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嘿嘿嘿呦

    同意 發正不適合為相,因為為相者一定要有氣度,有容人之量,法正做的並不是太好。但是說道幹練果斷,在三國之中,就是諸葛也不得不服氣。 生於亂世,如果沒有這樣一股子氣勢,很難震懾群雄,尤其是當時西蜀風氣正是民風彪悍,主公闇弱,正需要法正這樣敢作敢為的人。真的很難想像,如果劉備集團沒了法正的幫助,那些壞事,那些壞人讓誰去做。 所以說,法正其一是性格,其二是大局,導致了最後大家對他的誤解。 就像是唱戲,有人要做好人,就必須有人做壞人,這樣才能推動整個劇情的進展。但是法正人品應該是沒問題的,因為他是從大局來考慮的,不吝名節來做事的人,尤其值得佩服,這才是以蒼生為己任。

  • 2 # 月下讀書

    翼候——法正

    法正是劉備在世是唯一有諡號的大臣,可見法正在蜀的地位。《三國志》陳壽評價法正善於奇謀,可比曹操賬下程昱,郭嘉。

    法正確實是背地裡出賣了劉璋,幫助劉備取了益州。但是這些事情在亂世三國太過常見,你看劉備換過幾次主子,關公還投過曹操,趙雲也是公孫瓚麾下猛將。所謂良臣擇主而事,大抵就是這個意思吧。法正張松讓劉備對於劉璋取而代之,確實人品有些問題,畢竟是舊主。劉璋本來投降本來也是套路,曹操本來就對益州虎視眈眈,劉璋也是想要劉備兵馬,所以這個事情沒有誰對誰錯,亂世中都是各種掙扎求活。

  • 3 # 海量說歷史

    算也不算,看從什麼角度看,在三國年代,群雄割據,人才流動非常大,各方勢力都在召才納士,但有的勢力卻不會用人,使得人才有很大的浪費,如劉璋與劉表,劉表還好一點,特別是劉璋,非常軟弱,根本守不住益州,即使劉備不取,別人也會取,人才在他手下根本不能發揮其作用,他既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也沒有治國之大略,註定一生沒有作為,沒有人願意和這樣的主子共事,根本沒有發展前途,最後也只能落得當俘虜的下場,與其這樣,還不如另投名主。

    法正善出奇謀,陳壽對其評價很高,把他抬到與程昱郭嘉等同的高度,足見他對法正的喜愛。法正自勸劉璋投降劉備後,一直留在劉備身邊,給劉備出了許多計策,最主要的是在漢中之戰中,用奇謀殺了夏侯淵,讓劉備得以順利的拿下了漢中,可惜如此高明的人物,卻死的太早了,僅活了四十五歲,否則對蜀國的貢獻會更大。

    三國時各方勢力原班人馬都不多,大部都是歸降的人才,如曹操這方的郭嘉、張郃、張遼、等,劉備這邊也不少,除關張趙雲諸葛外,基本都是歸降過來的,所以在當時,歸降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也不是什麼可恥之事,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但如果接二連三的易主,就為人所不齒了。

    從私人角度看,降將皆賣主求榮,這是人的本性,他們之所以歸降,自然是為了自己考慮,想做一番大事業也好,想生官發財也罷,這些在原主那裡看不到希望,就會背叛,就會另投他人,歸降不管怎麼說,都是不堪的事,但歷史總是勝利者來寫,凡是佔在勝利者一方的,即使是降將,也會被寫成識實務的俊傑,而失敗國的降將,特別是從勝利方叛反的人,都會被寫成賣主求榮的敗類,其實他們本就是一種人,角度不同,造成了身份的不同。

  • 4 # 宋光華的歷史天空

    三國時期明主擇臣,但是一些有志向的謀臣武將也會擇君!

    法正長於軍謀,短於政略,劉璋胸無大志,就像窩在益州當宅男,對法正的長處看不見,愣是讓法正去當處理雜事的縣令。

    益州之外郭嘉驚才絕豔,輔助曹操東征西討,成就霸業。

    諸葛亮走出隆中,為劉備獻謀隆中對!周瑜赤壁之戰名列青史,魯肅榻上策也和隆中對不相上下,成為孫權的座上賓,言聽計從!

    作為志向高選的軍事人才,法正可不想陪著劉璋在成都發黴!就像當初郭嘉離開袁紹一樣,一個謀士如果沒有施展才能的地方,沒有欣賞自己的明主,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嘛,不丟人!

  • 5 # 不當王爺好多年

    據三國志,法正是在第二次見到劉備以後,就為劉備獻上裡應外合之計的: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

    這是有原因的。法正最初在劉璋手下任職,由於劉璋打擊東州人而安撫益州人,因此身為東州人的法正自然不得重用劉璋,直到張松與劉備暗通曲款,準備協助劉備奪得蜀川,法正才能順勢搭上劉備這條船,就此成就了一番事業。在經歷過入川之戰與漢中之戰後,法正無疑成為了劉備身邊最為信任的人物之一,因此,法正的官職也是一路上升,從蜀郡太守、護軍將軍,到後來的尚書令。

    蜀漢立國時間短,得諡的大臣並不多,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中這樣記載:“初,先主時,惟法正見諡。後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蔣琬、費禕荷國之重,亦見諡;陳祗寵待,特加殊獎,夏侯霸遠來歸國,故復得諡;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及雲乃追諡,時論以為榮。”。這個見諡是什麼意思?這是一種古代帝王給臣下的最高榮譽。蜀國只有十二的大臣見諡。劉備活著的時候,只有法正一個人見諡。劉備死後,才有諸葛亮見諡、蔣琬見諡等等。可見法正的地位有多高。

    陳壽評價法正: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擬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這基本代表了史界對其評價,即,有才,但德行不行,不夠高尚。因為他是出賣舊主投靠劉備的。

    其實,在大顛覆大動盪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江山板蕩,人才輩出,人人朝不保夕,卻又人人有一展才能的機會。在此時,只要能為國為民做點事情,不可能拘泥於一家一姓的。

    說人家德行不行,其實是不是嫉妒人家都才能呢?

  • 6 # 工作生活智多星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親自率兵征討荊州,劉璋派張松致以敬意,而張松因曹操禮節不夠而反勸劉璋聯合劉備而同曹操斷絕關係。劉璋派法正前往與劉備結好聯盟,隨即又指示法正和孟達送去數千兵卒幫劉備抵禦曹軍,法正完成使命歸還。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將派兵到漢中征討張魯,劉璋心中恐懼,張松再次勸降劉璋聯合劉備。

     

    劉備從江陵率軍趕到涪城,劉璋率領步、騎兵三萬多人,車駕幔帳,光耀奪目,前往與劉備相會;劉備所率將士依次前迎,大家歡聚宴飲百餘日。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璋因處死張松(因曹對自己禮數不夠而隱瞞曹對劉封賞,同時勸劉璋斷絕曹操而聯合劉備,此事因張松哥哥明哲保身而告發於劉嶂)和劉備反目,後者進兵包圍成都,並派簡雍勸降劉璋,劉璋聽取法正建言而歸降。劉備把劉璋遷至公安,並將財物歸還於他,再佩振威將軍印信。法正藉機投劉備,而後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

     

    而法正背叛劉璋並非主動。法正本身很有能耐,出生環境也非常好,祖父是當時很有名的大儒,而其父也在京城做官。後來其投奔劉璋。而劉璋覺得他年齡小沒多大能耐而擱置不用,且經常說他不好,這樣法正常被劉璋手下人嘲諷。正如吳起,很有能耐,且底殷實,只是運氣不太好。所以被嘲諷時,正可謂匹夫一怒,血濺五步,將這些人全部殺死。而法正沒武藝,只能當他幫助劉備把巴蜀之地拿下,也將所有嘲諷自己的人全部殺死。

    背叛的前提是老闆和下屬志同道合,對下屬很好,而劉璋和法正志不同,言不和,法正至多是“鳳擇良木而棲”,根本談不上“背叛”二字,更何況其沒有勸說劉備殺死劉備,就很難能可貴了,要知道法正的話,劉備還是言聽計從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哭數日。被追諡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

  • 7 # 迷萌樂

    法正是劉備最親近的人,劉備是在法正的輔助下,才得到西川的,直到這時,劉備才有了一個真正安身的地方。因為劉備在荊州的時候,北邊有曹操,東邊有孫權,身邊還有孫夫人,所以只能在孫權和曹操的夾縫中求得發展,處處受到掣肘,真是進退兩難啊。幸虧法正幫劉備奪得了西川,讓劉備才有了自己的大本營,所以,法正為劉備立了大功。法正原來是劉璋的人,後來投靠劉備,這種行為是賣主求榮嗎?

    其實,法正的這種行為,不是賣主求榮,雖然,法正原來是劉璋的手下,他之所以和劉備裡應外合,是為了找到一個更好施展自己才華的地方。當時,劉璋佔有西川,但他也是漢臣(宗室),而劉備也是漢室宗親,他還曾受過漢獻帝的衣帶詔,一直是以恢復漢室為己任,是受百姓擁護的。何況當時是天下大亂,恰好是君子選擇臣子,臣子也可選擇君子的時代,對於聰慧有才的法正,自然會選擇自己適應的明君,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抱負。在三國那樣的年代,像法正這樣跳槽的人才有很多,如鬼才郭嘉,先是投奔在袁紹的手下,好來發現這個主子不行,卻又投奔到曹操的門下,才認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明主,法正和郭嘉的做法是同樣的。

    法正是超高階人才,卻在劉璋那兒得不到重用,開始劉璋根本就不搭理他,後來才給了個新都縣令的官做,雖然後來做了軍儀校尉,但也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官,劉璋識人能力太差,法正的才華根本就得不到發揮,在劉璋的手下做事,法正來書簡直就是明珠暗投。正當法正鬱悶的時候,剛好劉備入川了,這就給了法正一個選擇明君的機會,正是投奔到了劉備這兒,法正才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而劉備又是一個善於用人的人,所以他們才是一對最好的君臣結合,他們在一起才能實現各自的理想和抱負。

    我覺得現在的員工和老闆的關係,有似於法正和劉備的關係。

     

  • 8 # 糖糖的五千年

    當然許多人都把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當成最完美的君臣關係,但是劉備最親近的大臣,其實並不是諸葛亮,而是法正。

    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不聽諸葛亮與趙雲的勸阻,出兵進攻東吳,要為關羽報仇。諸葛亮嘆息說:“可惜法正死了,如果他還在,一定能勸說陛下不要東征。即使東征,也不至於敗得這麼慘。”劉備和法正其實認識也沒幾年,劉備為什麼會和法正如此親近?很簡單,正是在法正的幫助下,劉備才得到西川,有了安身之地。

    諸葛亮曾經說過:“主公當年在荊州,北邊有曹操,東邊有孫權,身邊還有個孫夫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變故。這個時候,主公進退不得。幸虧有了法正輔佐,才有今日。”這段話很清晰的講述了劉備之前的處境,處在孫權和曹操的夾縫之中,處處掣肘於人,只能在生存線上掙扎。但是得到西川之後,劉備才真正有了大本營,不再受制於人。 法正幫劉備拿下西川,雖然對劉備來說是大功,但他原是劉璋手下,這個行為就難免為人垢病。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法正的行為究竟算不算是賣主求榮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不可否認法正原是劉璋手下,他之所以和劉備裡應外合,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自己能夠有一個施展抱負的舞臺。有一點需要說一下,劉璋雖然佔據西川,但他也是漢臣(宗親)。劉備也是為漢室宗親,又曾受過“衣帶詔”,以恢復漢室為己任,是民心所向的。當時天下大亂,那是一個“君擇臣,臣亦擇君”的時代。對於法正這些有真才實學的人來說,主動去尋找可以輔佐的明君,然後盡心輔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像法正這樣經常跳槽的謀士,在三國不是個例。人稱鬼才的郭嘉,也是先在袁紹手下,後來發現這位老闆沒有長遠眼光,才跳槽投到曹操門下。與曹操對話後,郭嘉出來高興地說:“此真我主也。”從這一點來說,法正和郭嘉的行為都是一個性質。法正是國士級別的大才,在劉璋手下卻被完全忽視。先是置之不理,過了很久才做了個新都縣令,雖然後來又做了軍議校尉,也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位置。可以說,劉璋從來沒有真正認識到法正的才能,也因此沒有給予法正應得的待遇和尊重。

    在劉璋手下做事,對於法正來說,可謂是明珠暗投,他的心情是相當鬱悶的。後來劉備入蜀之後,法正曾刻意報復過一些人,也說明當初他在劉璋手下時,曾經遭受過一些不堪的待遇,才會積累那麼多怨憤。因此,法正行為的性質,就相當於一家公司的員工,因為得不到公司領導的公正對待,而選擇跳槽到另一家公司,這能算是其人品的汙點嗎?當然不能!

    郭嘉和法正是一類人,但有些人放過對郭嘉跳槽的吐槽,只批判法正。究其原因,無非是喜歡曹操討厭劉備而已。如果法正投的是曹操,郭嘉投的是劉備,可能捱罵的就是郭嘉了。這樣對劉備,對法正公平嗎?

    總而言之一句話:劉璋從來沒有尊重過法正的價值,法正當然有權利選擇新主,何錯之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日絕句》是從什麼角度來評價項羽的?如何評價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