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捋不順的生活

    這個問題我來答,如有不妥之處,請各位批評指正。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老子又被評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那這麼多人看了《道德經》後,是怎麼評價它的呢?

    我們先看看中國曆代名人是怎麼說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政要》中說:“夫安人寧國,惟在於君。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他還下詔令說:“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宜有改張,闡茲玄化。”百官“各當其任,則無為而治矣”。

    梁啟超說:“道家,信自然力萬能,而且至善;以一涉人工,但損自然之樸”;“老莊崇虛想、主無為、貴出世、明哲理、重平等、明自然等;孔孟崇實際、主力行、貴人事、明政法、重階級、重經驗等。”

    胡適:“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這個在老子書裡萌芽,在以後幾百年裡充分生長起來的自然主義宇宙觀,正是經典時代的一份最重要的哲學遺產。”(《中國哲學裡的科學精神與方法》)。 1959年,第三次東西方哲學家會議,胡適說:“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王書》又集道家的大成。道家兼收幷蓄,但其中心思想終是那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的‘道’。”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說:“從哲學上講‘測不準定律’和中國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頗有符合之處。”

    魯迅: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林語堂:老子的雋語,像粉碎的寶石,不需裝飾便可閃耀。他還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

    毛澤東:《道德經》是一部兵書。

    海爾老總張瑞敏稱:“無為和有為的關係,不光對企業,對所有部門都一樣,其實是非常關鍵的。所謂無為,就是企業的價值觀,它是無形的,但非常重要。如果把企業當成一個人的話,它就是一個人的靈魂;如果把企業比作一艘船的話,它就是羅盤。在這個無形價值觀的指導下,可以產生有形的成果,也就是老子所說的‘為無為則無不治’。如果能做到‘無為’,則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有形的東西生於無形的東西。”

    我們再看看那些外華人看了道德經是什麼感受:

    德國哲學家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華人承認的基本原則是理--叫做道,道為天地之本、萬物之源。華人把認識道的各種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學術……。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

    美國哲學家威爾·杜蘭:或許除了《道德經》之外,我們將要焚燬所有的書籍,而在《道德經》中尋得智慧的摘要。

    德國總理施羅德: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

    比利時學者、諾貝爾獎獲得者普利高津: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諧的奧秘、尋找社會的公正與和平、追求心靈的自由和道德完滿三個層面上,對我們這個時代都有新啟蒙思想的質。道家在兩千多年前發現的問題,隨著歷史的發展,愈來愈清楚地展現在人類的面前。

    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預見並批判今天人類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驚人的洞察力看透個體的人和整體人類的最終命運。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沒有障礙,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壩,停下來;堤壩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圓的,它成圓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強。

    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道德經》的魅力可見一斑。

    《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道德經》的魅力首先源於它的博大,短短的五千來字,內容涵蓋了哲學、政治學、倫理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道德經》又極具實用價值和包容性。無論是治國、治家、治學還是修身、處世、待人,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總能在《道德經》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一個"道"字貫穿了《道德經》的始終。那麼究竟何為"道"?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意思是說,"道"是宇宙的根本,是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所在。老子認為,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必須遵循"道"的規律,要與宇宙、天地、自然融為一體,共生共存。無論你做什麼事,一旦違背了"道",那就一定會遭到報應和懲罰,甚至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 2 # 孤猴78345271

    原創思想,這樣說吧,道德經根本就不care誰的評價,原因很簡單,那就是99.9...9%的芸芸眾生,包括現在的一大波所謂的國學大師們根本就不懂得以黃帝的道原經,周文王的周易和老子的道德經為代表的華夏思想。誰要是能夠悟懂三經,那麼人類就會步入先進的外星文明。不過,本民科特在此宣告: 2019年是人類步入先進的外星文明的元年,人類將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 3 # 歸槽山人

    不說話,只把今天看完道德經第二十九章後的觀後感帶來,與大家分享。

    天下歸心國自強

    強秦暴政二世亡,

    文景休養漢名揚。

    執持神器順民意,

    天下歸心國自強。

    註釋:

    1.文景:即文景之治,指西漢漢文帝、漢景漢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漢初,因多年戰亂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漢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休養:休養生息的意思,指政策上安定人民生活,使其經濟力量得到恢復和發展。

    3.神器:神聖貴重的器物,這裡指國家統治地位,國家權柄的意思。

    題記:本章說明了治理的道理,全在自然無為,不固執己見。如果固執己見,必定顧此失彼。聖人應除去那種極端的,奢侈的,過度的措施。以“百姓心為心”則天下歸心,人民自然安寧,社會自然穩定發展,從而達到天下大治。

    道德經·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譯文】

      想要把天下抓來任意擺弄的,我看他永遠也達不成目的。天下是神聖的存在,是不可以任意擺弄的。任意擺弄就會敗壞它,緊抓不放就會失去它。所以,各類存在可以任之獨行,也可以任之從隨;可以任之恬柔輕噓,也可以任之迅猛疾吹;可以任之強盛,也可以任之衰頹;可以任之安穩,也可以任之毀滅。因此,聖人戒出手過分,戒自奉過奢,戒行走極端。

  • 4 # 養生男人699

    作為華人不讀《道德經》有愧自己,作為外華人家有一本,華人應感無地自容,古今中外都有人評論《道德經》有贊有毀,有主觀有客觀,有旁觀,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三種人的觀後言行,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道者,非智者不識,非聖人不得,非其人勿傳(受),上士者讀而行之,中士者師而授(受)之,下士者與道無緣,三士三評,智有高下,能得道生之益者,是其自尊自貴,自生自畜,非道之與私也,孰能以有餘奉天下?惟有道者,天之道,損已有餘而補人(物)之不足,大公無私以生萬物,人之道,損己不足而奉天道之有餘也,是故曰天道生之不足,人道畜之有餘,但關建在於人能否天人合一,同天而合道,《道德經》不是使世人抨論的,而是使世人受益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世人莫能知,莫能行,惟能知能行者的評論才是實踐得真知的,否則都是|空談瞎說說不出道之真實面目,不在於言而在於行,且行之有效,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要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才是真實的受益,

  • 5 # 布衣尋道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瑰寶,華人常說“知道”常講“道理”常贊“有道”,這裡面提到的“道”就是《道德經》論述的核心。

    古今中外無數名人從中汲取了智慧。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在2008國際論壇說:“俄羅斯應該用中國老子的智慧走出經濟危機。”

      美國總統里根把《道德經》奉為寶典,在第二次總統就職演說中,引用了老子的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來闡釋他的治國理念。

    孫中山晚年曾說:“中國古代老子的政治哲學實在比西方好。”

    毛澤東對《道德經》愛不釋手,晚年更是每到一處必帶《道德經》。

    中國古代四位皇帝親自注解道德經,唐玄宗李隆基、明太祖朱元璋、宋徽宗趙佶、清世祖愛新覺羅·福林。

    《道德經》的一個德文譯本出自存在主義哲學創始人海德格爾之手,這是他與中國學者蕭師毅合作的成果。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在《人類與大地母親》一書中對老子高度評價。他說:“在人類生存的任何地方,老子的道家哲學都是最早的一種哲學。 由此,湯因比得出解決人類資源枯竭、環境破壞、人口大爆炸,三個生存問題的出路在於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重要在於東方的靜、和思想,與自然和諧。

    托爾斯泰曾說,自己良好精神狀態的保持應當歸功於閱讀《道德經》。

      《老子》被海外學者視為至寶。不少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和著名科學家把自己的科學發現歸功於老子這個東方聖人的啟示。

      日本學者湯川秀樹說:“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就已預見到了未來人類文明所達到的狀況。”

      美國學者卡普拉驚奇地發現了道家哲理與高能物理現象的吻合,他在《物理學之道》中說:“中國的哲學思想,提供了能夠適應現代物理學新理論的一個哲學框架,中國哲學思想的‘道’暗示著‘場’的概念,‘炁’的概念與量子‘場’的概念也有驚人的類似。”

    孔子向老子問道後,感嘆:“老子其猶龍邪!”

    李小龍根據道德經思想開創了截拳道。他的墓碑上刻著道家的黑白太極圖。圖兩側用中文刻著這樣兩句話:“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

    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道德經》有別於“知識”被稱作“智慧”之書。人們把“老子”作為父親的代稱,想必也是源於對這開啟智慧之門者――“老聃”的最高的感恩和崇敬。

    《莊子·天道》:“ 由 聞 周 之徵藏史有 老聃 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 陸德明 釋文:“ 司馬 雲:‘徵藏,藏名也。’一雲:‘徵,典也。’” 成玄英 疏:“﹝徵藏史﹞猶今之秘書官,職典墳籍。”後特指 老聃 。

    排除宗教思想,按諸子百家作品一貫命名《老子》更符合慣例。那麼《老子》文中的“道”是什麼意思呢?

    “道”字的本意是路,古義還通“導”

    整部《老子》就是在解讀這個“道”,在《老子》文中有幾處描述,可以讓我們簡單的瞭解一下“道”:

    “道可道非恆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由此可見,“道”比<天>帝還厲害,是可以當做天地形成的根本的,是獨立的不受影響的,是始終發揮某種作用的“客觀規律”,是達成目標的“必然途徑”,是超脫凡俗的“真實智慧”……

    《老子》不是宗教、不是說教、不是強迫,只是在闡述一個客觀事實。就如同時間的不可挽留,歷史不能改寫。也許這些都不是永遠的真理,但是在目前條件下,還沒人或技術可以打破這個客觀存在。

    從自然中總結的規律最客觀,從實踐中認識的道理最實用,從歷史中提煉的思想最真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形容人生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