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ME科技故事
-
2 # 來看世界呀
在19世紀中期歐洲曾興起過“解剖”熱潮,很多醫生熱衷人體解剖,經常解剖完連手也不洗就為孕婦接生,結果醫師負責的產婦比助產士負責的產婦死亡率高9倍。直到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出現。塞麥爾維斯是一名產科醫生,在他負責的病區,產婦有10%會患“產褥症”,很多產婦因為這種疾病死亡。在那個年代,這樣的死亡率看起來似乎“還可以”,醫生們也未深究其中原因,並且他們也認為由醫師負責接生的孕婦產後死亡率會更低。但實際卻相反,1840到1846年間,由醫師接生的孕婦有近4000人死亡,而由助產士接生的卻只有700人喪生。塞麥爾維斯覺得其中必有什麼疏漏的地方,他就開始觀察助產士和醫師工作的區別。直到一位同事感染死亡,他發現這位醫師的病症和產婦患的“產褥熱”症狀相同。塞麥爾維斯就開始回憶那名醫師和產婦有什麼關聯,最後懷疑是因為在接生前、在那名醫師進行屍體解剖的時候曾劃破過手。而助產士們卻會在接生前洗手。塞麥爾維斯就認定這兩者有關聯。他就在自己的科室實行用漂白粉洗手的操作流程,不僅自己這樣做,也要求科室所有人這樣做,實行一段時間後,發現產婦死亡率確實大大降低。他就希望大力推廣這種操作流程,但卻觸動了一些醫師的“尊嚴”,賽麥爾韋斯被同行排擠,後來被關進精神病院,最後鬱鬱而終。後來隨著醫學研究的發展,醫師們們才真正認識到產婦感染和自己行為習慣的關係,也逐漸接受了手部的消毒流程。現在醫院在進行手術前、在給上一個病人看完病後,都會進行手部消毒,這種操作流程上的變化,有助於減少病人院內交叉感染,有利於病人健康,在全世界範圍內都被作為固定流程。
-
3 # 裸猿的故事
公共衛生的出現,是醫學的重大進步,洗手本身只是公共衛生的宣傳推廣的一個環節,單獨拿出來說,算不上是最偉大的醫學發現。西方的統計資料顯示,在最近這兩百年的時間中,西方社會的平均壽命翻番,而這其中公共衛生的功勞最大。
第一次公共衛生革命(1880~1920)控制傳染病(包括公廁和汙水處理等一系列如今習以為常的城市配套服務+健康常識宣傳和普及)
更豐富和更安全的食物(事實是,工業化生產的食品比手工小作坊的食品更安全)更清潔的水和環境(消毒的自來水+環衛工人)圖示:西方工業化國家的平均壽命,從1850年到1990年。
在1880年至1920年之間,醫學本身其實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但平均壽命卻開始迅猛增長,就來源於上述三項的改變。這四十年間,平均壽命從大約40歲增長到60歲。而從1920轉眼已經快到2020年,平均壽命還沒有從60歲增長到80歲呢。雖然,這一百年間的醫學革命性的爆炸般的進步,但就壽命增長而言,其實比不上1880~1920年的公共衛生的改善,帶來的巨大效果。
這四十年的進步,在西方被稱為“第一次公共衛生革命”,它發生在發現並使用抗生素(1944年,青黴素量產)以及尖端外科手術(器官移植為代表,1954年第一例同卵雙生子之間的腎移植完美成功)發明之前。
第二次公共衛生革命——以疫苗的廣泛使用為代表與第一次公共衛生革命不同,以疫苗為代表的第二次革命,並未取得廣泛共識,人們對注射疫苗一事始終存在疑慮,以至於歷史上有許多次反覆,社會上時不時的就會出現一股反對疫苗注射的風氣。但是,在疫苗廣泛使用之前,平均每五個孩子中就有三個死亡,他們會死於天花、小兒麻痺症、破傷風、白喉或其他傳染病。然而,疫苗和衛生習慣帶來的成功,讓今天的父母們甚至部分醫生以及衛生保健官員們,由於不再具有這些傳染性疾病的第一手經驗之後,他們經常質疑疫苗是否仍然是必需的或者廣泛注射疫苗,是否具有成本效益性。
圖示:1980年,5月8號,人類宣佈,天花病毒滅絕,人類從此遠離了天花這一可怕的傳染病。據估計,僅僅在20世紀,全球就有五億人死於天花。
自詹納(發現牛痘可以用來預防天花)時代以來,反疫苗運動從未停止。從長遠來看,最好的辦法是透過提供科學有效的資料儘早駁斥錯誤的指控。但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而且這個遊戲中的對手們,通常不按照科學規則出牌,而是更喜歡用煽動性的言辭蠱惑父母們,充分利用父母們對自己孩子的過度保護心理做文章,比如最近十年來掀起的疫苗引發自閉症,成為反對疫苗注射的新時尚。
圖示:美國流行病學家唐納德·亨德森(Donald Henderson)在冷戰那樣特殊的時代背景中,被選中來領導全球對抗天花的戰爭,在各國政府傾力配合之下,於1980年,人類完成了消滅一種傳染性疾病——天花的豐功偉績,給冷戰塗抹上一層暖色,說明大夥兒想活不想同歸於盡。亨德森博士於2016年8月19日在馬里蘭州陶森(Towson, Maryland)的一家臨終關懷設施中離世,享年87歲。
自2016年以來 ,歐洲羅馬尼亞的許多家長,拒絕讓自家娃注射麻疹疫苗,結果就是羅馬尼亞因此新增了12,000個麻疹患者,在現代化醫院中,依然死了46個,而大多數死者是孩子,某些成年人在兒童期躲過了麻疹,但沒有注射疫苗的後果就是,你能躲一輩子嗎?而一旦患上麻疹,就是有死亡風險。只要麻疹還沒有被消滅,注射麻疹疫苗這事就只能繼續下去。
圖示:麻疹在美國的發病率,麻疹疫苗開始使用後,麻疹發病率就直線下降,可謂立竿見影。
第三次公共衛生革命這一次則是透過宣傳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提高平均健康壽命,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目前看來,由於內在的衰老機制的存在,沒有醫學上的革命性進步,比如修改人類基因組啥的,要想大幅度提高人類壽命已經不可能。但是,讓人活得更健康卻是完全可能的。
圖示:美華人的平均健康壽命為63歲,而平均壽命是79歲。
所謂平均健康壽命是指沒有患上任何一種危險的致死(惡性腫瘤)致殘(老年痴呆)的疾病的平均年齡。63歲這個數字的意思是說,平均來說,對美華人而言,可以活到63歲沒得過啥大病,但63歲之後嘛,就重病纏身,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都大幅度下降,最終死得悽慘。
-
4 # 穿插游擊隊
現在咱們都知道,勤洗手很重要。洗手可以把手上的塵土、汙垢和微生物都沖洗掉,可以預防疾病。
不過你知道嗎,在很久以前,人們並沒有認識到洗手的重要性,在19世紀,甚至連醫院裡的醫生都不經常洗手呢!今天這條問答我就跟你說一說,人們是怎麼發現洗手很重要的。
在19世紀的時候,醫院裡醫生的衣服,還有做手術用的桌子上經常沾滿了血,還有其他髒東西,沒人想到要去清洗一下。甚至有些醫生還以此為驕傲,他們覺得,這證明自己的治療經驗很豐富。
後來,在奧地利的維也納,有一位叫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的醫生,他發現,有一些實習醫生會參加屍體的解剖工作,解剖完屍體後,他們還會直接去產科病房接生嬰兒。
聽到這兒,你肯定覺得很吃驚吧?解剖完屍體怎麼能不消毒,就直接去接生嬰兒呢?沒錯,這個行為帶來了很嚴重的後果。
塞麥爾維斯發現,在這樣的產房裡,有1/3的新生兒媽媽會因為感染疾病而死去。而那些沒有讓實習醫生參與的產房,媽媽們的死亡率只有3%。
這麼一對比,塞麥爾維斯覺得,實習醫生解剖完屍體後,手可能被汙染了,這才讓產婦染上了疾病。
所以,他開始要求醫生用清水和肥皂洗手,洗完手以後,還要用消毒水消毒。而且,他還讓大家仔細清潔病房。用了這些方法以後,新生兒媽媽的死亡率有了很明顯的下降。
後來,塞麥爾維斯把他的發現告訴了維也納醫生工會。可是,當時的人們並不支援他的說法,反而覺得他是在侮辱醫生,說醫生把死亡帶給了病人,這損害醫生的形象。
但塞麥爾維斯一直堅持自己的觀點,直到他去世兩年以後,人們才透過顯微鏡發現了病菌的存在,大家這才意識到,塞麥爾維斯是正確的。
從那以後,醫生們必須洗手和消毒,後來這個習慣也慢慢推廣到普通人的生活當中了。
回覆列表
可能對於現代人而言,飯前便後都要洗手,手術前洗手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絲毫感受不到其中的偉大之處。
但洗手之所以偉大,其實與其發現者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密不可分。
就因為發現了洗手的重要性,他被成為“母親們的救星”,簡單的發現拯救了無數產婦。
但也因為洗手的問題,他被當成醫學界的叛徒,被無數同行唾棄乃至諷刺迫害,47歲就在精神病院中發瘋死去。
簡單的洗手與所有一些荒誕聯絡一起,你還覺得這是個普通的發現嗎?
那個時代還沒有“微生物”這個概念,所有人都想不到在人類看不到的地方會有危險的“粒子”隨時待命。
醫院在當時死亡率奇高,醫生猶如屠夫,除了薪酬高也沒什麼白衣天使的覺悟,就是因為對“微生物”的不理解
試想一個截肢手術,工具都是沒有消毒的,病房也不是無菌的,病人再感染的可能有多高?
這種情況在產婦人群中同樣嚴重,一種叫做“產褥熱”的疾病帶走了無數產婦的生命。
塞麥爾維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當時的維也納總院工作。
他所負責的206位產婦,有36為因產褥熱離世,產婦對於醫院的恐懼就連初入醫院的塞麥爾維斯都能感受到。
他聽過悲慟的丈夫抱著死去的妻子痛哭,也見過剛出生的嬰兒哇哇哭泣媽媽卻無法迴應。
當時醫學界認為產褥熱是因為空氣不流通、產婦的恐懼心理,一系列不合理的解釋根本無法說服塞麥爾維斯。
塞麥爾維斯注意到,產科內部一件奇怪的事情。
產科分兩科,第一科負責培訓醫學院學生,第二科則培訓助產士。僅在1846年,第一科就有451名產婦死亡,而第二科,只有90名產婦死亡。為什麼專業的醫學院學生反倒死亡率更高?
後來一件事,終於給了他靈感。
在一次他與好友一起對一名死於產褥熱的產婦屍檢時,不慎劃破了自己的手指,他的好友最終竟也死於產褥熱。
這種情況毫無疑問說明了,產褥熱是一種能夠傳染的疾病!
但是傳染源在哪裡?醫學院學生比助產士多接觸了什麼?經過調查,他發現,是屍體。
第一科需要負責解剖,他們常常做完解剖工作就進行產婦接生,一定是屍體帶給了產婦疾病。要檢驗他的猜想也很簡單,只要避免醫生與屍體接觸,再進行接生就知道了。
為了驗證他的推論,他要求第一科的所有醫生解剖後漂白水洗手消毒,杜絕了從屍體帶出某些“看不見的顆粒”。
果然,病死率從18.27%降到了0.19%!
賽麥爾維斯激動地在會議演講上公佈了這個訊息。
這麼重要的發現,理應受到所有人的表演吧?但是沒有,老頑固們認為塞麥爾維斯變相指責醫生害死了產婦,是“言之鑿鑿”地誣賴,是背叛與嘲笑醫生這個職業!
就連他的頂頭上司都這麼認為,最糟糕的是,塞麥爾維斯還“不知悔改”,一直堅持自己的看法。
“無可奈何”,上司只好請塞麥爾維斯回家“靜養”。
塞麥爾維斯就這樣丟了工作,而且再沒有醫院願意聘請他。他找了份無薪水的教師職業,但同行依然沒有放過他,他被禁止解剖屍體、無權發放聽課證明,這樣的老師誰願意聽他的課呢?
他完全失去了申辯的機會,但他也沒有放棄自己的理論,他先後發表了3篇論文,出版了一本《產褥熱的病原、症狀和預防》,迴應了那些攻擊他的言論。
但又如何,他的聲音無人聲援,也無人在意。
後人將這本書稱作為“科學史上最有說服力、最具革命性的作品之一”。而在當時卻成了壓倒塞麥爾維斯的最後一根稻草。
塞麥爾維斯的言辭愈加激憤,性格變得固執好鬥,他一次次的發表著公開信,一次次的批判著產科的醫生,說他們是“婦女屠殺的參與者”
精神狀態越來越不穩定的他被認為患上了精神疾病,1865年7月,塞麥爾維斯遭到了精神病院的守衛的毆打後不幸感染了細菌,半個月後,死於敗血症。
他的葬禮上,只有他的導師等寥寥幾人,甚至他的妻子也以抱恙在身為由缺席葬禮。
他被人們逼死,更像是一個悲情英雄。
在他的遺書裡,有這樣一段話
“回首往事,我只能期待有一天終將消滅這種產褥感染,並用這樣的歡樂來驅散我身上的哀傷。但是天不遂人願,我不能親眼目睹這一幸福時刻,就讓堅信這一天早晚會到來的信念作為我的臨終安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