜誌《格言》、《讀者》等等,裡面的小故事、寓言很有意思,既看了書又學會了很多道理,從而會找這類的文章去讀,後來大了,老師上課時會推薦不得不去讀書,但是從這種時候就發現自己喜歡讀書的型別,故事?小說?散文?等等。從而拿起書本好好的讀書!我父親讓我讀書的時候會很叛逆,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你要做的可以創造讀書氛圍但別過分才是最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彼岸花開,靜落芳華。流年繾綣,傾此一生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