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悅讀理解

    康姓,起源於衛國始祖康叔的諡號。 康氏的始祖,是衛國的康叔。據《史記・衛康叔世家》記載,康叔,本名姬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弟,武王得天下後,被封於康地(今河南禹州),故稱康叔。周武王死後,發生了叛亂,周公姬旦興師平定了叛亂,把商故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衛國,建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姬封被封於衛國後,稱衛康叔。他到衛國後因借鑑殷朝興亡的經驗教訓,愛惜民力,治國得法,因而得到了民眾的擁護。後來,他被周成王任命為周朝司寇,掌握生殺大權。此後,衛康叔的子孫,就以他原來的諡號為姓氏,就是康氏。唐人林寶《元和姓纂》就有記載:“康,衛康叔之孫以諡為姓也。” 康氏姓源,除了康叔這一支漢族後裔外,還有一支來自西域。據《漢書》、《舊唐書》等書記載,古代西域有個康居國,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由於當時大漢聲威遠播,漢成帝時康居國王曾遣王子入漢,從此定居下來。古代還有一個康國,故地在原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地區,一度曾屬唐管轄。這兩國來中國的使者,來中國後定居下來,他們都以國名為氏,也稱康氏。又據《宋史》記載,宋朝時的匡姓者為避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名諱,皆改姓康氏,但其中主要的還是康叔後裔和西域康居國這兩支。 康叔的後裔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北部發展。衛國曾三次遷都,衛文公時遷都楚丘(今河南滑縣東);衛成公時又遷至帝丘(今河南濮陽西南),後被魏所滅;後來又復國遷到野王(今河南沁陽)。幾次遷都,使康氏的後世在更大的範圍內得以繁衍。漢代,康氏有北遷至今河北等省者,也有南遷到江浙一帶的。據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漢代由康居華人到中國定居的康氏,初期居住在今河西走廊一帶;至晉代,因戰亂又遷到藍田(今陝西藍田),後逐漸向東南遷徙。源於北方的康氏,於唐初渡江南遷,定居於江蘇、浙江一帶,並在會稽(今浙江紹興)繁衍昌盛,成為當地的郡望,故南方各地的康氏多出自會稽。唐代,京兆(今陝西西安)也是康氏郡望之一;康氏還分佈於今山西、山東等地。宋朝時期,又有遷至四川、福建者。明代,康氏分佈更為廣泛,有遷至江西泰和、湖南邵陽、廣東順德等地者。從清代開始,閩、粵的康氏陸續有人遷至臺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氏較著名的有:三國時期的康泰,是中國早期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經歷和傳聞的國家有一百幾十個;三國時的高僧康僧會,康居人,他通天文、讖緯之學,尤嫻經律,是江南佛學的創始人。康承訓,唐朝大將軍;康崑崙,唐代琵琶演奏家,西域康華人。南宋有徵戰的英雄康再遇、康堡裔、康延澤等及學者康與之。元代有書法家康裡�u;戲曲作家康進之。明代有文學家康海。近代改良派領袖康有為,世稱“南海先生”,1898年進行變法維新運動,受到鎮壓後逃往國外。著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書,頗受近代學術界的重視。 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國百家姓氏中,康姓位於第75位。

  • 2 # 手機使用者9909

    康姓,在《百家姓》排第88位,康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75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三。康姓最早發源於康居國(唐・康國),位於甘肅河西走廊一帶。  姓氏起源:  脈系一:  1、出自姬姓,為康叔後裔,以祖上諡號(或曰封邑名)為氏。實際是唐朝安史之亂後入華康氏開始紛紛將始祖追溯到商周時期,尊奉衛康叔為始祖。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少弟康叔諡號“康”,後人有以其諡號為氏者,是為河南康姓。周武王滅商後,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稱康叔。武王死後,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攝政,三監(管理商朝舊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結武庚(商紂王后裔)和東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平定。之後,便大規模地分封諸侯,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當時素負賢名的康叔統治,並改封康叔為衛君,建立衛國,故又稱衛康叔。康叔把衛國治理得很好,聲譽日益上升,到周成王親政時被舉為司寇,權位高於其他諸侯。他死後諡號是“康”,其後便有以諡號為氏,或以封邑為氏,稱康氏。  2、康氏出自漢代西域康居(唐康國)國王子之後裔,以國名為氏  (1)今查正史諸書,首載康氏名人傳記的是《梁書》卷一八《康絢》(南史下卷55康絢傳同),書載:“初漢置都護,盡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於河西,因留為黔首,其後即以康為姓。”這是史書明文記載的,不容置疑的。  (2)今查《世本》輯本、東漢王符《潛夫論》志氏姓篇,應劭《風俗通》姓氏篇,均無康姓記錄。這說明從黃帝傳說時代至東漢末年如此長時期內,未有康氏(指衛康叔之後裔)活動之痕跡。只有在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康居人來華後,始有記載康姓人士的活動,所有這些康氏均稱康居人。  (3)為何唐《元和姓纂》,書稱“衛康叔之後以諡為氏”呢?最初來華的康居人(唐康國)對於自身的來歷並不諱言,也不願割捨。如《康婆墓誌》(647年):“博陵人也,本康國王之裔也。高祖羅,以魏孝文世,舉國內附,朝於洛陽,因而家焉,故為洛陽人也。”《康阿達墓誌》(貞觀年間):“西域康華人也。祖拔達,涼州薩保。父莫量,同葬安樂裡。”但安史之亂後,生活在中原的大多數康華人的墓誌有個明顯的變化,即諱言出身,他們力圖用改變自己的出身和郡望的做法,來與胡人劃清界限。如《康府君夫人康氏墓誌》(760年):“會稽人也。春秋五十有七,以乾元三年二月廿二日,葬於長安縣城西龍首原,禮也。”《康氏墓誌》稱:“會稽人。” 《康志達墓誌》(821年):“本會稽人也。自曾祖曰延慶,皇朝左威衛大將軍,徙居為京兆長安人也。考曰日知,皇朝兵部尚書、左威衛上將軍,贈尚書左僕射。”原因就是因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史思明出身粟特,因此在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唐朝統轄地區有一種排斥胡化的思潮,從而對這裡的粟特人心理和生存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為求得生存和發展、儘快融入漢族社會,擺脫自己外來民族的色彩,便紛紛改變郡望主動使自己“變”胡為漢,都將自己的遠祖上溯到商周時期,尊康叔為始祖。  脈系二:  源於匡易康。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登基後下詔天下避諱,令“匡”氏改為音近的“康”氏。雖然在宋末以後,有部分支系陸續又改回姓匡,但大部分還延續著康姓。世代居住在泰和(古西昌);吉安、吉水、安福(古廬陵);南昌(古豫章、古洪州);南京(古金陵);宜春、分宜(古袁州)等地。以至於泰和(古西昌)成為匡易康氏的第二個發祥地,是廣大匡易康氏的嚮往之地。  在明朝初年,“江西填湖廣”,遷徙的原因是朱明王朝的遷民運動。元末暴發眾多農民起義,多年的戰爭使湖廣(現湖北、湖南)人口大量減少。明初朝廷下詔,從江西遷民填充湖廣。故這時期,有許多匡易康氏及其他百姓從江西泰和、吉安等地遷徙到湖廣一帶。現在的湖南、湖北境內的許多康氏支系,就是在這次大遷徙中的匡易康氏的後裔子民。  在清朝初年的“湖廣填四川”遷民運動中,又有許許多多匡易康氏子民從湖南、湖北遷徙到四川、重慶等地繁衍生息。此次運動的原因是明末,張獻忠的起義軍幾次攻佔四川,戰爭造成了四川人口的嚴重銳減。清初,朝廷下詔從湖廣遷民到四川。  根據“康氏脈系研究網”現在收集掌握的資料說明,在如今中華大地上,處處都有匡易康氏的支系分佈。匡易康氏已經成為中華康氏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口眾多,人才輩出,為中華康氏大家族做出了重要貢獻!  脈系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黑龍江志稿》記載:  ⑴.蒙古族卓爾古特氏,亦稱朱勒豁得氏,世居科爾沁。後有滿族引為姓氏,滿語為Jorgut Hala。所冠漢姓為朱氏、周氏、康氏。  ⑵.蒙古族珠爾奇特氏,亦稱主兒乞氏、主兒勤氏、月兒斤氏、禹兒乞氏、朱日其德氏,源出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長子斡勤巴兒合黑所建部落名稱,是蒙古東方三部落之一,日本學者和田清認為其是女真人,達斡爾民族亦有該姓氏,滿語為Jurk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後多冠漢姓為康氏。  ⑶.蒙古族瑚爾拉特氏,出自清朝初期陳蒙古巴爾虎氏、亦稱胡拉特爾氏,後有滿族、達斡爾族引為姓氏,滿語為Hurlat Hala。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瑚爾拉特氏族奉命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派駐遼寧丹東鳳凰城,屯墾於璦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其後代多冠漢姓為康氏、胡氏。今主要聚居於鳳城大堡蒙古族鎮。  脈系四:  突厥中的康氏。其實這是一些人的誤解,事實是:突厥中的康氏仍然來自康居或康國。突厥興起於阿爾泰山一帶,後來勢力強大,統轄範圍及廣。康國也曾附屬於突厥。由於康華人善於經商和崇尚武功,所以許多康華人奔走於突厥境內、經商、定居、甚至為官為將。突厥王庭帳下甚至有一康華人組成的“拓羯”軍團。這些康華人絕大多數都以突厥化,所以史書記為突厥人。  脈系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赫舍哩部族人,滿語為Heseri Hala,取部落名為氏,世居都英額地區(今遼寧清原英額門)。滿清開國初,其祖赫舍哩・碩色歸清,隸屬正黃旗滿洲,精通滿、漢、蒙文字,其子赫舍哩・索尼亦精滿、漢、蒙文字,由頭等侍衛歷著戰功,受世祖章皇帝之託顧命為輔政大臣,受一等公,諡文忠。其租墓在昭陵左掖,後代分為赫、張、康三氏。其中的康氏始祖為赫舍哩・卡宜奇郎,取名字的漢字諧音“康”為氏,隸屬正黃旗滿洲,官拜木力佔牛錄、武德騎尉。他在清康熙年間出兵遼東,生五子,長子和次子皆無後,五子過繼富氏。三子赫舍哩・達士巴和四子赫舍哩・招裡其的後人分為兩支,前後駐防丹東鳳凰城,分別在正黃旗滿洲和正白旗滿洲下注冊。赫舍哩・卡宜奇郎墓葬遼陽澗溪溝。  ⑵.滿族(蒙古族)卡克他氏,稱亦卡爾他吉爾氏、卡勒塔基爾氏,滿語為Kartagir Hala,卡克他氏在努爾哈赤時期就有陸續歸附後金的(比如遼寧省鳳城有一支卡克他氏現在姓康,就是努爾哈赤時期投奔來的)但主要還是在皇太極時期入的八旗。崇德4年(公元1639年)清太宗皇太極調軍平索倫部,從此索倫部眾悉數編入八旗,但真正被調往瀋陽的只是一小部分,多數索倫部眾就地安置編旗繼續從事生產,清廷並沒有將其納入深層的八旗管理。到康熙年間,由於沙俄的進犯黑龍江上游的各旗索倫人才真正列入以車滿洲,編練成兵參加了雅克薩戰爭。此後因索倫部旗人在戰爭中的英勇表現,清廷將其視為精銳兵源,每有重大戰事必調遣自黑龍江。索倫部旗人幾乎參加了清中期以後的所有戰爭。今天黑龍江省的一些老姓卡克他氏的滿族人就是這些以車滿洲索倫部旗人的後代。,祖籍在長白山以東訥佛賀城。始祖名“塔木太阿古”隨努爾哈赤其兵,後來他的孫子1644年"從龍入關"。1687年四世孫卡克他氏圖美、圖奈兄弟2人奉命遷居鳳凰城駐防,隸蒙古鑲白旗官保佐領下當差,居鳳凰城北山,圖美任參領,圖奈任額兵,為始祖。因家屬仍在北京,弟圖奈未再娶妻,兄圖美娶妻王氏,生3子。長子七力根特,次子巴力士,三子那保。長子生5子,名叫依力巴、福壽、必倫太、五十九、六十九;次子生3子,名叫溪力巴、溪力登、合色;三子生4子,名叫七根、八牙力士、八各、託力吉。至第二世遷居大堡康家溝。由是人口增多,至1905年康家溝一支人口達到1000多人。1905年編修《卡克他氏宗譜》,以慶字為第八世,確定"慶(上)會(上)運(下)昌(下)明(下),英(上)才(下)濟(上)聖(上)清(下)。國(上)華(下)全(下)貴(上)品(下),世(上)祿(下)廣(上)恩(下)榮(上)。德(上)義(下)昭(上)隆(上)業(下),賢(下)良(上)繼(上)盛(下)名(上)。永(上)懷(上)先(下)澤(下)厚(上),保(上)泰(上)益(上)和(下)平(上)"40個字以序輩數。括號中上者用於姓名中間,俗稱居中;下者用於末尾,俗稱落底。已傳13世  ⑶.滿族額勒赫氏,滿語為Elhe Hala,滿族姓氏,漢義“平安、康泰”,世居綏分(今綏分河上游地區)、愛琿(今黑龍江黑河愛琿鎮)、黑龍江沿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康氏、安氏。  ⑷.滿族康錫哩氏,滿語為Kangsiri Hala,世居伊巴丹(今遼寧桓仁雅河鄉附近),後多冠漢姓為康氏。  ⑸.滿族訥�`氏,亦稱那爾氏,滿語為Nere Hala,世居黑龍江,所冠漢姓為春氏、康氏。  ⑹.滿族滿族卡宜氏,滿語為Kay Hala,以祖名為氏,原屬於赫舍哩氏族中的一支,受命駐防鳳凰城,分隸正黃旗和正白旗下,隸正白旗者依然姓赫舍哩氏,而隸正黃旗下者皆取始祖“卡宜奇郎”的前兩個字“卡宜”為姓,後多冠漢姓為康氏。  ⑺.滿族康儀理氏,滿語為Kangyili Hala,亦稱康吉里氏,漢義“苗條”,世居費爾塔哈村(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處),後多冠漢姓為康氏。  脈系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瑤族、土族、羌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康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康氏,世代相傳至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世10年,盧武鉉為何被韓國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