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略論

    這裡需要指正一下,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是突擊炮,四號坦克是為輕型坦克提供火力支援的,當然了掩護步兵也是沒有問題的。當時德軍為裝甲師設計了兩種型號的作戰坦克(1號和2號是試驗坦克),輕型的三號坦克裝備一門穿甲炮(37毫米),負責近距離的坦克戰和摧毀輕型工事,而較重的四號坦克則裝備一門短管75毫米的大口徑火炮,負責為三號坦克提供遠距離的火力支援,壓制對方的火炮陣地和反坦克陣地。

    由於四號坦克並不擔負直接的反裝甲任務,自然也就不需要長身管的穿甲炮和厚重的正面裝甲,最初型號的四號坦克正面裝甲只有30毫米厚。蘇德戰爭爆發後,面對蘇軍普遍裝備的45毫米反坦克炮,無論是三號還是四號坦克都無法抵禦這種反坦克炮的射擊,在一般500到1000米的距離,蘇軍的45毫米反坦克炮可以擊穿35到45毫米的裝甲,德軍坦克的戰場生存能力大大降低。事實上即便是蘇軍那些反坦克步槍也能輕易的擊穿四號坦克的側面和後方裝甲(10毫米),這些隱蔽的蘇軍反坦克步槍很難被發現,而且移動靈活,德軍裝甲部隊迫切需要增加坦克的裝甲和安裝更大口徑的坦克對付蘇軍的T-34甚至更重型的KV系列坦克。

    三號坦克由於底盤和炮塔尺寸的限制,最多隻能安裝50毫米坦克炮,而且裝甲厚度也無法做大幅的增加,而四號坦克由於具備更大的地盤和炮塔,擁有較大的改裝空間,於是裝備長身管穿甲炮和擁有更厚裝甲的四號坦克開始出現,逐漸替代了越來越過時的三號坦克,執行一線的進攻任務和反裝甲任務。三號坦克則逐步退出了一線的作戰,其坦克地盤被用於生產可以安裝大口徑火炮的突擊炮,即著名的三號突擊炮。

    在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出現之前,四號坦克一直是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型號,號稱德軍的“軍馬”,不過相比於蘇軍大規模裝備的T-34系列坦克,四號坦克並不佔據優勢,加上蘇軍還有更重型的KV型坦克,德軍裝甲部隊在坦克效能上一直都不如蘇軍,直到1944年才改變這一境地(豹式坦克開始大量列裝)。德軍裝甲部隊能夠在戰爭前、中期打敗蘇軍的坦克部隊主要是依靠出色的裝甲戰術和良好訓練程度。

  • 2 # 瘋狗的輕武

    本來四號就不是配角啊,1934年的時候,德華人就計劃了三號和四號,前面那個用來反坦克,後面這個用來支援步兵。支援步兵本身也是主力之一,在1939年的裝甲師規劃中,各類坦克的分配如下。

    12那個是指揮車、90臺二號,162臺三號,60臺四號。

    當時計劃是給三號上37mm L46 反坦克炮,而四號則上75mm,但倍徑只有24的短管炮,所以說四號當時的炮主要是用來發射高爆彈炸步兵的。

    但是到法國戰役時,德華人發現三號的37mm小水管對法國B1這種厚皮重坦效果不咋地。於是趕忙的換上50mm炮,結果跑去打毛子時候遇到T34和KV1這種變態。這下三號是沒辦法了...因為炮塔座圈限制了炮塔大小、炮塔大小也限制了三號上不了更大口徑或者更大倍徑的炮。

    那總不能放著毛子的T34和KV1不管吧?所以德華人給四號F2型按上了一門43倍徑的75mm炮,從此四號從步兵奶媽變成了主力ADC。

    而三號呢...既然50mm炮都對毛子坦克沒啥用...還不如老實點去裝早期四號上那門短管子75炮。

    三號的經歷真是個悲劇的故事

  • 3 # 紅色手電筒

    對於4號坦克來說,一開始角色是用大口徑榴彈炮支援3號坦克,3號坦克主要的作用是反坦克,所以3號坦克使用的是37反坦克炮,後來換裝了50反坦克炮,而4號坦克是用75榴彈炮,這樣4號坦克的炮塔座圈什麼的都要比3號坦克大。

    3,4號坦克的組合在法國之戰中已經暴露出火力不足的問題,但是由於戰爭的時間持續時間短,所以這個問題只是引起了關注,但是沒有得到解決。而到了蘇聯這個問題可就遇到了大的麻煩。因為他們遇到了T-34。

    T-34給德軍帶來的衝擊是全方面的,在法國,雖然法國的重型坦克裝甲也是要德國的坦克很費勁,但是法國坦克的機動效能普遍落後,德華人可以憑藉出色的機動性換一個方向,把法國的坦克打掉。實在不行就跑開,叫斯圖卡來對待它。但是,到了蘇聯遇到了T-34問題就嚴重了,德國坦克如果遇到T34,在正面肯定是打不透,但是和T-34相比,德國坦克的機動性並不出色,沒辦法像法國一樣,這樣就尷尬了,打不過又跑不了,幸好T-34的數量少,而且由於蘇聯人的指揮和協調能力都無法和德華人對抗,所以T-34只是德華人的麻煩。

    當時,德國的3,4號坦克中,3號坦克無論是37還是50炮對於T-34的裝甲都是無害的,而當時德國坦克中,只有4號的75炮能對付T-34,而這個時候的75炮只有打在T-34的發動機蓋上才能奏效。首先換了長管子的4號坦克,4號F2型,不過數量不多,很快被後來的4號G所取代。

    一般來說如果坦克的火力不足,那麼肯定就是要換根管子,於是德華人也開始給4號坦克換管子了,3號坦克由於底盤太小無法承受75炮彈的後座力,也是隻有在4號坦克上動手腳,75炮的威力還可以,那麼首先就是加長身管,首先是從24倍口徑加長到42倍,而到了F2型的時候是加長到了48倍口徑,這個時候4號坦克終於可以和T-34有了一戰的能力。這個時候已經是到了1942年的下半年,也就是在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後期,包括後來的哈爾科夫反擊戰時,德軍的主力坦克已經是換裝了長身管的4號了。從這個時候開始,蘇聯的T-34/76已經是喪失了坦克技術上的優勢,到了後來的庫爾斯克會戰中,蘇軍已經處於坦克技術的劣勢。

    不過,老虎豹子出來以後,4號的地位開始下降,而且由於老虎豹子後來的回憶錄太多了,所以讓大家以為老虎豹子已經是全面取代了4號,但是其實4號從數量來說還是德國坦克中最多的,就是到了在1944年10月,4號還有1539輛,而老虎只有425輛,豹子有1794輛,就是到了1945年的4月,4號還有972輛。

    4號作為德軍裝甲車輛中唯一打滿全場的坦克,一共生產了8000多輛,是二戰中德國坦克生產最多的,它的生產簡便性大大優於後來的德國坦克,當然後來的4號已經把自身車體懸掛系統的潛力挖盡,沒有提高的空間了。但是生產的簡便性還是好於後來老虎豹子。而且之前生產的數量非常大,所以就是到了戰敗,4號依舊是德國坦克保有數量中最大的。這是4號E型,一開始進蘇聯的4號都是用這種短身管的75毫米炮。這個是後來的4號G型,已經換上了75長身管火炮,而且加厚了裝甲。這個是4號J型,為了增加防護效果,給坦克增加了裙板,這種裙板不只是在4號上使用,包括3號上邊也有使用,古德里安對於這個發明很讚賞。4號H型,4號的終極型號。

  • 4 # 崎峻戰史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首先糾正一下題主的說法,其實III號和IV號坦克並非主角和配角的關係,在1940年到1943年間,這兩種坦克都是德軍的主力坦克,只是最初兩者的作戰定位有所不同。隨著戰爭的推進和交戰物件的變化,兩者的角色發生了互換,並不存在逆襲的說法。III號坦克受效能所限,於1943年停產並逐步退居二線,而IV號坦克經過持續地升級改進,始終作為主力戰車一直生產到戰爭結束。那麼,為什麼III號坦克會中途退場,而IV號坦克卻能穩坐主力?筆者以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兩者的初始定位和原始設計的差異;二、戰爭中德軍坦克面對的敵方坦克效能的提高。

    今日儲存在博物館內的IV號G型坦克,裝備43倍徑75毫米坦克炮。

    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德軍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為德軍裝甲師設定了兩種型別的主力坦克:第一種重量較輕,裝備一門裝甲火炮,負責與敵方坦克交戰或以直瞄射擊摧毀輕型工事;第二種重量稍大,裝備一門大口徑火炮,負責為前一種坦克提供火力支援,用於摧毀敵方防禦工事、壓制反坦克火力點,也可支援步兵作戰。兩種坦克都採用先進的五人車組,強調機動性和通訊能力,重量不超過24噸,速度在35~40公里/小時。第一種坦克就是III號坦克,第二種即IV號坦克。III號坦克的定位是與敵坦克交戰,而IV號坦克的定位是火力支援。

    1933年德軍摩托化部隊監察部的部分軍官和職員的合影,前排左二為監察長魯茨少將,左三為參謀長古德里安上校,他們二人是建立德軍裝甲兵的核心人物。

    在初始設計中,古德里安主張為III號坦克裝備50毫米火炮,但武器局主張採用37毫米火炮(當時德軍標準的反坦克炮是37毫米Pak 36型),最終武器局的意見佔了上風,III號坦克最初採用46.5倍徑37毫米KwK 36型坦克炮,但在古德里安的堅持下,III號坦克的炮塔尺寸仍按照可以裝備50毫米火炮的標準設計,從而確保了改進空間。相比之下,IV號坦克的主炮確定為短身管75毫米火炮,即24倍徑75毫米KwK 37型坦克炮,以發射高爆彈為主,也具備一定的穿甲能力。由於計劃裝備大口徑火炮,IV號坦克的炮塔尺寸從一開始就比III號坦克更大。同時,III號坦克從最初量產的E型開始採用扭杆懸掛,這種懸掛裝置佔用了部分車體空間,而IV號坦克始終採用板簧懸掛,並不佔用車體空間。因此,從炮塔尺寸和車體空間衡量,IV號坦克的改進潛力要比III號更大,這也是導致兩種坦克不同命運的首要原因。

    二戰初期裝備37毫米炮的III號E型坦克。

    在波蘭戰役爆發時,III號和IV號坦克的產量都不多,因此德軍主力坦克還是I、II號坦克。到1940年5月西歐戰役時,III號和IV號坦克才逐漸成為中堅(其實數量還是不足,比如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用大量捷克坦克充數)。正是在西歐戰役中,面對裝甲更厚重的英法坦克(如英國的馬蒂爾達、法國的S 35、B1等),III號和IV號坦克在火力和防護上的不足被暴露出來。無論37毫米炮,還是短身管75毫米炮都不足以在正常交戰距離上擊穿英法坦克的正面裝甲,而III、IV號坦克的裝甲則相對薄弱(最初僅有15~30毫米,而上述英法坦克在40~60毫米之間)。

    1940年法國戰役中的德軍IV號D型坦克,裝備短身管75毫米火炮。

    正是受到西歐戰役的刺激,德軍在1940年至1941年間對現有坦克進行改進,原來安裝37毫米火炮的III號E/F型多重新裝備了42倍徑50毫米KwK 38型反坦克炮,同時透過增加附加裝甲的方法增強防護(30毫米+30毫米),新生產的G、H型全面裝備50毫米火炮,增強火力的III號坦克成為1941年“巴巴羅薩”行動時德軍的主力坦克。相比之下,IV號坦克繼續保持了支援坦克的角色,但同樣加強了裝甲防護。兩種坦克的重量也由最初的16~18噸,增加到20噸以上。

    裝備42倍徑50毫米坦克炮的III號H型坦克。

    在1941年的“巴巴羅薩”行動中,德軍遭遇了防護和火力更強的蘇軍T-34、KV-1坦克,再次促進了III、IV號坦克的新一輪技術升級,同時也成為兩種坦克的命運分水嶺。III號坦克從J型到M型均採用更為強力的60倍徑50毫米KwK 39型坦克炮,提升了穿甲威力,正面裝甲厚度增至50毫米,但受到原始設計的限制,III號坦克無法安裝更大口徑的穿甲火炮,也難以進一步提升裝甲厚度, 因此III號坦克在與T-34的較量中依舊處於效能劣勢,以至於III號坦克的最後一種量產型N型乾脆換裝IV號早期型的短管75毫米炮,成為了一種支援坦克,與IV號坦克後期型形成了角色互換。由於III號坦克已經難以承擔一線主力坦克的角色,於1943年停產,但是III號坦克底盤依舊大量生產,用於製造III號突擊炮,而這種無炮塔戰車的產量最終超過了任何一種德軍坦克。

    裝備60倍徑50毫米坦克炮的III號M型坦克。

    裝備24倍徑75毫米炮的III號N型坦克的模型封繪,該型坦克作為火力支援坦克服役。

    相比之下,IV號坦克則藉助於原始設計賦予的更大的升級空間,成功由支援坦克轉型為主戰坦克。從IV號F2型開始,IV號坦克換裝了43倍徑75毫米KwK 40型坦克炮,車體正面裝甲增厚至50毫米,從IV號H型開始,火炮又升級為威力更強的48倍徑75毫米坦克炮,車體正面裝甲又增厚至80毫米,同時透過加裝側裙板等手段進一步增強防禦,從而具備了抗衡T-34的能力,加上IV號坦克造價相對低廉、易於生產和維護,所以即便效能更優秀的“黑豹”坦克出現後也沒有動搖IV號坦克的主力地位,最終制造了8500餘輛,成為德軍生產數量最多的坦克型號。

    IV號F2型坦克,是第一種換裝長身管75毫米炮的IV號坦克改型。

    IV號H型坦克,裝備48倍徑75毫米坦克炮,是IV號坦克的主要生產型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東尼為何無人問津,他在NBA打不上的根本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