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872733231967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一本散文集。餘老以擅長曆史文化散文著論,此散文集我認為算曆史文化散文。

    《文化苦旅》分為新舊版,新版即我接觸的版本為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為餘秋雨修訂自選集,全新和改寫的篇目達到三分之二。舊版版本汗牛充棟,是文化產權保護不利,但也同時能說明讀者對此書的喜愛和傳播廣度。

    許多人覺得舊版比版好,但我翻閱舊版,因喜愛前三章故事讓我覺得新版比舊版好。那麼與時俱進,我寫的主要針對新版。新版正文分為四個部分,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緊貼文化苦旅主題洋洋灑灑揮毫。

    讀完全本我最大的感觸有二,一是我不得不承認被他的旅行而“感動”,自初中以來第一次引起了血裡的風,雖然不再動盪,但仍輕輕飄揚。讓我想出門看一看,“沒有兩者,路,就是書。”。二是認為歷史文化散文也是散文,散文是讀意境,靈性,經歷種種,可以寫史,但不是用以學史。餘老的這些文章在閱歷稍微豐富後就會覺得淺顯。

    翻開書來,其實我們這一代對這種風格很熟悉。

    不知為何,年幼時莫名以為餘秋雨是臺灣人,或許是受了臺灣作家林清玄的影響,但同為散文家,餘秋雨的風格跟林清玄完全不同,用建築形容的話,餘秋雨是瑤臺瓊室,林清玄是竹間小屋。餘秋雨是渾厚的,嚴肅的,林清玄是輕便的,溫柔的。

    但僅憑文化苦旅中幾個故事餘秋雨就能跟臺灣吳念真的故鄉回憶類故事《這些人,那些事》媲美。

    對比三毛作為一名臺灣作家,還跟餘秋雨來自同一個故鄉浙江,是跟餘秋雨一樣寫旅行方面的文章,但他們又是不同的,三毛是以個人角度寫人文風情,引起的是文藝青年的共鳴,餘秋雨是以文人角度寫文化歷史,引起的是少年的景仰。三毛更多是旅行的行,餘老更多是旅行的旅。

    《文化苦旅》有其自己的特色風格,在我心中另一個名字是《歷史魂魄與文化遺言》。

    如果說旅行類小說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代表的是美國的青年一種時代精神,那麼《文化苦旅》可以說是中國文人的風骨。看《文化苦旅》的時候我常想到《把欄杆拍遍》,是初中老師建議閱讀的梁衡的人物評傳性質的散文書,是我能想到的和《文化苦旅》風格最相似的書,同樣歷史文化散文,同樣通俗易懂,同樣課文讀物。

    我想如果初中與《文化苦旅》這本書相遇,我會很喜歡這本書,那時候帶著太多對未知世界的憧憬,可是現在走了很多地方,反而減弱了這種足跡的地位,加上閱讀了一些大家的文學作品,口味變得更重,就不會去喜歡這類帶著濃濃的教材氣息的文章,當然,也跟我並不是特別喜愛散文這一類別有關。

    2. 但就以第一部分來說,我特別喜歡這幾個小故事。

    看《牌坊》時覺得作者若是個女子我定會很喜歡,《寺廟》味道太淡,更多的是承接上篇。《信客》是我整本書最喜歡的文章,但同時思索這本書的文體,我認為前幾篇都偏向故事而不是散文,後面“隱地先生的爾雅出版社在編選‘年度小說’時居然也把《信客》選入”證實了我的揣測,從這再到《我的山河》這不嚴謹的學術報告,用一句話來概括這章“衝突是另一種交融”,在散文集中難免顯得“不倫不類”。《信客》同樣以他的習慣“以小寫大”,個人認為餘秋雨的風格好好在這兒,不好也不好在這兒,總昇華太高就會覺得空。《信客》中最喜歡的又是老信客對新人交代客戶的那段,寥寥幾語立起了不同的人物。或許因為我也來自農村,深感對故鄉對土地的情懷的認同。而浙江是我在國內旅行過的最喜歡的城市,這片風水養育了一堆文人墨客,也給予了溫柔樸實的浙江人一片風土烙印,從而才使餘秋雨的生命線有了不同的韻味。

    後面寫風情歷史的文章我並不是沒有喜歡的,在餘秋雨描述《陽關雪》的唐人風範時我彷彿真的跟他穿越時空,眼前略過一幅幅詩意豪情的歲月。但他後期文章就如史鐵生《我與地壇》一樣陷入了自說自話。

    這與文人的經歷無關,而是作者的本身的性格,會讓某些讀者反感,我就不太喜歡。一些喜歡舊版的《文化苦旅》有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他在新版自辯太多。

    3. 在未聞作品僅識其人的時候,餘秋雨讓我考慮起來一個問題,那便是文人是否可以走出象牙塔?

    “後來有文人不相信我憑一人之力捐建了三個圖書館,便在網上胡亂炒作。”當時詐捐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我認為其實餘老根本無需解釋,作品是瞭解作者最好的途徑,事實是最好的駁論。

    我其實喜歡過早期的周國平,同樣的當代作家,也走了商業道路,文風變得浮躁。是否文人真的不該跟經濟時代結合呢,不是的,魯迅當年也站在時代的頂尖,但他走的是自己的路,最重要的還是找到自己的堅守。否則像餘老一樣封筆真的讓人扼腕嘆息。

    那麼,為什麼餘秋雨不能信服於我?他的《道士塔》給出了答案,“我想,他的靈魂最渴望的,是找一個黃昏,一個與他趕著車隊離開時一樣的黃昏,再潛回敦煌去看看”,餘老更多是意淫,知識分子的意淫。即使後面的歷史考究但又陷入自說自話。但不可否定這種意淫是值得欽佩的,他“十多年前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被埋沒的重要遺址。”。

    但《文化苦旅》終歸只是一本行走筆記,餘老可以將這位浪子“萬里蹀躞,以此為歸。”但卻不該得失心太重。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能我沒有那麼喜歡它,但我仍然會說,《文化苦旅》是一本值得眾多讀者一觀,一本有價值的書。

    以上是對這本書的評價,以下是讀此書摘抄的筆記,供諸君一覽。

    【前述

    二十多年前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被埋沒的重要遺址。

    【自述

    對我來說,《文化苦旅》就是這個外出的浪子。“一路傷痕斑斑,而身心猶健”。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牌坊

    就像世間很多行業一樣,活兒越多的等級越低,活兒越少的等級越高。這事又帶來一番蹊蹺,等級越低的日子反而越好過,等級越高的日子反而過得不好。這麼一想,女人們覺得自己不是矮了半截,也不是矮了一截,而是整個兒都埋到地底下去了。女人們倒也不抱怨,覺得自己能夠從地底下伸出頭來看到這麼一群仙女,已經算是好命。中國的小船沒有封進冰庫,那麼,究竟劃到了哪一個荒湖,哪一條小河?

    注:起初只狹隘的鄙夷這種貞潔糟粕,但未把故事聯絡起來,忽略了背後那種面對糟粕文化各個家庭告別女子的舉動的愛的聖潔。

    一群黑髮飄飄的中國姑娘並沒有靠別人的小車,她們自己解凍了,解凍在四處潛行的安靜中。

    【寺廟

    “我教過你們孔子的話,君子懷德,小人懷土。不要太黏著鄉土。只有來來去去,自己活了,地方也活了。”

    【信客

    他在吳山廟臺上放下擔子,故意伸了一下手臂,再捋一下頭髮,就像在老戲臺的入場口亮相。然後,叉開雙腿,從頭頂取下草帽扇扇涼,站一會兒。晚霞在他身後。他擺正姿態,跨出了儘可能輕鬆的步子,讓扁擔兩頭顫悠起來。從廟臺到村子,三百多步,換兩次肩,換的時候臉帶微笑。每換一次肩,都要顫悠三下,每一顫悠邁一步,然後就有板有眼地走向村子。“齊整” 注:舒服 桑梓 注:代故鄉女人後面跟著老人,老人手上又牽著小孩,整個農村都在企盼著來自城市的禮物。

    注:時代

    而按照鄉人的習慣,天下沒有疑點,只要疑心一起,就是鐵板釘釘。大名、小名、綽號、年齡、長相、膚色、高矮,順便,把各人的脾氣和習慣也都作了介紹。“這個人讓你帶一包東西,就像帶一個剛出生的嬰兒,要嘮嘮叨叨說上一個時辰,你逃也逃不掉。說少了,他不放心。說完了,剛走,他又會大聲把你叫回去。”“這個人的脾氣刮辣鬆脆,塞給你一個包裹,三句話就了結。你再想問一句,他已轉身走了。”“這個人最小氣,叫你送東西,他要又稱重量,又算距離,精細得像一個賬房先生。但你不要討厭他,這麼多年來,唯一不拖欠勞務費的,就是他。”“這個人有點刁。請你送一次東西,他要捎帶上沿途各地的很多親戚朋友,一件件小零碎,他都不算在腳頭費裡了。幫他走一次,等於幫人家走三次。但他倒也是個熱心人,鄉人有了七災八難,找他,一定管用。”

    注:這一章最喜歡的是這段,寥寥幾語立起來不同的人物,真實。

    師傅大半輩子所走的路,有風沙泥濘,也有桃紅柳綠。世上很多昔日老友的心結是沒法解的。即使內心已無障礙,卻也找不到語言程式和表情方式,那就只能放棄了。

    注:愛情也一樣。

    “我們信客,平常送小信,但有時也送大信,那就是天下公信!”

    注:似乎餘秋雨的故事總“以小寫大”,好好在這兒,不好也不好在這兒。

    信客,肩上挑的不僅僅是貨品,而且是家家戶戶的死生禍福。你,推不掉。

    【我的山河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係如何?”這是我碰到最多的提問。我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衝突是另一種交融。他們錯了,因為最重大的文化現象,都產生於異態對接之中。小文在他們身邊,大文在遠方曠野。我的生命起點,出現在長江流域;我的文化基礎,倚重於黃河流域。過了很久才發現,我的遠年故鄉,應該在甘肅武威,也就在四百毫米降雨量分界線外側。這一來,這三條天地之線,也成了我自己的生命線。 顧炎武說:“常將《漢書》掛牛角。

    注:不得不說,這是繼初二以來第一次引起我血裡的風的一本書,雖然不再動盪,但仍輕輕飄揚,讓我想出去看一看,路,即書。看到《我的山河》從故事到不嚴謹的學術報告,更加確信他的散文有些“不倫不類”。想起近年常有人問我,無知是否沒有那麼痛苦,就像爸爸在那臺諾基亞開機語設的那樣,難得糊塗。還是年少恍然大悟的道理,看見大的,才能理解小的。(牛角掛書,把書掛在牛角上,人騎在牛上,邊走邊讀,比喻讀書勤奮,學習刻苦。《新唐書·李密傳》:“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人類本應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間。

    注:但又覺得有些矛盾,既然“衝突是另一種融合”,那麼文化的融合必定不只是精神形勢的。

    【都江堰

    一種還不太響卻一定是非常響的聲音。這裡的水卻不同,要說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疊疊都精神煥發,合在一起比賽著飛奔的力量,踴躍著喧囂的生命。這一切,首先要歸功於遙遠的李冰。

    注:《把欄杆排遍》適合中學讀物,對於豐富閱歷的人來說較為淺顯。

    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李冰的兒子會代代繁衍。轟鳴的江水,便是至聖至善的遺言。

    注:歷史魂魄與文化遺言

    後來有文人不相信我憑一人之力捐建了三個圖書館,便在網上胡亂炒作。

    注:詐捐事件沸沸揚揚。信與不信我覺得對於真正的大多數讀者來說根本不重要。

    【道士塔

    我想,他的靈魂最渴望的,是找一個黃昏,一個與他趕著車隊離開時一樣的黃昏,再潛回敦煌去看看。

    注:為什麼餘秋雨不能信服於我,更多是意淫,知識分子的意淫。

    闃寂無人。

    【沙原隱泉

    順著腳印走吧?不行,被人踩過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難走。只能用自己的腳,去走一條新路。回頭一看,為自己長長的腳印高興。

    注:沙漠之路的特別

    軟軟的細沙,也不硌腳,也不讓你磕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氣力。腳印已像一條長不可及的綢帶,平靜而飄逸地畫下了一條波動的曲線,曲線一端,緊繫腳下。黛赭

    注:深紅,暗紅

    嚮往峰巔,嚮往高度,結果峰巔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時俯視之樂,怎可長久駐足安坐?上已無路,下又艱難,我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與惶恐。

    【陽關雪

    鐫刻山河、雕鏤人心,永不漫漶。

    注:永不,模糊-猶豫。

    這些城,這些樓,這些寺,早在心頭自行搭建。

    注:黃鶴樓不是從前的黃鶴樓,我覺得沒有多次登臨緬懷的必要,我登新址也無心懷所感。

    從未見過這樣完整的天,一點兒沒有被吞食、被遮蔽,邊沿全是挺展展的,緊扎扎地把大地罩了個嚴實。

    注:罩字好

    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髮,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咆哮時的怒目,丟盔棄甲後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於是,他們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座。葦草飄揚出來,在千年之後的寒風中抖動。“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點好的行囊,微笑著舉起了酒壺——再來一杯吧,陽關之外,也許就找不到可以這樣對飲暢談的老朋友了。這便是唐人風範。

    注:寫風景中最喜歡的一篇,彷彿真的跟他穿越時空,眼前略過一幅幅詩意豪情的歲月。

    【廢井冷眼

    原因是,我歷史研究的重點之一,是北方少數民族的起落更迭。

    注:傳記形式,行走筆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穿越火線怎樣快速獲得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