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弗林德斯觀察者

    《英國金融時報》在2017年對中國家庭對外投資的年度保密調查中發現,儘管中國實施嚴格的資本管制政策,但還是有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者打算在未來增加離岸資產持有量,而主要目的也從增大獲利轉變成了對沖風險。

    另外,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者採取了多樣化海外投資的形式,並不單單侷限於房地產投資,更加有經驗的中國投資者開始透過投資海外證券市場獲取更多的回報。

    中國越來越嚴格的資本管控制度沒能打擊中國民眾對海外投資的強烈意願。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儘管國內政策在不停的收緊,控制資本外流,但還是有56.8%的中國海外投資者表示會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內將更多的流動資本轉移到國外。

    ref:澳洲財經見聞

    筆者作為前澳洲金融理財公司分析師和操盤人員,對於澳洲的市場有這樣一些見解:澳洲投資市場因為大量養老金的進入而非常平穩,大量固定資金投資於藍籌股和一些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中,使得整體“風平浪靜”,澳洲也是全球金融危機中受影響最小的國家之一,這也歸功於在全國推行的強制性養老金政策,不僅解決了財政赤字,也讓整體金融市場擁有大量資金和現金流進行週轉和互動。

    對於中國公民在海外的投資,應注意避稅和風險兩個方面,多投資商業債券和簡單組合的基金風險最低,在最大化收益的同時,也需要注意外匯市場的震盪,賺到錢但是在轉回人民幣的時候發生虧損時有發生。

  • 2 # 資管裕道人

    選平臺

    選品種

    選資產

    隨著居民海外財富的上升和人民幣貶值 海外理財越來越收到人們的青睞。

    基本就是上面這個思路

  • 3 # 伍治堅

    經常有讀者朋友向我反映:他們收到過各種來自海外的五花八門的投資理財產品,有些來自於銀行,有些來自於基金公司,有些來自於券商。其中有一些來自於比較大牌的名字,比如花旗銀行,摩根大通等,但也有不少聞所未聞的產品。這些機構,到底有什麼區別?他們各自不同的職能是什麼?對於很多英語不好的朋友們來說,確實是一個大難題。因此今天的這篇文章,就來和大家做一些這方面的普及。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的第一個概念是:當我們決定進行投資活動時,大致來說有兩種選擇:自己動手進行投資,或者委託其他人幫助我進行投資。

    自己動手來進行投資活動的形式,包括炒股,購買債券,和買房。自己動手的意思,是我們投資者需要自己花時間去做一些研究工作。

    以買房為例,我們需要首先確定在哪個城市買房,然後把範圍縮小,劃定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區域,然後需要去收集關於該區域的各種資訊,比如治安,交通便利,學校位置,生活設施等。接下來,還要去走訪看一些房子,貨比三家,最後確定自己中意的購買目標。

    委託他人進行投資活動的形式,包括購買基金,購買結構化理財產品,委託他人幫自己理財,購買帶有投資功能的保險,等等。這裡的委託他人的意思,是我們把錢交給一個專業機構,讓這些專業機構中的職業人士幫助我們完成投資活動。

    在自己動手進行投資的活動中,大部分華人在海外投資的界限,可能就是買房。找個靠譜的,會說中文的房屋中介,自己多去當地瞭解一下那裡的風土人情,基本可以把買一套房子的任務完成。至於炒股/炒債,大部分華人受限於自己的知識邊界,會選擇“委託他人”來完成投資目標。

    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說說“委託他人”進行投資理財時,可能遇到的不同服務機構。

    作為一個消費者/投資者,我們想要購買金融投資服務,一般來說有兩種途徑。

    第一種,是我們直接向產品製造商購買(如上圖黃線)。

    第二種,是我們透過中間商(也可以稱為渠道/中介)購買(上圖綠線)。

    我們先來說一下產品製造商這個概念。這裡的產品,指的是可以被廣大消費者購買的,投資理財產品。而產品製造商,就是設計,並且提供這些產品的服務商。他們的工作,就是在市場上從事買賣和投資活動,獲取投資回報。

    這些投資理財產品的製造商,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1)基金公司。基金公司僱傭的基金經理及其團隊,從事專業的投資活動。他們提供的產品,就是各種各樣供投資者購買的基金。

    2)銀行。在一些大型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私人銀行下,有資產管理團隊。這些資產管理團隊生產的產品包括:基金,委託理財服務和各種結構化理財投資產品。

    3)保險公司。在一些大型的保險公司中,有資產管理團隊。這些團隊會設計出一些帶有投資功能的保險產品,供廣大消費者選購。

    上圖顯示的是全世界資產管理規模超過1萬億歐元的資產管理公司(截至2016年年底)。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有些是專業的基金公司(貝萊德/先鋒/道富/富達/太平洋/資本/匯理/LGIM),有些隸屬於銀行(梅隆/摩根/高盛),有些隸屬於保險公司(保誠)。

    當然,管理規模超過1萬億歐元的資產管理公司,在全世界也就這12家。再往下,還有數以萬計的各種資產管理公司。他們提供的產品也五花八門,各有千秋,包括共同基金,私募股權基金,對沖基金,結構化產品,等等。

    說完了產品製造商,下面我們再來講講售賣這些產品的中介(渠道)。

    顧名思義,中介的意思,就是其本身並不製造產品,而是將右端的投資產品,轉手倒給左端的消費者(投資者),在中間賺取一個差價或者佣金。對於中介來講,產品本身的投資回報並不重要(因為他們不是最終的投資者),關鍵是中間倒手的次數和交易額。次數越多,交易額越大,中介能夠賺取的佣金就越高。

    大致來講,銷售投資理財產品的中介,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銀行。很多大銀行(包括私人銀行),都擁有財富管理部門,旗下僱傭了不少理財顧問。他們的工作,就是向客戶推銷各種投資理財產品。

    銀行做投資理財產品的中介,有天然優勢。首先銀行有大量的客戶資料,張三李四在銀行賬戶中有多少存款,一目瞭然。我們有不少朋友經常會收到銀行打來的各種推銷電話,就是個人資訊被銀行瞧上了的典型例子。其次,大銀行的網點鋪的很開。在網際網路金融被普及之前,網點多就代表銷售網路強大,因此其銷售能力也更強。

    2)理財公司。有一些之前在銀行理財部門工作過的理財顧問,積累了經驗和人脈之後,辭職出來自己單幹,或者成立理財公司做起專業的中介工作。

    和銀行相比,理財公司的規模要小得多。理財公司的優勢,主要在於理財顧問的個人素質。一個素質比較高的理財顧問,透過行業內長年的積累,建立起自己的個人品牌,會有一群對他/她非常信任的老客戶。因此他/她就有資本出來單幹。

    理財公司的另一個優勢,是相對來說有更強的中立性。因為如果是銀行旗下的財富管理部門,或多或少會傾向於推銷自家的產品。但是理財公司由於沒有自己的生產能力,橫豎都是推銷別人的產品,因此不會受到這方面傾向性的影響。

    當然,這種中立性的前提,是理財公司的收入來自於客戶,而不是返傭。這是因為,如果其收入主要靠銷售的產品的返傭,那麼其中的激勵機制就不一樣了。理財顧問會有動力去推銷那些返傭高的,而並非最適合客戶的投資產品。這種利益衝突,值得我們注意。

    3)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一些基於網際網路的理財產品銷售平臺也開始迅速增長。

    在國內,當我們使用微信、支付寶等APP時,會發現可以透過這些APP購買各種理財產品和基金,這就是典型的網際網路平臺銷售中介。網際網路平臺的優勢,是成本低廉(因為藉助了科技的力量),使用方便(在手機上點幾下就能購買)。缺點是:使用者的平均年齡比較低,因此購買力比較弱。

    4)保險公司。

    很多保險公司,也僱傭不少理財顧問。或者一些賣保險的經紀,也會在賣保險的同時,向客戶推銷一些基金和理財產品。保險公司做中介售賣基金的優點是:他們僱傭了大量的保險經紀,因此可以接觸到很多潛在客戶。保險經紀和客戶已經建立了相當的個人關係,因此在保險之外,賣些理財產品和基金也並非沒可能。缺點是:跨專業售賣不同的產品,可能專業性不足。

    上圖顯示的是美國規模最大的10家財富管理公司。我們可以看到,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銀行旗下的財富管理部門,包括美國銀行,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等。在銷售投資理財產品的渠道這個領域,銀行的優勢非常明顯。

    對於消費者(投資者)來說,透過中介購買理財產品,他所支付的費用,十之八九要比直接購買來的高。比如銀行在銷售基金時,一般都會抽取申購費和贖回費。而如果我們直接去基金公司購買基金,則不需要支付申購費/贖回費。這是廣大投資者透過中介購買理財產品需要弄懂的第一個重要道理。

    當然,中介收取費用,也能提供一些價值。比如有一些消費者對投資一竅不通,或者他們平時也沒有時間去研究比較各種不同的理財產品。就好像我們看醫生需要付診療費,向律師諮詢需要付法律諮詢費,那麼我們獲得有質量的理財建議時,也應該支付理財諮詢費。

    目前在國內,財富管理行業還沒有形成理財顧問收取顧問費的行業習慣。廣大消費者不習慣支付顧問費,更喜歡享受“免費”服務。殊不知,理財顧問也要養家餬口,如果投資者不願意買單,那麼他們只能從產品端透過佣金來養活自己。這樣的安排造成了一定的利益衝突,到最後,投資者獲得的“免費”服務,未必符合他們的最佳利益。

    在本人的拙作《小烏龜投資智慧2:投資叢林生存法則》中,我對“利益衝突”這個問題提供了更加詳細的分析,並且和大家分享了一些實用的建議。

    跟大家分享上述這些資訊,是想讓更多的投資者,在做出各種投資理財決策前,先搞清楚向自己提供投資的機構或者個人,是屬於哪種型別,他們的主營業務和優勢在哪裡,他們背後的激勵機制如何。只有充分了解了這些重要問題的答案之後,我們才可能做出更加理性的投資決策。

    下面,再來說說自己動手進行海外投資活動,所可能涉及到的服務機構。

    大致來講,投資者想要DIY進行海外投資活動,一般來說需要和兩類金融機構打交道:券商和託管行。

    券商提供的服務,是讓投資者可以自由方便的下單進行買賣(比如二級市場上流通的各種股票,債券,基金等)。投資者在購買了證券以後,需要找一個地方存放這些證券(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我們需要一個倉庫來存放這些證券)。託管行提供的服務,就是讓投資者存放這些投資產品。

    先來說說券商。

    絕大部分綜合性商業銀行集團,比如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美國銀行等,其旗下都有自己的券商部門。這些券商的特點是歷史悠久,但是相對來說,其費用也比較高昂。在筆者寫的《境外開戶和美元投資》一文中,對於不同券商的收費標準有更加詳細的比較分析。

    最近幾年發展比較快的,是基於網際網路的網路券商(Online broker)。這些券商的特點,是使用方便(在PC端和手機上都能靈活下單,隨時檢查自己的賬戶餘額),費用低廉。

    美國著名的雜誌Barron"s,每年都會評選一個“最佳網路券商”列表。在Barron"s評選的2017年度最佳網路券商中,有三家獲得了4星半的評級:Fidelity, IB和Ameritrade。獲得四星級評分的網路券商包括:Optionhouse, Charles Schwab, Merrill Edge, Etrade和Tradestation。

    在我們選擇比較券商時,需要考慮很多不同的因素,比如券商的安全性,覆蓋的市場廣度,交易的靈活方便性,券商收取的佣金等等。在安全性下,我們需要考慮券商本身的經濟實力,信用評級,業務範圍,以及它使用的託管行。

    全球資產的託管,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集中的行業。

    比如全球最大的五家託管行:紐約梅隆、道富、摩根大通、花旗銀行和法國巴黎銀行,他們託管的資產量,佔據了整個市場50%以上的份額。

    所有的券商,都一定需要使用一個託管行,來“存放”投資者購買的證券。在我們去任何券商開戶之前,都應該搞清楚對方用的是哪家託管行,收費多少,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在該券商那裡開戶可能面臨的投資風險。

    總結

    這篇文章,主要幫助大家解決下面這幾個問題:

    1)海外的金融投資機構,可以分為哪幾大類?他們各自都提供何種服務?

    2)世界上規模比較大的,市場份額比較領先的金融機構有哪些?

    3)作為一箇中國的投資者,在購買任何投資理財產品前,如何理解/分析產品提供方提供的服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血壓患者長期吃降壓藥,對身體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