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之善

    人的生命機制中物質性是精神性的本體,精神性依存在物質性之中而共同的存在。人的生命機制中物質性和精神性相統一,稱為人性或本性。那麼,人性中具有本能的精神性。

    人道中人做各種事的各種意義會構成一個思想整體,進而就會形成人的人生境界,而且人生境界也就決定了人的世界觀或價值觀。人生境界存在以下三個層次的境界:

    1、遵從現象現實的人,其境界是人的功利境界。

    2、遵從人道倫理的人,其境界是人的倫理境界。

    3、遵從天道德行的人,其境界是人的天地境界。

    人的功利境界和倫理境界相統一,就是人的自然境界。

    而人的自然境界是隨歷史時空,人對自身的倫理行為原則有不同的認知(如,不同的宗教、意識形態、叢林法則)。所以,人的自然境界具有相對性,不具有普世性。

    那麼,人的自然境界和天地境界相統一,就是人的最終最高境界,即具有最為普世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註:天道之德或道之德,就是自然的價值取向行為原則,宇宙萬物都遵循服從於自然的價值取向行為原則(自然客觀行為規律)。那麼,天道之德,就是人類之上的、客觀的、絕對的、最高最為普遍的道之德。而道之德的行為原則,也就是人類的道德普遍原則。道之德之行,即為道德理性、道之善或自然的價值取向行為規律。

    中國古哲人稱謂的“道德 ”或“道之德”是指“第一推動者的行為原則”或宇宙生化萬物的行為原則,她不是西語中狹義人的“品性端正、好的品德、優點或美德 moral/morality/virtue”(中國學者錯誤的譯成道德,也影響了後學)。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西方哲學或倫理學中的“ moral/morality/virtue”,其哲理概念範疇只具有相對性,不具有絕對性、普世性。

    我為什麼這樣說?其原因,西方哲學舍去了“上帝”與“上帝的行為原則”的追問與解答,其理論觀點都不具有終極的性質,哲學家的結論只具有相對性。因此,西方哲學或倫理學是沒有“道德觀”的,所以他也就無法解釋什麼是“道德普遍原則”。

    正因為,客觀存在道德理性,這就為人類認識世界、認識真理提供了本體。所以,人類認識主體所認識的物理化學規律、生物生理規律、萬物及人類倫理,都要遵從最高的道德理性,或者說,都要遵從最高、最為普世的自然價值取向客觀的行為規律。

    正因為“道之德”是最高的、無時間、絕對性的道德普遍原則,所以“道之德”之“和”的行為原則,就是全球人類倫理道德的本體,就是人類共同價值觀的共識,就是全球人類社會中不同的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宗教意識形態必須遵從的倫理道德底線。

    道德普遍原則,必須具有一般的形式,必須普遍有效適用於一切場合和一切人,即適用於宇宙萬物(不涉及具體的人、習俗、宗教、意識形態)。也就是說,針對人道而言,道德普遍原則能夠作為人類相對行為標準次序的終極絕對標準來接受。

    華人主流核心價值觀,是敬畏信仰“道”與“德”,而不會信仰西方主觀的“上帝”和“叢林法則”。

    摘自《論中國哲學辯證思維》南京出版社,2015;《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

  • 2 # 慧光2787

    人性與人性的本能不是一回事,但也不是兩碼事。人性既有與動物一樣的屬性,即心理屬性,又有動物所不具有的本質心理屬性,即仁義禮智信,孟子所說的“幾希”即知恥。人性的本能就是動物性,而非本質性。

    西方文明主流的標誌就是順應人的動物性,只要自己喜歡,在所謂的不危害它人的前提下,怎麼來都行,比如,生活上的性開放,動物自嘆不如的同性戀,娘炮,偽娘等;政治上的所謂自由、民主、平等;經濟上的自私自利、弱肉強食、巧取豪奪人類共同財富,等等,都披上了漂亮的人性外衣。因而,西方文明所到之處,就是競爭、鬥爭、縱慾、混亂、不公、冷漠、絕望。

    而中國文明則是以人的本質文明為標誌,格除動物性,保持“幾希”性。強調克己、禮儀、忠孝、敦睦、正直、奉公、大同,等等。因而,中國文明給人類帶來的是知恥、謙讓、和諧,讓世界充滿愛!

    至於各自的科學內涵,不僅應理上圓滿,更重要的是要有真實的利益,這樣評價,才不會有誤。

    現在世界上,西方的普世價值,佔居主導地位,吹得玄乎其玄,擁戴者眾,非常強勢。

    西方文明核心價值觀並沒有什麼科學內涵,因為它是建立在自我、自私之上。儘管他們能把自私自我性說成合理、具科學性,實際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拋開那些虛假的理論,人只要立足於自私自利,其思想、言行無不是為了私利,競爭是必然;為贏得競爭,不擇手段是必然;競爭獲勝者,只有權貴、金融寡頭是必然;為巧取豪奪,公器私用是必然。什麼公平競爭,那是天方夜譚。

    競爭就是血淋淋的,只要不罔顧事實。而只有倡導克己奉公,忠恕仁愛,才能正能量滿滿。

    現在量子科學已經證明,宇宙世界並沒有什麼物質,就是心理意識,一個念頭,一個舉動,都是能量,都會產生相應的果報,並不憑空消失。

    中國的古聖先賢,深明這一道理,倡導五倫五常,這是社會祥和,來生不失人身之事理。違逆五倫五常,必帶來種種兇禍,世界動盪不安,死後直墮三途。

    兩種文明,各各送給世界的及奉行者身後之去處瞭然,孰優孰劣,何須評判!

  • 3 # 使用者謝薄明

    西方的價值觀是唯物主義價值觀:只要是符合客觀規律的,一概認從,不加偽裝和掩飾,故它重邏輯而輕情感,重規則而輕說辭,承認人的私性存在的客觀必要性,故更不會隱藏和忽略人的私性。讓私性曝露於天下,天下就不會產生虛偽;沒有忽略人的私性,才會有完善的法律和契約處處限制人的私性。只有這樣,才能讓人的私性既能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又“教”得誠實、守信。如,平等的市場規則。東方的價值觀是唯心主義的,它重的是人的感情、關係和社會地位,辦什麼事都要靠關係,跟人講道理不如講感情。道理贏了,感情輸了,人服情不服理。東方人認為:人的私性不是客觀必要的東西,是客觀不該具有的惡的東西,種種社會壞現象都是因於它,人類應該丟掉這種壞東西,因而提倡大公無私,用高尚、可恥……等等說辭來約束和綁架人的私性。因此,東方人喜歡掩飾和偽裝自己的私性,喜觀喊高大上,偽裝的技巧成了上等功夫。總之,東方人信仰概念,善造概念而輕規則,帶有唯心的價值觀。

  • 4 # jkyin

    你願意像基督徒那樣愚信上帝,還是願如華人那樣不信宗教?這就是東西方文明主流核心價值觀,這裡面有科學內涵嗎?西方文明離得開宗教?宗教裡有科學內涵?那還說什麼黑暗的中世紀!

  • 5 # 我是臥底007

    清明節電視上不斷播放紀念烈士的新聞,宣揚的是中華民族的奉獻精神,激勵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情懷。我們從小就從雷鋒羅盛教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等的故事中,學習到一種責任心,愛國奉獻精神,這是我們的優良品質,是無私的利他精神。美國和我們正好相反,他們提倡民主自由人權的價值觀,提倡民主是為個人爭取一點點的權利,完全是出於個人的私利,提倡人權也是怕自己的權利被侵犯,為自己爭取各種各樣的權利,完全是私心,講人權的人從不會為自己侵犯了他人的權利而為他人吶喊,都是為自己吶喊。提倡自由更是徹徹底底的為自己的私利。這就是中美價值觀的區別,我們的教育下教出來的是更多的善良的人,美國的教育教出來的都是自私自利的人,貌似他們提倡的也無可厚非,但是細想一下,他們提倡的都是動物的本能,做到極致也是個動物,我們做的是人,這是人與動物的區別。

  • 6 # 海凝清光

    西方思想哲學發展到現代已經基本到達頂峰或者說是末路,就是尼采存在主義背景下的後現代自由主義,尼采批判上帝已死呼喚個人思想自由,但問題的關鍵是無哪裡尋找這種思想層面的充實?上一次西方的思想的解放文藝復興尚且能找到思想填充的古希臘哲學可追溯,到現代已在思想層面空虛到了極致,所以美國總統還是按著聖經宣誓,因為宗教信仰對他們太重要了,但基督教已無可以形成集體觀念的力量,所以可以看到黨新冠這種大的需要群體力量應對的時候,缺乏思想層面凝聚力的西方文明有多麼糟糕.

  • 7 # 101528958629汪天壽

    我認為東西方人民的核心價值觀沒什不同。都"識好孬”。只有治者的價值觀不同。西方主要以"民主,自由”這個人民想要的東西吸引人民,東方都要以"公平富裕"這個人民想要的東西吸引人民。西方那個民主,自由是可以"給"的,故辦到成本低。東方這個"公平富裕"是沒法"給"的,故成本高。其實人類治理應該中和起來。把西方的平等自由作為現實,把東方的共同富裕作為理想。這樣就不分東西方了。

  • 8 # 形而上學的本體論者

    這個世界最大的特點,就是細膩的思想,會淘汰,粗線條的思想。

    亞里士多德對於概念的理解,比普通的哲學家要深刻的多的多。概念對於人的理念形成是起著高下,層次的區別的。

    我們下邊來談談亞里士多德關於《問題》的定義。

    關於原因的種種問題

    我們對於所要研究的學術應該列舉出最先需要研究的主題。這裡面就包括各家哲學的理念,還有前人所沒有涉及到的問題。凡是想要得到答案的人,就應該好好地問問題,以這些問題來作為研究的動力,從而找到答案。如果人們看不到“結”,就沒辦法解開“結”。但是問題的所在就是思想的困難,我們在思想上想不通,就如同被鏈子拴住了,沒有放開的思想,就像被鏈子拴住的人,很難有所進展。

    因為想要做研究,就要先提出問題,所以我們應該先對問題進行估測;如果不這樣做的話,那就像沒有目的地但是卻想去旅遊的人那樣,茫然不知所措。如果不先做估測,那麼對於自己能不能在一定時間內找到答案,也沒有一個很好的認知。

    問題的研究,對於經歷過的人來說很清楚,但是對於剛入門的人來說就不清楚。

    就好像知道兩個人辯論的內容,那就很容易得出自己的判斷。

    有一些問題,我們在導論中也有涉及:一、對於原因的研究,是屬於一門學木,還是幾門學術;二、一門學術,我們是隻要研究它的第一原理就可以,還是也要研究人們認為是理論基礎的其他理論(比如是否可以同時承認或否定一事物及類似事物的許多通則);三、如果一門學術專門來研究本體,那麼是一門學術來概括所有本體,還是需要一些學術共同來概括,如果是一些的話,那麼這些學術之間的關係如何,是不是要給其中一門學術以智慧這個名字,其他的給予其他的名稱;四、是否只有可以感覺到的事物才算是實際當中存在的。

    ~~ ~~ ~~

    這就是亞里士多德對於學術中問題的定義。讓讀者形成的是關於問題的理念。概念是書上的,理念才是你自己的。有了理念你才能去執行和發覺。對比一下你在中小學有如此完整的概念闡述嗎?有可以讓你形成理念的概念定義方法嗎?有用細膩思想讓概念具有理念的潛能嗎?

    人的本能,就是會問問題?並且得到答案。

  • 9 # 自然法則是真理

    人性是自然法則賦予人的本性,不分民族,不分國家,不分人種。民族、國家都是人類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由於地域環境以及機遇的不同,人類之間產生了文化、文明發展甚至人種的不同。但不管怎樣,只要是人,都有人性的共性,生存、利益、自由、情感、尊嚴、秩序,都是人所渴望的東西,這就是人性需求(普世價值)。人性需求是人類發展的動力所在。

    人之初性本私。每個人都是從自己的需要出發從而融入這個社會,從家庭教育,從社會體驗中,從私產生出善與惡的意識。人性十分複雜,但不管怎麼複雜都可從中分出人性主流與人性支流之分。人類之所以能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脫穎而出,發展出今日的文明,那是因為人性主流主導了人類的發展。什麼是人性主流?大善(儘可能滿足人們的時代人性需求),互助互愛團結,憐憫心同情心,……。什麼是人性支流?是惡(邪惡),逆反人性大善的其他人性。害人之心,是惡的核心靈魂,是人性支流的發源地。大家想想,如果人類大家都有著一顆害人之心,人類不要說發展,連在地球中存在都是問題。

    所以呀,人類文明不分東方西方,人類文明只有一個核心價值,就是如何成就大善,讓時代的人性需求這個普世價值如何能得到儘可能好的滿足。什麼社會政治形態更能適應(滿足)人們的時代人性需求。其實人們都在自覺不自覺地向這個方向努力著,奮鬥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清縣到樺南縣早班車幾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