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這是咋了

    這主要看你寫什麼題材的文章,如果是歷史題材,像《明朝那些事兒》,二月河帝王系列,凌力《少年天子》等,這種題材一般都會研究歷史,從已有的文獻資料中收集整理,歸納,最後形成自己的東西。如果是現實主義題材,更多的是對社會的觀察,結合聽到的故事,自己的感受,融匯貫通。比如《平凡的世界》,《活著》,賈平凹的《山本》等等。還可以按自己經歷來寫,透過自身的某段特定經歷,加上特定歷史環境,寫出相應的作品。比如梁曉聲的《一個紅衛兵的自白》,溥儀的《我的前半生》,《狼圖騰》等。再就是奇幻,科幻之類的,需要對這個領域有所研究,對未來的預測,如《三體》,《鬼吹燈》。總之還是那句話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平時多觀察,多思考,多和各種群體的人交流,像蒲松齡一樣,會聽到很多故事,然後自己加工成小說。

  • 2 # 鬱香墨

    謝邀。問:寫作從哪些方面蒐集素材,怎麼才有東西可寫?請問:朋友喜歡愛好寫作嗎?寫議論文,小說還是詩文呢?個人覺得,寫作素材的來源廣積自然,好興悖發,主要是多寫多想多體驗。有關寫作素材的來源和蒐集問題,本人曾經參與過討論,也曾發表了一些個人看法和短評,這裡不作重複。補充兩點供參考:

    一活。要把蒐集到的各種寫作素材,並透過作者個人的思想和技巧,把一個個故事,或者成語等等串連起來,形成作者個人的有用有價值的素材。包括思想的,哲學的,行為的等等。雖說寫作素材來自生活,書本及大自然,但這只是一個粗的素材積累,沒有真正形成個人感化了的有用有價值的素材。所以,要讓它在大腦裡活起來,形成作者自我意識才有價值。

    二用。用的最大化在於寫作者日常生活的觀察能力的強弱及敏感性的快與慢。例如: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交朋結友,夫妻恩愛等等。首要問題是為什麼要交朋結友,交朋結友對己對他人有什麼好處,對你的事業有什麼幫助等等。夫妻恩愛養兒育女的最大利益化是什麼,作為一個有思想的人來說,一個個鮮活的寫作素材,可能在一名寫作者心裡,已經早有數了。這就是“用”字的開頭和昇華。魯迅在寫作《祥林嫂》這篇文章時,曾看見當時社會的黑暗,心有不平。於是,走街串巷,訪問交流,記下了大量的素材一一寫作第一手材料。然後,“眉頭一皺,記上心來",一篇醒世之作祥林嫂從而誕生,廣眾所悉所教。這就是一個有思想的寫作者,狠狠抓住了“活"與“用”的有機巧妙的結果。

  • 3 # 樂了樂了

    寫作最大的好處就是生活中遇到痛苦不會那麼痛苦,因為對於愛寫作的人那是一種體驗,都能成為素材。

    當然快樂也不會那麼快樂,因為很快也能轉化為素材。

    至於素材從哪裡來,這和自身的敏感與寫作才能有關,敏感性高的人,同樣的事情能發現不同的美或者感動,日常生活中也處處是素材。

    記得有一次問一個人什麼是藝術,她說回鄉下坐在木桶裡洗澡,用絲瓜瓤子擦背,就覺得真他媽的藝術。

  • 4 # 愛老虎遊0

    腦洞,一定要思維活躍。

    我感覺啊,除了日記,剩下啥都能腦洞大開,畢竟日記是你個人記錄生活的,太假你都覺得活的太玄幻了。

    素材,其實就在你身邊,你可以根據電影,電視劇,動畫,漫畫,小說,這些已有的作品進行靈感創作,改編啊,穿越啊,等等都是現成的劇本,若你覺得不爽不真實你也可以根據你身邊的日常生活進行改編,寫寫都市生活怎麼1元錢發家,玄幻都市修仙魔法自己向裡新增被,比如我們現在正常上班是體力工作,寫文案啥的,你改成上班打怪保家衛國,再者你寫出鬼神類的人死後是有靈魂的,有另一個世界掌管的做壞事要招報應的,在寫成外星人偷偷的掌控地球啥的網上都有現成的,題材有的是。

  • 5 # 周讀一本書

    從哪裡蒐集寫作素材也是曾經困擾我的問題,這裡分享4個我現在用的蒐集素材的方法。

    1、史料。史料這類素材來得比較容易,只要注意留心,耐心去尋找,還是能找得到的。不過缺點也很明顯,有些東西太老了,寫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沒什麼吸引力了。再者,想要推陳出新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如果積累不夠,也不過是老調重彈罷了。如果是野史的話,流傳的不如正史廣,可信度相對較低,不太適合用來做寫作素材。

    2、生活。生活中各種細節,各種小事只要我們細細留心,總能找到打動我們的。在此基礎上稍作加工,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自然可以成為文章。

    3、時事熱點、明星八卦。這類素材相比於史料而言比較新穎,而且關注的人比較多,相對來說比較好發揮。但缺點是時效性太短。

    4、別人寫過的東西。我平時比較喜歡看書,有時候沒有寫作的材料,我就會把別人寫過的東西拿來再寫一遍,相互比較一下。

    至於你說的怎樣才能有東西可寫,我覺得可以寫這三類東西。

    1、寫自己的感受。這一點比較容易,我們想的是啥就寫啥,怕的是你沒有想法。

    2、寫原因。拿到素材時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這個現象產生的原因。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怎麼都能寫得出來。

    3、寫事情對於當下的影響或指導意義。拿到素材後簡要分析一下素材,然後寫一下事件定位現實影響或者指導意義,也是可取的方法。

  • 6 # 喬寨主

    我覺得無非兩個方面。一是對自然科學、自然現象的描述、思考與設想、論證,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對人文社科學、現象的描述、思考與暢想。

    大千世界中,可寫可感的東西太多太多,信手拈來,或對他人或僅對自己說點什麼,寫點什麼。

    另外,我覺得題主可能更多的是想說:怎麼表達、描述出來。

    我自己曾於年少時堅持寫日記,透過這種方式一定程度上鍛鍊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我的感悟是:很多時候你看到的、想到的,如果要轉換、組織成文字,還是要費一番周折的。

    後來去了報社,以及做了一段時間的特約撰稿人,這些經歷,今天想來,於己於人,有些益處,便於溝通。

    與君共勉。

  • 7 # 平安行者3

    從哪些地方蒐集寫作素材?怎樣才能有東西可寫?你的這兩個問題,如果用專業術語解釋,其實是很難的,而用就事論事的方式收集素材,也許是捷徑。

    一:如果寫山,那就蒐集山的素材,石頭、大樹、蒼松、翠柏,白雲、小溪、古道、斜陽。高山流水,翠竹梅花,花草幽徑,曲徑蘭香。

    二:想要在水面上做文章,就要蒐集水的素材,孤帆遠影、浪遏飛舟、蓮動漁舟,浣紗搗衣,半畝方塘,一泓清泉,桃花潭水。

    三:寫人物要善於觀察、記錄、模仿、多練習、多讀讀書,多思考。

    四:寫專欄、專題、專業的文章,除了精通專業知識外,更要學好專業語言的表達和運用。

    五:知識積累的越豐富,能寫的東西就越多 。

  • 8 # 武小五聊人文

    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搞寫作的人,素材蒐集是一項基礎性的必備工作,否則臨時抱佛腳,是難以寫出高質量的文章的。根據自己多年的寫作經歷,我搜集素材的方法有這樣幾種:

    一是從書籍和報刊上搜集素材。我平時有看書、讀報刊的習慣,在看的過程中,我總是繃著一根弦,就是設法在看的過程中搜集點好素材。所以,只要看到有哪個事例、句子不錯,以後寫作可能用得上,我就隨手記錄在筆記本上。這些年我已經記了8本,內容很豐富,為我的寫作提供了大量好的素材,提高了我的寫作效率。現在有了智慧手機,遇到比較長的事例,我會拍成照片,按人文類、情感類、育兒類等分門別類地儲存在錘子便籤、QQ記事本等工具裡,方便寫作時查詢。

    二是從網路上搜集素材。我每天都上網瀏覽新聞、刷微博、微信,看到可能用到的事例、金句,我會及時儲存在微信收藏夾。比如我最近在富小書發表的《越開得起玩笑的夫妻,婚姻關係越牢靠》,文中開頭引用的張歆藝的事例,就是我在微博熱搜榜上看到的,很快就用在了文章裡。有的素材不一定都能及時用上,這個不用急,只要有好的選題,這些素材早晚都會用上。

    四是從自己和身邊人身上搜集素材。正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經歷,都會遇到不同的人,只要注意觀察、用心思考,就會發現不少的素材。我寫的文章裡,不少就使用了我自己和我的父母、愛人、孩子身上發生的事,這樣的素材更鮮活,也不容易與其他作者雷同。

    五是利用百度和搜狗搜素。在以上方式仍然找不到符合自己選題的素材,可以運用百度和搜狗進行搜尋,也是採用輸入關鍵詞的方式。不過這樣的素材容易與其他作者的撞車,所以萬不得已不要採用這種方式。

    作家莫小米談到自己的寫作經驗時曾說過,Sunny之下處處都是寶貝。只要我們多心、肯下功夫,收集素材、記錄靈感,然後稍加改變運用,普通的素材也能閃閃發光,就會有寫不完的東西。

  • 9 # 鄫氏丶小生

    這是我個人的認知很理解

    第一得學會觀察。生活是寫作的靈感源泉,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財富。我們要善於發現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瑣事,提取有價值的寫作素材。魯迅先生說:“如要寫作,第一要觀察。”所以得學會細心觀察,黃渤逗趣的說過:“這世界從來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用心去體會生活,以“我”的眼睛和心靈來觸控昇華中的人、事、物、景,“我”第一視角目睹者、感知者,必然會對他們進行個性化的解讀、體驗和感知,寫出來的文章就會少一些虛情假意,多一絲真誠,多一份感情。那些發自肺腑的話語,如果沒有親身體會和用心觀察,是寫不出來的。

    第二得是蒐集。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蒐集材料的渠道很多:報刊、廣播、電視、網路、中文名著等等。可蒐集的內容也很多:名言警句、優美詩文、精彩語段、正能量,科技資訊,每個領域的經驗分享等等。只要善於蒐集,便能開拓視野,豐富自己的寫作資源庫。

    第三就是思考。如果只是一味的記錄,而不加以思考,那麼就失去了一開始動筆的初衷。堅持思考,去把自己的感悟慢慢的透過我的文字展現出來。這樣才能越寫越好,越有深度。

    著名散文作家秦牧說:“一個作家應該有三個倉庫:一個裝生活中得來的材料;一個裝間接材料的倉庫,即裝書籍和資料得來的材料;另一個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語言的倉庫。有了這三種,寫作起來就比較容易。”

  • 10 # 阿山的詩和遠方

    從哪些地方收集創作素材?怎樣才能有東西可寫?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非經過不知難”。看到上面的提問,我想起了這句詩。

    經常寫文章的人都知道,要想把文章寫好,平時積累有多重要。

    好文章必定是有東西的。要想寫文章的時候有東西可寫,平時就必須多收集素材。

    對於寫作的人來說,素材猶如廚師選用的食材,廚師要想烹飪出味美可口的飯菜,首先必須有食材。技術再好的廚師一旦沒有食材,那就如無米之炊。寫作也是一樣的,有大量的素材,是寫出好文章的前提。

    關於收集創作素材的問題,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要做有心人,注意觀察。有人說是人都有心,但此心非彼心。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平時對身邊的人、事、物,要留心,要用心仔細觀察。對什麼都漠不關心的人,連旁觀者都不是,怎麼可能寫出好文章?這個社會變化太快,許多美好的、醜陋的事物都可能稍縱即逝,你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既發現美,也不放過醜,許多事物才會爛熟於心。做生活的熱心人,時刻保持強烈的好奇心,你才會發現和創造生活中的樂趣,隨時隨地發現和找到於你有用的東西。

    二是要做有腦人,認真思考。有人說,誰沒有腦啊?此腦非彼腦。又有人說,收集創作素材只要拿來就是,還沒到寫的時候,用不著思考。這不對。每個人都是有大腦的人,但並非每個人都會思考,尤其是寫作的人,更需要多動腦多思考。用心觀察人、事、物,並非什麼東西都往自己記憶的倉庫裡塞,而是要動腦筋進行篩選,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要會聯想,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這樣你才會收集到真正有用的東西。只有多思考,認真思考,你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明辨是非,於紛繁中理清頭緒,於蕪雜中發現金華。

    三是要做有情人,積極參與。有人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但是此情非彼情。這裡說的是要做生活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凡事要主動,要積極,主動人生成大事,參與進去才知情。你只是旁觀,你就可能只看到表象,你就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主動伸出觸鬚,才能探知事物的溫度溼度密度和強度,進而知曉其深度廣度高度和精度。你有情,你積極參與,則一切都可能離你很近,否則,你就是旁觀者,你就是局外人,你不明就裡,就難以準確判斷,難以把握規律。

    四是要做有手人,迅速抓取。有人說誰沒有手啊?此手也非彼手。這裡指的是看到了就要及時、迅速地抓取,拿到手裡才是自己的。就像記者搶新聞一樣,速度第一,時間就是金錢!所以要勤動手,網路上搜索,書本上查詢,筆頭上記錄,音像上錄製,圖片上拍攝,這都離不開一雙勤快的手。比如走在路上突然發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或事件情景,你不跟蹤你不拍攝,突然有靈感閃現,你不記錄你不在意,那可是稍縱即逝的。天予不取,愚人也!

    當然了,創作素材收集得多了,就不愁沒有東西可寫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百句空言不如一個行動。以上說的謹供參考,關鍵還是要多讀、多看、多思、多寫,慢慢的就有經驗了。

  • 11 # 火火讀書

    要蒐集素材,首先我們要明白素材是什麼?

    在文學理論中,素材是指作家接觸到的、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原始生活材料,與題材相比,它是一種未經加工提煉、蕪雜的自然形態的生活材料。

    透過對素材的定義,我們可以粗淺的知道素材是什麼。

    我一般從一下幾個地方去搜集素材:

    閱讀。堅持輸入(即閱讀)和輸出(寫作)的正比例關係,也就是說,我們平時在書寫的同時要養成閱讀的習慣,從閱讀中提煉自己的觀點、想法、內容以及一些寫作的技巧。藝術的敏銳。對身邊的環境、事件、人物等等一切可能接觸到的事物,要保持高度的敏銳,將這些敏銳的所思所想所見,轉換為寫作。對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文化的吸收和利用。勤思考。遇到事情在多思考,多往自己擅長寫的方面去思考。勤記錄。養成遇到不管有用沒用的點子或者想法以及一些所見所聞,都立馬記錄下來。旅行。旅行可以接觸到很多不同的人或者事物,增長見識和閱歷,是接觸到更多素材的快捷方法。換工作。這是一個並不那麼可取,但有一定成效的方法,不同的工作會帶給您不同的人脈以及不同的經歷,您將會接觸到社會的不同面,有更多的感悟。當然,關於自己蒐集素材還有很多其他方法,大家可以關注我後,繼續交流。

  • 12 # 現代狂客

    生活。只有深深紮根於基層,細心觀察生活中的每一細節,體會人民疾苦,還要有一種創新的精神,才能有素材可寫,才能做到筆下如有神的最高境界。

  • 13 # 碧浪驚雲

    感謝受邀回答:

    寫作素材是平時積累起來的,我認為:

    一,堅持寫幾年日記,而每一篇日記都要認真去完成,無論是讀後感,還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感人事件,都要仔細推敲,琢磨。把他寫下來,時常回顧一下翻閱翻閱,找出不足,循序提高。

    二,要善於觀察事物,體會其中所蘊藏深刻含義,一點一滴積累寫作素材,好要多讀書,多好書,從中吸取有關寫作的好詞語短句段落。好的文章要多多背誦,心中無物下筆安能有神。

    三,積累素材的同時,也絕不是生搬硬套,還要善於發揮,展開聯想,總之寫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堅持才有成就,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拙見與大家共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母親節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