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鹿鹿哥

    “夏日絕句”是宋代李清照所寫: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翻譯過來就是:

    活著就要當人中的俊傑,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這首詩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不僅僅是幾個字的精緻組合,也不僅僅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凝練,是一種氣魄承載,是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令鬼神徒然變色。“當作”之所“亦為”,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柔美,繞指纏心,悽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復加。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鬚眉幾人可以匹敵?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詩人追思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苟且偷安!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於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託,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願”、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可殺不可辱”、“死不懼而辱不受”,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旗鼓。項羽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提出人生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做人中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振聾發聵!

    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三個典故,無堆砌之弊,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出自女性之手,實在壓倒鬚眉!

  • 2 # 蘭影竹風

    夏日絕句

    宋·李清照

    生當為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作者是宋代才女李清照,詩中讚的是楚霸王項羽,從一個女子的角度,肯定了一個男人不畏生死,敢於直面的大丈夫行為!

    楚霸王項羽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戰鬥中失敗,本來可以逃回自己當初起兵的老根據地江東,但戰敗到烏江邊時,自己覺得無顏再回去見江東父老,於是不願過江,面對追來的敵人自刎而死!

    李清照因何而作此詩,是因為在靖康之亂中,李清照與丈夫在戰亂中顛沛流離逃難,一次在丈夫趙明誠為官所守的城池中,部下反叛,而丈夫則丟下城池和其餘部下及李清照,獨自從城牆用繩索攀下逃跑,還好反叛被其它部下鎮壓!這讓李清照感到很羞恥和難受!後來夫妻二人又流難到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李清照隨口作了此詩,以勵志丈夫趙明誠,但事與願違,趙明誠因此自慚鬱悶而死。

    詩是從女人看待男人英雄的角度來評價項羽,而不是從帝王的角度來評價項羽!

  • 3 # 小橋流水

    這首詩字面還是比較通俗易懂,典用西楚霸王的悲壯故事,頌揚其不成功便成仁的英烈氣節,抒發了作者對自己顛沛流離的生活遭遇的憤慨和不服氣的心情。作為宋詞一派宗師,這首詩相對於其詩詞成就來說是有點敗筆的。道德經雲: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志堅。一個搞大事業的英雄首領,不是一味勇往直前就能夠成功的,需要懂得柔能克剛,謀大事須順勢而為。故項羽的英雄氣慨不值得如此推崇備至。而作為千古才女,乾男坤女,男剛女柔,才女應該具足坤德之柔順,在這首詩卻表現出如此剛烈、刁頑,也未免有失斯文了。一點淺見說錯勿怪。

  • 4 # 趣文社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作者做這首詩的背景。在靖康元年,也就是(公元1126年)金兵南侵,俘虜了當時的宋微宗與宋欽宗,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難”北宋從此結束。

    後由趙構在南京登基,改稱“南宋”可是就在趙構登基後不久,金兵又再次來襲。膽小怕事的趙構不敢應戰,帶著一群大臣往南逃,在倉皇出逃的大臣們中就有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李清照跟隨丈夫逃自烏江之時,李清照頓時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夏日絕句》

    生當為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項羽,號稱“西楚霸王”本人英勇無比,一生征戰七十餘次,甚至消滅了強大的秦國。所以李清照的前面一句“生當為人傑”形容項羽生前的英雄氣,視他為人中俊傑。同時李清照也象徵的貶損了趙構,面對敵人來襲,只顧自己倉皇出逃。而不顧百姓死活,這並非君王所為。

    我們也可以看出李清照雖為一介女流,但骨子裡那種愛國,報國之心的偉大,有巾幗不讓鬚眉之勢,也表現出了她內心的剛烈。然而自己卻生成了女兒身。

    根據《史記·項羽本紀》·“夜聞漢軍四面楚歌”記載;

    項羽的軍隊駐軍在垓下,土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劉邦的漢軍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包圍了好幾層,夜晚,聽到四周都在唱著楚地的歌謠,項羽大驚失色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不然是什麼原因,讓楚人這麼多呢?”於是項羽軍帳中作詩一首: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一生剛愎自用,狂妄自大,最終導致其在楚漢之戰兵敗。給這樣一位英雄也留下了深深的遺憾,逃至烏江之時,自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自刎與烏江,李清照認為項羽能夠自刎出於他的英雄氣概,所以用了“死亦為鬼雄”來形容他。

    李清照覺得做為英雄就理當如此,人的一生不能缺乏英雄氣魄,畏首畏尾是幹不成大事的,苟且偷生豈是英雄所為。在當時那樣的背景下,李清照是感慨萬千,眼睜睜看著趙構為了逃命,棄國家與不顧,棄老百姓於不顧。聯想到項羽自刎時的複雜心情,其實項羽在當時完全是可以上船過江逃跑的,心裡不由得感慨項羽的悲壯。

    詩的後兩句自然也就明白了其中意義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人們到到現在還在懷念著項羽,留念著那留在人們心中氣吞山河的悲壯氣勢。

    也正是因為這次的南遷,而改變了一生,丈夫趙明誠在南洲上任途中病故,她的詩也由婉約派變成了氣勢磅礴。一代奇女子,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感慨。

  • 5 # 老武小侃

    宋代才女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至今一直為後人廣為傳頌。

    它表達了李清照雖為女性,卻有氣壯山河、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這首詩也是借項羽的壯舉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正氣凜然。

    但詩裡流露出的一種宣揚項羽自殺為榮的思想,在此值得商榷探討。

    不能否認,捨身取義是我們自古宣揚的一種美德。但曾經叱詫風雲、征戰沙場的將帥,最後以自殺結束生命,是不是有些顯懦夫行為呢?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你怎麼能在你的愛妃和你的八千子弟兵面前哀鳴呢?

    以我看,項羽若能回到江東,立即對劉邦口誅筆伐。以自身名氣和為人招賢納士、重振旗鼓,再與劉邦對抗,天下未必是劉邦的或劉邦所獨享的。

    自殺的確是一種壯烈,但在士氣低落中自殺,的確不能說是壯烈。哪怕是回不了江東,拼死殺敵,最後被敵人亂箭射死,戰死在最後一刻,也比自欺欺人自殺要強。

    歷史不容假設,項羽的死雖然令我們扼腕嘆息,但的確死得有些不夠睿智或者說悲而不壯。

  • 6 # 雲舒庭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這是宋代才女李清照所寫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創作的背景是李清照面臨國家和家庭雙重破敗的情況之下。

    1、國家:山河破碎,心中悲慼。遼朝滅亡後,金朝即乘勝侵犯北宋,北宋求降。靖康二年(1127)正月,金軍先後把宋徽宗、宋欽宗拘留在金營,二月六日金主下詔廢宋徽宗、宋欽宗為庶人,另立同金朝勾結的原宋朝宰相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徽、欽二位黃帝被擄走之後,趙宋王朝被迫南逃,北宋覆亡後,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靖康恥,痛入心。

    2、家庭:戰火中流離失所,有家不能回;丈夫趙明誠臨陣脫逃,李清照因丈夫的行為感到恥辱。趙明誠只做了一年的江寧知府便因為失職而罷了官。建炎三年二月,御營統治官王亦叛亂,此事被下屬察覺,並做了彙報,但趙明誠似乎並沒有把它放在心上,也沒有指示應對措施。於是下屬自行佈陣,以防不測。當天夜晚,王亦果然造反,被有所準備的下屬成功擊敗。到天亮時,下屬前去找尋趙明誠報告,卻發現他早就利用繩子從城牆上逃跑了。

    1129年,他們朝著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兩人都沒什麼話說,氣氛比較尷尬。當走到烏江時,站在西楚霸王項羽當年兵敗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心潮激盪,浮想聯翩。面對著浩浩江水,隨口就吟誦出了《夏日絕句》。趙明誠站在她身後,聽到這首詩之後愧悔難當,也深深自責。從此便鬱鬱寡歡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發作而亡。

    此詩端正凝重,直抒胸臆,既是對當年西楚霸王項羽的慨嘆,也是對現如今國破家亡的悽然動情。也有對丈夫、國家的不滿,不能在危難之時挺直腰身,而是逃離投降,沒有當年項羽的大丈夫氣概。

    她也表達了自己的價值觀:人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

  • 7 #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

    《夏日絕句》是宋代詞人“天下第一才女”李清照所作。這是一首五言絕句:

    全詩的意思是:

    人生時應做人中俊傑,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至今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寧死不願渡過江東。

    這個歷史典故《史記》裡面是這樣記載的:項羽兵敗垓下,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東渡烏江時,項王笑曰:“天下之王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籍”是項羽的字,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項羽兵敗垓下,內心羞愧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最後自刎於烏江。客觀的講,項羽的選擇有其性格侷限性。但他寧死不屈,不願苟且偷生,是一個失敗了的英雄!

    李清照雖是婉約派代表詞人,卻不乏豪放之作。《夏日絕句》便是一例。這是一首巾幗不讓鬚眉之作。由於出自女性之手,當時讀起來更令人振聾發聵。人生在世要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死了也要氣壯山河。作者借項羽的悲壯之舉,諷刺南宋統治者苟且偷生的無恥行徑。

  • 8 # 舊事舊人歷史說

    《夏日絕句》:婉約女子的筆,豪放男子的氣。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詩隨便一讀便能得出一個結論,項羽是一個英雄,李清照說他“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項羽是一個英雄嗎?俗話說得好,“成者王侯敗者寇。”項羽最後的下場是兵敗該下,烏江自刎。一個失敗者憑什麼稱為英雄呢?由此而推出作者寫這首詩的立場,或者立論的根基正是與“成者王侯敗者寇”相反的“不以成敗論英雄。”

    在詩人李清照看來,項羽作為一個由秦末大亂的局勢照出來的一個英雄人物,他是不平凡的,雖然他最後失敗了,但他敗得光榮。他寧死也不肯屈服於小人得志的劉邦而堅持以自己的生命抵抗到底。這種“寧折不彎,寧死不屈”精神本身就是可歌可泣的。

    而作者所處的當時的社會環境正是國家淪陷,民族危亡之時,面對強敵入侵,當時的政府首先考慮的不是怎樣抵抗住敵人的侵略,將敵人趕出國門保衛家園,而僅僅只是考慮怎樣逃亡,怎樣安全的逃亡,怎樣保住自己的一隅江山,怎樣安安穩穩的做一個偏安的小朝廷。

    李清照本是一個生長在深閨之中的弱女子,可是在面臨國破家亡的危險境地時,她再也寫不出那些“閒愁婉約的句子。”掛在她心頭的事已然從兒女情長變成了民族存亡。可是當時的統治者卻只知道一味的投降,根本不想抵抗,不想真心抵抗。最終原本定都,東京汴梁的趙宋政權,終於還是度過了淮河長江,到了杭州臨安城,臨安臨安,天下何曾降臨過寧與安?

    在這種情況下,女詩人滿懷憂憤寫下了《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一個婉約女子手裡的筆寫出了無數男人都無法寫出的豪放的句子。僅憑這一首詩,李清照就不愧為千古第一才女。

  • 9 # 麴塵絲

    《夏日絕句》是從不願苟且偷生的角度評價項羽的。這首詩是對南宋統治者苟且偷生地控訴。

    李清照是婉約派詞人,這首詩寫得頗有氣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玩行業未來主要還是靠拍賣嗎?還有沒有其他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