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唐雜貨鋪

    李世民沒有篡改歷史,他要改的是起居注,也就是代表帝王言行和皇宮秘聞的書,還沒有改成,不知道誰別有用心的說改史書,事實上史書除了官方的,還有無數民間和世家的,哪那麼容易改,唯一改史書比較成功的是清朝,到現在也沒人知道真相是什麼,因為知道的幾乎全死了

  • 2 # 伊耆角木

    其實不止唐太宗之後,之前的正史也不見得就可信,畢竟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史官也早就沒有春秋時期那種大無畏秉筆直書的精神了。只是唐太宗要求看起居注改實錄的故事太出名了所以成了眾矢之的。另外,有些人非要說唐太宗沒改,那也沒必要“狡辯”。他確實改了,而且改的挺徹底的,以至於初唐時期很多歷史真相讓人不得而知。就具體說說唐太宗的情況吧。

    唐太宗看起居注、修改實錄的故事記載於《舊唐書•褚遂良傳》、《資治通鑑》等史書中,並在《貞觀政要》中也有記載。褚遂良傳裡李世民僅僅是做了一個試探想看,褚遂良義正言辭地拒絕了。但是後來另有一次,就沒這麼簡單了。《資治通鑑》的記載原文如下:

    初,上謂監修國史房玄齡曰:“前世史官所記,皆不令人主見之,何也?”對曰:“史不虛美,不隱惡,若人主見之必怒,故不敢獻也。”上曰:“朕之為心,異於前世。帝王欲自觀國史,知前日之惡,為後來之戒,公可撰次以聞。”諫議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聖德在躬,舉無過事,史官所述,義歸盡善。陛下獨覽《起居》,於事無失,若以此法傳示子孫,竊恐曾、玄之後或非上智,飾非護短,史官必不免刑誅。如此,則莫不希風順旨,全身遠害,悠悠千載,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觀,蓋為此也。”上不從。玄齡乃與給事中許敬宗等刪為《高祖》、《今上實錄》;癸巳,書成,上之。上見書六月四日事,語多微隱,謂玄齡曰:“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委友鴆叔牙以存魯,朕之所為,亦類是耳,史官何諱焉!”即命削去浮詞,直書其事。

    這就是《資治通鑑》的原文了,《貞觀政要》的內容大致相同。我把其中幾個關鍵點加粗標明瞭。這意思大致是說李世民要求看起居注,然後收到了大臣們反對,但是李世民態度很堅決。最後房玄齡、許敬宗把起居注刪改成了《實錄》給李世民過目,李世民看到“六月四日事”,讓他們“削去浮詞,直書其事”。

    這就是分歧所在了。很多人看到“削去浮詞,直書其事”,就說看吧,李世民根本沒篡改,而是更正了大臣篡改的部分。如果你這麼想,我只能說有點天真。

    來把我列出來的幾個關鍵詞一一解釋一下。所謂“起居注”,就是古代記錄皇帝言行的原始記錄。而李世民要看,大臣們覺得不合適,最後房玄齡、許敬宗把《起居注》進行刪改,形成了李淵和李世民兩朝的《實錄》。打個比方,如果說“起居注”像是原始的手寫會議記錄,“實錄”就是整理後的列印會議紀要。李世民看的是這個。那有人可能說,《起居注》並沒有改啊,是的,起居注還在,但問題在於,後來修的《舊唐書》、《新唐書》全是根據《實錄》整理的,再也不看起居注了。所以,你說他改了沒有?

    再來,李世民看的“六月四日事“是什麼?就是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的玄武門之變啊。李世民認為他殺李建成、李元吉是像當年周公誅殺管叔、蔡叔,平定叛亂那樣的正義之舉,所以不用隱晦,可以寫。這就是有人說李世民既然改了歷史,為什麼還留下了玄武門弒兄殺弟的事情。因為他不認為自己有錯,自然保留了。

    接著,所謂“削去浮詞,直書其事”,有人覺得這就說明寫的是真事了。其實誰能定什麼叫“浮詞”,怎麼算“直書”?只有一個答案,李世民說了算。所以,這句話不是說李世民讓房玄齡按照事實寫,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寫。換句話說,李世民給修史做出了“指導意見”!

    那就說說李世民究竟改了哪些歷史。首先就說這個“六月四日事”。對於他自己殺李建成、李元吉的內容確實保留了。但關於玄武門之變的記錄卻有一段讓人匪夷所思的地方,那就是李淵的態度。當李建成李元吉死去,東宮和齊王府的兵馬與玄武門守軍爆發激烈衝突,甚至幾乎殺入宮中,關鍵時刻,尉遲敬德把太子和齊王兩顆首級展示給他們看才讓他們軍心大亂,做鳥獸散。緊接著尉遲敬德一身是血進入宮中,李淵在幹嘛?帶著宰相們在湖中泛舟!這可能嗎?前一天,李世民狀告李建成、李元吉禍亂宮闈,所以李淵叫他們兄弟三人第二天一早到宮中對質。結果哥仨都遲到了,你倒好,不聞不問,帶著宰相們划船去了?就算李淵真的有早朝前划船的習慣,難道沒人通報玄武門打起來了嗎?難道到了早朝時間還繼續划船?難道三個兒子都不來他不感到奇怪?難道一點動靜都聽不到嗎?

    所以,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李世民或在兵變之前,或在兵變時,另有親信進宮控制了李淵,甚至極有可能與李淵的衛隊發生了軍事衝突!李世民要看起居注,就是要確保這段不能寫進歷史!為何?因為殺李建成、李元吉可以說成平叛,如果跟李淵的部隊打,或者軟禁李淵那就徹底是犯上作亂,怎麼洗都洗不乾淨了。而且這個親信的人選也比較明確,極有可能就是——侯君集!為什麼是侯君集?因為李世民後來封第一批玄武門之變的功臣,一共只有五人,他們是長孫無忌、房玄齡、尉遲敬德、杜如晦、侯君集。其他四人入選當之無愧,因為長孫無忌是兵變的提出者,並且是最早到達玄武門做佈置的;房玄齡、杜如晦是出謀劃策的;尉遲敬德更是親自射殺李元吉,救下險些被李元吉勒死的李世民,更帶著人頭平息了幾乎攻入宮中的東宮和齊王府的人,並逼李淵就範。唯獨侯君集,一個字的記載都沒有,甚至張公謹還有記載拼命關閉宮門,高士廉還在紫薇門準備釋放囚徒做後備隊。唯獨侯君集一個字都沒寫。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去做了一件隱秘的工作,控制李淵!

    除了玄武門之變的內容,後來發現了唐初李淵身邊的書佐溫大雅所寫的《大唐創業起居注》,這是真的起居注,裡面記載的內容和由實錄整理的新舊唐書內容大相徑庭。主要就是新舊唐書把太原起兵的功勞全歸於李世民,而李淵傻的像個提線木偶。後來各種戰爭中李建成幾乎一字不提。而在《大唐創業起居注》中太原起兵是李淵深謀遠慮,後來的軍事作戰中也經常能看見李建成的身影。更重要的是,溫大雅在奪嫡鬥爭中還是站在李世民這邊的,沒有理由偏袒李建成。很顯然,這些修改都是貞觀史臣所為。固然,不一定每一處都是李世民親自提出,他們也會遵循李世民的意願,做一些修改,非常正常。

  • 3 # 詳侃歷史

    我談談我的看法。

    所謂“唐太宗之後的古代正史都不可信”,無非是說李世民改史。可是,查遍史料,也找不到李世民改史的證據,恰恰相反,李世民尊重史料、妥善記錄和儲存史料的記載倒是找到了不少。

    一、史書只記載了李世民曾觀看實錄

    根據《貞觀政要》記載,在貞觀十四年(640),李世民提出想看國史,李世民最初的意思應該是想看起居注,但是,最終商議的結果是,房玄齡等人編寫了《高祖實錄》和《今上實錄》給李世民看。李世民看到玄武門之變時,發現記載“語多微隱”,於是下令“削去浮詞,直書其事”。因此,李世民的指導意見是“直書其事”,意思是實事求是的寫。不知道為什麼到了某些人的眼裡,這就成了李世民改史的證據了。

    有人說,李世民給玄武門之變定了性,“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季友鴆叔牙以存魯”,因此,其意圖就是讓史官按照這個思路篡改史書。

    那麼,李世民這話是對誰說的呢?房玄齡。而“周公誅管、蔡以安周”的提法,本身就是房玄齡最早提出來勸說李世民的,早在武德九年(626)玄武門之變前夕,房玄齡就對長孫無忌說,“莫若勸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國”。因此,房玄齡武德九年(626)就提出的觀點,還用的著李世民貞觀十四年(640)再去教房玄齡本人?李世民在這裡的意思很清楚,既然我們都認為玄武門之變是“行周公之事”,那何必隱晦?

    應該說,李世民提出的“直書其事”的原則,得到了魏徵的支援,魏徵說:

    臣聞人主位居尊極,無所忌憚。惟有國史,用為懲惡勸善,書不以實,後嗣何觀?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辭,雅合至公之道。

    二、李世民觀看實錄的時間

    《資治通鑑》把李世民觀看實錄的時間記在了貞觀十七年(643)七月,給了某些人發揮想象的空間,他們認為,這是李世民在經歷了李承乾謀反事件以後,非常在乎自己的名聲,於是想要看國史。

    實際上,《資治通鑑》是把所有與此相關的事件全都附在了貞觀十七年(643)七月,而貞觀十七年(643)七月這個時間點,實際上是史官根據李世民“直書其事”的要求編寫完畢後的最終成書事件,七月成書之後,李世民並沒有再看,只是讓褚遂良讀給他聽,而且讀了一小段就不讓讀了,然後命令皇太子和諸王人手一部,京官三品以上的,可以自行抄錄。據《唐會要》記載:

    貞觀十七年七月十六日,司空房元齡、給事中許敬宗、著作郎敬播等,上所撰高祖太宗實錄各二十卷。太宗遣諫議大夫褚遂良讀之。前始讀太宗初生祥瑞,遂感動流涕曰:“朕於今日,富有四海,追思膝下,不可復得。”因悲不自止,命收卷,仍遣編之秘閣,並賜皇太子及諸王各一部,京官三品以上欲寫者亦聽。

    因此,李世民提出“直書其事”要求的時間點,必然不在貞觀十七年(643)七月,而是在貞觀十七年(643)正月魏徵去世以前,大致應在貞觀十五年和十六年之間,那時候李承乾還沒造反呢。

    三、李世民觀看實錄是否違規

    我看到不少人說,李世民觀看實錄,違反了帝王不能觀看國史的慣例。果真如此嗎?

    (一)自春秋時期開始,國君甚至貴族大臣就可以觀看史書

    春秋時期,晉國的執政大夫趙盾不就看過史書嗎?看到“趙盾弒君”的記載以後,還和太史董狐進行了爭論。齊國的權臣崔杼也看過史書,看到“崔杼弒君”的記載以後,還把太史給殺了。

    西漢的漢武帝也看過史書呀,他看的是司馬遷的《史記》。據《三國志》王肅傳記載:

    司馬遷記事,不虛美,不隱惡。劉向、揚雄服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謂之實錄。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兩紀有錄無書。

    可見,所謂開了觀看史書的歷史先河的人,無論如何找不到李世民,得從春秋時期找起。

    (二)李世民是否違規

    李世民是否不能觀看史書呢?很顯然是能看的,要不然,歷代帝王如何以史為鑑呢?

    當時的慣例是,帝王不能觀看當代國史,也就是說,李世民不能看貞觀年間的國史。至於前代國史,亦即武德年間及以前的國史,李世民是能看的,而且是應該看的,歷代史官記載歷史,一個重要目的不就是留給後代帝王借鑑學習的嘛。據《貞觀政要》記載,李世民想看國史的時候,提出的問題也是為什麼不能看當代國史:

    朕每觀前代史書,彰善癉惡,足為將來規誡。不知自古當代國史,何因不令帝王親見之?

    因此,李世民觀看《高祖實錄》,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要說違規的,是李世民看了《今上實錄》(截至貞觀十四年止),而玄武門之變記載在哪裡呢?顯然是《高祖實錄》。因此,李世民看《高祖實錄》,並看到了玄武門之變的記載,完全符合慣例呀。

    四、李世民對待史官及史料的態度

    貞觀年間,李世民對史官是非常尊重和維護的,給了史官很大的權力,李世民與宰相議事的時候,起居郎是要在場記錄的,因此,貞觀年間的史料記載非常完備。等到高宗時期,就取消了起居郎的這一項權力。據《唐會要》卷五十六記載:

    貞觀中,每日仗退後,太宗與宰臣參議政事,即令起居郎一人,執簡記錄。由是貞觀註記政事,稱為畢備。及高宗朝會,端拱無言,有司唯奏辭見二事。其後許敬宗、李義府用權,多妄論奏,恐史官直書其短,遂奏令隨仗便出,不得備聞機務,因為故事。

    試想,如果李世民真的像現在某些人想的那麼陰險腹黑,試圖篡改史書,那他何必讓起居郎直接參與最核心、最機密的場合呢?何必留下第一手的資料呢?還得麻煩李世民他老人家自己以後再去修改。他像高宗一樣直接把起居郎趕走、幾個人在小黑屋裡面秘密議論多好。

    李世民敢於讓史官現場據實記錄,充分說明李世民對於史官、對於史料是非常尊重和維護的。

    我們這裡不妨對比一下隋朝。隋文帝和隋煬帝倒是都沒有留下觀看國史、甚至修改國史的名聲,但是人家干預史官記載的手段堪稱一流,據《魏鄭公諫錄》記載:

    (太宗)又問:“隋代誰作起居舍人?”公(魏徵)對曰:“崔祖浚、杜之松、蔡允恭、虞南(虞世南)等。臣每見虞南(虞世南)說,祖浚作舍人時,大欲記錄,但隋主意不在此,每須書、手、紙、筆,所司多不即供,為此,私將筆抄錄,非唯經亂零落,當時亦不悉具。”

    大家看看,隋朝皇帝直接從源頭下手,我不給你紙筆,你就沒辦法記錄了吧。

    綜合以上分析,沒有證據證明李世民改史。李世民對史官、對史料都是非常尊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會《降龍十八掌》的人是否都名揚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