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格蘭特047

    中國體量太大了,人口太多了當時列強所有人口加起來還不如華人口多。況且幾千年大一統讓華人有強烈的民族意識自尊心。民間反抗意識很強烈,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都讓西方列強感受到華人強烈的抵抗意識,在這種情況下要想直接殖民中國太難了成本太乾了,一個布林戰爭就讓英國流血犧牲那麼多人,其他列強處於制衡考慮不願其他國家獨佔中國。中國始終維持一種半獨立鬆散的統一。

  • 2 # 道風自然

    滿清政府都已經聯合洋人一批壓迫華人了,怎麼還不是殖民?整個滿清時期都是殖民時期,清末只不過是有洋人來分一杯羹!

  • 3 # 風情漸漸依舊

    晚清中國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因為內在因素和外在環境。

    清政府簽訂的一系列條約讓中國徹底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時代,1840年中英發生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開始了百年苦難,從中英簽訂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與英法發生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北京條約》

    中與日發生甲午中日戰爭,中日簽訂《馬關條約》

    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

    內在因素

    民族自救意識開始醒覺,積極的開張洋務運動,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自強”、“求富”並派遣留學生出國留學,開創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新風。

    民間的軍事力量還是很強的,以太平天國起義,義和團起義,小刀會起義等等民間武裝起義不斷,人民不斷反抗侵略,打擊震懾了侵略者們,使他們不敢為所欲為的瓜分中國。

    外在環境

    把中國變成自己的殖民地是所有在中國列強的統一想法,列強之間做到了相互制約,帝國之間的矛盾突出,有可能會爆發利益戰爭。

    在世界第一次大戰的背景下,新資本主義國家的崛起,以美日德為主,更讓內部矛盾升級,各國忙於各國的戰事,更無暇顧及中國的土地和更多的利益。

    資本主義力量並不是特別強大

    清政府雖然在一系列的賠款中,依然是世界上的一個強國。跟歐洲列強國家比會有差距,俄國日本的改革,甚至美國崛起都是比較晚的,資本主義的力量相對來說比較弱的。

  • 4 # 桃始皇

    因為:列強沒有一個有這樣的實力。

    原因:

    一、如果打滅國戰爭的話:綜合國力決定了,西方客場作戰,無法滅亡中國。沒有任何一個西方國家客場作戰打得過中國。

    簡要說了:

    1、當時中國經濟佔世界30%左右,是超級經濟大國,中國綜合國力強大。人口3~4億、軍隊70萬+。

    2、有不俗的科技水平,落後只是相對於西方殖民者說的。事實上,英軍打鴉片戰爭中,一度認為自己已經失敗了。

    3、有龐大官僚集團、龐大的精英階層、意識統一的勞動階層,對西方文化強烈抵制。

    4、距離遙遠,耗費巨大。即使距離近的日本也無法在中國國家統一的情況下徹底擊敗中國。

    5、中國面積廣大,戰略緩衝地廣大,地形複雜,無法進行全面進攻過和佔領。

    6、政治制度比較穩定,可以支撐一場大規模戰爭。

    所以:歷次西方列強侵略中國均不是以推翻清朝、統治中國為目的。而是進行經濟掠奪。

    二、中國與西方殖民者歷次戰爭的失敗,均是因為:

    1、殖民者並非以統治中國為目的,亦非推翻清政府為目的:清政府為在戰局不利情況下,為避免損失過大就簽訂合約了事,西方看到目的達到自然停戰。

    2、歷次戰爭,均不是全面的侵華戰爭,中國亦未作全面的抵抗。

    歷次戰爭,均在沿海省份進行,並未進行亡國戰爭,所以,中國方面參與戰爭的勢力極少。

    如:

    第一鴉片戰爭:打完之後皇帝都不明白是怎麼回事。

    第二次鴉片戰爭:漢族武裝在南方正與太平天國、捻軍等漢族軍隊互毆,根本沒打算支援北京清政府。

    中日甲午戰爭:參與戰爭的主要是李鴻章的淮軍,清朝內部其他派系一片掣肘。

    八國聯軍入侵:最強大的袁世凱派系勢力、南方漢族勢力們乾脆和八國聯軍私下議和,進行了東南互保,壓根就沒參與戰爭。

    3、清政府無法做全民動員。

    實際上,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國打的中法戰爭、中日戰爭、八國聯軍,都是中國武器裝備佔優勢。至於失敗,不是實力問題,而是制度問題。

    因為清是傳統帝國,又是滿人建立的政權,無法向民族國家轉型,無法靠民族主義動員民眾,做全面抵抗。甚至清政府一直拿漢族民眾當作敵人來戒備。歷次戰爭,清政府最擔心的是漢人趁機推翻政權。自然戰力不高。

    以上,這就是為什麼西方列強打一個統一的清政府需要幾萬人就夠了,而日本侵略一個四分五裂的中國仍然需要上百萬人的原因。

    三、中華文明高度發達

    西方無法徹底殖民地化中國,最重要的原因是:中華文明是個高度發達的文明。

    1,西方殖民者之所以可以輕鬆統治非洲、美洲,是因為他們的文明並不發達,很容易就被西方文明徵服,採用西方的生活方式,穿西方的服飾,甚至說西方的語言。

    但是中國呢?中國本身就是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文化繁榮,經濟上在清代商品經濟都已經達到了區域分工、資本主義萌芽的地步。

    西方殖民者的到來,直接損害了中國本土精英階層的經濟利益,百姓的經濟利益。這導致仇外成為社會主流。最終激發起了中國民族主義情緒。

    2,在清朝末期,中外矛盾已經遠超民族矛盾。如果缺少清政府,那麼漢族知識分子和民眾就會直接展開排外戰爭。

    從殖民者統治中國方式來看,西方並沒有足夠兵力、經濟實力來維持這種統治。哪怕義和團也是以清政府為主力才平定的。

    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一個殖民國家有足夠的兵力、經濟實力來維持對中國的統治。

    3、中國社會極為龐大的知識分子的國家認同、民族文化認識還非常統一,難以被同化。

    中國精英階層到普通百姓,腦袋裡不是人統治,而是:復興中華文明。

    4、中國國情。

    而華人口是3~4億,佔當時世界三分之一,中國曆代統治的方法是:建立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

    但是,西方沒有足夠的政客集團,組織這樣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中央政府,更別提在還有強大反抗力量下建立。

    建立不起來這樣的政府,就更不可能統治中國了,只能依靠已經存在的清政府統治。

    5、所以:西方在見識到排外力量復甦後,恐懼中國再次排外,於是致力於建立學校,傳播西方文明,培養親西方分子,扶植代理人。

    日本也是在經理長達數十年挑動中國內戰、散播中國劣根性等言論,讓中國四分五裂,工業基礎損失殆盡才敢全面入侵的。

  • 5 # 吉月文

    這個提問是不準確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就得明確界定晚清時期中國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形態。

    傳統的史學界主流觀點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種說法其實不是太精準,容易產生誤解。準確的說法應當是從傳統的農業社會逐步滑向殖民地,但又並未能夠完全成為殖民地的這樣一個社會形態。

    從晚清到民國,歷經百餘年時間,中國社會在這個階段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如果按照50%就是一半的這樣的想法來進行,理解肯定是不準確的。準確的來說應該是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社會就不再能夠完全的維持其原有的傳統形態,而被迫成為西方的殖民物件。但與此同時中國傳統社會依然有相當強的抵抗力,中國的政權和傳統文化以及中國民眾的不屈意志,使得中國始終沒有能夠徹底的淪為殖民地。不過,因為西方列強在政治軍事和經濟文化領域,相對中國形成了很大的優勢,所以中國自近代以來百餘年的歷程當中,殖民地的程度不停的在加深。只是最後透過兩場戰爭,也就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完全驅逐了外國侵略勢力,中國才真正實現了民族獨立消除了成為殖民地的風險。

    其次,既然中國近代是有一個殖民化的過程的,那麼也就意味著在晚清時期,中國實際上確確實實是受到西方國家殖民的。

    殖民作為西方近代以來對外擴張的這樣一個概念,也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從15世紀晚期開始,西方透過環球航行大體上摸清了整個世界的地理分佈。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西方就已經開啟了殖民的步伐。殖民的本意其實就是對外進行人口擴張,以掠奪土地和各種資源。這也就是西方對外擴張第一階段的主要活動。很顯然就是在非洲和美洲地區。應該說非洲和美洲由於發展水準相對落後,西方的這種擴張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但是到了17世紀,西方針對亞洲等地進行擴張的時候,卻不能採用這樣一種以人口輸出為主要方式的擴張。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亞洲地區發展程度高,人口也比較密集,不具備人口擴張的條件。所以這個時候的殖民採取的辦法實際上是取代原有地方政權,進行資源和財富的掠奪。對於中東和南亞東南亞地區採用的就是這一套模式。

    至於中國實際上是採用的最獨特的一種模式。那就是以代理人方式進行控制。能夠維持這樣一種模式的傳統國家,其實非常少,除了中國以外還有東南亞的泰國以及非洲的衣索比亞。這種模式主要是針對直接管理難度大的國家。

    中國等少數國家雖然在形式上保留了政權,但不得不承認,殖民化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當中是逐步加深的,直到了最後因為二戰才實現了這個過程的逆轉。

    中國近代的殖民化是有多個方面的體現的。第1個直接的體現就是一些重要的部門機構被西方人控制。這裡面最典型的就是海關。中國海關自太平天國運動起,就落到了西方人的手中。一直到解放戰爭結束以後,海關才重回華人手中。赫德作為一個英華人把控中國海關將近半個世紀。海關既是晚清最主要的財稅來源,同時也是西方國家對華展開貿易侵略的重要工具。這樣一個機構從上到下完全被西方人控制,恰恰就體現了殖民化。

    第2個體現就是在國際上行動不自主,受制於西方列強。五四運動的爆發就是因為在巴黎和會上,中國作為戰勝國卻沒有得到戰勝國的地位,反而成為了西方列強瓜分的物件。這是殖民地的典型特徵。

    第3個重要表現是租界的存在。租借是國中之國,雖然作為中國的領土,卻又不實行中國的法律,不受中國管制,由西方國家的領事掌握管理權。租借在中國的分佈現在說法不一,存續時間有長有短,但一般認為有二十多個分佈於十多個城市。

    最後,簡單談一下為什麼西方國家為什麼不能直接統治,而必須採用代理人模式。

    從根本上看當然還是一個統治成本的問題。

    英法美德這4個主要的西方列強國家,距離中國都非常遙遠。直接對華進行殖民統治的難度是極其最大的。在這種情況下,找一個代理人進行殖民統治是一種可以接受的方案。與此同時,各個國家之間劃定勢力範圍,從而在小範圍內實現一種接近於殖民地的統治。

    應該說有兩個國家確實是有極大的野心將中國變為殖民地的,但是由於其自身的能力和歷史條件限制沒有成功。

    沙俄是一個對外征服野心非常巨大的一個國家。中國是其擴張的一個重要方向。應該說沙俄本身已經透過各種手段,在晚清時期,從中國的外東北和外新疆攫取了大量的領土。當然其本身的參與並沒有滿足,完全佔領中國的想法,從來都沒有停止過。

    之所以未能成功,主要還是因為其自身國力限制,沒有辦法支援向華擴張。沙俄在一戰的時候,國內政局不穩,發生革命。政權交替之後,蘇共上臺執政。由於其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受到西方國家的全面封鎖。為了減輕國際環境壓力,蘇俄在這個時候和北洋國民政府修好,因此停止了對華擴張。

    日本也是一個有著全面滅亡中國並加以殖民野心的國家。並且將其付諸了實踐,發動了侵華戰爭。從本質上看,由於日本國力不濟,所以實際上是沒有辦法支撐其全面侵華的野心的。侵華戰爭的失敗,自然也就導致了日本殖民中國圖謀的破產。

    那麼回到晚清時期來看,李鴻章執掌外交大權後,推行以夷制夷戰略。這個戰略從整體上來看不見得有多高,在戰術層面上還是取得了一定效果的。比如在東北地區,讓日本和俄國相互糾纏,反倒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清政府對於東北的管理。同時利用德資銀行的借款來對沖英資和美資銀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英美兩國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簡單來說,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互之間內部鬥爭,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使得單個國家全面控制,中國的難度加大,最後形成了一種相互制約的均衡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各國達成默契,以代理人方式統治中國,間接控制獲取利益是較為明智的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堂來客肖克凡故事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