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
2 # 何文戟
奇怪的問題,為什麼不敢?中央臺採訪的時候不是已經說了嗎?這次把幾乎所有的土都收集了就是為了以後的課學研究啊!其中就包括碳14測定啊!急什麼?
-
3 # 寒武紀白堊紀
三星堆是獨立的文明,和中原沒毛關係,不知道比中原文化高遠幾個等級,光說金面具0.2厚,還在上面刻花紋,世界古文明都找不出來的。
-
4 # 飛哥狠正經
我覺得是那些出於不懷好意,總是為了證明自己所在的地區那一個文明是更古老的,是那些人害怕做碳十四吧。
所以別聽那些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人帶節奏。說什麼三星堆是外星文明、古埃及文明什麼的。明明就是咱們自己的華夏文明。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說三星堆3號坑發現的100多根象牙。很多惡意帶節奏的人根本不信古代我們地界上有大象這個東西。
而《山海經》中記載:“又東北三百里,曰岷山,其獸多犀象”基本符合!
所以我說3000年前,亞洲象就主要生活在四川一帶,然後可能因為周代氣候變化,大象開始南遷至雲貴!蜀地的象群才逐漸消失。
更不用說很多網友在全國各地出土的文物裡找到了和三星堆出土文物一樣的東西。
所以我覺得三星堆的東西就是咱們華夏土地上的,是咱們自己的。
對於碳十四檢測,目的就是為了知道三星堆文物的具體時間。從而能夠更準確知道,到底是中原文明的一部分還是真的是另外一個文明。
但是這些我覺得都不會牽扯到敢不敢做碳十四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大家對三星堆應該有點耐心和平常心。畢竟幾千年以前的事了。
過程平常心對待,結果我們坦然接受就好。
前一篇文章《「三星堆研究」真的遭到隱瞞了嗎?》,已扼要介紹了學術界關於三星堆文明的爭論,尤其是“三星堆文明是否與西亞、南亞的輸入有關”、“三星堆的青銅技術來自哪裡”等問題的相關學術討論。總體上,就學術研究層面而言,筆者不同意坊間廣為流傳的“中國歷史學家隱瞞三星堆研究”。
但前文漏掉了一個同樣傳播甚廣的說法,沒有對其進行辨析。那就是所謂的“刻意壓低三星堆青銅文明遺址的燒埋年代”。支援這種說法的核心依據,是三星堆沒有對出土的燒骨碎渣做碳14年代測定,“迄今為止,任何所謂‘權威部門/機構’都沒有公開發布相關資訊”(見下圖)。
2021年3月23日,“三星堆4號坑碳14檢測的年代區間屬於商代晚期”的新聞披露後,上述說法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
所以,本文再簡單說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碳十四測年法,確實是考古界應用最廣泛的測年方法。
該方法最早由美國學者Willard Frank Libby在1940年代試驗成功,後來又發生過多次技術革新。簡單說來便是利用碳十四的放射性和衰變原理,來測驗埋在地下的動植物的死亡年代,一般只能測定二萬五千年以內的年代。常見的取樣物件有木頭、木炭、植物種子、貝殼、編織物、毛髮、骨頭、泥炭、含碳沉積物、夾碳陶、鐵、石灰等。因不同年代的碳十四濃度有變化,往往還須配合樹輪校正。①
中國考古學界最早嘗試引入這項技術,是在1959年,但1962年建成的實驗室“測出年代的統計誤差太大”。直到80年代,中國的碳十四測試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三星堆一號坑與二號坑,恰好也於此時進行了大規模發掘。
♦ 三星堆陶盉,引自三星堆博物館官網
其次,三星堆一號坑確實發現了燒骨碎渣。
據當年的發掘簡報,一號坑內“出土金、銅、玉、石、骨、陶、象牙等質料的文物300餘件,以及海貝和約3立方米左右的燒骨碎渣”,這些骨渣“在坑內由南向北呈斜坡狀堆積。西南面堆積較厚,達60-80釐米;東北面堆積較薄,僅厚5釐米。……坑內骨渣大多數泛白,一部分呈藍黑色。骨渣裡雜有竹木灰燼。坑內不見煙燻痕跡。顯然,這些骨渣在入坑前就已焚燒砸碎。”大眾熟知的金杖、金面罩與青銅人頭像,也是出自一號坑。②
二號坑出土的文物,種類與數量都比一號坑豐富。大眾熟知的大型青銅立人像、大型青銅人面具與青銅神樹,都是自二號坑出土。這些文物可分為上、中,下三層。下層堆積主要為大量草木灰燼、炭屑、小型青銅器件。青銅獸面、青銅樹枝、玉石器及大量的海貝等;中層堆積主要為大件的青銅器件,如大型立大像、車形器、大型人面像,人頭像、樹幹、樹座、尊、罍等;上層堆積主要為60餘枚(節)大象門齒縱橫交錯地迭壓在一起。許多遺物“雜在灰燼的炭屑裡,並留下了明顯的煙燻火燒痕跡”。③
♦ 三星堆一號坑出土的跪坐銅人像,引自引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
再次,三星堆有沒有進行碳十四年代測定?
答案是有。
下圖自上而下,依次擷取自北京大學考古系碳十四實驗室公佈在《文物》上的《碳十四年代測定報告(六)》、《碳十四年代測定報告(八)》與《碳十四年代測定報告(十)》,釋出時間分別是1984年、1989年與1996年。送檢樣品主要是木炭、木塊和泥炭。④
負責發掘工作的陳顯丹,後來在回憶錄中披露,由碳十四年代測定反饋回來的年代資訊,要比他們原先估計的年代更早:
“早在發掘初期,人們一直認為三星堆遺址的年代不過是商周之際,直到我們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給我們測試的三星堆遺址年代的碳十四標本資料。結果表明三星堆遺址的時代比當初估計的年代要早。我們送標本填寫的年代是‘商周巴蜀早期文化’。測定的年代是距今四千零七十年,樹輪校正年代為距今四千五百年,也就是說該遺址所處的時代正是夏王朝形成的時代。反過來說,三星堆遺址的古代蜀人也經歷了相當於中原夏王朝這個時期。”⑤
所謂“測定的年代是距今四千零七十年”,便是指上圖BK86045這一檢測樣品。“樹輪校正”,則是碳十四年代測定的一項必須有的標準程式。
其實,三星堆當年所做的碳十四年代測定,遠不止《文物》上披露的那幾項。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纂的《中國考古學中碳十四年代資料集 1965-1991》,截至1991年,三星堆共做了多達18項碳十四年代測定。具體見下圖(點選可放大觀看)。可以看出,這些送檢的標本,全是木炭、木頭和竹炭,確實沒有“燒骨碎渣”。⑥
第四,為什麼不送“燒骨碎渣”去做碳十四年代測定?
這自然有原因,但並不是所謂的“不敢對燒骨碎渣做碳十四年代測定”,而是骨頭標本在碳十四年代測定中,有著天然的劣勢,遠不如木炭、木頭與竹炭。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當碳十四年代測定法在中國考古界開始較多使用時,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便公開發表過一篇技術性質的文章,介紹如何用骨頭和泥炭等來製作合格的碳十四標本。其中,對骨頭標本的缺陷,是這樣描述的:
“因骨頭中含碳量很少,製備標本比較困難,加以過去利用骨頭測定年代常常偏差較多,應用較少。究其根源,主要在於骨頭中的無機碳在埋葬過程中容易與土壤和地下水中溶解的大氣二氧化碳相交換而使年代偏近。因此,利用骨頭中的無機碳,或者用無機碳和有機碳混在一起製備的標本所測出的年代大都偏近,是可以理解的。”⑦
♦ 三星堆一號坑出土的青銅尊,引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
《考古》雜誌1972年《關於採集標本的說明》,也寫得很清楚:“各類標本中,以塊狀木頭和木炭標本為最好,所測年代準確度較高。骨頭、貝殼等含碳量極少,所測年代的可靠性較差。”含碳量太低,便需要用量來彌補。一份木炭碳十四檢測標本,最低重量只需要20克,木頭只需要60克,但骨頭則需要至少500克(也就是1斤)才能形成一份檢測標本。檢測又往往是多次性的,沒發掘出個十斤八斤骨頭,檢測的意義便不大。⑧
簡單說來便是:骨頭標本非常容易被汙染,檢測出來的結果準確性差,往往比實際年代更近(而不是坊間傳言的如果測了三星堆的骨渣,便能得到更古老的年代資料),所以,一般都會優先選擇木頭和木炭作為標本,去做碳十四年代測定。
這方面有許多案例。比如2001年對桂林甑皮巖遺址進行碳十四年代測定時,便拋棄了出土的骨頭樣品,理由是這些樣品“由於埋藏環境較差,石化嚴重,含有機碳極少,而且這種情況下有機碳難以免遭汙染”。⑨
♦ 三星堆二號坑出土的銅面具,引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
具體到三星堆出土的骨渣,情況可謂相當糟糕。據陳顯丹回憶,他們在1982年出土過“動物牙齒和一些無法分辨的骨頭”,但這些骨頭“都腐蝕得相當嚴重,只能用竹籤輕輕地挑泥,即使這樣,竹籤挑開的泥上仍粘有骨渣,實際上我們能看見的是已經酥粉的骨頭”,雖然“把泥土與不成個的骨頭一起收集”做成了標本,但“由於骨頭過度酥粉,再加上當時的條件限制,這些標本最終沒有得出結果”。⑩
♦ 三星堆二號坑出土的象牙。這些象牙在掩埋前曾被焚燒,加之埋藏時間久遠,象牙齒質已遭破壞,出土後失水較快,多數已酥鬆碎裂,部分經化學固形後儲存了下來
1986年在一號坑發現的骨渣,體量要大許多,但情況同樣糟糕。據陳顯丹回憶,當時“伴隨玉器出土的還有大量的木炭、灰燼和骨渣”,“只見被火燒過的灰燼和動物骨渣越來越多”,同時,骨渣也非常地碎,以致於在發現金腰帶時,陳顯丹必須“用小竹籤剔去骨渣”,“把灰燼和骨渣細細挑開”。最後,整個一號坑堆積起來的骨渣大約有2立方米左右(發掘簡報的估計是約3立方米):
“這些骨片骨壁都比較厚,骨頭的顏色有白色、灰藍色和黑色,骨片的大小不等,一般都在1釐米左右。”
碎成這種狀態,使得考古隊無法判斷這些骨渣來自人類還是來自動物。於是,他們“將坑裡的骨渣取了一些樣本,請美國的漢學家巴格利教授帶回美國進行分析檢驗”,但巴格利那邊也檢測不出任何結果。⑪
綜上。所謂“三星堆不敢對燒骨碎渣做碳十四年代測定”這種說法,只是某些對考古缺乏基本瞭解之人,腦補出來的一種陰謀論。整體而言,木塊與木炭是遠優於骨渣的碳十四檢測標本;具體而言,三星堆一號坑的骨渣質量太差汙染嚴重,很難進行碳十四年代檢測,所以送檢的全是木塊與木炭。
①陳致平:《碳十四測年法在考古學上的應用》。
②《廣漢三星堆遺址一號祭祀坑發掘簡報》,《文物》1987年第10期。
④《碳十四年代測定報告(六)》,《文物》1984年第4期;《碳十四年代測定報告(八)》,《文物》1989年第11期;《碳十四年代測定報告(十)》,《文物》1996年第6期。
⑤陳顯丹:《廣漢三星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版,第35-36頁。
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中碳十四年代資料集 1965-1991》,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第224-226頁。
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關於骨頭、泥炭等碳-14標本的製備方法》。收入《全國同位素地質會議文集編輯小組編,全國同位素地質會議文集》 第一集,地質出版社1979年版,第181頁。
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桂林甑暢通巖遺址博物館等編:《桂林甑皮巖》,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433頁。
⑩陳顯丹:《廣漢三星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版,第27頁。
⑪陳顯丹:《廣漢三星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版,第84頁、第87頁、第89頁、第92-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