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茶文物與茶文化
-
2 # 值得易讀
【導讀】中國自漢代至清代一直是“外儒內法”,提問者提出的“外法內儒”也是中國古代實行的封建思想制度,“外法內儒”從目前國際形勢來看也非常具有深意,所以本文主要著眼於發展角度看待這個詞,論點採用從批判性思維角度來考慮。利用批判思維的好處是不需要大篇幅解釋“外法內儒”和“外儒內法”應用的區別,只需要證明假設成立,既能理解這兩個意思,也能提出新的創新觀點。
爭論儒家和法家等思想是沒有切實意義的,符合發展才是中國的未來,所以本文不去談論各家思維,不去深度解釋“外法內儒”,而是透過假設未來我們倡導“外法內儒”,證明“外法內儒”可行性,從而在這個思想觀點上創新,得出“外法內儒”的不同時代的應用解讀。所以我簡單提出兩個觀點:
精神文明時代來臨
內聖外王與不怒自威
第四次浪潮到來,強大內心實現夢想
第四次浪潮務必是物質和精神均衡發展的變革時代,以目前“低碳”經濟和人工智慧發展來看,未來將會迎來綠色經濟時代和精神文明發展。那麼綠色文明的革命時代即將到來。
未來的經濟發展和文明發展是人們精神文明的一次提升,也是全球化的變革,社會體系更強調個人精神的強大和淡化組織,增加平臺特點。
中國夢世界夢
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先人們早就嚮往人們的物質生活充實無憂、道德境界充分昇華的大同世界。中華文明歷來把人的精神生活納入人生和社會理想之中。所以,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隨著中國經濟社會不斷髮展,中華文明也必將順應時代發展煥發出更加彭勃的生命力。——《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2014年3月27日),《人民日報》2014年3月28日中國經濟預計2030年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無需質疑,這將面臨我們需要帶領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實現習主席倡導的中國夢,也是世界夢。
當第四次浪潮到來之時,正是我們開始實現大道之世,人人有德,人人敬老,人人愛幼,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去中心化平臺,分散式管理
強調“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從古至今,我們一直遵循著自然規律行事,夢想將承載著我們一起前行
結論
從發展觀點來看,“外法內儒”將會影響未來社會結構和綠色浪潮的變革,透過實現中國夢,建立真正強大的思想,而後透過不斷髮展成為新的世界觀點,“外法內儒”的人治發展為區別世界歷史中宗教思想管理的一種思想管理系統,分散式自治。
每個人都追求變革,也會迎來博弈秩序的變革深感知識匱乏的人, 往往會有更大的動力去學習。
綠色文明的革命和精神文明建設不斷髮展以後,教育體系轉變為改變每個人的思維造影,而樹立正確的思想追求,建立強大的學習動力是我們日後的一項重要任務。
內聖外王
《莊子-天下》其文如下: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古時強調內聖外王,是以道德融入政治,未來發展內聖更注重精神個體自我道德的修行,也是構建未來教育互助的理念。
以國家與國家之間來講:只有先將自己的修為做好,才能成功地治理他人,而他的延伸意思也很明顯,那就是國與國這間的關係同樣如此。
“新世界”的構建,核心是“博弈”秩序的改變,當博弈秩序發生根本的轉向,由個人使用的方向轉變為社會共識和精神價值的方向,最終就可以走向統一“共識”的社會。如區塊鏈的底層技術和信用體系的發展決定了未來大團體之間的秩序的變革。
不怒自威
國家有了實力,不怒自威,
如今中國走向世界的舞臺,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在修行,中國外長王毅“金句”頻出,由“外法內儒”觀點延伸的觀點也在每個人和每個行業實現。
精神文明建設
教育互助
自由市場經濟改革
對外政策,“一帶一路”的發展
預祝祖國走向強盛,實現中國夢世界夢!
-
3 # 東庭雨竹
01.外法內儒的釋義
外法內儒是中國古代實行的封建思想制度,歷代統治者對外打著“法治”的旗號,而對內則使用儒家提倡的社會等級觀念。外法內儒代表了一種相容幷蓄的政治心態,既避免了儒家的柔弱,也避免了法家的嚴酷。 “陽儒”即公開倡導儒家思想,從漢代開始統治者就已經清楚地認識到教化人心和思想宣傳的重要性,也就是“誅心”比“誅形”更重要,這是治國技巧更加成熟的標誌。
02.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子》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 《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其思想源頭可上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春秋、戰國亦稱之為刑名、刑名之學,經過管仲、子產、範宣子、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韓非、桑弘羊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其範圍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的社會科學,涉及社會改革、法學、經濟學、金融、貨幣、國際貿易、行政管理、組織理論及運籌學等。
提到法家思想,一定要提到韓非子。
韓非子(別名:韓子、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時期南韓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人,韓桓惠王之子,荀子學生,李斯同學,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 韓非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著有《韓非子》,共55篇,10萬餘字。
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他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韓非深愛南韓,但不被韓王重視,秦王為了得到韓非而攻打南韓。韓非入秦後陳書秦王弱秦保韓之策,終不能為秦王所用。因彈劾上卿姚賈而致其報復入獄,後李斯入獄毒之。韓非人雖死,但其法家思想卻被秦王嬴政重用,奉《韓非子》為秦國治國經要,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
03.外法內儒的歷史案例
漢宣帝曾多用刑吏,當太子(漢元帝)向他建議多用儒士時,他的回答是:“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說明漢代統治者就已經自覺地把法家和儒家結合起來實施統治了。
04.外法內儒的現代應用之喜劇篇《羋月傳》
偶爾看到網友評價《羋月傳》時提到該劇,大有奉為歷史正劇圭臬之勢,然而鄙人早年恰好有閒觀看過該劇,當時觀看並無驚豔之感,反倒有不適之狀。然而豆瓣上評分之高,“針砭時弊”、“喚醒血性”、“呼籲法制”之好評如潮,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不禁思考到底是什麼使這部戲說商鞅變法能博得大眾如此好感。思之所得奉與諸君品評。
其一,原作者不遺餘力的美化商鞅的個人品行,道德操守,不惜篡改商鞅入秦三見孝公和背信擒公子卬敗魏師的經典歷史故事。對劇中的這樣一個道德完人,我等也不禁讚歎“商君大仁!商君高義!商君長才!”,這個體察民生疾苦、盡忠君王事業的大良造和後世“內聖外王”的名臣何其相似,到這裡我才發現作者(編劇)腦中的商鞅哪裡是一個繼往開來、實事求是的法家謀士形象,分明是那力排眾議的儒家改革名臣啊。
其二,對於商鞅執法的描述,劇中尤以渭水行刑一節著墨甚重,作者為觀眾展現了一幅死囚幡然悔悟以求速死證法,家屬感恩戴德而商君拒不領情的奇詭畫面,這又讓我想到了後世蝗蟲抱草自死的各種祥瑞之徵,聖人行教化,天下鹹服,既然儒家的聖人之德連蟲豸都能感化,那這個披著法家外皮的商君之法為何不能感化區區荒蠻秦人?這豈不又成了“商君大法好”的人治、德治。
其三,劇中安排了一出商地民眾“活祭”商鞅的戲碼,熱鬧非凡,牧吏領銜、貴族觀禮、小民山呼萬歲,還帶了頂“萬古法聖”的高帽,仔細觀瞧,豈不是“天不生‘商君’,萬古如長夜”、“‘商君’不出,如蒼生何”的王道和諧之景,原來在作者的想象中一位法家先賢的死後哀榮也不過和青天明鏡們如出一轍。最後商鞅也在作者的安排下有了一個儒者應有的死法,“生我所欲也,‘法’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法’也”,劇中商君殺身成仁,豈不快哉,快哉。 綜上所述,劇中商鞅述法家之道,立法家之法,而行儒教之事,豈非“外法內儒”。
05.外法內儒對今世的影響
外法內儒的統治術,決定了中國封建社會自古以來即是人治而非法治——因為從外表上看,一切法都被規範為仁德的範圍之內了。法外有情,是封建統治者為自己標榜的資本,而不是破壞法制的依據,就很能說明問題。時至今日,在受西方影響,法制觀念不斷強化的時代,法制難以健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任人唯親等,都還時有出現,在某些落後的地區,宗法思想的殘餘還相當嚴重,甚至發展到與國家法律作對的地步,都不能不說是封建外法內儒文化的殘餘影響。
❤❤❤
-
4 # 復興路上你我同行
外法內儒會嚴重造成人格分裂。意識指揮行動,行為體現意志。
怎能將精神與肉體,思想與行動孤立拆分,還賦於不同的能量,使其背道而馳呢?
一個健全,完整性格的人,一定是思維清晰,行為受控。觀其顏察其色,可知其修為;聽其言獲其智便曉其行為。
”法、儒”不分內外,可有先後。好比,儒學為”售前服務”解疑釋惑,開啟方便;法家為“售後服務”明確權責,明瞭懲戒。
”法、儒”不能強拆,分別對立;只能結合統一,取長補短。
儒學教你自醒、自智,規範品性,以便很好融入社會創造價值;法家讓人在社會活動中有敬畏之心一一知可違,知不可違,最後有大作為。
那麼我們應如何正確看待二者關係呢?
一、表裡如一
我們求學的終極目標為”知行合一”,為人處世不能說一套做一套。那樣雖暫時迷惑眾人,終究糟人唾棄。
客觀看待世上“真、善、美”,正確對待人間“假、惡、醜”。
處理問題要秉持仁愛與原則並存。讓人即感受到有仁愛的美好,也有懲戒的威嚴。
才能懲惡揚善,澄清寰宇,人人向善。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堅持底線,損小我成大愛。
例如,在處理陳小虎問題上,陳毅元帥表現的豁達、大度,讓人欽佩至至。即承受“虎毒不食子”之巨殤,也有大義滅親之善舉。親身踐行“儒法”並重,表裡如一的人間大愛。
二、中庸之道
“法、儒”非但不能有”內、外”之分,還要將它們緊密結合起來,並行施用,取其中道。
例如,教育小孩,過於“儒道”則容易形成溺愛,讓人沒有擔當,畏畏縮縮,嚴重者毀其一生;
如果過於“法家”則讓人在嚴苛環境中成長,又會失去活力,扼殺天性。
所以,”狼多,羊少,狼少,羊怠。”都會破壞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
儒、法兼顧不偏不倚才是正道,才能培養出,有愛心、知敬畏的合格人才。
三、法、儒一體
1、當今社會發展迅速,交流頻繁。合作共事日益增多。為了確保雙方權益及合作愉快。
在簽訂合同時,必須具備“醜話說在前頭”的魄力原則,還要擁有互惠雙贏的兼愛理念。
合同條款的“法家”式無情與苛刻,是為了結果得到“儒家”式的互惠和共贏。
看似對立實則統一,表面各異內在相同。
2、如國家在判決死刑時要求慎之又慎,在執行死時,儘量減少被執行人的痛苦。無不體現著法中有儒,儒法一體的觀念。
回覆列表
一般的說法是外儒內法,外法內儒與之剛好相反。
“外儒內法,劑之以道”是古代封建帝王治理國家最理想、最成功的理念。
即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中心,以法家嚴刑峻法為輔助,以道家權術政治為手段。
儒家強調道德感化;法家主張嚴刑峻法;道家則以順乎自然,“無為而治”。
在動盪年代,難以用儒家路線實行大一統,而法家路線卻能收到這樣的效果;在動盪結束之初,人口凋弊,生產破壞,應該實行道家“無為”政治,休養生息,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當國家穩定,走上正常執行軌道後,不能再實行嚴刑酷法,而以儒家路線為宜。
前面說的是治國理念,如果具體到個人的“外儒內法”,我理解的是待人溫文爾雅、謙和有禮,但這並不代表軟弱可欺。做人要有底線思維,要懂得適時拒絕。
金庸小說 《書劍恩仇錄》裡,乾隆送陳家洛佩玉上的刻字:"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我覺得也有這麼一點意思。
供參考。