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小妹兒

    大力發展山林經濟的必要性

    1、地理環境的制約與優勢

    先來看我所屬的長樂鄉:該鄉位於邵陽縣西南部,與隆回、武崗三縣交界處。全鄉總面積63.81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2.12萬畝,其中水田1.52萬畝,森林面積4.52萬畝,旱地5465畝。

    再來看我所屬的邵陽縣:該縣地處衡邵丘陵盆地,西南邊緣向山地過渡地帶,丘陵佔面積43.7%,山地佔20.62%,平原佔23.66%,田地佔10.92%, 現有耕地60萬畝,林地131萬畝,水面15萬畝。

    然後我們來看湖南省的情況:全省土地總面積211829平方公里,其中,平原277.86萬公頃,盆地294.12萬公頃,丘陵地326.22萬公頃,山地1084.72萬公頃,水面135.37萬公頃。

    綜上所述:湖南的地理環境、地形地貌是以山地、丘陵為主,以前由於交通、電力和水利的缺陷,這樣的地理環境成為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但是現在隨著交通、電力、水利等各項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這些地區反而有獨到的經濟後發優勢。所以,如何做好“山林經濟”這篇文章意義重大。

    2、貧困地區地域的集中性也決定發展山林經濟的必要

    據國務院最新公佈的湖南51個貧困市縣區有:茶陵縣、炎陵縣 、祁東縣 、武岡市、新邵縣、邵陽縣、隆回縣、洞口縣、綏寧縣、新寧縣、城步苗族自治縣 、平江縣 、石門縣 、安化縣 、宜章縣、汝城縣、桂東縣、安仁縣 、武陵源區、永定區、慈利縣、桑植縣 、漣源市、新化縣、雙峰縣 、鶴城區、洪江區、洪江市、中方縣、沅陵縣、辰溪縣、會同縣、 麻陽苗族自治縣、新晃侗族自治縣、漵浦縣、芷江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江華瑤族自治縣、新田縣、寧遠縣、江永縣、雙牌縣 、吉首市、瀘溪縣、鳳凰縣、保靖縣、古丈縣、永順縣、 龍山縣、花垣縣 。

    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以上大部分貧困縣市區是以山地、丘陵為主的地形地貌,非常適合山林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只能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山林經濟這種經濟模式。

    3、氣候的決定因素

    其中,湘中、湘南地區是貧困縣市區的集中區域,而“衡邵乾旱走廊”幾乎覆蓋了衡陽、邵陽、婁底、永州等大部分縣市區。

    衡陽、邵陽2個地區由於其獨特的大盆地地形,形成了一個從衡陽市東部45公里處的四方山沿衡陽縣西北方向到達邵東縣的狹長型盆地地帶,盆地東部的四方山、中部的衡山、西部的九峰山,3大山脈較高,每年從東南沿海刮來的溼潤季風氣流很難越過高大的山脈而進入盆地,造成區域內雨水較少。多年來,衡邵地區由於乾旱較多,其夏秋季節的氣候有“十年九旱”之稱,其中有34.44%的年份為特大旱,因此被稱為“衡邵乾旱走廊”。

    衡邵乾旱走廊位於湖南省中部偏東,雪峰山脈的東南部,陽明山脈的北部,是以湘江、資水流域的分水嶺為中軸線分佈的廣大丘陵地區,是湖南糧食主產區,也是水資源量最少的地區。總面積5.12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的24%,涉及衡陽市、邵陽市、婁底市以及永州市北部的33個縣市區。

    而貧困縣市區集中的湘西地區與“衡邵乾旱走廊”相比,有過尤而不及的情況,有時乾旱甚至還嚴重些。地形地貌也與衡邵乾旱走廊差不多,發展不需要很多水資源的“山林經濟”模式比較可行。

    二、大力發展山林經濟的可行性

    1、貧困地區的居住習慣與地理特徵有利於發展山林經濟

    本人走訪、調研了邵陽縣四、五個鄉鎮發現:大部分貧困戶依山而居,他們周邊最大的資源就是廣袤的山林,而目前用得最多的就是在山林砍取柴火而已,甚至導致很多戶還是原始的用火取暖方式,基本上都不用煤炭、液化氣、沼氣、電等現代方式。

    這是一種最原始、也是破壞環境的利用方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應該升級換代,這些農戶完全可以利用屋前屋後的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山林中發展經濟效益可觀的種植業和養殖業,並形成規模,勢在必然。

    而這些貧困戶如星星點點散居在山區中,居住周邊都有豐富的山林資源,這種居住狀況從生產、維護、管理上都是非常有利於發展山林經濟的。這種不離家也可以創業致富的模式,可吸引很多的農村青壯年返鄉創業,並而可解決留守兒童、夫妻常年分居、農村老人無人照顧等諸多農村社會問題。

    2、集約化用地、多種經營等方式為大力發展山林經濟提供有利條件

    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多種經營、生植物、動物的多樣化等一系列的時代主題和要求,為現代的山林經濟發展提供很好的有利條件。

    本人認為:山林經濟是在不破壞現有的生態環境前提下,結合當地情況、市場情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山林種植業和養殖業,讓貧困戶周邊的山林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最終實現貧困家庭就地脫貧致富。

    同時,山林經濟模式也是投入最小、見效最快、破壞最小、最接地氣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農村每一戶基本都會有幾十畝山林,甚至更寬,用籬笆或鐵絲圍起來,就可以進行養殖或種植了,前期的基礎設施投入不大,切實可行。

    另外集約化用地和多種經營很適合山林經濟發展模式。譬如:本村刑滿釋放人員楊小林回鄉後,在村支兩委的引導與支援下,響應我縣的產業政策(邵陽縣為中國茶油之鄉,是國家茶油生產基地),成立了常樂土地綜合開發有限公司,透過土地流轉等國家政策,承包了幾百畝山林、荒山載種茶樹,而茶樹一般要三到五年掛果,才能產生經濟效益。本人向他建議:發揮集約化用地與多種經營的效應,利用現有的場地先養一些茶山走地雞,不喂飼料,專門在茶山吃蟲草的原始養殖法。而雞的糞便又成為茶樹的原始有機肥,一年下來,茶樹成活率很高、長勢也很好,而茶山走地雞也很暢銷,第一年就產生了經濟效益,形成了投資與收益、種植與養殖之間“雙良性迴圈”,意義重大。

    3、農村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為現代山林經濟的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之前制約農村山林經濟發展模式的主要是路、電等基礎性設施,大部分貧困地區“望穿秋水”就是希望修通馬路、接通電。而隨著這幾年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大力投入,現在基本上村村通公路,家家可用電,甚至很多村都還接通網路可以上網,另外一些物流、快遞公司也在向廣大農村延伸。

    以上條件的具備,為農產品的運輸、銷售、電商平臺的搭建等現代交易手段和方式提供重要保障。

    三、大力發展山林經濟的主要措施

    1、亟需制定一系列有利於農村山林經濟的配套政策

    政策是農業發展的關鍵,也是山林經濟發展的關鍵,小政策小發展、大政策大發展、壞政策餓死人。山林經濟本是一種古老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但在以前是零零散散、星星點點,沒有形成一種模式和規模產業,大部分農民出於一種被動狀態。現在需要對這種經濟發展模式進行經驗總結、升級換代、進行提升,從政策層面正式提出“山林經濟”發展模式,進而在廣大貧困地區推廣。

    落在具體操作層面就是在立項、農業人才、林權改革、土地流轉、配套資金等方面對山林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大力引導與扶持。

    2、拓寬融資渠道為農村山林經濟的發展輸入新鮮血液

    當前發展山林經濟要拓寬資金的融入渠道,一是農民自有資金的投入;二是政府、銀行資金的傾斜支援;三是社會資本的引入。

    特別是目前有機生態農業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有很多社會資本想進入有機生態農業,設計一套責權利明確的合作模式,進行招商。

    因此,為了招商引資,迫切需要對一些山林經濟的專案進行策劃、包裝、宣傳、推廣。

    3、農業技術的有力支援為山林經濟的發展注入“強心劑”

    山林經濟模式的發展與推廣,與農業技術的支援須臾分不開的。建議由政府組織土壤學、氣候學、種植業、養殖業等方面的專家,對山林經濟實施專案進行聯合調研、分析,該地方適合種植什麼?適合養殖什麼?得出一個科學可行的方案,然後指導農民去具體執行。

    “授人魚不如授人漁”,另外還要有針對性的、成建制的、定期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

    甚至鼓勵掌握先進、特殊種植業、養殖業技術的專家或技術能手,以技術股的形式參與山林經濟的運營模式,充分調動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進行廣泛的思想動員破除發展山林經濟中存在的小農意識

    在進行土地流轉及承包經營中經常存在這樣一些怪現象:有些農民的一些山林、荒地、田土平時就閒在那裡、荒在那裡,不管不問,長滿雜草,可是一旦如有人想租用它進行農業綜合開發,不是漫天要價就是死活不肯流轉。這樣,一是導致農業綜合開發成本提高;二是導致很多土地資源浪費,沒有利用起來。

    針對以上現象,首先有必要對農民進行思想動員、感情溝通,破除一些小農意識的制約;其次,要從林權改革、土地流轉等制度層面進行頂層設計,讓某些農民的小農意識發揮不了作用。

    5、從制度、組織機構上為山林經濟的發展做好頂層設計

    山林經濟的大力發展還需要從制度上、組織機構上進行保障。在土地流轉、林權改革等方面為山林經濟的發展做好頂層設計,實行農村土地承包權與經營權分置並行的政策,為山林經濟的發展規劃好良好的頂層制度設計。

    因為,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目前大量勞動力離開農村,農民出現了分化,承包農戶不經營自己承包地的情況越來越多。為了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願,把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現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並行,這也是適應時代的需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因此,今後深化以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為重點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大勢所趨。

    另外,在某些發展山林經濟的典型地區、地域可以成立山林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加強組織領導,調動各方力量,整合配置優質資源。

    6、加強農村勞動力隊伍、農業能手、人才的建設

    任何事業的發展,主要是人的因素。導致廣大農村落後的原因,從某種程度上就是因為農村勞動力、人才的加速流失。廣大農村成為“993861部隊”,老人、婦女、兒童成為農村主要常駐人口,這非常不利於山林經濟的發展。

    所以,透過大力發展山林經濟的“錢景”,來留住農村勞動力及農業能手、人才。這樣,才能使山林經濟的發展模式是可持續的。

    2個要點:

    一,發展山林經濟是精準扶貧一個新亮點

    二,以山林經濟創造農村養老、脫貧新模式

    先說第一點。

    請問同志們,我們身邊還有哪一塊田、地沒有汙染?

    但,有一處佔著我們農村三分之一面積,從來沒殺過農藥,沒使用過化肥,絕對環保、有機的地方,我們至今對其視而不見,沒有利用和開發好。

    這就是山林,如果能利用和開發好,意義巨大。

    目前,農村山林情況有幾種:

    1,封山育林做得好的。樹木價值不大,砍一批,另一批要10-20年才起得來。

    2,林木長勢不怎麼樣,遭山羊破壞的。基本沒多少用材。

    3,基本上成為茅草野柴地的。

    在我們邵陽縣,還有相當大一片油茶林,可以利用。

    比如單說用來養雞。散養,不喂飼料,最多以套種玉米做輔食。

    差不多每個村都有上千畝山。

    假如一畝山出欄100只,就是10萬隻。100元1只就是100萬元。除去管理、種苗

    成本,可以賺50萬元。

    土雞市場在哪裡?

    長沙600萬人口?有幾人一年能吃到一隻土雞?

    如果把這來個社群對鄉鎮“對口扶貧”,則會有更多效益。

    但就我村楊小林承包茶林看,不成功,有幾個問題。

    1,缺少政策、資金、技術扶持。

    2,勞動力成本高。

    3,紅眼病。

    因此,農村山林面積這麼大,現在幾乎產生不了什麼效益,用來做什麼?是應該考慮的時候了。

    說第二個問題,山林發展起來幹什麼?

    1,扶貧再怎麼到位,一個農村家庭只要出一個重症病人,起碼返貧3、5年。

    2,10年後,我也是老年人了,我們這些人誰來撫養?拿什麼撫養?

    仍以養雞山林經濟為例。

    如果一年50萬的收益,拿出10萬作為集體公益事業投資。10年後100萬,可以建一個村級養老中心了;以後每年的10萬元,就可以用於投入生活和護理人員工資。

    如果,這10萬分給村民,就幾頓飯吃了,仍然是養懶漢,永遠沒有效益。

    因此,農村的公益事業還不搞起來,今後20年農民真的會很慘。村裡沒有造血功能,扶貧也是句空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美軍離開空中支援就不會打仗,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